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高龄髋、膝关节置换中可以选择不同的镇痛方式,考虑到高龄患者的实际情况,需要合理地进行麻醉方式选择,以达到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以及镇痛效果好等目的。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麻醉在高龄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从沈阳市骨科医院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行髋、膝关节置换,年龄80-96岁的高龄患者中选择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 例和观察组39 例,分别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和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优良率、起效时间、局麻药诱导、杜芬合剂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镇痛效果优良率为97%,高于对照组87%(P < 0.05)。观察组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局麻药诱导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杜芬合剂使用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表明在高龄膝关节置换术中对患者实施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麻醉可以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轻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0例60岁~90岁的老年下肢手术患者(手术类型为股骨、膝关节、胫腓骨骨折等骨科下肢手术),ASA分级为Ⅱ级,排除晕动症、心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给予轻比重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麻醉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比较,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程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腰原硬联合麻醉可以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其中轻比重罗哌卡因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安全性.方法 选择80例高龄患者下肢择期手术,穿刺点L2~L3或L3~L4局麻药10%葡萄糖配制的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1.0~1.5mL,头置管平面控制T10以下.结果 SBP、MAP、HR、SpO2与麻醉前比差异无显著性,麻醉效果满意,术中术后无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发生.结论 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6.
姜栋 《医学信息》2019,(1):151-153
目的 探讨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中应用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10例行剖宫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的方式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每组55例。罗哌卡因组采取罗哌卡因单次腰麻,布比卡因组采取布比卡因单次腰麻,对比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73.01±14.13)s、(6.72±1.14)min和(2.64±0.63)min,均慢于布比卡因组的(59.10±8.06)s、(5.51±1.42)min和(2.12±0.4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组的运动完全恢复时间为(2.12±0.43)h,快于布比卡因组的(2.61±0.53)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比卡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高于罗哌卡因组的2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中,较之于布比卡因,应用罗哌卡因的临床效果更为确切,患者的运动完全恢复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低位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4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镇痛剂为利多卡因,治疗组镇痛剂为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联合配方。结果治疗组在麻醉后2、4、24 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麻醉后4 h的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加利多卡因经低位硬膜外给药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镇痛可以获得比较好的镇痛效果,具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麻醉处理及效果。方法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并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的老年患者63例。结果2例患者Ramsay镇静评分1级,35例患者Ramsay镇静评分3级,26例患者Ramsay镇静评分2级,术后随访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无不良记忆。讨论低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安全且镇痛效果明确,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BACKGROUND: Bipolar femoral head prosthesis has achieved the desired repair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but there is still much controversy on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ipolar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prosthesi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7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产妇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达到完全运动阻滞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分值、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麻醉不良反应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时间长,且安全性高,具有理想的麻醉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行全膝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但多种因素会对患者的围手术期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其中麻醉是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麻醉方式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临床需要积极的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以维持稳定的凝血功能。 目的:观察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集团东营医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35例行全膝关节置换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68例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 h、置换后第1天清晨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随访12个月检测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经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 > 0.05);但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在麻醉后6 h以及置换后第1天清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和2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在高龄全膝关节置换中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可以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维持稳定的凝血功能状态。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3.
背景: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后下肢肌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肌肉功能。 方法:应用TELEMYO 2400R G2表面肌电图遥测仪对25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在平常自然步态下进行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表面肌电信号测试。在肌电图测试前,对患者双膝关节功能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 结果与结论:患者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置换侧平均分91.44,其优良率达100%;未置换侧平均分54.52。置换侧在疼痛、关节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的肌电振幅、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肌电振幅值及肌电积分值显著大于未置换侧(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平均频率、中位频率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的下肢肌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活动水平,因此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要特别重视患者的肌肉锻炼。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区域阻滞在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48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组(n=24),静脉区域阻滞(Intravenous regional anesthesia,IVRA)组(n=24)。分别记录两组入室诱导前(T0)、气管插管或静脉区域阻滞成功后(T1)、切皮(T2)、截骨(T3)和松止血带10分钟(T4)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患者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维持时间,术后关节活动度,并记录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静脉区域阻滞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5.04±1.08)分钟,维持时间(95.46±5.24)分钟。SBP和DBP在T3时心率和血压GA组低于IVRA组(0.05),T4时GA组高于IVRA组(0.05)。IVRA组有7例在截骨时有体动反应,复合静脉用药可完成手术。IVRA组患者术后1周和2周所达到的最大活动度和GA组没有统计学差异(0.05)。IVRA组术后恶心、呕吐和术后高血压发生率低于GA组(0.05)。二组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静脉区域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术后接受抗凝治疗以及不适合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肽酶血液麻醉在关节置换外科手术中的使用价值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骨科关节置换手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在麻醉诱导后静注抑肽酶200万K IU后持续泵注抑肽酶50万K IU/h,直至手术后结束停药;对照组30例,持续泵注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前、木毕、术后6 h、24 h时间点上抽血检测血常规、血栓弹性描记图(TEG)、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两组病人的出血量、输血量及TEG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在使用了抑肽酶之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手术出血量及输异体血量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抑肽酶对A组的F ib、TEG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抑肽酶血液麻醉可明显减少关节置换外科手术的出血量,减少异体血的输入,且不影响凝血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 目的:通过对腰椎退变性疾病不同分期植入物内固定腰椎融合治疗及功能训练后脊柱稳定性分析,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指导。 方法:①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52例Ⅰ度、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训练,训练组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疗程24周。分别在治疗后6,12,24周进行数字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疗效评定。②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方法评估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后的脊柱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①治疗24周后,训练组的数字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滑脱患者疼痛的缓解和恢复机体活动能力有显著效果。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退变性腰椎滑脱所致的慢性腰痛及功能改善优于传统的功能训练。②椎弓根固定并后外侧融合与后侧椎体间融合都可有效治疗Ⅱ度以内腰椎滑脱,后侧椎体间融合能更好的维持滑脱矫形及结构的稳定,后外侧融合后期易出现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等问题,但临床疗效不受明显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丙二醛:是膜脂过氧化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它的产生能加剧膜的损伤,在体内通过影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及线粒体内关键酶活性发挥作用,会引起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大分子的交联聚合,且具有细胞毒性,常被作为氧自由基产生的标准。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临床中常见于断肢再植、骨筋膜室综合征、四肢血管损伤、长时间应用止血带等。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自由基生成增多、细胞内钙超载、白细胞激活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学环节,三环相扣,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可在短时间内引起以自由基损伤为主导的爆发式连锁反应。 摘要背景:四肢手术中使用止血带常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通过炎症机制造成重要器官的损伤。近年来,中药防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其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可为拓宽应用领域提供新的治疗思路。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预先给药对膝关节置换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行择期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生脉注射液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经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1 mL/kg(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对照组滴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置换术前、术中、术后血压、心率、动脉血气pH、二氧化碳分压,手术时间和止血带使用时间,对比2组患者上止血带前(T0)、松止血带前(T1)、再灌注1 h(T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结果与结论:①生脉注射液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压、心率、pH及二氧化碳分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患者术中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明显低于术前及术后,而pH、标准碳酸氢盐、碱剩余值逐渐降低(P < 0.05);生脉注射液组术中血压、心率均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术中、术后pH、标准碳酸氢盐、碱剩余均高于对照组(P < 0.05);②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T0、T1、T2时,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逐渐下降,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逐渐升高(P < 0.05);而生脉注射液组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相比,T1、T2时生脉注射液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而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明显降低(P < 0.05);④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具有多靶效应,可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抗炎,改善呼吸功能及稳定血压,可能通过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丙二醛水平来防止膝关节置换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 0000-0001-9298-9212(梅高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高血压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接诊的8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实施单纯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时间点应激水平变化、麻醉苏醒时间比较、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DBP)、心率(heart rate,HR)明显下降,与T1(手术前)时段比较,对照组各指标在T2(插管时)、T3(手术中)、T4(拔管后)时段有明显的上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在T2、T3、T4时段略有上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质醇、肾上腺素、內皮素在T2、T3、T4时段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4.70±1.02、7.80±2.26、16.29±5.28) min均小于对照组(9.78±3.01、15.83±3.29、28.30±5.22) mi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3/40)小于对照组42.50%(17/4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减少高血压老年患者LC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水平的影响,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