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言阳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通常是指阴茎不能勃起,虽勃起但勃起不坚,或勃起不能维持,以致不能完成性交的情况.阳萎的病因过去都认为90%是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的不断创新,现在认为有85%的阳萎与器质性病变有关.在诸多治疗器质性阳萎的方法中,尚无一种方法的成功率能超过阴茎假体植入术(成功率达90%以上).加之阴茎假体植入术的可接受性及病人满意程度都极高,自从70年代中期以来,经手术置入阴茎假体一直是治疗器质性阳萎的经典方法.近年来,应用此法治疗精神性阳萎的病例也在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2.
人工椎间盘研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腰痛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作为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是导致劳动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引起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对椎间盘退变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椎间盘摘除、神经根减压、脊柱融合等。但手术的满意率一直不尽如人意。面临着移植骨吸收 ,假关节形成 ,相邻节段应力集中等许多问题[2 ]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无论是椎间盘摘除还是脊柱融合术都改变了正常腰段脊柱的生理形态和生物力学机制 ,术后逐渐发生腰椎功能紊乱所致。近年来 ,随着对脊柱生物力学机制认识的加深和材料学的发展 ,人工椎间盘置…  相似文献   

3.
背景:因肿瘤型假体置换后并发症而再次手术的患者不断增加,其定制肿瘤假体的断裂是原因之一。 目的:总结分析定制肿瘤假体发生断裂的原因,以及其与假体设计的关系。 方法:以“定制肿瘤假体,假体断裂”为中文关键词;“Custom-made prosthesis, Endoprosthesis fatigue fracture”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定制肿瘤假体设计及假体断裂翻修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14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 结果与结论:假体断裂的原因主要有假体设计缺陷,假体材料、加工工艺不合格,放置失误,手术软组织重建困难及缺少骨支撑等方面。通过了解肿瘤假体应力集中部位及应力峰值,可以预测内固定系统的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设计多通道柔性薄膜微电极阵列阻抗自动测试分析系统,并在该系统下对视网膜柔性薄膜微电极阵列进行阻抗测试分析与性能评估。方法:通过分析电极-电解液界面电化学理论、阻抗模型及三电极测试原理,构建系统的硬件平台,并基于LabVIEW开发阻抗测试系统软件平台。结果:系统能自动完成微电极阵列的阻抗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视网膜柔性薄膜微电极阻抗幅值与相位随频率变化而减小,在1 kHz下阻抗幅值为:22.8 kΩ±2.9 kΩ。结论:多通道柔性薄膜微电极阵列阻抗自动测试分析系统具有高效、快捷简便、高精度、数据自动处理分析与存档等优良特性。视网膜柔性薄膜微电极阵列的阻抗性能符合神经电极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视皮层、视神经束、感觉替代假体可以弥补由于视网膜功能和结构完全丧失而造成的视力缺失.各种视觉假体有着不同的机制和适用条件.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全面地综述了以上各种视觉假体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为国内视觉假体研究人员提供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6.
背景:早期的全踝关节置换假体,由于对踝关节生物力学的认识不足,较高的置入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使得外科医生放弃了这种治疗方案。随着踝关节假体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全踝关节置换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青睐。目前,三组件式全踝关节置换假体被认为更符合正常踝关节生物力学的要求,并且被逐步推广应用于临床。目的:了解踝关节生物力学,总结3种三组件式全踝关节置换假体的设计特点,为进一步的假体设计总结经验。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 Med等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有关全踝关节置换假体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全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STAR假体,HINTEGRA假体,BOX假体",英文检索词为"Total ankle replacement prosthesis design,STAR prosthesis,HINTEGRA prosthesis,BOX prosthesis"。结果与结论:(1)STAR假体、HINTEGRA假体、BOX假体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可接受的生存率及临床结果,但仍然需要大量病例和长时间的随访进行验证;(2)3种全踝关节置换假体的设计都着重于恢复生理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再现踝关节的运动轴,兼容韧带的几何形状、减少踝关节周围组织的应力和机械对准;(3)要实现最大化的韧带兼容,假体组件的关节面设计必须是2个生理解剖形状或2个非生理解剖形状的关节面;(4)国人踝关节的形态和高加索人踝关节的形态有差异,期待设计研发符合国人踝关节要求的假体。  相似文献   

7.
关节界面剪切应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植入达一周至三个月的41只犬和45只兔子的髋关节试件界面剪切应力进行了研究。全部关节置换植入动物后均进行关节—骨水泥—骨之间界面应力实验。在压缩应力作用下,给出了关节—骨水泥—骨界面的剪切应力以及界面之间的摩擦力。同时本文还讨论了无骨水泥固定时,多孔材料关节由于骨组织长入关节牢固固定时,骨—假体系统的界面应力问题。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正确选择与宿主相容性良好的假体是保证全髋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因素,与置换后人工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研究进展,分析人工髋关节假体设计与界面力学对假体植入后生物相容的影响。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00-01/2011-12有关髋关节假体材料及人工髋关节置换先关的研究,关键词为“髋关节、假体、置换、生物力学”。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4篇文献进行评价。全髋关节置换后人工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与使用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假体受力可以分解为正应力和剪切应力两部分,正应力有益于假体的固定和力的传递,而剪切力会导致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质及骨量的变化,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材料磨损及假体周围感染是髋关节置换后影响中远期效果的常见并发症。目前还缺乏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力学相容性好的理想假体,人工髋关节设计、制造工艺、假体材料的耐磨性与界面应力等生物力学性能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宿主。  相似文献   

9.
从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有限的临床应用来看,目前气管置换术尚不能成熟应用,主要在于替代物的生物相容性差,且不能有效地血管化,常易伴发替代物移位、脱落、上皮缺血、坏死,以及细菌侵袭、感染等并发症。本文从气管替代物类型的角度,回顾了近年来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上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建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模型的建立是视网膜视觉假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网膜模型是从已知的生理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模拟视网膜处理信息的功能,研究输入图像和输出神经冲动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视网膜模型的原理将其分为硬件实现模型和算法模型.本文就对视网膜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是置换后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引起脱位的因素很多。在术者的可控制的因素中,股骨头直径可能是影响脱位发生率的因素之一。一般认为较大的假体头更符合髋关节生物力学特点,能够增加关节稳定性。 目的:观察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股骨头直径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选择理想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骨科自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28 mm及32 mm直径的股骨头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77例(87髋)患者的病历资料。全部髋关节假体由ZIMMER公司提供,髋关节活动界面为聚乙烯对金属。股骨头假体采用28 mm直径51髋,32 mm直径36髋。手术入路均为后侧入路。术中测髋关节屈髋90°时髋关节内、外旋至脱位的活动度,并在不同直径股骨头假体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术中未更改术式。将两种直径股骨头组间脱位时度数总和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不同直径人工股骨头假体的术中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28 mm股骨头相比,32 mm股骨头未能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活动度,置换后随访2年两种直径的人工股骨头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无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s a more progressive disease for which many patients will eventually requir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the advent of improved metal-on-metal prostheses, to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has emerged as a viable treatment option. However, it remains controversial whether this procedure should be used in patients with osteonecrosis when the femoral resurfacing component is implanted onto non-vital bone. In this study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of osteonecrotic femoral head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BMD of osteoarthrotic femoral head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o gather information that may be useful in predicting the outcome of to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in cases of severe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The femoral head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ARCO classification using MRI. For DEXA analysis the femoral heads were sub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the cranial femoral head (R1), the caudal femoral head (R2), and the proximal femoral neck (R3). In R3, BMD in osteonecrotic femoral head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those with osteoarthrosis and in R2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t can be assumed that a higher BMD in the caudal femoral head (R2) is caused by a "reactive interface" that occurred in this region especially in ARCO IV femoral heads. This fact, the lower BMD in the proximal femoral neck (R3) and the individual expansion of the osteonecrotic reg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planning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for femoral head necrosis.  相似文献   

13.
Postoperative hip alignment was studied on radiographs in cases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and of Bipolar Head Prosthesis(BHP), both with MX-1. Post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view radiographs of hip joints of patients with a normal hip joint on the unoperated side and without pelvic tilt were used. Thirty-nine THA patients (femoral neck fracture), 26 THA patients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joint), and 34 BHP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Lines and points for measurement of 9 parameters were established on radiographs. The position of the greater trochanter upper edge is 6.5 mm (mean) superior to the femoral head center in the normal hip joint of Japanese, unlike in Caucasians. A femoral head prosthesis should be inserted so that its center and the greater trochanter upper edge are level in order to equalize leg lengths. In BHP cases, the insertion is made so that the greater trochanter upper edge is approximately 4-mm superior to the center of the prosthesis. For further securing of the stem and to equalize leg lengths, stems should be available in 11 diameters from 5-15 mm in 1-mm increments. Postoperative hip alignment in MX-1 THA cases was found to be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以往大直径股骨头的高磨损率和高髋臼松动率相比,新一代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有着更长的使用寿命和低磨损,低脱位率等优点。 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资料。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9.5分改善为置换后92.5分,优良率为96%,总体满意率为96%。置换前后及随访时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等不良反应。说明大直径金属/金属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短期内无明显肾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以髓腔闪烁指数为基础的股骨髓腔分型与全髋关节股骨柄的存活率相关。 目的:研究年龄和常见病种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和骨性关节炎的髓腔闪烁指数分布。 方法:回顾性评估10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股骨近端X射线片,测量股骨髓腔闪烁指数,比较各年龄组和各病种髓腔闪烁指数。 结果与结论:髓腔闪烁指数:<50岁组为3.82±1.20;50-59岁组为3.46±0.99;60-69岁组为3.28±0.75;70-79岁组为2.95±0.69;≥80岁组为 2.94±0.59。股骨颈骨折组髓腔闪烁指数为2.74±0.53;股骨头坏死组髓腔闪烁指数为3.45±1.04;骨性关节炎组髓腔闪烁指数为3.50±0.69。提示髓腔闪烁指数对指导全髋关节置换假体选择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背景:36 mm大直径陶瓷球头较28 mm常规直径陶瓷头增加了跳越距离,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适用于年轻,要求活动范围大,追求高生活质量患者。 目的:观察36 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关节假体行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方法:2009-06/2010-07采用Depuy公司的PinnacleTM 36 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18例(18髋)髋关节疾病患者。对照组为同期行PinnacleTM 28 mm直径陶瓷-陶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20例(20髋)髋关节疾病患者。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假体脱位、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置换后Harris各项评分较置换前均明显改善(P < 0.05),且直径36 mm组置换后活动范围评分较直径28 mm组改善明显(P < 0.05);但两组置换后Harris总评分及疼痛、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初步表明现代陶瓷-陶瓷人工关节假体能有效减少因关节界面磨损导致的骨溶解及关节松动等并发症。36 mm大头径陶瓷-陶瓷全髋假体设计具有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好,脱位率低等特点,在术中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作为首选型号。    相似文献   

17.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脱位仍然是传统的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大直径金属对金属的全髋关节置换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合年轻、活动要求高的患者。 目的:验证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54髋)初次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早期临床疗效。假体股骨头直径平均为44 mm(38~  48 mm),采用Harris评分和X射线检查评估早期疗效。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都获得18~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93.6分(91~96分),疗效评价为优。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为232.6°(182~257°),置换后髋关节总活动度明显增大。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临床愈合,无髋部和大腿疼痛、感染、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置换后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或下沉。提示大直径金属-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具有早期低磨损、髋关节的活动度好、脱位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终末期肾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骨代谢、内分泌异常及使用激素,常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当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时相对于常规髋关节置换具有不同的特点。 目的:观察生物型或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的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15例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股骨颈骨折8例(1例为双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骨关节炎2例,共16髋。关节置换的方式包括全髋关节置换9髋(生物型5髋,股骨侧为骨水泥型4髋),人工股骨头置换7髋(生物型2髋,骨水泥型5髋)。出院后门诊随访X射线观察假体周围有无透亮区出现和动态变化情况,采用Harris评分和SF-36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时间为0.5-4年,呈偏态分布,中位数时间为30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置换前的(53.0±5.8)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6.0±3.8)分。SF-36评分由置换前的(65.0±2.4)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3.0±4.9)分。出院前出现5例并发症,2例置换后透析时出现低血压休克,2例肺部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经对症治疗后恢复。置换后随访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假体感染等并发症。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对于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髋关节置换可以解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有效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但部分患者由于本身终末肾病的进展可能会影响置换后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股骨颈保留型(Collum Femoris Preserving,C.F.P)假体为意大利骨科医生Pipino与德国LINK公司联合设计开发。该假体手术操作手册中推荐截骨平面是否适合国人股骨结构特点以及所采用截骨方式是否会引起假体以及股骨应力发生变化,目前尚未见研究报告。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和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股骨颈保留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以及应力分布变化。 方法:①回顾分析36例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及36例普通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资料,通过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置换前后偏心距变化、IDES-Engh放射学及并发症等指标评价疗效。②建立两种不同截骨平面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股骨转子间窝上1.5 cm及头颈交界处为截骨平面带来的偏心距差异、股骨以及假体应力分布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头颈交界处为截骨平面的股骨颈保留型全髋关节置换,短期随访临床疗效优良,与普通生物型无明显差别。②有限元分析显示:头颈交界为截骨平面与转子间窝上1.5 cm为截骨平面比较,偏心距增大,假体及股骨所受应力增大,但应力分布相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背景:新一代Tri-Lock BPS型股骨柄假体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进,目前尚少有报道总结其设计特征及手术技巧。 目的:总结Tri-Lock BPS型股骨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其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Tri-Lock BPS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置换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和置换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分别按Harris标准和Engh标准评定,置换后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质量按Healy标准评定,分析透亮线、骨溶解的发生率,分别按Delee和Gruen分区描述髋臼和股骨侧的骨长入,按D’Antonio法测量股骨柄假体的下沉,股区痛则采用目测类比评分10分制评定。 结果与结论:10髋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凡手术满3个月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可恢复至平均92分(85~96分),无主诉存在股区痛,无X射线显示的假体松动征。结果证实,Tri-Lock BPS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