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Tip30表达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聚乳酸-羟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纳米粒介导腺相关病毒质粒pAAV-Tip30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2,MMP-9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RNA水平;Western印迹 检测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法检测肝癌细胞迁移能力;四氮唑盐(MTS)法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 胞增殖能力;细胞-细胞黏附试验、细胞-基质黏附实验检测Tip30表达对肝癌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过表达Tip30 基因的HepG2肝癌细胞明显降低了MMP-2,MMP-9的mRNA表达和蛋白的翻译;肝癌细胞的增殖、锚定非依赖性生长及 肝癌细胞迁移能力均明显受到抑制。结论:体外实验研究证明Tip30基因可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据报道,HCC根治性切除后5年复发率为54.1%-61.5%,小肝癌(≤5cm)为43.5%,而局部治疗的转移复发率更高。因此抗HCC侵袭转移,减少术后复发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检测索拉非尼(Sorafenib)单药、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单药以及两药联合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作用,探讨两药联用的协同抗肿瘤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Sorafenib和不同浓度的As2O3分别组成单药组和Sorafenib As2O3联合用药组,另设不加药的对照组,作用于HepG2细胞。MTT法检测Sor-afenib、As2O3单药及联用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Western-blot检测ERK,p-ERK,Bcl-2,MCL-1蛋白表达。结果Sorafenib、As2O3单药与联用均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呈剂量-时间依赖效应,两药联用有交互效应(P<0.05)。Sorafenib、As2O3单药与联用均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联合组更为明显(P<0.05)。用药后ERK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而pERK表达下降,联合用药组更明显。MCL-1蛋白表达在Sorafenib组和联合用药组均下降,Bcl-2蛋白表达在As2O3组和联合用药组均下降,两种蛋白表达下降均以联合用药更明显。结论Sorafenib与As2O3联用作用于肝癌细胞具有协同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协同抑制抗凋亡通路及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白头翁总皂苷碱水解产物中8种皂苷成分的HPLC-ELSD方法。方法 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2%甲酸水溶液;柱温35 ℃;梯度洗脱条件:0~30 min,70%~100%甲醇;体积流量1.0 mL/min;ELSD气化室温度40 ℃;气体压力350 kPa。结果 白头翁皂苷D、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白头翁皂苷A、黑海常春藤苷A1、白头翁皂苷F、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齐墩果酸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进样量分别在0.799~4.568、0.563~6.756、0.431~2.683、0.894~7.826、0.643~7.504、1.351~7.822、0.629~2.515、0.698~2.794 μg,峰面积(A)的对数值lgA与相应质量(M,μg的对数值lgM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5,8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9.0%~101.0%,且RSD值均小于1.5%。结论 本检测方法简便、准确,为白头翁总皂苷碱水解产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酸(LPA)对恶性肿瘤细胞Rho蛋白及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将SMMC7721细胞株培养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2、5、25μmol/L的LPA,为3个实验组。未加LPA为对照组。用Rho蛋白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溶血磷脂酸诱导SMMC7721细胞Rho蛋白活性,用Western印迹测定Rho蛋白表达,用黏附基质分析、重建基底膜侵袭模型等方法来研究药物处理后细胞侵袭、黏附、运动能力的改变。结果经溶血磷脂酸处理后,SMMC7721细胞中Rho蛋白表达增加,25μmol/L组蛋白量变化尤为明显,5h时为空白对照组的1.5倍,20h后增加至2.4倍。24h后Rho蛋白活性也明显增强,从102%±34%增加至408%±95%(P<0.01)。同时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增强,对照组侵袭细胞数为531.2±65.6,25μmol/L溶血磷脂酸组为789.7±117.5(P<0.01)。60min时5和25μmol/L组细胞黏附率分别为77.9%±16.7%和83.6%±19.3%(P<0.05),80min时达到93.8%±25.6%和91.2%±29.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PA主要通过Rho信号转导增强肝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三七花总皂苷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MTT实验检测三七花总皂苷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法进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RT-PCR检测β1-integrin、MMP-2、EGFR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β1-integrin、EGFR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在浓度为50~200μg/ml时,三七花总皂苷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具一定的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三七花总皂苷在浓度为10、50、100μg/ml均表现出侵袭抑制作用,浓度为50μg/ml侵袭抑制效果最佳,达到32.0%。三七花总皂苷对各浓度组对MDA-MB-231细胞β1-integrin、MMP-2和EGFR基因表达有下调作用(P0.01),一些浓度组对β1-integrin和EGFR蛋白的表达也具下调作用。结论:三七花总皂苷通过下调β1-integrin、EGF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与ECM粘附,降低肿瘤细胞运动能力,从而抑制人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姜油酮联合索拉非尼对人肝癌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姜油酮和索拉非尼单独或联合对人肝癌HepG2细胞进行干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根据其结果选择姜油酮和索拉非尼的适合浓度。实验分为对照组(DMSO)、姜油酮组(30μmol·L-1)、索拉非尼组(3 μmol·L-1)和联合组(姜油酮30 μmol·L-1+索拉非尼3μmol·L-1),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HepG2细胞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HepG2细胞穿膜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姜油酮组和联合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划痕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姜油酮组和索拉非尼组HepG2细胞划痕愈合率降低(P<0.05);与姜油酮组和索拉非尼组比较,联合组HepG2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1)。Transwell实验,与对照组比较,姜油酮组和索拉非尼组HepG2细胞穿膜细胞数减少(P<0.05);与姜油酮组和索拉非尼组比较,联合组穿膜细胞数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姜油酮组和索拉非尼组HepG2细胞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姜油酮组和索拉非尼组比较,联合组HepG2细胞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姜油酮可通过降低HepG2细胞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来抑制人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且与索拉非尼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人高转移肝细胞癌细胞系HCCLM3为研究对象,用细胞基质粘附实验检测Genistein对肝癌细胞基质粘附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侵袭运动实验检测Genistein对肝癌细胞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癌细胞MMP-2蛋白表达.结果 Genistein能抑制肝癌细胞对FN和Marigel胶的粘附;Genistein能抑制肝癌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中的侵袭运动;Genistein处理组肝癌细胞MMP-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Genistein能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其机制之一可能在于Genistein能抑制肝癌细胞MMP-2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缺氧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及血管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运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1-2-y1)-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观察缺氧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粘附能力的影响;选用Boyden Chamber膜侵袭系统,观察缺氧对SGC-7901游走和侵袭的影响以及诱导内皮细胞形成新生血管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缺氧对SGC-7901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缺氧处理后,SGC-7901细胞粘贴率增加(P<0.05),游走穿膜细胞数(167±46、196±9)或侵袭穿膜细胞数(84±5、122±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4±7,60±4,P<0.05),诱导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数(203±6.21、356±5.11)及长度(387±5.93、439±8.43)均高于对照组(129±3.45,261±6.28,P<0.05),缺氧能增加TGF-β1的表达.结论:缺氧能促进胃癌侵袭转移及血管形成.其促进侵袭转移的机制可能与增加胃癌细胞异质粘附、游走、侵袭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1.
索拉非尼是多靶点激酶抑制剂,通过抗增殖和抗血管形成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其作用机制是靶向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s/Raf/MAP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VEGFR)和核因子KB(NF-KB)等信号传导通路,而这些信号通路在放射时被激活,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索拉非尼联合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有协同效应,但联合方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索拉菲尼联合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 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IFN-γ、IL-1、IL-2和抗CD_3单抗诱导CIK细胞成熟,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第1、7、14天的CIK细胞表型.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CCK-8)检测索拉菲尼、CIK细胞及两者联合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体外杀伤效应,并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CIK细胞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CD_3+CD_(56)~+细胞比例明显上升,14d时CD_3~+CD_(56)~+ 细胞比例达(46.83±2.53)%,与第1天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细胞量扩增了近1 000倍.索拉菲尼和CIK细胞在适当浓度及效靶比联合应用时表现出杀伤活性增强(P<0.01).索拉菲尼联合CIK细胞诱导的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率达(70.56±2.58)%,明显高于索拉菲尼组(45.38±1.76)%和CIK组(52.18±8.63)%(P<0.05).结论 索拉菲尼与细胞因子活化杀伤细胞疗法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强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的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方法:以30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肿瘤和切端组织中活化T细胞核因子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相关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癌组织NFAT 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切端组织(P<0.01),NFAT mRNA转录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Dukes分期相关(P<0.05);癌组织NFA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远癌切端组织(P<0.01),NFAT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P<0.01)和Dukes分期显著相关(P<0.05);并且在肿瘤组织中NFA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NFAT在结直肠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其高表达者肿瘤易于侵袭、转移,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针对NFAT的干预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赵鸣 《海南医学》2014,(21):3191-3194
CO-029作为四跨膜蛋白超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已有研究显示其在促进肿瘤侵袭与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知之甚少。研究明确其作用机制,有揭示肿瘤发生发展过程机制,作为预测肿瘤的进展及预后,进而开发新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潜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联合索拉非尼治疗非手术切除的中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共38例中期HCC患者(试验组)行TACE后索拉非尼联合治疗。根据试验组患者的基本属性及肿瘤特性,从同期选取38例单纯行TACE治疗的中期HCC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为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BCLC)B期。分析试验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两组总体生存期的差异。结果所有试验组患者都发生了至少1种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7例(18.4%)患者出现了3级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未见4级及更高的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95%CI:7.4~14.6个月),试验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95%CI:8.4~21.6个月),两组生存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非手术切除的中期HCC患者接受TACE后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激活蛋白-1(AP-1)与DNA探针结合活性的变化及AP-1信号转导通路活化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电泳迁移率分析方法,对30例大肠癌手术标本的癌组织和切端结肠组织AP-1与DNA探针的结合活性进行检测;并结合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组织AP-1与DNA探针的结合活性明显高于切端结肠组织(P<0.01);大肠癌组织AP-1结合活性在不同的肿瘤浸润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与肿瘤组织学分型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大肠癌组织分期的进展,AP-1结合活性显著升高,提示AP-1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大肠癌浸润和转移过程,其活化促进了大肠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郭曲  周跃  王元 《海南医学》2011,22(24):24-27
目的研究人脂联素重组体(RA)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临床应用RA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方法将HEC-1-A细胞分设对照组和RA加药组,作用一定时间后,分别以MTT法、粘附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体外细胞迁移实验检测RA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粘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RA对ECM和FN粘附能力影响的程度不同,对ECM的敏感眭大于FN。RA浓度高于5.0μg/ml时,对HEC-1—A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并能明显地降低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能力(P〈0.01),侵袭抑制率随RA浓度的升高而增加。RA浓度高于5.0μg/ml时,明显地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结论脂联素重组体在大于5.0μg/ml时,可抑制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的侵袭及转移能力,RA可望成为晚期、无法耐受手术和大剂量放化疗及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Li Y  Huang JW  Lu LG  Shao PJ  Hu BS  Huang GM  Wei ZG  Zh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1):2187-2192
目的 通过对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TTP)或总生存期(OS)的分析,观察介入栓塞与抗血管生成相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并分析治疗的安全性,为中晚期肝细胞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提供证据来源.方法 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2007年4月至2010年1月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36例,其中男33例、女3例;行TACE治疗后3~7 d内连续口服索拉非尼(商品名:多吉美)(每片200 mg),每次2片,每天2次.每4~8周为一个疗程,根据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患者的肿瘤进展时间(TTP)及总生存期(OS),并记录不良事件.所有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所有生存率曲线均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 随访至2010年3月,可评价的36例患者中,死亡14例,存活22例,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为8.62个月(95%CI:6.51~10.24个月),中位生存期(mOS)为12.41个月(95%CI:9.57~14.80个月).36例患者中,存活的22例,观察时间内的患者总体存活率为61.1%.存活病例中,没有CR病例,1例PR,15例SD,6例PD;疾病控制率(DCR)(CR+PR+SD)为44.4%.服用索拉非尼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皮肤反应、腹泻、乏力及食欲下降,经对症处理后绝大多数可以明显缓解.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有可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和疾病稳定状态,进一步丰富了中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模式.口服索拉非尼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9.
新生微血管密度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肿瘤新生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 (labelled streptavidin biotin,L SAB酶标记的链酶亲合素—生物素 )对手术切除后 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 2 0例癌旁组织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的 MVD进行了检测。在 40 0倍视野下选择 5个最密集区 ,计算 MVD数量 ,取其均数。 结果 :1MVD在 HCC组织中比癌旁组织明显增高 (P<0 .0 1) ;2在 HCC中有转移者及包膜不完整者 ,MVD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及包膜完整者 (P<0 .0 5 ) ;3大肿瘤 (直径>5 cm )与小肿瘤 (直径≤ 5 cm ) MV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 MVD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行为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定 HCC生长、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