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龙梅  巩晓芸  万晓慧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5):3089-3095
目的 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维普信息资源系统(VIP)中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4年5月。采用RevMan 5.1统计软件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9篇,共计患者数2 50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1.42(1.30,1.56),P<0.01〕;非腹腔镜手术亚组中,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1.47(1.30,1.66),P<0.01〕;腹腔镜手术亚组中,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1.36(1.18,1.56),P<0.01〕。中西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95%CI)=1.39(1.29,1.50),P<0.01〕;非腹腔镜手术亚组中,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95%CI)=1.41(1.29,1.55),P<0.01〕;腹腔镜手术亚组中,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95%CI)=1.34(1.16,1.54),P<0.01〕。中西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输卵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95%CI)=1.34(1.20,1.50),P<0.01〕。中西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32(0.15,0.68),P<0.01〕;非腹腔镜手术亚组中,两组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23(0.08,0.68),P<0.01〕。中西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术后再粘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95%CI)=0.38(0.25,0.59),P<0.01〕。仅有3篇文献对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且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休息后可自行缓解。结论 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率、总有效率及输卵管再通率,降低其术后再粘连率和非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的异位妊娠率,不良反应较少,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观察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AMI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献,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5年9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按预先设计的表格提取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治疗时间、年龄、样本量、剂量及评价指标。纳入文献首先进行异质性分析,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值)及其95%CI为合并效应量。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AMI患者875例,方法学质量评价均为B级。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AMI患者再通率〔OR=2.63,95%CI(1.95,3.54)〕、完全再通率〔OR=2.85,95%CI(2.09,3.89)〕高于尿激酶,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OR=0.42,95%CI(0.27,0.65)〕、轻微出血发生率〔OR=0.52,95%CI(0.33,0.81)〕、出血发生率〔OR=0.41,95%CI(0.28,0.62)〕低于尿激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治疗AMI患者严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05,1.12),P=0.07〕。结论 与尿激酶相比,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AMI患者血管再通率高,MACE发生率低,出血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I)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随访1年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入金华市中心医院确诊AMI并接受PCI治疗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1周接受常规超声和二维STI检查。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记录MACE(主要包括再发心绞痛、再发心梗、新发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再次住院以及心源性猝死)。结果:随访共18例(19.78%)发生MACE,发生时间为出院后37.5(12~46)周。91例患者分为MACE组和无MACE组,2组性别、年龄、AMI类型、PCI方式、靶病变狭窄率、植入支架数目和长度、术后用药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无MACE组,血清脑利钠肽前体(pro-BNP)显著升高(P<0.05);但2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容积、收缩末内径和容积、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STI参数包括整体纵向应变(GLS)和整体圆周应变(GCS)显著高于无MACE组,整体径向应变(GRS)显著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70岁(OR=1.652,95%CI=1.234~1.896,P=0.003)、LVEF≤40%(OR=3.021,95%CI=2.456~3.859,P<0.001)、pro-BNP≥500 ng/mL(OR=2.235,95%CI=1.652~3.002,P<0.001)、GLS≥-22%(OR=1.958,95%CI=1.452~2.639,P<0.001)、GRS≤44%(OR=1.325,95%CI=1.084~1.996,P=0.005)和GCS≥-16%(OR=1.421,95%CI=1.162~2.032,P=0.003)均是MACE的主要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GLS、GRS和GCS预测MACE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0.803和0.7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GLS≥-22%患者累积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GLS<-22%患者,GRS≤44%患者累积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GRS>44%患者,GCS≥-16%患者累积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GCS<-16%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了常规指标年龄、LVEF和pro-BNP,二维超声STI参数GLS、GRS和GCS对预测AMI患者PCI后1年发生MACE也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时序放化疗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相关文献,进一步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文献主要信息,包括试验分组、患者性别、年龄、KPS评分、临床分期及结局指标。比较同步放化疗(同步组)和序贯放化疗(序贯组)治疗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和毒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1 19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同步组和序贯组1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7,95%CI(0.96,2.26),P>0.05〕。同步组2年总生存率〔OR=2.04,95%CI(1.26,3.30),P<0.05〕、3年总生存率〔OR=2.04,95%CI(1.50,2.78),P<0.05〕高于序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0,95%CI(0.73,2.33),P>0.05〕。同步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OR=2.68,95%CI(1.76,4.07),P<0.001〕、2年无进展生存率〔OR=2.66,95%CI(1.19,5.95),P=0.02〕、3年无进展生存率〔OR=1.70,95%CI(1.18,2.45),P=0.004〕及总有效率〔OR=2.49,95%CI(1.25,4.97),P=0.01〕高于序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组腹泻发生率高于序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4,95%CI(1.88,4.60),P<0.001〕。两组恶心呕吐、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下降、神经毒性、腹痛和皮肤黏膜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组重度腹泻发生率高于序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9,95%CI(1.31,4.38),P=0.005〕。两组重度恶心呕吐、重度白细胞计数下降和重度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可提高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但腹泻的发生风险增加,不同时序放化疗方式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5.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SK305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校正QT(QTc)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系统抽样方法抽取2013年1-12月于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46例为病例组,以同样方式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103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等,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C肽、甲状腺功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QTc间期为使用Balett公式将QT间期校正心率(RR)影响后的数值,即QTc=QT/RR,以QTc>0.44 s为延长,据此将病例组和对照组进一步分为QTc间期正常亚组和QTC间期延长亚组。结果 病例组QTc延长检出率为22.8%(56/246),对照组QTc延长检出率为17.5%(18/103),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0,P<0.05)。病例组中,QTc间期延长亚组与QTc间期正常亚组性别、年龄、病程、BMI、HbA1c、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α、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QTc间期延长亚组与QTc间期正常亚组年龄、TC、脂蛋白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012,95%CI(1.002,1.022)〕、病程〔OR=1.173,95%CI(1.066,1.280)〕、BMI〔OR=1.122,95%CI(1.012,1.232)〕、HbA1c〔OR=1.097,95%CI(1.007,1.187)〕、FT3〔OR=0.950,95%CI(0.901,0.999)〕、FT4〔OR=1.136,95%CI(1.042,1.229)〕、TSH〔OR=1.136,95%CI(1.043,1.229)〕、LDL-C〔OR=1.019,95%CI(1.004,1.034)〕、Hcy〔OR=1.542,95%CI(1.254,1.830)〕进入方程,是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检出率较高,血糖、甲状腺功能、血脂是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6月于天津市南开医院行PCI术的67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PCI术前、术后血肌酐(Scr)水平将其分为CIN组(78例)和非CIN组(601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cr(于PCI术前1 d及术后连续3 d检测Scr)、尿酸(UA)、C反应蛋白(CRP)、RDW、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数、血小板计数,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于入院后第2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记录PCI术过程。结果 CIN组年龄、糖尿病病史、Scr、CRP、RDW、多支血管病变、慢性闭塞病变、支架总长度均高于非CIN组(P<0.05);CIN组eGFR、LVEF均低于非CIN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Scr、CRP、RDW、eGFR、多支血管病变、支架总长度对患者行PCI术后发生CIN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95%CI)=1.041(1.006,1.078)〕、糖尿病病史〔OR(95%CI)=0.558(0.226,0.991)〕、Scr〔OR(95%CI)=4.642(1.722,12.976)〕、CRP〔OR(95%CI)=1.304(1.118,1.463)〕、RDW〔OR(95%CI)=1.381(1.086,1.757)〕、eGFR〔OR(95%CI)=0.958(0.927,0.993)〕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PCI术后发生CIN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RDW水平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PCI术后发生CIN的影响因素,可能对该类患者发生CIN的风险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 近年来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愈来愈受到重视,而示踪剂的选择对于其成功率至关重要。目的 评价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在乳腺癌SLNB中的临床有效性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乳腺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44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组(226例,采用染料示踪法)和B组(223例,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BMI)〕,计算各组患者SLNB成功率。将患者以BMI(≤22.5 kg/m2和>22.5 kg/m2)、年龄(≤55岁和>55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A组患者年龄、BMI小于B组(P<0.05)。223例BMI≤22.5 kg/m2患者中,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94.7%(108/114)〕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78.0%(85/109)〕〔OR=5.082,95%CI(1.988,12.993)〕。226例BMI>22.5 kg/m2患者中,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85.3%(93/109)〕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63.2%(74/117)〕〔OR=3.378,95%CI(1.763,6.471)〕。不同BMI层之间同质(χ2BD=0.495,P=0.482)。去除BMI的混杂作用后,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χ2MH=25.979,P<0.001,ORMH=3.896)。244例≤55岁患者中,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92.6%(112/121)〕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75.4%(94/123)〕〔OR=3.928,95%CI(1.731,8.515)〕。205例>55岁患者中,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87.3%(89/102)〕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63.1%(65/103)〕〔OR=4.002,95%CI(1.975,8.111)〕。不同年龄层之间同质(χ2BD=0.006,P=0.939)。去除年龄的混杂作用后,采用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SLNB成功率高于采用染料示踪法(χ2MH=26.686,P<0.001,ORMH=3.92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示踪法、BMI、年龄是SLNB结果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类预测准确率为80.2%。结论 染料示踪法联合荧光示踪法可有效提高乳腺癌SLNB成功率,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 随着2型糖尿病(T2DM)年轻化趋势,微小病变肾病(MCD)合并T2DM在临床上已不罕见,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仍不清楚。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MCD合并T2DM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且肾穿刺活检确诊为MCD合并T2DM患者20例(MCD合并T2DM组),MCD患者306例,利用SPSS 22.0软件从306例MCD患者中随机筛选出100例(单纯MCD组),收集所有患者当次肾穿刺活检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随访资料(从患者首次肾穿刺活检开始随访,到出现复发或到2019年6月随访结束),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单纯MCD及MCD合并T2DM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MCD合并T2DM组患者年龄、收缩压(SBP)、合并高血压所占比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清蛋白(ALB)、IgG水平高于单纯MCD组,男性所占比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红细胞沉降率(ESR)、24 h尿蛋白量低于单纯MCD组(P<0.05)。MCD合并T2DM患者的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程度、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球性硬化小球所占比例高于单纯MCD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5.108,95%CI(1.717,15.200)〕、年龄〔OR=1.068,95%CI(1.006,1.133)〕、高血压〔OR=6.000,95%CI(1.982,18.165)〕、HbA1c〔OR=84.019,95%CI(12.465,566.317)〕、ALB〔OR=1.173,95%CI(1.100,1.250)〕、TC〔OR=0.730,95%CI(0.619,0.861)〕、ESR〔OR=0.978,95%CI(0.960,0.996)〕、24 h尿蛋白量〔OR=0.818,95%CI(0.705,0.948)〕、IgG〔OR=1.568,95%CI(1.288,1.908)〕、球形硬化小球占比〔OR=13.286,95%CI(4.142,42.614)〕、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OR=17.000,95%CI(4.833,59.794)〕、肾间质炎症〔OR=10.111,95%CI(2.684,38.087)〕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G水平〔OR=1.476,95%CI(1.190,1.831)〕、血管损伤程度、肾间质纤维化〔OR=12.433,95%CI(2.032,76.065)〕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MCD合并T2DM组的累积CR率低于单纯MCD组(P=0.027),但两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8)。结论 与单纯MCD患者相比,MCD合并T2DM患者的临床表现较轻微,但病理表现却相对较重,提示临床医师肾穿刺活检的重要性。肾间质纤维化、血管损伤程度重、高IgG水平是MC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且MCD合并T2DM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背景 目前发现约1/4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存在罪犯血管闭塞,且这类患者预后较差,而目前国内针对这一人群的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NSTE-ACS患者罪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并探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远期预后。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PCI的NSTE-ACS患者307例,依据PCI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时罪犯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闭塞组(TIMI分级0~1级,n=42)和非闭塞组(TIMI分级2~3级,n=265)。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定期随访,随访截至2021年1月,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罪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MACCE累积发生率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罪犯血管闭塞对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闭塞组入院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高敏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浆B型脑钠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罪犯血管部位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比例高于非闭塞组,入院时收缩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罪犯血管部位为左前降支冠状动脉比例低于非闭塞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VEF是NSTE-ACS患者罪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OR=1.064,95%CI(1.018,1.112),P=0.006〕。随访期间,闭塞组MACCE事件、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的累积发生率高于非闭塞组(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罪犯血管闭塞是NSTE-ACS患者发生MACCE〔OR=2.684,95%CI(1.229,5.862),P=0.013〕和再次血运重建〔OR=3.024,95%CI(1.320,6.931),P=0.009〕的影响因素。 结论 LVEF是NSTE-ACS患者罪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建议将床旁心脏彩超作为NSTE-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常规检查,此外罪犯血管闭塞是NSTE-ACS患者发生MACCE、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吴舒窈  刘艳  宋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562-3570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冠心病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576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180例,为非冠心病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对冠心病组患者进行为期7年的电话或再住院随访,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972,95%CI(1.240,3.138)〕、年龄〔OR=1.371,95%CI(1.115,1.686)〕、吸烟史〔OR=1.923,95%CI(1.168,3.165)〕、血肌酐(Scr)〔OR=1.138,95%CI(1.021,1.269)〕、总胆固醇(TC)〔OR=1.238,95%CI(1.016,1.50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0.448,95%CI(0.239,0.842)〕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63.3±26.4)个月,有224例(38.9%)发生MACE。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197,95%CI(1.003,1.428)〕、糖尿病〔HR=1.824,95%CI(1.370,2.429)〕、舒张压(DBP)〔HR=1.145,95%CI(1.000,1.31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HR=0.903,95%CI(0.825,0.987)〕、服用抗血小板药物〔HR=0.713,95%CI(0.532,0.956)〕、心肌梗死〔HR=1.401,95%CI(1.046,1.877)〕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男性、高龄、吸烟史、Scr、TC水平升高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HDL-C可能是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保护性因素。高龄、合并糖尿病、高DBP、心肌梗死病史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而高eGFR、长期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徐季超  魏强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7):2078-208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PAH)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文献追溯的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SLE患者发生PAH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5年1月。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文献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病例收集时间、样本量、研究因素,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依据比值比(OR值)及其95%CI评估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与SLE患者发生PAH的关系。结果 纳入15篇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均≥7分,文献总体质量较高。出现雷诺现象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未出现雷诺现象者〔OR=3.96,95%CI(2.94,5.34),P<0.05〕。有无皮肤血管炎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抗RNP抗体阴性者〔OR=3.32,95%CI(2.37,4.66),P<0.05〕。抗心磷脂(ACL)-IgG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抗ACL-IgG抗体阴性者〔OR=3.36,95%CI(2.37,4.76),P<0.05〕。合并浆膜炎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无浆膜炎者〔OR=2.63,95%CI(1.50,4.59),P<0.05〕。合并肺间质病变的SLE患者发生PAH的风险高于无肺间质病变者〔OR=4.65,95%CI(3.13,6.88),P<0.05〕。结论 雷诺现象、抗RNP抗体阳性、抗ACL-IgG抗体阳性、浆膜炎、肺间质病变是SLE患者发生PA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多症候群的综合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07例,根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17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9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病情程度、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个月内用药情况及随访4年死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代谢综合征对死亡和MACE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中心性肥胖、体质指数(BMI)分布、多支病变所占比例、SYNTAX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1个月内,代谢综合征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和降糖药使用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4年,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心绞痛、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新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7,95%CI(1.022,1.090)〕、肾功能不全〔HR=3.025,95%CI(1.180,7.759)〕、既往心肌梗死〔HR=2.430,95%CI(1.488,5.151)〕、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58,95%CI(0.923,0.995)〕、Killip分级≥Ⅱ级〔HR=4.641,95%CI(2.188,9.825)〕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HR=1.029,95%CI(1.006,1.054)〕、肾功能不全〔HR=2.826,95%CI(1.229,6.496)〕、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60,95%CI(0.934,0.987)〕、SYNTAX评分〔HR=2.138,95%CI(1.281,3.567)〕、Killip分级≥Ⅱ级〔HR=2.098,95%CI(1.131,3.893)〕、代谢综合征〔HR=1.833,95%CI(1.162,2.896)〕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代谢综合征与TVR独立相关〔HR=2.204,95%CI(1.273,3.815),P=0.005〕。结论 STEMI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PCI后住院时间更长,远期MACE发生率更高;代谢综合征与STEMI患者远期死亡无关,但是与MACE独立相关,尤其是与TV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综合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胃癌的预防效果。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1966.01-2014.05)、EMBase(1998.01-2014.05)及Web of Science(1993.01-2014.05)中关于他汀类药物对胃癌预防效果的文献。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1篇,总样本量为5 459 975例,胃癌患者数为5 581例,他汀类药物使用者数为962 192例。Meta分析结果:(1)8项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他汀组患者的胃癌发病率与非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76(0.71,0.81),P<0.01〕。6项高质量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他汀组患者的胃癌发病率与非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88(0.82,0.95),P<0.01〕。(2)3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他汀组患者的胃癌发病率与非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95%CI)=0.85(0.67,1.07),P=0.17〕。(3)将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合并后,11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他汀组患者的胃癌发病率与非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CI)=0.77(0.72,0.82),P<0.01〕。结论 他汀类药物对胃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效果并不明确,需严格且高质量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刘阳  贾玲  李栋博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3):2762-276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AMI患者1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行PCI分为PCI组(103例)和非PCI组(84例)。PCI组患者入院后当日即行急诊PCI,非PCI组仅给予溶栓、抗凝等各种对症支持治疗措施。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及心功能Killip分级,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1 d常规检测肝功能指标,对于入院后1 d肝功能异常者继续于入院后3、6、9、12、15 d监测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PCI组与非PCI组入院后1 d肝功能异常者分别有26例(25.2%)、39例(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7,P<0.05)。两组入院后1 d肝功能异常者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及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入院后1 d肝功能异常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水平低于非PCI组,总胆红素(TBiL)升高水平高于非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和非PCI组肝功能异常患者ALT、AST分别于入院第6、9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其平均水平于入院15 d后仍未达到参考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293,95%CI(0.125,0.683),P=0.005〕、年龄〔OR=1.271,95%CI(1.169,1.382),P<0.001〕及是否接受PCI术〔OR=0.211,95%CI(0.089,0.499),P<0.001〕是老年AMI患者入院后1 d肝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 PCI治疗是老年AMI患者肝功能的保护性因素,早期行PCI术可改善肝功能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肥胖与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严重脓毒症患者36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体质指数(BMI)将患者分为体质量过轻组(36例)、体质量正常组(160例)和超重及肥胖组(167例);另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287例)和死亡组(7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进行评价,记录入院时降钙素原(PCT)、乳酸水平,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 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检出率随体质量增加而升高(χ2趋势=6.482、6.667,P<0.05)。死亡组年龄、PCT、乳酸、APACHEⅡ评分、脓毒症休克发生率高于生存组(t=4.710、3.030、5.548、5.687,χ2=41.100,P<0.05);死亡组BMI和糖尿病检出率低于生存组(t=2.962,χ2=6.16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130,OR=1.14,95%CI(1.05,1.22),P<0.01〕、BMI〔β=0.030,OR=1.03,95%CI(1.01,1.10),P=0.03〕、糖尿病〔β=-0.630,OR=0.53,95%CI(0.31,0.94),P=0.02〕、PCT〔β=0.095,OR=1.10,95%CI(1.08,1.16),P=0.02〕、乳酸〔β=0.095,OR=1.10,95%CI(1.08,1.16),P<0.01〕、APACHEⅡ评分〔β=0.122,OR=1.13,95%CI(1.10,1.18),P<0.01〕、脓毒性休克〔β=-0.186,OR=0.83,95%CI(0.61,1.14),P=0.02〕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肥胖可能是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潜在保护因素,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及PSD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4年4月兵团七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2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分为PSD组(83例)和非PSD组(243例),出院随访至2014年7月,分析老年PSD发病相关因素及其与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PSD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病率高于非PSD组(χ2=6.374、6.481、7.096,P<0.05),PSD组NIHSS评分高于非PSD组(u=3 724,P<0.001)。PSD组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6.9%(14/83),高于非PSD组的8.2%(20/243)(χ2=4.37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961,95%CI(1.192,7.358),P<0.05〕、血脂〔OR=2.383,95%CI(1.134,5.007),P<0.05〕和PSD〔OR=4.592,95%CI(1.823,11.567),P<0.05〕是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易并发PSD,糖尿病、血脂、PSD是随访期发生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肖珊  曾小云  朱筠  姚华  苏银霞  马琦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170-1177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2A/2B(CDKN2A/2B)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维吾尔族T2DM患者1 000例作为T2DM组,及同期在本院体检的无糖尿病、无血缘关系的维吾尔族人群1 010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进行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测定;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检测CDKN2A/2B基因2个T2DM易感位点;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NPStats在线软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并对基因型、单体型与BMI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由于少量样本基因位点未检测成功,故最终位点rs10811661成功分型1 940例(其中对照组967例、T2DM组973例),位点rs564398成功分型1 962例(其中对照组和T2DM组均为981例)。两组位点rs1081166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位点rs564398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年龄、性别、BMI后,两组位点rs10811661的共显性、显性、超显性及加性遗传模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加性遗传模型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兹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最小,分别为2 602.4、2 630.3;而隐性遗传模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位点rs564398的各遗传模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位点rs10811661表现为T/T基因型的体质量正常者比较,表现为T/T、T/C基因型的肥胖者发生T2DM的OR值分别为2.53〔95%CI(1.80,3.55)〕、2.17〔95%CI(1.50,3.13)〕,P<0.05。与位点rs564398表现为A/A基因型的体质量正常者比较,表现为A/A基因型的超重者和表现为A/A、A/G、G/G基因型的肥胖者发生T2DM的OR值为1.44〔95%CI(1.03,2.02)〕、2.79〔95%CI(1.99,3.91)〕、2.69〔95%CI(1.86,3.88)〕、4.81〔95%CI(2.49,9.29)〕,P<0.05。位点rs10811661表现为T/T基因型中的肥胖者较体质量正常者发生T2DM的OR值为2.53〔95%CI(1.80,3.55)〕,P<0.05;表现为T/C基因型中的超重、肥胖者较体质量正常者发生T2DM的OR值为1.56〔95%CI(1.01,2.40)〕、3.21〔95%CI(2.09,4.92)〕,P<0.05。位点rs564398表现为A/A基因型中的超重、肥胖者较体质量正常者发生T2DM的OR值分别为1.44〔95%CI(1.03,2.02)〕、2.79〔95%CI(1.99,3.91)〕,P<0.05;表现为A/G基因型中的肥胖者较体质量正常者发生T2DM的OR值为2.09〔95%CI(1.38,3.15)〕;表现为G/G基因型中的肥胖者较体质量正常者发生T2DM的OR值为5.31〔95%CI(1.68,16.73)〕,P<0.05。肥胖者中位点rs10811661表现为C/C基因型者较T/T基因型者发生T2DM的OR值为0.48〔95%CI(0.27,0.88)〕,P<0.05。选取两位点均成功分型的1 933例样本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单体型构建,在调整年龄、性别和BMI后,位点rs10811661和rs564398间无强连锁不平衡(D′=0.268 2);CA单体型者较频率最高的TA单体型者发生T2DM的OR值为0.78〔95%CI(0.65,0.94)〕,P<0.05。与体质量正常的TA单体型者比较,肥胖的TA、CA、CG、TG单体型者发生T2DM的OR值分别为2.94〔95%CI(1.92,4.50)〕、2.14〔95%CI(1.41,3.25)〕、3.05〔95%CI(1.48,6.28)〕、3.02〔95%CI(1.98,4.60)〕,P<0.05。TA、CA、CG、TG单体型者中肥胖者较体质量正常者发生T2DM的OR值分别为2.94〔95%CI(1.92,4.50)〕、2.39〔95%CI(1.59,3.59)〕、3.70〔95%CI(1.11,12.31)〕、2.59〔95%CI(1.72,3.90)〕,P<0.05。肥胖者中CA单体型者较TA单体型者发生T2DM的OR值为0.73〔95%CI(0.55,0.97)〕,P<0.05。结论 CDKN2A/2B基因位点rs10811661多态性与维吾尔族T2DM的发病风险可能有关,这种关联可能与BMI有交互作用。位点rs10811661携带T/T基因型者较携带C/C基因型者发生T2DM的风险增加,T为风险等位基因。rs564398多态性与维吾尔族T2DM发病风险无关。位点rs10811661与rs564398之间的CG单体型合并肥胖者发生T2DM的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子宫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因经期延长、淋漓不尽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既往有剖宫产史的患者1 086例,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剖宫产围术期情况、PCSD的发生情况3个部分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 1 056例有效问卷中,发生PCSD 52例,发生率为4.9%。剖宫产次数≥2次〔OR=7.885,95%CI(2.206,28.181)〕、胎膜早破〔OR=3.664,95%CI(1.709,7.853)〕、产程延长〔OR=5.200,95%CI(2.086,12.966)〕、择期手术〔OR=2.408,95%CI(1.230,4.718)〕、子宫后位〔OR=1.954,95%CI(1.018,3.751)〕、多胎(胎数≥2)妊娠〔OR=3.823,95%CI(1.715,8.522)〕、体质量增加≥20 kg〔OR=6.896,95%CI(3.084,15.424)〕、轻/中度贫血〔OR=3.460,95%CI(1.071,11.179);OR=8.057,95%CI(3.652,17.773)〕是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P<0.05)。144例2次剖宫产患者,手术间隔时间<2年的PCSD发生率为63.6%(14/22),高于2~5年(17.1%,6/35)、>5年(26.4%,23/87)PCSD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结论 具有多次剖宫产史、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胎膜早破病史、产程延长、择期手术、子宫后位、肥胖、贫血、多胎因素的剖宫产患者,术后患PCSD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由云南省、市、县三级医院参与的一项冠心病患者出院后1年的随访干预研究,能否提高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4-09-01至2015-08-31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山市人民医院、文山州人民医院、玉龙县人民医院、罗平县人民医院出院的冠心病住院患者2 119例,按照入院日期顺序,分为对照组(n=1 204)和干预组(n=915)。对照组仅在出院1年时进行随访,干预组出院前进行面谈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包括13次电话随访和出院1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面访。随访内容包括:MACE、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对照组在出院1年时992例(82.4%)患者完成随访;干预组出院1年时780例(85.2%)完成随访。两组出院1年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脑卒中、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非计划内住院、总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院1年时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运动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静息心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运动时间、药物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院1年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服用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1年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服用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43,95%CI(1.47,4.21)〕、经常运动〔OR=0.88,95%CI(0.83,0.93)〕、夜间打鼾〔OR=1.21,95%CI(1.08,1.41)〕、糖尿病〔OR=1.05,95%CI(1.01,1.09)〕、服用阿司匹林〔OR=0.66,95%CI(0.52,0.83)〕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云南省、市、县三级医院冠心病患者1年的随访干预能改善其生活方式和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减少MACE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绞痛患者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对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8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182例为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123例为SA组,冠状动脉正常(NA)患者97例为NA组。入院后测定血浆LDH浓度,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计算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比较3组间LDH水平有无统计学差异;分析各组内血浆LDH水平与Gensini积分的关系,UA组血浆LDH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评价LDH对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 UA组的LDH水平高于SA组及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组与NA组LD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三支组LDH水平高于双支组及单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组与单支组LD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LDH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165,P=0.026);按照Gensini积分的中位数分组得出,Gensini≥1.34组LDH水平高于Gensini<1.3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DH预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OR值为1.034〔95%CI(1.017,1.052),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LDH预测UA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62〔95%CI(0.576,0.749),P=0.01〕。结论 UA患者LDH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LDH可作为预测UA 患者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