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神经根沉降征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在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术后的临床效果差异,进一步探讨神经根沉降征对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价值的预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6月-2018年10月于课题组所在单位的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突症的患者80例,对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组与神经根沉降征阴性组的术后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分,ODI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组术后疗效明显优于神经根沉降征阴性组;结论:神经根沉降征可作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突症患者的术后疗效预测的评价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0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记录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患者腰痛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手术时间为65~20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为15~135 ml,平均55 ml。卧床时间均不超过24 h,平均住院日为5 d。术前1 d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6.57±1.96)和(7.03±1.75)分,术后第2天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2.03±0.96)和(1.97±1.07)分,术后3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为(1.83±0.95)和(1.77±1.04)分,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70.42±3.55)%、(22.56±0.72)%和(22.69±0.70)%。可以看出术后3个月和术后2 d较术前1 d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在临床疗效上,术后3个月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明显优于术后2 d的优良率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靶向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间隙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随机分为单纯椎间孔镜组和联合胶原酶组。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Mac Nab标准评价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3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6和12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按照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联合胶原酶组治疗后12个月的优秀率为75%,与椎间孔镜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和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果,但前者的远期疗效更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8月—2017年08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8例患者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月、12个月VAS、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93.5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术后脊柱结构稳定、近期临床疗效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6个月采用Macnab量表评价手术疗效;观察并记录术中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小切口椎板开窗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60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n=30):对照组使用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组使用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VAS从术前6.57±0.55 cm下降到术后第一天的3.48±0.56 cm(P<0.01),ODI(%)值从术前72.73±2.59分下降到术后第1天的29.55±2.32(P<0.01);治疗组VAS从术前6.44±0.55 cm下降到术后第1天的2.16±0.64 cm(P<0.01),ODI(%)值从术前69.94±2.57分下降到术后第1天的19.18±1.52(P<0.01);治疗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VAS和OD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优良率达到73.3%;治疗组优良率达到90%。结论:CT引导下的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侧后方椎间孔入路(PETD)与后路椎板间入路(PEID)两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方式对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共24例重度脱垂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病例,其中侧后方椎间孔入路(A组)11例,后路椎板间入路(B组)13例,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中统计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观察比较术前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Macnab评价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经椎板间组平均手术时间(43.62±4.23)min、术中透视次数(6.08±0.76)次,与经椎间孔组[平均手术时间(63.45±9.13)min、术中透视次数(12.27±1.35)次]比较,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评分:经椎间孔组末次随访优良率为90.9%,经椎板间组末次随访优良率为92.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案,侧方及后方两种入路应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早期训练对促进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应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术后6 h开始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第2天增加腰背肌功能训练。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比较术前、术后的疼痛情况及采用Macnab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VAS值明显低于术前( P<0.01),术后1 w优良率92.5%。结论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缩短患者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其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安徽省中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VAS、JOA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前、术后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手术效果优29例,良1例,中1例,差1例,JOA评分的优良率为93.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87±1.38)和(8.58±1.42)分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2.45±0.52)和(1.55±0.45)分,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术后优良率均为91.3%,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卧床休息服用非甾体消炎药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在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将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接受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4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1 d,以及术后3 d、5 d、3个月、6个月腰背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前1 d和术后1、3、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2±2.4)个月.术后3 d观察组腰背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OD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行经皮THESSYS椎闽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38例,良11例,可5例,差2例.2例患者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未行特殊处理自行消失.所有患者无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THESSYS椎间孔镜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下腰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下腰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1月~2009年12月采用PELD治疗下腰痛患者79例,其中普通腰椎间盘突出症67例(合并轻度椎间孔狭窄4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盘源性腰痛6例,所有椎间盘突出的均为包容型。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及患者满意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50 min;术后住院时间2~30 d,平均5.6 d。无手术并发症及转为其他手术方式。随访12~25个月,平均19.3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残余疼痛评分(VAS)分别是(8.75±0.25)、(4.12±0.51)、(3.86±0.43)分(P<0.05),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较术前加重。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70.9%,患者满意率63.3%。结论 PELD治疗下腰痛安全且近期效果良好,恰当的病例选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428-2430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2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对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进行比较,并于术后2年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术中神经根或硬膜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63~102(平均73.6)min;住院时间4~7(平均5.1d)。术后即时和不同随访时间,腰、腿痛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随访2年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中26例、优16例、良7例、可1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8.5%。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全身麻醉下行次全切开椎板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使用腰椎Macnab评定标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分,比较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腿VAS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良率为75.0%,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腰部、腿部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腰部、腿部VA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效果好,患者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手术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行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0例,其中男182例,女118例;年龄16~82岁,平均45岁。所有患者均经腰椎动力位片证实无手术节段腰椎失稳。手术方式采用PTED技术中的YESS技术137节段,TESSYS技术246节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和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当时、3月及1年进行评分,评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结果:其中120例患者获得1年的随访。术后当时、3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分别为1.74±0.76、1.65±0.74及1.56±0.77,均显著低于术前的8.57±0.7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Macnab疗效评定优92例,良17例,可8例,差3例,术后优良率均为90.8%。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在多方面具有微创优越性,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小切口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经皮组和小切口组,每组99例。小切口组施行小切口开窗术治疗,经皮组施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评分呈现逐渐降低趋势;经皮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小切口组,P0.05;经皮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P0.05。结论:与小切口开窗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突出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50例均在椎间孔镜下完成手术,术后1周、3个月VAS评分[(1.0±0.6)、(0.6±0.2)分]较术前[(5.9±0.5)分]明显降低(P0.01);疗效优30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治疗优良率为90%。结论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 d、术后3及6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65.00±12.00)min,无硬膜囊破裂、神经根及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开放性手术后缓解。余病例腰腿痛症状较前均明显缓解,并获6~12个月随访,术后2个月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突出髓核组织均切除彻底,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解除。术后6个月随访,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值的均数及标准差为(4.42±1.45)分,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值的均数及标准差为(6.49±1.6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优31例;良20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6.4%。结论经皮椎间孔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临床效果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及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随机选取38例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38例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给予临床护理干预,观察38例患者的疼痛、焦虑及生活质量等评分情况。结果术后经过6个月的随访,3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生切口感染,有1例患者术后复发。术后患者疼痛、焦虑、生活质量等指标评分与术前对比显著改善(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使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