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在社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髋部骨质疏松及骨折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度在江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18例,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骨密度(BMD);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Ⅰ型胶原氨基末端延长肽(PIN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S型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S-CTX),化学发光法检测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运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软件评估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系统自动计算患者未来10年内发生髋部骨质疏松及骨折概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D及各项骨代谢指标与骨折概率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BMD为-5.0~-2.5,平均(-3.6±0.7);PINP水平为18~141 ng/L,平均(57±24)ng/L;S-CTX水平为0.14~1.18 μg/L,平均(0.48±0.19)μg/L;1,25(OH)2D3水平为4~92 μg/L,平均(32±16)μg/L。FRAX软件结果显示,患者未来10年内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概率为2.5%~13.9%,平均(5.6±2.0)%;患者未来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概率为0~7.9%,平均(2.2±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D与未来10年内髋部骨质疏松及骨折概率均呈负相关(β=-4.681,SE=1.291,t=-3.626,P<0.05;β=-2.923,SE=0.955,t=-3.060,P<0.05)。PINP与未来10年内髋部骨质疏松及骨折概率均呈正相关(β=0.065,SE=0.006,t=10.759,P<0.05;β=0.044,SE=0.004,t=9.807,P<0.05)。S-CTX与未来10年内髋部骨质疏松及骨折概率均呈正相关(β=1.709,SE=0.628,t=2.723,P<0.05;β=1.241,SE=0.465,t=2.672,P<0.05)。1,25(OH)2D3与未来10年内髋部骨质疏松及骨折概率无线性相关性(β=-0.010,SE=0.007,t=-1.401,P>0.05;β=-0.010,SE=0.005,t=-1.906,P>0.05)。结论 PINP及S-CTX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未来10年内髋部骨质疏松及骨折概率具有正相关性,提示PINP及S-CTX在早期预警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计算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时,使用与不使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折概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骨量的因素。方法: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首次就诊的年龄大于40岁RA患者200例,双能X线测定腰椎和左髋部BMD,将使用与不使用BMD或T值计算的FRAX骨折概率进行比较,并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绝经时间、体重指数、病程以及激素应用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例患者平均年龄(59.4±10.2)岁,77.5%为女性。有77例患者接受了双能X线检查,其中BMD正常和异常组分别为10例(13%)和67例(87%),有32例患者发生骨折。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用药时间、累积剂量、目前日平均剂量)、FRAX预测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与不使用BMD、T值计算的未来10年骨折概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合T值得出的FRAX预测骨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99)。以腰椎及髋部的BMD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患者BMD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疼痛评分(P=0.02)、既往发生骨折(P=0.003)、糖皮质激素的累积剂量(P=0.008)是引起腰椎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P<0.001)、已绝经(P=0.05)、既往发生骨折(P=0.003)、体重指数(P=0.03)是引起左髋部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骨折发生比例较高,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均增加,结合股骨颈BMD或T值计算FRAX能更有效地预测骨折概率。  相似文献   

3.
闫岩  孙艳格  杜雪平  黄凯  于溯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4):1629-1632
目的 观察超声骨密度检查(QUS)对社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筛查效果。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7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在北京市西城区北区、西城区南区、东城区、海淀区各选择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募集志愿者的方式征集研究对象,最终共选择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绝经后妇女7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3组,≤59岁组304例,60~69岁组231例,≥70岁组182例。所有研究对象同时进行双能X线吸收仪(DXA)骨密度检测和QUS,以DXA骨密度检测为金标准。DXA骨密度检测股骨颈骨密度值,检查结果用T值表示;QUS测量双足跟骨骨密度,检查结果用T值表示,选取最低T值作为本研究数据。结果 DXA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717例绝经后妇女中,241例(33.6%)骨量正常,341例(47.6%)骨量低下,135例(18.8%)骨质疏松症。各组绝经后妇女DXA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低T值(T值≤-2.5)比例增加(χ2趋势=123.381,P<0.001)。QUS结果显示,717例绝经后妇女中,53例(7.4%)T值≥-1.0,152例(21.2%)-1.5≤T值<-1.0,243例(33.9%)-2.0≤T值<-1.5,156例(21.8%)-2.5<T值<-2.0,113例(15.8%)T值≤-2.5。各组绝经后妇女QUS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加,低T值比例增加(χ2趋势=47.643,P<0.001)。DXA骨密度与QUS骨密度呈正相关(r=0.488,P<0.05)。QUS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93,95%CI(0.752,0.834)。QUS骨密度T值<-2.0诊断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734,95%CI(0.687,0.781),T值=-2.0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75.6%、特异度为71.3%、总符合率为72.1%、Youden′s指数为46.9%、Kappa值=0.339;T值<-2.2诊断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716,95%CI(0.664,0.768),T值=-2.2诊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60.7%、特异度为82.5%、总符合率为78.4%、Youden′s指数为43.2%、Kappa值=0.379。结论 QUS可以作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工具应用于社区;取T值=-2.0作为诊断的临界值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确诊仍需进一步行DXA骨密度检测。  相似文献   

4.
方圆  李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4):1675-1679
目的 采用简易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社区精神病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价FRAX工具在特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并提出修正和优化建议。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欧阳社区全年在册管理的精神病患者119例为观察组,以前期研究纳入的2992例一般人群为对照组。对观察组评价自我平衡感,测量体质指数、骨密度,采用FRAX、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步行计时测试(TUGT)评价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结果 观察组服药时间<3年与服药时间≥3年者发生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MO)概率≥20%、发生髋部骨折(HF)概率≥3%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χ2=0.284,P=0.594)。观察组知晓所服用药物种类和剂量者89例(74.7%),不知晓者30例(25.3%)。观察组服用单药与服用2种及以上药物者发生HF概率≥3%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4,P=0.668)。观察组步态稳定与步态不稳者发生MO概率≥20%、发生HF概率≥3%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χ2=1.504,P=0.220)。两组女性发生HF概率≥3%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5,P=0.033)。两组60~79岁年龄段发生HF概率≥3%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55,P=0.002)。两组骨量减少者发生HF概率≥3%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12,P<0.001)。采用FRAX评估观察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结果与采用BBS、TUGT预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未发现两者存在一致性(u=0.035、0.116、0.146、0.061,P>0.05)。结论 女性、60岁以上及骨量减少的精神病患者较一般人群具有更高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FRAX工具与BBS、TUGT在预测精神病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中一致性不理想,评估结果不能兼容,联合应用有益于提高评估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部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40例有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分析骨折部位和次数与BMD关系,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BMD值。结果740例患者中,共发生838次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外周骨折分别为192次(22.9%)、53次(6.3%)、159次(19.0%)和434次(51.8%),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75.0%、81.1%、57.9%和49.1%,不同部位骨折处骨质疏松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多次骨折组的年龄显著高于一次骨折组(P〈0.05),而其腰椎1~4、大转子(Troch)部位的BMD则显著低于一次骨折组(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以椎体、桡骨远端为常见,髋部骨折较少见;发生髋部骨折者常具有低BMD;多次骨折患者年龄为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讨论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2001年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没有明确的病因。  相似文献   

7.
特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薛延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04-1306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1.1病因由绝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又称为Ⅰ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由破骨细胞介导。常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年龄在50—65岁,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6倍,为高转换型的快速骨丢失。骨丢失的类型以小梁骨为主,造成骨小梁变细和断裂,主要部位是在脊椎(以压缩性骨折为主)和桡骨远端(如Colles骨折)。其发病主要原因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分泌不足。  相似文献   

8.
Zhang H  Shan PF  Luo XH  Wu XP  Liao E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86-2989
目的 纵向观察长沙市马王堆乡骨质疏松防治社区女性不同骨骼部位年骨丢失率及其与绝经时间的关系。方法 用DXAQDR450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测量220例年龄36—60岁妇女的腰椎,髋部和桡骨远端的骨密度(BMD),3.9—4.1年后复测骨密度,求得年骨丢失速率。结果 髋部股骨颈和桡骨远端开始明显骨丢失是在绝经前组;腰椎前后位L1-L4(AP)和髋部大转子在围绝经组已发生明显骨丢失;骨丢失在绝经早期组最快,AP、股骨颈、大转子及桡骨远端年骨丢失率分别为1.70%、2.21%、1.92%和1.56%;骨丢失在绝经晚期趋缓。年龄与绝经后妇女AP、大转子和桡骨远端的年骨丢失率呈正相关(γ=0.223—0.547,P〈0.05~0.01)。绝经年限与绝经后妇女AP、大转子的年骨丢失率呈正相关(γ=0.432~0.569,P〈0.05-0.01)。体重、体重指数与绝经后妇女AP、股骨颈、大转子的年骨丢失率呈负相关(γ=0.239—0.466,P〈0.05-0.01)。结论 不同骨骼部位的年骨丢失速率存在差异。年龄、绝经年限与体重影响不同骨骼部位的骨丢失。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指患骨质疏松症后,因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和桡骨远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抑郁状态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8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绝经后女性20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体质指数(BMI)、日常活动强度、是否服用钙片,测定血清雌二醇(E2)、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髋部骨密度(BM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抑郁状态。结果 200例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90例(45.0%)。不同年龄及抑郁状态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绝经年限、BMI、活动强度及钙片服用情况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和抑郁状态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E2是其保护因素,而未发现绝经年限、BMI、活动强度、钙片服用情况、BAP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影响。偏相关性分析控制年龄、绝经年限和BMI的影响,结果显示,抑郁状态与E2、BMD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41和-0.440,P<0.05),与BAP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4,P=0.821)。结论 抑郁状态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注重患者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影响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地区绝经后妇女开展标准化问卷凋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髋部骨折家族史(OR=8.567,95%CI=3.463~12.620)、低身体质量指数(OR=3.081,95%CI=1.344~5.632)和多产次(OR=2.539,95%CI=1.263~4.175).而常运动(OR=0.276,95%CI=0.152~0.730)、常饮茶(OR=0.354,95%CI=0.209~0.764)和绝经年龄晚(OR=0.621,95%CI=0.327~0.942)与之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髋部骨折家族史、低身体质量指数和多产次是影响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经常运动、饮茶以及保持适当的雌激素水平有助于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社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筛查结果及影响因素,评价亚洲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自我筛查(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指数评分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风险的预测能力,为同行开展社区骨质疏松症相关人群识别提供经验借鉴。 方法 以2019年3—4月期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曹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骨质疏松筛查的5 191名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结合跟骨超声骨密度检测进行骨质疏松筛查。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5 191名绝经后妇女中,1 502人(28.93%)有中级及以上骨质疏松风险,且跟骨超声结果显示,1 280人(24.66%) T值≤-2.0。年龄越大、BMI越小、OSTA评分越低,T值越低(均P<0.05),有无低体重、脆性骨折史、腰背部疼痛、跌倒史、帕金森、子宫及卵巢癌以及骨松风险分级不同,跟骨超声测量出的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STA评分是否≤-1,与跟骨超声测出的T值是否≤-2.0,有较差的一致性(Kappa=0.197<0.4,P<0.05)。 结论 社区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识别,可将OSTA评估、跟骨超声,与BMI或低体重、脆性骨折史、腰背部疼痛、跌倒史、帕金森、子宫及卵巢癌等个人健康并既往病史情况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3.
妇女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绝经后随年龄增加,骨密度将渐进性减少,并使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及骨折的危险度剧增.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率为40%~50%,男性发生率为13%~22%.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椎体压缩性骨折占50%,而危害最大为髋部骨折.目前对可耐受手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cnopausalOstcoporosisPMO)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在白人及亚洲妇女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PMO引起的骨折是中老年妇女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重建已经疏松的骨质。目前,主要是预防PMO发生及减少不良后果。1.病因妇女绝经以后骨形成速度慢于骨吸收的速度,骨吸收率增加,使全身骨量减少,皮质骨变薄,骨小梁变稀变细,骨基质减少,绝经后5~10年骨丢失加速,每年达5~IO%,此后丢失减慢,可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年龄增长和卵巢激素缺乏的综合结果,其病因有以下几种: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相关性,进而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合并腰椎骨折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无骨折患者50例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骨折患者50例,记录并观察髋部、腰椎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 N 端中分子(N-MID)、25-羟基维生素 D[25-(OH)VitD]和血清 Ca2+。结果 P1NP、β-CTX 和25-(OH)VitD 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与血清 P1NP 呈正相关(P <0.05),25-(OH)VitD 呈负相关(P <0.05),β-CTX 无相关性(P >0.05)。结论骨代谢标志物 P1NP、25-(OH)VitD 能够很好地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风险,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赵建辉  陈洪宇  姜雪  包自阳  李香茶 《浙江医学》2016,38(23):1906-1908,1912
目的探讨WHO推荐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用于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透析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的临床价值,并分析影响患者骨折风险等级的相关因素。方法90例CKD患者依据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3组:CKD3期组(35例,eGFR为30~60ml·min-1·1.73m-2)、CKD4期组(33例,eGFR为15~30ml·min-1·1.73m-2)、CKD5期组(22例,eGFR<15ml·min-1·1.73m-2)。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患者股骨颈骨密度,记录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FRAX评估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等级。结果3组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KD5期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CKD3期组(P<0.05)。3组患者骨折风险等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KD5期组患者骨折高风险比例高于CKD3期组、CKD4期(均P<0.05)。患者骨折风险等级与骨密度(r=-0.516)、eGFR(r=-0.234)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FRAX可用于评估CKD非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随着肾功能恶性进展,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及骨折风险均呈上升趋势,骨密度是影响患者骨折风险等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绝经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以绝经妇女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评估是否存在椎体骨折情况,并参考不同部位骨密度、T值,按照椎体是否骨折以及骨折部位进行分组,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正常骨量患者6例中骨折1例(16.67%),低骨量患者24例中骨折8例(33.33%),骨质疏松患者42例中骨折18例(42.86%),其中严重骨质疏松8例。无椎体骨折组的骨密度0.76±0.12 g/m2、T值1.89±0.20均高于胸椎骨折组0.62±0.05 g/m2、-2.61±0.29、胸腰椎骨折组0.61±0.07 g/m2、-2.10±0.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椎体骨折组的骨密度、T值与腰椎骨折患者趋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增加以及髋部骨密度、T值下降。结论:通过分析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T值,可以有效预测其是否存在胸椎、胸腰椎椎体脆性骨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  相似文献   

19.
康淑美  陈慧 《医学综述》1997,3(5):239-241
<正> 绝经是由于卵巢功能衰竭而引起的月经闭止.它是每一位妇女在进入更年期后所要面临的问题.由于绝经引起妇女身体发生一些变化,包括潮红潮热,生殖道的萎缩,尿道缩短,心血管疾病增加及骨质疏松等.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骨质减少.而矿物质/基质比正常.当将其定义为一种疾病骨质疏松症时,是指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改变,骨折的危险度增加的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可分为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两大类,绝经引起的骨质疏松是原发性的骨质疏松.一般认为,骨量低于同种同性别正常年轻人骨量均值2个标准差以下(约80%以下)时,即应诊断为骨质疏松.所有妇女皆要经历渐进性的骨质丢失.Riggs等研究发现.绝经后骨质丢失是个非等速过程.其快相期在绝经后的早期.何玉香发现,绝经后的前三年,其骨矿物质丢失达5~19%,且绝经的年限越长,则骨质丢失的就越多,骨密度与年龄及绝经年限呈负相关关系.至绝经16年后,其骨量平均可下降20~25%.研究发现大部分8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其骨密度低于所谓的“骨折阈(Frecture throshold)”,有随时发生骨质的严重危险性.其中以脊椎、桡骨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但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含量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尚不十分明确。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与骨密度及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在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2例。同期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益阳市南县麻河口镇、南洲镇、乌嘴乡、茅草街镇非糖尿病者202例为对照,均于益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使用双能X线检测腰椎、股骨颈、总髋骨密度;使用欧姆龙内脏脂肪检测仪测量皮下、内脏脂肪面积。采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问卷)评估未来10年主要部位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若为糖尿病人群,不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风险因素所得结果用FRAX1表示;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因素则将所得结果用FRAX2表示。结果2型糖尿病男性体质量、体质指数(BMI)高于非糖尿病男性,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男性,FRAX1(主要部位)低于非糖尿病男性(P<0.05)。2型糖尿病女性年龄、内脏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女性,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FRAX1(髋部)、FRAX2(主要部位)、FRAX2(髋部)高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校正年龄、体质量后,2型糖尿病女性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体质量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FRAX1(髋部)、FRAX2(髋部)呈正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有较高的体质量、BMI及内脏脂肪面积。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较低,其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及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且随着内脏脂肪面积增加绝经后女性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