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松  沈霖  陈国庆 《解剖学杂志》2007,30(6):707-71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胞内信号因子CD44及其配体纤连蛋白(FN)在骨痂软骨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建立SD大鼠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愈合模型作为实验组以及二期股骨骨折愈合模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骨折后10、20、30d和40d取材,对骨痂进行H-E染色及CD44、FN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在骨痂组织中CD44和FN的表达及分布在时空上有一致性。在实验组中,随着骨折愈合进程的发展,软骨细胞CD44与FN的表达逐渐减少,而对照组中,CD44与FN共同表达于骨折愈合各阶段的各区软骨细胞中。结论: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软骨细胞CD44、FN的表达明显弱于正常二期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提示CD44和FN在软骨细胞中表达的明显减少可能是造成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痂软骨组织向骨组织演变缓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骨折愈合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软骨内成骨是骨折愈合的重要途径,包括软骨骨痂的形成和软骨向骨的转化过程。肥大软骨细胞是软骨细胞的终末成熟状态,位于软骨性骨痂和骨性骨痂之间,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调节细胞基质降解、血管化、破骨细胞募集和成骨细胞分化。此外,肥大软骨细胞可以转分化成为成骨祖细胞和成骨细胞,并直接促进编织骨的形成。阐明肥大软骨细胞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将有利于认识骨折愈合的生理机制,进而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治疗模式的研发,加速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软骨细胞凋亡发生的关系。方法:建立SD大鼠骨质疏松股骨骨折模型,分别于骨折后1、2、3、4w取材进行HE染色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并用TUNEL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骨折后第1w,间充质细胞未见VEGF表达;第2、3w时软骨细胞VEGF反应呈强阳性;第4w其表达强度开始下降。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都有软骨细胞凋亡的发生,第3w表现最为明显。结论:VEGF在骨折的第2w表达最强,到第3、4w开始下降。软骨细胞的凋亡主要发生在骨折后的第3w。VEGF可能直接与软骨细胞凋亡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软骨细胞凋亡与骨关节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关节炎(OA)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关节疾患,近年研究显示,软骨细胞过度凋亡可能在OA的发病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OA中,软骨细胞凋亡多通过NO途径和Fas途径发生,并且受IL-1β,TNF-α,IL-8,bcl-2等因素的影响。阐明软骨细胞凋亡在OA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有助于OA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背景:针刀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肯定,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针刀调控软骨细胞自噬维持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稳态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8只新西兰兔分为对照组、骨关节炎组、针刀组和透明质酸组,每组7只,后3组保持左后肢过伸位采用石膏绷带固定6周建立膝骨关节炎模型,建模成功后,对照组与骨关节炎组不进行任何治疗,针刀组给予针刀治疗(15 min/次,1次/周),透明质酸组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溶液(1次/周),均连续治疗5周。末次治疗后第2天,采用DR片观察兔膝关节宏观结构,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细胞超微结构,Tunel染色检测软骨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DR片显示,骨关节炎组兔膝关节间隙变窄、周围骨赘形成;相较于骨关节炎组,透明质酸组、针刀组兔膝关节间隙增宽,周围骨赘减少;(2)透射电镜下可见骨关节炎组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内自噬体数量减少,细胞核皱缩、核膜破裂,细胞器形态不完整、细胞呈现明显死亡趋向;相较于骨关节炎组,透明质酸组与针刀组自噬体明显增加,细胞核核膜完整,细胞生存状态良好;(3)T...  相似文献   

6.
可靠而安全的软骨种子细胞来源是保证软骨组织工程持续深入研究的前提。本介绍了目前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培养和评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自由基对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向软骨细胞分化进行研究,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人正常分娩后的胎盘,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获取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所获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表面标志的流式细胞仪分析。对经过证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TGF-β_3、维生素C、胰岛素、地塞米松、转铁蛋白的诱导培养基处理7-28d,对诱导细胞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染色,鉴定诱导后的软骨细胞表型。结果培养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均一表达CD_(29)和CD_(44),而CD_(31)、CD_(34)、CD_(45)和HLA-DR呈阴性。细胞经诱导液作用14d后,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能分离获取高纯度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该细胞经诱导液作用可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人胎儿关节软骨细胞和兔关节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结果表明:胎儿关节软骨细胞和兔关节软骨细胞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作用下,在无CO2培养条件下,获得了大量的软骨细胞,且能生长分裂,复制。为将此法用于生物材料的人工软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 是一种以软骨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目前因其发病机制未详而尚无靶向药物。近些年诸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葡萄糖代谢紊乱以及脂质代谢异常等能量代谢问题所导致的软骨细胞功能衰退加剧了OA的恶化。现有研究表明,从能量代谢途径改善软骨细胞状态,能达到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延缓进展与改善功能等OA治疗目的。在本综述中,我们聚焦软骨细胞能量代谢与OA软骨损伤的起因与发展的关联,旨在厘清OA的潜在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改善预后。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经静脉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Wistar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于梗死后1,5,10 ,30 d经尾静脉注入0.5 mL人脐血CD34+细胞(实验组)或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梗死后5,10 d实验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 < 0.05),左室收缩末内径明显减小(P < 0.05),左室后壁增厚率更高(P < 0.05),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 < 0.05),且以梗死后10 d移植大鼠心功能改善效果最明显(P < 0.05)。梗死后10 d实验组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最高(P < 0.05)。说明大鼠心肌梗死后5,10 d经静脉移植脐血CD34+细胞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梗死后10 d移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更多,血管生成更多,对心功能的改善更明显;同时说明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提高毛细血管密度来改善心功能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血管再生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 方法: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于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3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抽取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沿下肢动脉走行路径进行多点注射,测定患肢疼痛程度、冷感缓解程度、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及皮肤溃疡或坏疽面积的改变,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疼痛评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疼痛评分均较移植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2个月与移植后1年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冷感缓解程度:移植后2个月缓解率为51%,移植后1年缓解率为60%,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踝肱指数的变化:移植2个月踝肱指数均较移植前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05),移植后1年踝肱指数较移植前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经皮氧分压的变化:对经皮氧分压增加值进行比较,移植后2个月及移植后1年均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行走距离:移植后2个月和移植后1年的行走距离明显增加,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1年与移植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溃疡创面的变化:移植后2个月和1年的溃疡面积均较移植前有缩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⑦新生血管评价:移植后股动脉造影显示缺血下肢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部位毛细血管增生明显,且与已有的毛细血管相互连接形成侧支循环,促进了缺血下肢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受损心肌组织内存活和分化。 目的:进一步观察局部注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到一定数量(106)后用BrdU标记。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未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1 mL直接注射到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的周围;假移植组: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 d,取等量DMEM培养液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 d,取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5周测定大鼠心功能。 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5周假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低于移植前(P < 0.01),而左室舒张末压高于移植前(P < 0.01);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高于移植前(P < 0.01),而左室舒张末压低于移植前(P < 0.01)。②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高于假移植组(P < 0.01),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低于假移植组(P < 0.01)。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针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7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是否同意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并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12,24周观察肝功指标、症状、体征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行2组对比。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至治疗后4周部分肝功指标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至治疗后12,24周,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 < 0.05),且在同一时间点2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4,12,24周2组患者Child-Pugh计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同一时间点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在传统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等综合治疗乙肝肝硬化基础上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能更有效地改善肝功和凝血功能,患者症状好转,相对安全,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木瓜蛋白酶诱导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造模方法可以获得稳定的退行性关节炎模型。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腔内注射木瓜蛋白酶诱导骨关节炎后,滑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6、白三烯的水平变化与药物注射时间的关系。 方法:将1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周组、4周组、6周组。将木瓜蛋白酶水溶液分别在实验开始的第1,4,7天分别注射入兔右膝关节腔内,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于首次药物注射后第2,4,6周3个时间点分别将相应组实验动物处死后检测膝关节滑膜白细胞介素1,6、白三烯浓度。同时切取2周组造模兔的左膝正常滑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2周时白细胞介素1,6、白三烯水平比正常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4周时白细胞介素1,6 、白三烯水平与2周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周时白细胞介素1,6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6周时白三烯水平比正常组升高(P < 0.05);比4周时降低(P < 0.05)。说明兔膝关节首次注射木瓜蛋白酶后4周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参总皂甙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Rg1,有促进细胞增殖、抗衰老、抗细胞凋亡、抗炎及抗自由基等作用,但以往实验对象多为鼠、兔等动物的关节软骨细胞。 目的:体外培养成人软骨细胞,观察人参皂甙Rg1对体外培养的成人关节软骨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方法:实验分2组,Rg1组使用含质量浓度为40 mg/L人参皂甙Rg1的DMEM培养液培养,对照组使用未加人参皂甙的DMEM培养液培养,每日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至第7天,并进行细胞计数。同时培养至第6天检测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自培养第2天起细胞进入对数增殖期,到第7天细胞数约为接种时的8倍。Rg1组自培养第2天起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增强(P < 0.05),到第7天细胞数约为接种时的18倍(P < 0.05)。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结果显示,Rg1组与对照组细胞胞浆均可见Ⅱ型胶原表达,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人参皂甙Rg1可促进成人软骨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已有研究者从肝癌组织和细胞系中发现了CD133、乙醛脱氢酶(ALDH)、CD90、CD44、EpcAM、CD13、OV6、K19、c-kit、ABCG2等多种肝癌干细胞的标志物,其中CD家族的CD133、CD90、CD44等被认为与肝癌的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大鼠肝癌诱导过程中肝癌干细胞标志及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及两者相关性。 方法: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溶液饲养SD大鼠24周诱导大鼠肝癌模型,并设立普通水喂养的健康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模型组肝癌诱导过程中Kupffer细胞相关ED2表达呈现出逐渐增多的情况,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D2在诱癌第12,16,20,24周的表达均显著升(P < 0.05)。定量PCR 检测显示,肝癌诱导过程中CD90呈逐渐上升趋势(P < 0.05),较之健康肝脏组织,肝癌组织中CD90上升更明显(P < 0.05);CD133 呈现出一定升高趋势,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诱癌过程中其他肝癌干细胞标志物未出现明显改变(P > 0.05)。肝癌诱导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MCP-1及白细胞介素6均明显上升(P < 0.05),较之健康肝脏组织,肝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MCP-1、白细胞介素6表达显著偏高(P < 0.05),其余炎症因子在诱癌过程中则未出现明显改变(P > 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MCP-1、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6与CD90的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表明Kupffer细胞所释放的部分炎症因子与肝癌干细胞标志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Kupffer细胞可促进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贾敏  袁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7):7051-7056
BACKGROUND: A three-dimensional biodegradable scaffold is important for tissue-engineered cartilage construction, and it that can provide conditions for cell attachment and proliferat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outcomes of glycolic acid loaded with chondrocytes in laryngeal cartilage repair. METHODS: Sixty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groups. Laryngeal cartilage defect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each group, followed by implanted with glycolic acid loaded with chondrocytes and glycolic acid, respectively. Gross and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at 4 and 8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Gross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at 4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a deep red wound with an obvious boundary was see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ark red and smooth defect parallel to the surrounding tissue was foun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revealed that at 8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the laryngeal defect site showed no obvious inflammation and cartilage collapse, with numerous newly-formed chondrocyt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contrast, mild inflammation and cartilage collapse were found in the defect reg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few newly-formed chondrocytes appeared. The positive areas of glycosaminoglycan and type II collage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4 and 8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P < 0.05).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lycolic acid loaded with chondrocytes contributes to the repair of laryngeal cartilage defects.  相似文献   

19.
背景:早期实验证实骨膜含有潜在形成软骨或骨的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向软骨细胞分化。 目的:比较观察多孔钽支架复合骨膜移植与磷酸三钙复合骨膜移植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取雌性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建立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填入多孔钽支架和磷酸三钙支架,表面覆盖预处理的反置骨膜。石膏固定2周。于12周麻醉后处死兔,观察滑膜、关节液、股骨髁软骨大体观及股骨髁软骨病理表现。采用改良的Mankin骨关节炎的评分法。 结果与结论:多孔钽组滑膜增生明显,新生软骨表层呈蓝白色,周缘欠光滑,甲苯胺蓝染色可见软骨细胞排列稍紊乱,软骨细胞数目正常,多孔钽内骨长入良好,Mankin评分为7.35分。磷酸三钙组新生软骨表层呈蓝白色,周缘欠光滑,甲苯胺蓝染色可见软骨细胞排列稍紊乱,软骨细胞数目正常,磷酸三钙内骨长入可,Mankin评分为7.43分(P > 0.05)。表明多孔钽支架复合骨膜移植与磷酸三钙复合骨膜移植修复方式对软骨修复的结果无明显差别,但多孔钽支架与周围骨组织融合优于磷酸三钙。  相似文献   

20.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单纯应用低剂量激素作用于新西兰大白兔,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并观察造模效果。  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每周经臀肌注射4 mg/kg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时迫使动物直立进食、饮水,以增加股骨头的负重。 结果与结论:肌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后,白兔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活动减少、体质量减轻等。给药4周后,兔血清总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P < 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固醇分别在给药6,8周后明显增高 (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给药4周后,兔股骨头骨髓腔内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给药6周后,空骨陷窝率增大;给药8周后,骨小梁稀疏变细、结构紊乱,软骨区可见死骨形成及部分性坏死和软骨面塌陷。说明单纯注射低剂量激素可以复制出典型的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