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磷酸钙骨水泥药物缓释载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磷酸钙骨水泥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系统在载药前后的特征变化,药物缓释的动力学曲线及其影响因素,阐明该系统在临床骨缺损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静电纺丝等技术制备新型搭载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三联抗结核药物阶梯缓释纳米人工骨(-TCP/INH-RFP-PCL/SM-SA),通过修复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观察其成骨性能。方法通过建立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将缺损区植入的阶梯缓释抗结核纳米人工骨(-TCP/INH-RFP-PCL/SM-SA)设为实验组(A组),缺损区植入-TCP设为对照组(B组),缺损区不做处理作为空白组(C组)。分别在术后4、8、12周进行标本取材,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CT扫描、固定后组织染色分析,进而确定阶梯缓释纳米人工骨的体内成骨性能。结果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和X线显示-TCP/INH-RFP-PCL/SM-SA实验组空白组相比较有着良好的成骨效能。同-TCP组比较成骨效能无明显差别。Lane-sandhu组织学和X线评分均显示:A、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材料-TCP/INH-RFP-PCL/SM-SA具有很好的骨传导性和骨再生能力,复合INH、RFP、SM三联抗结核药物后不影响复合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3.
磷酸钙骨水泥药物缓释载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磷酸钙骨水泥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系统在载药前后的特征变化、药物缓释的动力学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阐明该系统在临床骨缺损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窝性,生物安全性,可降解性,骨传导性,反应不生热并与硬组织可生物连接,在应用时可随意塑形。其固化反应24小时内基本完成,反应生成具有微孔结构的HAP晶体。  相似文献   

5.
磷酸钙骨水泥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钙骨水泥(CP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可降解性、骨传导性,反应不生热并与硬组织可生物连接,在应用时可随意塑形。其固化反应24小时内基本完成,反应生成具有微孔结构的HAP晶体。抗压强度达30~40MPa,可用于填充松质骨缺损,但不能用于负重骨;加入消炎痛、6—MP、阿斯匹林等,既不明显降低其生物力学性能,又能充当良好的药释载体;CPC能明显增加松质骨螺丝钉固定的拔出负荷,可望用于内固定的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一种可以携带药物单向作用患处的膜型缓释制剂,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不良影响。方法昆明小鼠30只,鼠龄6周,雌性,体质量20 g左右。利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壳聚糖分别制作外层膜和释放膜,通过交联层将2层结合,利用单向释放实验、蛋白释放、淫羊藿苷释放(测定其光密度值)确定膜的单向缓释放性。分别取不同释放时期的膜做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确定其在不同释放时期膜微观结构的变化。利用降解率确定膜的物理性质,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苏木精-伊红(HE)染色],了解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后对治疗的有效性。结果通过释放实验、载药实验,证明单向膜可以包载不同溶解性质(水溶性、脂溶性)的药物,具有单向缓释作用。在释药过程中膜微观结构有明显变化,15 d后降解率达到96%左右。生物相容性实验和HE染色实验证明单向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实验证明包载淫羊藿苷的膜可以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一定量的碱性磷酸酶,发生分化。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确定单向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单向释放性和缓释性,载药后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新型纳米微球负载抗生素/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缓释性能及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运用HPLC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药物的体外释放量。建立兔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动物模型24只,共分为4组:a组动物仅单纯清创;b组植入1 mg Lev/PMMA;c组植入n-HA/PU;d组植入1 mg Lev/n-HA/PU。在植入材料术后6周、12周观察放射学、组织病理学,Micro CT评价新骨生成。评价新型复合材料控制感染、诱导成骨能力、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1 mg Lev/n-HA/PU组比1 mg Lev/PMMA组释放的抗生素更多(P<0.05),缓释性能表现更好。单纯清创组X线表现出局部骨破坏、死骨形成。1 mg Lev/n-HA/PU组无明显骨破坏。Micro CT发现1 mg Lev/n-HA/PU组材料周围新生骨小梁数量与其余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载抗生素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抗感染能力、骨诱导能力,可有效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探讨注射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羟基乙酸/纤维蛋白胶(rhBMP-2/PLGA/FS)缓释微球载体系统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中的作用。制作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模型,将其分为实验组(rhBMP-2/PLGA/FS),对照组(FS)和空白组(不作处理)。在缺损局部注入各组材料后,通过X射线观察各组动物的骨缺损修复情况;取兔桡骨损伤节段定量分析其骨密度值,评估其成骨质量;利用HE及Masson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及骨再生情况,评估其修复作用。结果表明:rhBMP-2/PLGA/FS缓释微球载体组在骨缺损修复、成骨质量及成骨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能够显著促进兔骨缺损修复,是一种较为理想、高效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软骨的缺损修复是目前骨科医生面对的一大挑战,当前的治疗手段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组织工程的发展为骨软骨缺损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参与骨骼生长发育和修复的重要因子,具有良好的骨诱导作用,近些年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软骨发育也有影响。目的:从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骨和软骨2个方面的影响,探讨近年来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软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并通过总结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各类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情况,为治疗骨软骨的缺损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方法: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以“骨形态发生蛋白2,软骨细胞,软骨缺损,骨缺损,间充质干细胞,信号通路”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以“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Chondrocytes,Cartilage injury,Bone injury,MSC,Signaling pathways”为检索词,检索2012-01-01/2022-07-01收录的有关骨软骨缺损修复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作用机制及在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结果与结论:(1)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并且能够维持软骨细...  相似文献   

10.
背景:虽然国内外有很多制备利福平/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PLGA)微球的报道,但这些微球粒径多在10 μm左右,不适合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制备成具有良好降解性的抗结核修复材料。 目的:制备大粒径利福平/PLGA缓释微球,观察其理化特性和体外缓释特性。 方法:以PLGA为载体,将利福平分散于PLGA的有机溶剂中,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利福平/ PLGA缓释微球。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微球的形态特征,测定微球平均直径和跨距,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以溶出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并拟合药物体外释放曲线建立曲线方程。 结果与结论:利福平/PLGA微球电镜观察呈圆球形,分散性好,粘连少,粒径分布集中,平均粒径(80.0±9.4) μm。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33.18±1.36)%,(54.79±1.13)%。体外缓释试验显示突释期内微球释放度为(14.66±0.18)%,前3 d累计释放度(18.09±0.45)%,到42 d体外累积释放度达到(92.17±1.23)%。提示利福平/PLGA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结核药物的载体材料和释放系统;PLGA是良好的药物缓释载体,可以用来制备载药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1.
背景:聚乳酸及其共聚物是一种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热成型性且它的最终降解产物是H2O和CO2。因此在组织工程、药物载体缓释制剂等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目的:尽管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已分别在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缓释制剂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希望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研究其同时既为支架材料,又为药物载体材料在骨结核疾病造成骨缺损临床中的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3-01/2010-06),及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Tissue engineering、 drug delivery、 sustained release degradation、 lactic acid、 glycolic acid、 bone tuberculosis”,中文检索词为“组织工程、药物载体、缓释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骨结核等。 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157篇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保留31篇进行归纳总结。聚乳酸及其共聚物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有利于骨细胞生长,优于传统的骨修复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体内的缓释降解发挥最佳药效,能够减少药物对全身特别是肝、肾的毒副作用。但是其既作为支架材料又同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文献不多。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临床中由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先天性骨发育不良、进行性骨骼紊乱引起的大段结构性骨缺损非常常见,组织工程骨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希望。骨组织工程研究中关于生长因子的研究较多,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何在时间上控制各种不同生物活性的生长因子是研究热点。目的: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中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0至2015年)Medline(1990至2015年)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成骨因子、成血管因子、组织工程骨、骨修复、血管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序贯释放、种子细胞、细胞支架”和“osteogenic factors,angiogenic factors,tissue engineering bone,bone repair,vascularization,VEGF,BMPs,sequential release,seed cells,cytoskeleton”,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检索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修复作用中的研究,并总结作用机制及研究方向。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313篇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纳入文章87篇。结果表明,骨缺损的重建伴随着多种不同的生物活性分子,各自具有不同的潜能和效率。血管和成骨是骨修复两个最为重要的过程,成骨生长因子在维持骨骼结构和骨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成血管生长因子可以为组织的生长、分化和功能化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双因子或多因子联合作用是目前但骨组织工程中的一个发展方向,成骨与成血管生物因子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具有更好的成骨效果,但是控制外源性成骨与成血管生物因子的释放剂量是在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研究问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李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16):2977-2980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寻找合理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方法:以“组织工程,骨缺损,人工骨,纳米材料” 为中文关键词;以“tissue engineering, bone defect, artificial bone, biological degrada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1993-01/2009-10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组织工程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0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组织工程纳米级人工骨材料的种类及其性能。 结果:可生物降解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人工骨材料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支架材料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组织工程。修复效果相当或接近自体骨,来源充足,既无免疫排斥反应,又避免取自体骨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不影响运动员重返赛场,运动员患者乐于接受。复合材料人工骨在解除运动员患者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基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制成的支架,不但具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较高的亲和性,而且能提高了骨诱导活性,能够促进新骨的形成。可生物降解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人工骨材料在临床使用的初步情况表明,与人体生物相容性良好,无免疫排斥反应,愈合情况良好。 结论:骨缺损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一直为运动损伤研究热点。组织工程化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为运动损伤骨缺损修复带来了契机。组织工程复合材料可以发挥不同材料的优势,弥补单一材料的不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4.
可降解聚合物具有可降解、能被人体吸收、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在骨折内固定和骨缺损修复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的研究表明 :其作为骨折内固定物 ,已得到成功的应用 ;作为骨组织填充物 ,需与 BMP复合 ,以提高其骨诱导活性 ;作为组织工程用的支架材料 ,需进一步提高其机械强度。总之 ,作为可降解聚合物 ,在生物相容性、降解时间的可控性、机械性能和制作工艺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纳米结构:是尺寸介于分子和微米尺度间的物体结构。当纳米羟基磷灰石与高分子材料物理混合后,羟基磷灰石会发生自聚,从而在材料表面产生纳米结构。这种纳米结构有利于细胞(如骨髓充间质干细胞)的黏附,是骨修复材料表面细胞增殖和后期成骨分化的基础。成骨分化:当干细胞接受诱导时可以向成骨细胞转变。淫羊藿苷高分子复合支架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一段时间后,其骨分化标志物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活性增高,同时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Runx-2、COLⅠ)表达水平上升,即细胞在淫羊藿苷诱导下发生了成骨分化。  摘要背景: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该研究首次将传统中药与组织工程支架的纳米结构结合,以期探索并构建一种可用于骨缺损治疗的新型骨组织替代材料。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复合支架的成骨活性。方法:将HA与PLGA通过物理共混的方式制成HA/PLGA复合支架,然后将其浸泡于不同浓度的ICA溶液中,从而得到ICA/HA/PLGA支架。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对复合支架的细胞黏附、增殖、成骨作用和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细胞黏附、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采用MTT法进行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活性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①PLGA中加入适量HA可以提高支架的力学强度,且在HA含量为10%时效果最佳,拉伸强度为(1.67±0.37) MPa;压缩模量为(4.17±1.62) MPa,且会在支架表面形成纳米结构;该微结构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表面的黏附;②ICA不会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复合支架上的增殖,且1.00 µmol/L ICA水溶液浸泡后的ICA/HA/PLGA复合支架具有最优的成骨分化功能,其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活性、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Runx-2和COLⅠ)的表达水平均最高;③ICA/HA/PLGA复合支架无细胞毒性;④结果表明,HA(10%)/ICA(1.00 µmol/L)/PLGA支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成骨作用和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潜力的骨组织工程支架。ORCID: 0000-0002-9770-9109(王德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以往实验认为,只有经过成骨诱导后的脂肪基质细胞才能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然而成骨诱导周期过程复杂,延长了细胞体外培养时间和花费。 目的:探讨未经过成骨诱导的犬脂肪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取12个月龄犬背部皮下脂肪,经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培养的第3代细胞与双相磷酸钙陶瓷形成支架复合物。在犬下颌骨两侧制备长20 mm、高10 mm的箱状缺损,拔除缺损区牙齿,分别植入细胞支架复合物和单纯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不进行干预的区域作为空白对照。植入后4周及8周经组织学检测骨缺损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支架植入后4周,部分支架材料降解,缺损区形成新生骨,双相磷酸钙陶瓷组成骨量明显少于细胞支架复合物组,形成少量新骨及部分新生血管。8周时,两组形成更多的新骨,广泛分布于骨缺损区域,但双相磷酸钙陶瓷组仍明显少于细胞支架复合物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脂肪基质细胞复合双相磷酸钙陶瓷可在体内成骨,不经过体外成骨诱导的脂肪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可修复下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运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骨损伤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目的:综述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方法:以“组织工程学,运动性骨损伤,生物支架材料,骨的血管化,种子细胞”为中文关键词,“Tissue engineering, Sports bone damage ,Biological material scaffold; Vascularized bone ;Seed cell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1994-01/2010-12 PubMed数据库与维普数据库相关文章。 结果与结论:尽管组织工程学修复骨缺损已取得很大的成就,但真正应用于临床创伤缺损修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种子细胞易老化,表型易丧失的问题;如何增强细胞与支架材料的亲和力;如何为替代组织提供良好的血供与神经支配;如何更逼真地模拟人体内环境,使培养的细胞和预制成的组织器官在体内也能经受住考验;如何降低免疫反应等。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成骨作用需要支架材料的辅助,一方面支架材料不仅可将细胞运载至骨缺损区域,另一方面还可作为新骨生长的框架结构。胶原-壳聚糖复合材料是骨组织工程较为理想的支架材料之一,同时其具有骨诱导性,比常规支架材料更优越的成骨能力。骨搬移技术在临床上在修复长段骨缺损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成骨慢、外固定时间长、骨不连等缺憾。如何进一步加快骨形成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已成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验假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支架移植能提高胫骨缺损骨搬移修复效果。 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分为体外和体内实验两部分。体外实验中取月龄一两个月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骨髓,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将细胞悬液滴于胶原-壳聚糖支架材料,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支架。体内实验选用24只三四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配接受如下干预:骨搬移、支架植入、骨搬移联合支架植入。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植入材料与骨缺损界面的生长情况、X射线检测的缺损区骨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缺损区成骨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成骨区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移植材料与宿主骨的界面键合情况、超微结构及新骨的生成。 讨论:实验结果将有助于确定对骨缺损进行骨搬移治疗过程中,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壳聚糖支架移植促进骨缺损再生修复效果的可行性。 实验方案获基金支持情况: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资助(201222501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and an injectable sodium alginate/gelatin scaffold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BTE). The phenotype of osteogenic BMSCs was examined by mineralized nodules formation and type I collagen expression. Cell proliferation was evaluated by MTT assay.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scaffold and osteogenic cells were examined by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ing. Ectopic bone formation as well as closure of rabbit calvarial critical-sized defects following scaffold-cell implantation were analyzed by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Spindle-shaped osteogenic cells of high purity were derived from BMSCs. The osteogenic cells and sodium alginate/gelatin (2:3) scaffold presented fine biocompatibility following cross-linking with 0.6% of CaCl(2). After implantation, the scaffold-cell construct promoted both ectopic bone formation and bone healing in the rabbit calvarial critical-sized defect model. Our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sodium alginate/gelatin scaffold could be a suitable biomaterial for bone engineering, and the scaffold-osteogenic cells construct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the bone heal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背景:将目的基因转导到靶细胞中需要载体工具,载体可协助基因进入细胞及表达蛋白,载体的选择是转基因成败的关键。 目的:总结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增强用于诱导成骨和修复骨缺损的研究现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89-01/2012-01 有关腺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转染的诱导成骨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adenovirus,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gene transfectio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腺病毒,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转染,骨组织工程”。排除重复性及非中英文语种研究,共保留24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增强的组织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特定功能因子的基因转移到种子细胞上,使其持续产生生长因子。转基因后的细胞停留支架材料表面缓慢释放生长因子,促进成骨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也可在骨缺损处诱导成骨前体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从而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