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工椎间盘研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腰痛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作为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是导致劳动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引起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对椎间盘退变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椎间盘摘除、神经根减压、脊柱融合等。但手术的满意率一直不尽如人意。面临着移植骨吸收 ,假关节形成 ,相邻节段应力集中等许多问题[2 ]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无论是椎间盘摘除还是脊柱融合术都改变了正常腰段脊柱的生理形态和生物力学机制 ,术后逐渐发生腰椎功能紊乱所致。近年来 ,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机制认识的加深和材料学的发展 ,人工椎间盘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观察松动人工髋关节界膜的组成及其内在成分的显微和超显微结构来探讨人工关节松动的生物学因素. 方法选择2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术中观察界膜的肉眼形态及人工假体的改变,取界膜送病理检查,有 8例患者界膜行扫描和透射电镜检查. 结果界膜主要细胞成份处于激活状态,巨噬细胞吞噬和包绕磨损颗粒,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结论松动人工髋关节界膜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对磨损颗粒反应的结果,界膜内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人工关节的生物学因素中起重要作用,淋巴细胞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定制型人工髋假体研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松动人工髋关节界膜的组成及其内在成分的显微和超显微结构来控制人工关节松动的生物学因素,方法 选择2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术中观察界膜的肉眼形态及人工假体的改变,取界膜送病理检查,有8例患者界膜行扫描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界膜主要细胞成分处于激活状态,,巨噬细胞吞噬和包绕磨损颗粒,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结论 松动人工髋关节界膜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对磨损颗粒反应的结果,界膜内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人工关节的生物学因素中起重要作用,淋巴细胞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人工膝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成功取决于人工膝假体的设计和手术方法。本较全面的综述了国外人工膝假体设计和手术方法研究的进展,评述了人工膝假体设计上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假体的力线、人工膝材料的选择、假体内在稳定、交叉韧带、关节运动范围和界面剪应力、胫骨固定面的设计、人工髌骨、固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不等长的原因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方法:2001年1月 ̄2003年12月30例全髋置换术的病人,男17例,女13例,通过术前拍摄高质量的骨盆X线片健侧下肢内旋15°,X线球管距离1m,用模板测量髋臼的旋转中心和偏心距,标志出需切除骨距位置。术中采用比较双侧膝关节是否等长来调节股骨颈的截骨距离和选取人工股骨头的颈长(双膝应平衡),来避免下肢的不等长。结果:1995年6月~2000年7月43例肢体不等长的原因有髋臼位置不良、股骨头的旋转中心的外移、股骨距过长或过短、髋关节屈曲内收挛缩。2001年1月 ̄2003年12月经术前模板测量术中的肢体测量后,肢体延长的只有5例,并且均在0.5 ̄0.7cm,不超过1cm。使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结论:通过术前的测量和术中对比双膝的长度,来决定股骨距的截骨平面和选取假体的颈长,从而使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正确选择与宿主相容性良好的假体是保证全髋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因素,与置换后人工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研究进展,分析人工髋关节假体设计与界面力学对假体植入后生物相容的影响。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00-01/2011-12有关髋关节假体材料及人工髋关节置换先关的研究,关键词为“髋关节、假体、置换、生物力学”。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4篇文献进行评价。全髋关节置换后人工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与使用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假体受力可以分解为正应力和剪切应力两部分,正应力有益于假体的固定和力的传递,而剪切力会导致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质及骨量的变化,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材料磨损及假体周围感染是髋关节置换后影响中远期效果的常见并发症。目前还缺乏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力学相容性好的理想假体,人工髋关节设计、制造工艺、假体材料的耐磨性与界面应力等生物力学性能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宿主。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建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模型的建立是视网膜视觉假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网膜模型是从已知的生理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模拟视网膜处理信息的功能,研究输入图像和输出神经冲动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视网膜模型的原理将其分为硬件实现模型和算法模型.本文就对视网膜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背景:髋臼周围骨肿瘤的治疗对骨科医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应用以及肿瘤切除原则的确立,保肢手术成为一种趋势。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人工半骨盆假体治疗髋臼周围骨肿瘤的效果。 方法:2001/2010共收治19例髋臼周围骨肿瘤病人,其中6例行国产半骨盆人工假体置换,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50个月)。 结果与结论:按Enneking方法评估疗效,良4例,一般2例。提示只要严格掌握骨盆肿瘤切除重建的手术适应证,应用国产人工半骨盆假体治疗髋臼周围骨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髋臼;骨肿瘤;假体;人工半骨盆假体;疗效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4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股骨头样本各个区域的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差异,研究不同区域显微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及其对内固定物的影响。方法收集20个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标本,以股骨头表面解剖标志点为参照,将股骨头按平分方法分为外侧、内侧、中间三部分。确定环钻的位置和钻取方向,用环钻于不同区域钻取直径10 mm、高10 mm圆柱形松质骨柱。通过Micro-CT系统扫描分析,分析不同区域内松质骨柱数据,包括骨体积分数(BVF)、骨小梁间隙(Tb.Sp)、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结构模型指数(SMI)。应用微有限元计算不同区域骨组织的力学差异。结果老年股骨头颈内骨质含量下降,显微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区域变化明显,中间区域的骨结构和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内侧和外侧。结论股骨头中间部位骨骼结构和力学强度明显优于内侧和外侧,在临床治疗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内固定的部位。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高龄患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但该患者群体骨量往往不佳,采用骨水泥或生物型股骨假体一直存在争论。 目的:对比分析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及生物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的效果。 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修复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26髋,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治疗同类型患者30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换后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髋关节临床功能评价。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0-44个月,两组骨水泥或生物型假体置换后效果均满意,置换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及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型假体组手术时间更短(P < 0.0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关节松动、下沉、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表明对于骨量不佳的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型半髋置换能取得与骨水泥型半髋置换同样良好的修复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其中空心钉内固定组36例,人工关节组64例。两组的年龄、术前全身状况、骨折分型相仿。平均随访时间38.5个月(24~66个月)。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结果评价。结果空心钉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骨折愈合率91.7%(33/36),股骨头坏死率27.8%(10/36),需再次手术行髋关节置换术6例,再手术率为16.7%。人工关节组卧床时间短,但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高,需翻修手术的9例,再手术率为14.1%。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恢复老年人生活质量,GardenⅠ、Ⅱ、Ⅲ型的70岁以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复位优良的前提下可先予坚强的内固定治疗,一期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高龄及移位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root cause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is osteoporosis manifested by reduced bone strength, decreased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subsequently decreased anchoring between the internal fixator and bone. This is also a major cause of ineffective internal fixation and leads to surgical failur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biomecha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proximal femur, internal fixation must have two basic functions, to prevent inversion and rotation of the proximal fractured femur.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oxa vara is also one of the treatment objectives. OBJECTIVE: To valid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inimally invasiv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METHODS: This is a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self-controlled case ser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valid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inimally invasive PFNA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Twent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scheduled to undergo PFNA implantation will be recrui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Chaohu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in China. The study protocol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Ethics Committee of Chaohu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and will be per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uidelines of the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formulated by 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All patients will provide the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This trial was registered at ClinicalTrials.gov (NCT02880501).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of this study is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having PFNA implantation-related safety problems manifested as pain in the affected region, wound nonunion, incisional infection, and gross findings observed at the time of nail removal, including inflammatory reaction, tissue prolifera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a fibrous capsule wall 3 and 6 months after PFNA implantation. 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are operative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duration of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evaluated by the EuroQol five-dimens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Barthel Index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fracture healing examined by X-ray images, and hip joint function evaluated by Harris hip scores 3 and 6 months after PFNA implantation. The currently reported clinical studies on PFNA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are mainly case series, a few of which are ret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Here, we will perform a normalized prospective case series to valid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FNA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相似文献   

15.
背景: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以内固定和人工髋关节置换为主,但这些修复适应证的选择及利弊尚存诸多争议。 目的:对比分析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囊减压和全髋关节置换对于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修复效果。 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13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类型分无移位型(A组)和移位型(B组);根据修复方式将A组分为闭合复位内固定(A1)、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囊减压(A2)、全髋关节置换(A3),同理将B组分为B1、B2、B3。随访1-3年,从治疗后并发症、治疗后Harri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后下地时间、治疗后负重时间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A2组Harris评分显著优于A1、A3组,B2组Harris评分显著优于B1、B3组;B2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显著低于B1组。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囊减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全髋关节置换,但术后下地时间、术后负重时间较全髋关节置换差。提示对于绝大多数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首选考虑解剖复位,使用可靠的内固定,可优先选用切开复位空芯拉力螺纹钉内固定+关节囊减压治疗,并尽可能在伤后6-12 h内完成。全髋关节置换则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术者经验,按照其适应证综合分析,慎重选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旋髂深血管骨瓣转移及解剖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8年4月,本院共收治19例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年龄25~44岁,平均35.2岁,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9例,经颈型8例,基底型2例。按Garden分型,Ⅲ型12例,Ⅳ型7例。经髋关节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显露并处理股骨颈骨折断端,行髋关节Watson-Jones入路,骨折复位前,从该切口预置解剖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并从骨折断端确定螺钉分布合理后,更换长螺钉确切固定股骨颈骨折,股骨颈开槽,取旋髂深血管骨瓣植入骨槽内。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发生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情况,术后1年进行患髋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最短1年2个月,最长8年4个月,平均3年6个月,2例GardenⅣ颈下型分别出现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其余均完全骨性愈合,根据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89.5%。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转移及解剖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可有效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老年人较易发生不稳定性合并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临床对其进行修复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案,以往大多实施内固定治疗。但目前关于老年股骨不稳定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方法的具体选择,尚存在一定的争议。 目的:观察碳质涂膜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老年股骨不稳定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随访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3例老年股骨不稳定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修复方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1例),分别实施常规内固定治疗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天数;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手术所用时间和术中出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观察组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对老年股骨不稳定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碳质涂膜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并发症少,且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股骨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可因高暴力损伤引起该类型骨折。骨折后患者髋部疼痛、肿胀,大转子处可有压痛及叩击痛,下肢存在短缩、内收、外旋等畸形。影像学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程度。 克氏针定位装置:该辅助定位装置适用于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徒手操作相比,具有定位效率高、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短、患者创伤小等优点;与骨科机器人、计算机导航系统等辅助定位装置相比,精确度有待提高,较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 背景:目前骨科机器人、计算机导航系统等智能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手术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开展,但基层医院仍需一种廉价的辅助定位装置。 目的:探讨一种股骨颈克氏针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过程中辅助定位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辅助定位装置分为2组,徒手定位组28例患者行传统徒手定位空心钉内固定;辅助定位组26例患者术中应用克氏针定位装置,定位针角度、方向、距离均可量化微调,辅助定位,引导置入空心螺钉。比较2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影像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空心螺钉分布、角度、位置良好;②辅助复位组手术时间(49.27±4.86) min小于徒手定位组(59.64±8.02) 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辅助定位组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徒手定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③2组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Harris功能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辅助定位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9%;④2组患者随访期间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晚期坏死率待随访;⑤提示克氏针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过程中,可辅助定位,引导置入空心螺钉,能有效提高定位效率,减少透视次数,避免反复调整穿针对股骨颈骨质的损伤,促进患者恢复。 ORCID: 0000-0002-4576-3306(杜刚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内固定方法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临床比较常见的内固定方法主要有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虽然动力髋螺钉因为价格便宜和操作简单等原因,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其固定失效的概率较大,而髓内固定弥补了髓外固定的不足。 目的:对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可行性评价,并与动力髋螺钉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方面,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更加显著(P < 0.05)。提示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小切口置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的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更适合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中的螺钉固定角度、螺钉数量和螺钉组合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最佳的复位稳定性。方法以DICOM数据为基础,建立基于Lindon分型方式的包含不同角度、数量和组合方式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依据材料属性参数与CT图片灰度值之间的关系为模型赋予非线性的材料性质,模拟生理载荷条件对模型进行加载。结果临床常见骨折面角度所对应的最佳单钉固定角度为65°和70°;在手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螺钉数量越多,固定效果越好;3钉呈倒三角放置略优于3钉呈正三角放置,3钉呈正三角放置优于2钉,而2钉平放与2钉斜放的优劣取决于骨折面角度。结论骨折面角度对固定的效果有重要影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三维模型的加载仿真过程能够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