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评价健康水平的新指标—伤残调整期望寿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伤残调整期望寿命年(DALE)是新的健康综合衡量指标,WHO将其用于各成员国卫生系统的绩效评价。DALE是一种衡量人们相当于在完全健康状况下生活年数的指标,计算时通常使用沙利文(Sullivan)法,人群伤残现患率和伤残严重性权重是关键数据,其来源有多种。与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相比,DALE的作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2.
伤残调整期望寿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纪卫生组织(WHO)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的出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报告提出了基于卫生系统3个内在目标-健康(Health)、反应性(Responsiveness)和筹资公平性(Fairness in Financ-ing)的卫生系统绩效(Performance of Health Systems)评估框架,而且,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颇具新意地要用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isabilit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DALE)作为描述人群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Summary Measure of Population Health,SMPH),并依此对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的DALE进行排序,因此,为全面理解和掌握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的内容和意义,本文就将DALE的背景、定义、计算方法,以数据的要求及其用途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魏咏兰  苏晶  张菊英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647-4649
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ALE),亦称失能调整期望寿命,是以寿命表为基础,根据一套完整的健康状态表及各健康状态相应的权重,计算得到的完全健康(或等价完全健康)期望寿命[1]。DALE是一种对人群存活率、死亡率、不同健康状况的流行率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居民伤残调整期望寿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成都市居民失能严重程度,通过失能调整期望寿命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Sullivan法计算人群伤残调整期望寿命.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成都市居民失能严重程度明显上升,0岁组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为65.55岁,期望寿命因失能损失了9.15岁.结论:失能对老年人和女性健康影响较大,应关注疾病造成的非致死性失能后果,提高人群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ALE),亦称失能调整期望寿命,是以寿命表为基础,根据一套完整的健康状态表及各健康状态相应的权重,计算得到的完全健康(或等价完全健康)期望寿命[1].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成都市成人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成都市1782名18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健康状况调查.使用CHOPIT模型校正自报健康的切点位移偏倚,Sullivan法计算伤残调整期望寿命。结果成都市成人20岁组期望寿命(LE)为58.9岁,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ALE)为39.6岁;各年龄段女性LE高于男性,但健康测度低于男性,失能导致的寿命损失(DLE)占LE的比例(DLE/LE)高于男性;DLE/LE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从20岁组0.33上升到85岁组0.54。结论失能对女性健康影响大于男性,失能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大于年轻人。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部分地区成年人伤残调整期望寿命的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算上海市部分地区成年伤残调整期望寿命。方法 应用自报健康调查资料和HOPIT模型。结果 上海市部分地区成年人20岁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为41.1岁。60岁成年人为8.1岁。女性因伤残损失的健康寿命年高于男性。20岁以上女性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低于男性。结论 伴随人口老龄化伤残对健康的影响是上海面临的严峻挑战。伤残调整期望寿命是衡量疾病或伤残负担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对2015年中国居民与全球主要国家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进行比较;分析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和1990-2015年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变化幅度。结果 2015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6.2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8.0岁,分别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4岁和5.2岁。2015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女性均高于男性。我国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北京、香港、澳门、浙江、江苏、天津和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较低的省份有西藏、青海、贵州、新疆和云南等西部省份。1990-2015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均呈上升趋势,期望寿命增加了9.5岁,健康期望寿命增加了8.4岁。全国及各省期望寿命增加的岁数均高于健康期望寿命增加的岁数。结论 1990-2015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各省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成年人伤残调整期望寿命的测算(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基于自报健康调查资料(HOPIT模型校正)所获得的人群伤残测度为基础,结合寿命表对上海市部分地区成年人伤残调整期望寿命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上海市部分地区成年人20岁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为41.1岁,60岁成年人为8.1岁。女性因伤残损失的健康寿命年高于男性,20岁以上女性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低于男性。伴随人口老化,伤残对健康的影响是上海市面临的严峻挑战。伤残调整期望寿命是衡量疾病或伤残负担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归因于肺癌的疾病负担。方法 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采用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对中国人群肺癌的疾病负担情况进行描述,并通过计算1990年与2013年相应指标的变化幅度,描述全国肺癌疾病负担的变化情况。结果 中国人群肺癌的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36.04/10万增至2013年的40.41/10万,增加12.13%,标化YLL率从1990年的805.07/10万降至2013年的781.09/10万,降低2.98%;标化YLD率从1990年的8.57/10万升至2013年的11.13/10万,增加29.87%;标化DALY率从1990年的813.64/10万降至2013年的792.22/10万,降低2.63%。与1990年相比,中国人群肺癌的死亡数、YLL、YLD和DALY值均显著上升,且男性上升幅度均比女性大。男性和女性的肺癌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每个年龄段的男性死亡率和DALY率均明显高于女性。东北、华北地区,西南的四川、重庆及部分东中部地区2013年肺癌的标化死亡率和DALY标化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结论 与1990年相比,2013年中国人群肺癌死亡造成的疾病负担仍较为严重,各省份肺癌造成的疾病负担水平各有差异,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DALY和DALE:两种健康衡量指标内在关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残调整的生命年(DALY)和伤残调整的预期寿命(DALE)是世界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对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中,使用的两个综合性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指标。其中,DALY用于表示人口健康状况的有效指标。两个指标都是通过分析疾病、残疾等对健康寿命造成的损失,来衡量各类疾病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因而可作为政府在权衡、分配卫生资源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与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方法:分析比较上海市和全球长寿国家/地区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建立的疾病和健康结局的失能权重,应用Sullivan法测算上海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健康寿命损失。结果:近40年,上海市期望寿命增长了10.86岁,2...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1985—2011年上海市嘉定区死亡资料为基础,分析伤害死亡长期变化趋势、分布特点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利用死因登记系统收集历年伤害死亡资料,描述27年来伤害死亡水平和主要死因,分析死亡率变化的时间趋势并估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计算伤害导致的去死因期望寿命和潜在寿命损失年。结果1985—2011年嘉定区伤害平均死亡率为56.28/10万,占全死因的7.81%,居全死因顺位第4位;伤害是1~39岁年龄段人群的首位死因,前5位伤害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淹溺以及机械性窒息;交通事故死亡率从1993年开始上升,2005年开始呈下降趋势;意外跌落死亡率从1994年开始呈上升趋势,APC上升为6.35%;因伤害导致的期望寿命损失年数男性平均为1.28岁,女性为1.13岁,因伤害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平均为1 208.16人年/10万,占总死亡YPLL的20.13%,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嘉定区伤害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伤害仍是低年龄人群的主要死因,应重点关注意外跌落、交通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1990-2005年不同时期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中国不同时期城乡人群期望寿命的差异,探讨不同年龄和死因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1990-2005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城乡人群的死亡数据,采用寿命表法、年组内平均余命的相对变化指数、期望寿命的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进行城乡人群期望寿命的比较.结果 近些年农村人群期望寿命的增量和增速高于城市;儿童组对出生时期望寿命城乡差异的贡献减少,中年组和老年组人群逐步成为导致城乡期望寿命差异的主体;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类是导致城乡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病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对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相对较小;各主要死因中不同年龄人群对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不同.结论 中国现阶段从死亡角度上缩小城乡人群的健康差距,重点是关注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等是导致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病种,其中农村中年人群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尤其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广东省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健康调整期望寿命。方法 基于广东省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通过欧洲五维度三水平健康量表对人群生存质量进行评价。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和等级logistic回归评价慢性病对人群生存质量的影响,并用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指标评价慢性病对人群健康的综合影响。结果 共纳入68 550名居民数据进行分析,等级logistic回归显示在校正了社会人口学特征后,慢性病对生存质量各个维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疼痛/不舒服维度的影响最大[OR=4.48(95% CI:4.20~4.77)],其余依次为焦虑/抑郁[OR=3.95(95% CI:3.62~4.31)]、日常活动[OR=3.69(95% CI:3.37~4.04)]、行动[OR=3.63(95% CI:3.34~3.94)]和自我照顾[OR=3.30(95% CI:2.98~3.66)]。慢性病患者期望寿命比非慢性病人群平均少12.7年,健康调整寿命平均减少14.6年(男性减少17.8年,女性减少9.7年)。人群去慢性病健康调整期望寿命收益为3.8年(男性为5.1年,女性为2.0年)。结论 慢性病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各维度,从而减少患者的健康调整期望寿命,给人群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健康负担。从卫生政策和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需为慢性病患者尤其是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全面可及的医疗照护,照护需不仅关注生理健康也要注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与人力资本法结合估计间接经济负担的方法。方法按照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中计算DALY的方法,以年龄组分别计算出DALY,再利用DALY与人力资本法结合的方法中推荐的生产力权重加权求和。结果首先在计算DALY中,固定取值均参照GBD,惟一的主观指标是失能评估,在GBD中,要求8~12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团,采用人数交换法和时间交换法评估失能,显然这样的方法在大多数研究中均无法实现。采用稍加修改的日常生活行为能力(ADL)量表,按照GBD中失能的理解重新赋值后计算出失能权重;其次,依据国民生产总值(GNP)及不同年龄组在社会价值的创造中赋予的不同生产力权重,分别计算出不同年龄组的间接经济负担,最后相加求得总人口的间接经济负担。结论DALY与人力资本法结合的方法估算间接经济负担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方法,但其中DALY的计算较困难。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2016年成年人健康期望寿命测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算浙江省成年居民健康期望寿命(HALE),评价浙江省成年人健康水平。方法 收集2016年浙江省死因监测资料、死因漏报调查资料和居民自报健康调查数据,采用HOPIT模型对浙江省居民自报健康调查的数据进行校正,获得成年居民伤残测度,通过Sullivan方法测算浙江省成年人HALE。结果 成年居民自报健康数据经HOPIT模型校正后,伤残测度随年龄增长明显升高(χ2=5 795.81,P<0.001),女性伤残测度高于男性(χ2=5 353.27,P<0.001);浙江省≥20岁成年人期望寿命(LE)和HALE分别为59.08岁和48.68岁,因伤残损失的健康期望寿命(LHE)为10.40岁,LHE/LE为17.61%,随年龄增长,HALE损失占LE的百分比逐渐增大。各年龄组男性的HALE(49.21岁)高于女性(48.14岁),城市(49.92岁)大于农村(47.43岁)。结论 浙江省居民LHE/LE的比例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加强女性、农村的健康保健服务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2013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和去死因预期寿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系统分析2013年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预期寿命及主要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程度,揭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居民健康水平及公平性提高的影响和作用。方法 综合利用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死亡登记数据,采用指数模型、漏报调整及简略寿命表等方法,系统估算我国居民2013年人均预期寿命水平及疾病影响程度。结果 2013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为75.8岁,较2010年的74.8岁提高约1岁。其中城市约为77.4岁,农村约为75.1岁,城乡差距约为2.3岁;东部地区约为77.2岁,中部地区约为75.8岁,西部地区约为73.5岁,东西地区差距约为3.6岁。2013年造成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损失的前10位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管和支气管癌,道路伤害,肝癌,胃癌,高血压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食道癌,共造成寿命损失7.97岁。结论 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已处于较高水平,地区间差异依然存在,应制定针对不同地区的疾病管理、医疗救治及危险因素干预政策,使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石林县的疾病负担。方法以早死引起的生命损失年YLL为疾病负担的测量单位。结果伤害、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是导致石林县人群生命损失的前四位死因,肿瘤对汉族造成的YLL损失比彝族严重,慢性非传染病的YLL所占比重最大。结论慢性非传染病和意外伤害应作为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