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末期患者可因顽固性症状产生无法忍受的痛苦,缓和镇静是通过降低患者意识水平而缓解痛苦的一种缓和医疗手段。规范的缓和镇静能够帮助患者有尊严地离世。与安乐死不同,缓和镇静并不改变患者的生存期。充分的缓和医疗是实施缓和镇静的前提,反复详尽的病情评估、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规范实施缓和镇静的必要条件。本文报道了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疗护缓和镇静临床诊疗流程规范,对其进行了解读,并以1例因顽固性谵妄接受缓和镇静的晚期肿瘤患者为例,展示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终末期癌症患者得到真正关怀,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利用临床护理、电话询问、家庭访问形式,对2004~2006年130例现代医学无望治愈,生存已接近尾声、倍感痛苦的病人提供护理,实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环境布置、正确使用止痛药、对家属的支持,做好临终护理等.结果:74.6%病人无痛苦安详死亡,84%家属能平静接受亲人死亡.结论:终末期癌症患者护理对支持病人和家属、缓解或减轻生存期的持续痛苦,追求安详死亡,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患有终末期疾病的人口日益骤增,对死亡的认识不断提高,人们对缓和医疗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是我国缓和医疗起步较晚,临床医生缺乏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缓和医疗实践中也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通过对我国当前缓和医疗现状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开展缓和医疗的经验,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设置缓和医疗课程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培养从事舒缓医疗专业人才,更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终末期患者提供有效关怀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姑息缓和治疗对终末期癌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姑息缓和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与联合研究医院住院的92例癌症终末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有效例数为6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行肿瘤内科抗肿瘤治疗;研究组只对癌症患者行姑息缓和治疗,以疼痛管理、对症治疗、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措施缓解患者的痛苦。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SQI评分总分显著降低,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癌症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姑息缓和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儿童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心理干预方法及疗效,探讨白血病患儿的气质特点,为白血病患儿在长达2~3年的化疗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干预的理论依据。方法按照相等对匹配原则,将16名自血病患儿分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于预组进行了为期2周的临床心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一般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以90项症状检核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编制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和白血病医学疗效评估标准等为指标.观察临床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心理适应、生存质量和躯体症状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心理不适明显减少,生存质量显著改善,躯体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临床心理十预能起到减轻白血病患儿心理不适,提高生存质量及减轻身体症状。  相似文献   

6.
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复杂多变,患者同时要忍受躯体及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医护人员明确诊断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保护,缓解晚期癌症患者的痛苦,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死亡,本文阐述了对晚期癌症患者护理的目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达到控制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躯体化障碍患者实施疼痛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50例躯体化障碍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疼痛心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疼痛缓解率达到100.0%,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躯体化障碍患者实施疼痛心理干预效果良好,对缓解疼痛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很多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与心理因素相关。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他们的心理状态更为复杂多变,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使他们置身于身心安全、愉快、有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社会、家庭温暖环境中,减轻心理压力和疾病痛苦,更好地配合治疗,以便使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和提高生存质量。本文通过对134例乳腺癌病人术后首次行放、化疗前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维持患者的心理健康,保证治疗效果,延续患者的生存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理情感障碍易致躯体疾病 与心理、情感障碍相关的躯体疾病已越来越受到医生的关注,部分患者也对此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新时代的医生,不仅需要精通本科专业知识还要对心理、情感障碍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有充分的了解,这一点格外重要。一般来说,人在患病后心理、情感障碍会导致症状加重、治疗时间延长,痛苦增加;另外也常见到有些患者躯体疾病就源于心理情感障碍,来自于恐惧与焦虑。  相似文献   

10.
姑息性镇静治疗是姑息关怀整体的一部分.镇静治疗是一种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包含深度持续和浅度间隙镇静,即在生命末期有意降低意识水平,目的是缓解不能忍受的痛苦.预期患者将会濒死,降低生命末期的意识以缓解痛苦是恰当的.姑息性镇静治疗就是应对顽固性症状和由此而引起的无法忍受的痛苦;深度持续镇静应具有适应证和预期死亡将在1~2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心理咨询在临床护理中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方法对80例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心理治疗计划。结果重病患者的不稳定情绪降低51%,高血压患者的情绪症状降低45%,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康复提高13%,股骨颈骨折伴随的抑郁症状减轻15%,鼻息肉患者的情绪症状减轻14%,急慢性胆囊炎产生的疲劳、易怒、焦虑等症状明显降低到20%。结论心理护理对患者躯体疾病治疗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述姑息关怀是通过控制疼痛和治疗躯体的、社会心理和宗教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病人和其亲人的生命质量[1]。姑息关怀护理是对患有进行性发展的、且对根治性治疗无反应的疾病的患者提供整体护理。姑息关怀的主要任务是疼痛的管理、症状管理、患者其及家属的社会情感、精神支持、照顾者的支持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安宁缓和医疗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其他症状,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改善生存期有限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一个成功的缓和医疗案例的实施,不仅需要建立正确的缓和医疗理念,也需要团队的配合和医疗体系的完善。本文报道1例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命末期照护经历,总结末期患者安宁缓和医疗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哮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评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而且要消除患者的痛苦和烦恼,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并保护和恢复患者的社会角色。医学模式也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于是,传统的评价健康的指标如患病率、发病率、生存率、生存时间以及症状、体征和实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综合医院内科门诊患者心理障碍临床表现及与躯体疾病的关系,分析心理治疗及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门诊患者登记簿进行登记调查,对有关病例资料进行归类和统计。结果在内科门诊就诊的1726例患者中,639例(37.0%)为躯体疾病,324例(18.8%)为心理障碍,763例(44.2%)为心身反应疾病。763例心身反应疾病患者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治疗及放松训练,效果良好;324例心理障碍患者中,295例躯体化障碍患者进行认知心理治疗及对症治疗,症状明显减轻;29例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患者,治疗上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应用及心理疏导治疗,疗效较好。结论综合医院临床医生在关注患者躯体症状的同时要考虑其是否存在心理精神障碍,注意识别诊断,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多角度入手,以改善患者的精神健康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急诊脑外伤患者家属焦虑相关因素及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急诊脑外伤患者家属焦虑相关因素及心理需求 ,寻求对患者康复的有效社会支持。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 5 0例急诊脑外伤患者家属进行调查 ,数据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有 98%的家属出现不同程度焦虑症状 ,其出现与环境因素、获得相关医学知识的方式及医院收费程序等因素有关。调查的 12项心理需求中 ,要了解患者目前如何治疗的占 94% ,想与医生商量治疗方案的占 92 % ,要了解患者有无被救希望的占 92 %。结论 针对被调查急诊脑外伤患者家属出现的焦虑相关因素及心理需求 ,找出其共性问题 ,采取有效缓解焦虑的心理辅导措施 ,可使患者家属保持身心健康 ,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器质性呼吸困难疾病的诱因,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6例非器质性呼吸困难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具有典型症状患者56人,占100%,实验室检查除外有其他器质性疾患,患者都有情绪激动的诱因,经镇静、抗焦虑,心理等治疗均可迅速缓解.结论 对非器质性呼吸困难患者,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其认识及时治疗,减少诱发因素,迅速缓解症状,从而避免本病的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8.
对安乐死的争论由来已久,实施起来有一定阻力.而临终关怀在理论上虽然可行,但是限于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治疗技术,现阶段难以广泛深入的开展.而近20多年来实施的终末期病人连续镇静技术,一方面可以使患者从极度痛苦中解脱,另一方面又避开了其在伦理学和法律上的缺陷,是一种在临床容易实施,易于被患者、家属以及社会接受的终末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国内急诊医师对缓和医疗的认知和相关能力现况。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中国115名三级医院急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面对终末期患者/家属的感受、态度;对缓和医疗的认知;个人缓和医疗能力。结果 对缓和医疗认知程度自评为“不了解”、“部分了解”和“充分了解”的急诊医师占比分别为25.2%、59.1%、15.7%。参加过缓和医疗相关讲座的医师32人(27.8%),其自评认知程度更高(P=0.002)。微信(39.1%)、媒体(36.5%)、口口相传(33.0%)是急诊医师获得缓和医疗知识的前3位途径。68.7%的急诊医师面对终末期患者有“无力感”,60.9%和59.1%的医生感到纠结和担心死亡引发纠纷。急诊医师在缓解患者撤除呼吸机后的呼吸困难[3(2,4)]、消除临终恐惧心理[3(3,4)]等方面的能力自评指数较低。急诊医师对缓和医疗的认知程度(自评)与大部分的缓和医疗能力自评指数项呈正相关。结论 讲座对急诊医师的缓和医疗认知程度有显著影响;在自评中,多数缓和医疗能力项与缓和医疗认知程度呈正相关。面对终末期患者时,多数急诊医师存在无力、纠结、担心纠纷等情绪,在缓解患者撤除呼吸机后的呼吸困难、消除临终恐惧心理等方面的能力自评指数较低,相关培训可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是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模式,有效改善患者的痛苦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直至其舒适、有尊严离世的新兴临床学科,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罹患现代医学无法治愈,并伴有躯体和/或精神心理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终末期和临终期患者。合理使用药物是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指南工作组依照国际指南的制定标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制订了我国首部《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基本用药指南》。该指南围绕各种疾病终末期和临终期患者常见的33个全身性和各系统的躯体、精神心理症状及难治性症状,推荐23种治疗药物,其中20种药物收录于我国现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便于广大医务人员参阅学习,指南详细阐述了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专科的基本理论、临床用药原则、相关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该指南的制定有助于提升各临床学科对疾病终末期和临终患者的诊疗服务质量,是确保患者获得舒适与尊严性医疗服务的基本保障,同时填补了我国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学科发展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