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手机依赖的大学生的情绪觉察特点,为未来手机依赖干预提供建议。方法: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54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合聚类分析和高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标准筛选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各40人。使用视觉搜索任务比较两组对愉悦、中性和悲伤表情面孔觉察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结果:当呈现相同表情面孔时,面孔数量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468)=11.26,P0.01],4个面孔的觉察速度快于8个面孔的觉察速度[(1079.1±187.9)ms vs.(1139.2±202.7)ms];当呈现的面孔图片不同时,表情面孔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312)=10.30,P0.01],悲伤表情的觉察快于愉悦表情的觉察[(941.0±168.5)ms vs.(997.8±152.7)ms]。表情类型和被试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312)=16.55,P0.01],手机依赖组对悲伤情绪的识别快于非手机依赖组[(975.5±112.4)ms vs(906.4±126.5)ms,P0.05]。结论:手机依赖大学生对悲伤表情面孔觉察较快,其对愉悦和悲伤情绪的搜索是系列搜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抑郁情绪大学生负性认知加工偏差的特点及原因.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选取抑郁情绪组20 人[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得分大于20分]和正常情绪组20人(CES--D得分小于10分),采用引入情绪信息的返回抑制范式,两组被试完成对情绪面孔类型的判断任务,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时长游戏的情绪启动及对大学生认知加工的影响。方法选取75名大学生随机分为控制组和3个实验组,完成情绪测量和认知加工任务的实验。结果①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被试均为愉快、正性的积极情绪状态,实验组的积极情绪程度高于控制组,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②游戏的情绪启动效应对大学生的认知加工有一定影响;③30分钟实验组的被试认知加工任务完成最好,成语辨别正确率与其他组均有显著性差异[F(3,71)=4.85,P<0.01]。结论游戏的情绪启动效应与认知加工的关系符合耶尔克斯-道森定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统合团体心理咨询模式在非同质性群体情绪调控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设计,选取情绪困扰大学生18名,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容纳他人量表(AO)、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进行前后测。结果①在焦虑、抑郁、自尊、容纳他人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②在焦虑、抑郁、容纳他人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维度上,实验组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③焦虑自评量表分、正向情绪分和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分存在显著的组别与辅导的交互作用(F(2,16)=6.394,8.14,P<0.05、F(1,17)=12.264,P<0.01);自尊量表分存在显著的组别主效应(F(1,17)=6.59,P<0.05);容纳他人量表分存在显著的组别与辅导的交互作用(F(1,16)=9.663,P<0.05);容纳他人量表、正向情绪分和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均存在显著的辅导主效应(F(1,17)=7.035,19.77,5.814,P<0.05)。结论统合团体心理咨询模式在非同质性群体的情绪调控过程中,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5.
不同手机依赖程度大学生的抑制控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手机依赖程度大学生的抑制控制特点,为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从150名大学生中筛选出高、低手机依赖大学生各30名(MPAI的17个条目中有8个及以上条目做出肯定回答者为高手机依赖组,8个以下条目做出肯定回答者为低手机依赖组),采用停止信号范式来比较两组大学生的抑制控制差异。结果:高手机依赖大学生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长于低手机依赖大学生[(292.0±89.4)ms vs.(241.1±95.7)ms,P0.05],而无信号反应时(NSRT)短于低手机依赖大学生[(494.2±103.8)ms vs.(597.6±108.9)ms,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高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差于低手机依赖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以及认知失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使用交往焦虑量表、认知失败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8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交焦虑与认知失败、手机成瘾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认知失败、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②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还通过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调节该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相较于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认知失败的中介效应对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作用更强。结论:认知失败是社交焦虑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桥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社交焦虑影响大学生认知失败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大学生情绪面孔知觉的特点。方法:通过渥太华自我伤害问卷(1个月内至少1次)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半年内至少1次)确定NSSI行为。最终获得有NSSI行为(NSSI组)和无NSSI行为(对照组)的大学生志愿者各23、24名。采用2(组别:NSSI组,对照组)×4(情绪面孔:愤怒,开心,中性,惊讶)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究两组在判断面孔效价(面孔表情为积极还是消极)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SSI组对所有情绪面孔效价的判断更快[(757±43)ms vs.(959±41)ms,P<0.01],但两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判断开心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短,而判断惊讶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长(均P<0.001)。结论: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大学生对情绪面孔效价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表象脚本技术的积极表象训练对中学生抑郁个体抑郁与行为激活的效果。方法:对96名中学生抑郁个体进行不等组对照实验研究:表象干预组36人进行两周的表象脚本技术的积极表象干预;空白组30人在实验过程中不实施任何干预;活动提醒组30人通过每日活动提醒完成任务(活动任务不需要心理表象)。使用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和抑郁行为激活量表对三组被试进行前后测及一个月追踪。结果:行为激活量表得分的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显著[F(4,134)=17.96,P<0.001,ηp2=0.349],抑郁得分的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显著[F(4,138)=13.99,P<0.001,ηp2=0.289]。结论:线上的表象脚本技术的积极表象干预方法,对改善中学生抑郁个体的抑郁情绪及提高其行为激活水平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案进行10周(每周1.5 h)的干预,在此期间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对照组在干预组10次干预结束后接受与干预组同样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使用Spence’s儿童焦虑量表-儿童版(SCAS-C)和儿童自动思维量表(CATS)对两组进行基线和10周干预后2次测量。结果:对SCAS-C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7)=8.12,P<0.05]。对CATS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接近有统计学意义[F(1,57)=3.88,P=0.054]。干预组SCAS-C及CATS的10周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基线得分[(28.2±11.3)vs.(35.4±15.8),(37.8±30.7)vs.(48.8±27.0);均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经颅直流电在成瘾行为的矫正方面起到显著的作用,往往行为成瘾都会伴随对特定刺激物习惯性行为的注意偏向,手机成瘾作为行为成瘾的一种,也不例外。目的:试图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手机成瘾者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进行以阴极为中心极(2 mA,20 min)的刺激,旨在发现对手机成瘾者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招募天津体育学院39名健康大学生为试验对象,其中手机成瘾组被试21名,非手机成瘾组被试18名。两组被试均对背外侧前额叶进行2 mA阴极为中心极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刺激20 min,采用2×3混合设计,分别从生理指标、行为反应指标、眼动指标等3个方面论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于手机成瘾者的注意偏向起到干预作用。结果与结论:(1)受试者的心率、血压干预前、后均没有显著变化;(2)干预前,手机成瘾组在点探测任务中的反应时长于非手机成瘾组,正确率低于非手机成瘾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干预后手机成瘾组被试的反应时缩短、正确率提升,相较于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干预前,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在反眼跳任务中的总体注视次数、总体注视时间、注视修正时间、扫视修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特质焦虑个体诱发负性情绪时的抑制控制能力。方法:使用特质焦虑问卷筛选出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各30名[STAI-T常模分数为(41.2±7.6)分,高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高特质焦虑,低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低特质焦虑]。让被试观看一组负性情绪面孔图片诱发负性情绪后,采用数字Stroop任务和数字转换任务,通过反应时、Stroop冲突效应量、转换损失等指标考察特质焦虑个体认知加工速度和抑制控制能力。结果:诱发负性情绪下,数字Stroop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779.3±51.6)ms vs.(703.7±49.8)ms,P<0.05],Stroop冲突效应量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67.9±55.7)ms vs.(114±79.1)ms,P<0.001];转换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 151.7±15.8)ms vs.(1 029.9±21.3)ms,P<0.05],转换损失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290.7±27.3)ms vs.(211.7±18.6)ms,P<0.05]。结论:负性情绪诱发下,高特质焦虑情绪个体抑制控制能力下降,体现为对无关信息的干扰抑制能力以及对心理定势反应的抑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情绪状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方法:用简明心境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对55名成瘾大学生和342名正常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情绪状态上,网络游戏成瘾者抑郁-沮丧,疲惫-惰性,困惑-迷茫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成瘾者多用灾难化和责备他人(P<0.01),较少用关注计划、积极重评、视角转换(P<0.01);成瘾者的消极情绪状态与少数调节策略存在显著正相关;责备他人、疲劳-惰性、有力-好动是成瘾的危险因素(OR=1.620,1.183,1.111)。结论:不良心境状态和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武警新兵适应性的影响。方法:将武警某部新兵随机分为干预组86人,接受8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136人,不接受心理干预。使用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MMQ)、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在干预前、后测量新兵的适应情况。结果:1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适应不良总分、环境适应不良因子分及负性情绪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干预组适应不良总分,人际关系、环境适应不良因子分及负性情绪分显著下降(P<0.01,P<0.05)。2在军人适应不良总分[F(时间*组别)=7.20,P=0.008]和环境适应不良因子[F(时间*组别)=3.97,P=0.047]上,测量前后和是否干预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新兵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拒绝敏感性大学生对社交情境中情绪性词语的记忆偏好。方法:本实验采用2(拒绝敏感性:高分组,低分组)×2(情绪词效价:积极,消极)×2(回忆倾向: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结果:1与低拒绝敏感性大学生相比,高拒绝敏感性大学生更倾向于记忆描述不同情绪效价的句子[F(1,52)=9.59,P0.01];2所有大学生在记忆描述自我情绪的句子时比记忆描述他人情绪的句子时的成绩更好[F(1,52)=4.45,P0.05];3与拒绝敏感性低分组大学生相比,拒绝敏感性高分组大学生在记忆描述他人消极情绪的句子时的成绩更好[F(1,52)=4.21,P0.05],而且也更倾向于记忆描述自我的积极情绪的句子[F(1,52)=12.65,P0.001]。结论:高拒绝敏感性大学生更倾向于记忆他人的消极情绪,并且会过度的关注此社交情境中自我产生的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情绪记忆的影响。方法: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筛出情感虐待伴忽视组23例,躯体虐待伴忽视组21例,对照组24例。实验1用3×3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2用3×5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以情绪记忆的正确率为指标,实验1的效价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负性图片高于正性图片和中性图片(均P<0.001),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两虐待组(均P<0.05),两虐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的图片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负性低唤醒图片高于其他类型图片(均P<0.001),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两虐待组(均P<0.05),两虐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表现出对负性低唤醒图片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童年期受虐待经历减弱了情绪记忆能力,不同受虐待亚型的情绪记忆表现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正负情绪量表与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专业及生源地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神经质人格与负性情绪、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在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88%。结论:负性情绪在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情绪调节困难和手机成瘾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手机成瘾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对881名大学生施测问卷。结果:①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②情绪调节困难是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③手机成瘾是情绪调节困难与大学生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④手机成瘾是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结论:情绪调节困难和手机成瘾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学习倦怠之间起链式中介效应。压力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并且会通过情绪调节困难和手机成瘾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下手机依赖者的决策特点,以期正视手机依赖问题以及为教育干预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从203名大学生中筛选出高、低手机依赖者各30人,要求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下完成爱荷华赌博任务(IGT)。结果:①主效应显著。被试在消极情绪下(F=3.95,P0.05)或者高手机依赖者(F=5.86,P0.01)更倾向于风险偏好;②交互作用显著(F=3.14,P0.05),低手机依赖者的决策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高手机依赖者在消极情绪下的IGT得分显著低于无情绪和积极情绪状态[F(2,174)=7.68,P0.01],表示高手机依赖者在消极情绪下更倾向于风险偏好。结论:高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会做更多的不利选择,在决策进程中更倾向于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在消极情绪背景下内隐情绪调节对注意瞬脱的影响。方法:选取50名大学生,随机等分为启动情绪控制调节目标的调节组和未启动的非调节组,采用情绪性操作诱发被试的消极情绪,通过词语搭配任务启动情绪控制调节目标,比较两组被试对注意瞬脱任务两个靶刺激(T1和T2位置上的数字)的反应正确率。结果:在完成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后,调节组被试的内隐消极情绪得分低于非调节组[(1.98±0.56) vs.(2.05±0.40),P=0.044]。当T2在T1呈现后的200~500 ms内呈现时,两组被试对T2的正确报告率均显著下降,调节组对T2的反正正确率低于非调节组被试,表现出更明显的注意瞬脱效应[Lag4:(86.12%vs.92.92%),P<0.05;Lag5:(93.56%vs.98.48%),P<0.05]。结论:消极情绪背景下大学生启动情绪控制目标能降低内隐消极情绪体验,同时表现出更强的注意瞬脱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词汇语义加工是否存在异常及其认知功能的缺陷情况。方法:招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病房和门诊病人26例及匹配的健康被试26例,实验以2(组别:实验、对照)×2(词汇类别:具体、抽象)×2(语义类别:一致、不一致)的混合设计,两组被试均被要求进行语义迫选任务。结果:反应时:患者组反应时(535.692±99.382) ms不长于对照组(520.887±99.382) ms;相对于具体词汇(520.095±94.098)ms,抽象词汇(536.484±94.051) ms的认知加时间更长,[F(1,50)=6.555,P=0.014,η~2_p=0.116];正确率:患者组的正确率(75.320±5.972)低于对照组(87.291±7.657),[F(1,50)=4.922,P=0.031,η~2_p=0.090];认知功能:除了社会认知维度,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661,P=0.203),患者组其他的认知功能分数均低于患者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反应时与认知功能成负相关,正确率与认知功能成正相关,即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反应时会越长,正确率也会越低。且在语义不一致条件下,具体词汇的正确率和PANSS的阳性量表分成负相关(r=-0.436,P=0.030)。结论:相较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词汇的语义加工存在异常,认知功能存在缺陷;且认知功能的损伤和其临床症状学指标相平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