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信乐  韩大力 《河北医学》2014,(8):1281-1284
目的:探究不同分型食管癌交界部腺癌(AEG)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以我院2007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58例食管癌胃交界部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上腹、左胸入路淋巴清扫术,术后对各分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予以探讨。结果:158例患者术中共清扫淋巴结2449枚,平均每例清扫15.5枚,其中证实有105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阳性淋巴结总数转移度711枚,转移度为29.0%,其中胸下段食管旁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以SiewertⅠ型患者为主。AEG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否在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EG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Siewert分型,Ⅰ型、Ⅱ型的AEG患者均可选择经上腹左胸两切口,而Ⅲ型AEG患者则可选择单一经腹切口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腹腔镜手术的112例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患者45例(LAPG组),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患者67例(LATG组)。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肿瘤大小、肿瘤距上切缘距离、TNM分期、近期并发症及3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TG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22.9±6.7)枚,较LAPG组(19.7±4.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PG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40.0%),远较LAPG组(3.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均是可行和安全的,考虑到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生存质量,建议尽量选择LATG术式。  相似文献   

3.
王湘辉 《甘肃医药》2011,(5):270-272
食管远端和胃贲门区域的腺癌发生率明显上升,尤其在欧美国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学者将其归于一独特的临床病理类型即食管胃交界腺癌(AEG)。AEG具有不同于食管癌和胃癌的生物学行为,Siewert分型是最广泛采用分型的方法。手术切除是AEG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T2期以上者应按D2标准进行淋巴结清扫,扩大切除(联合脾或胰腺体尾切除)仅限于特定的较晚期病例。由于以往的研究多将AEG纳入食管癌或胃癌的范畴,单独有关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对AEG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研究不多。本文介绍了AEG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淋巴结清扫的方法和不同范围的淋巴结清扫术对术后恢复及生存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实施开腹手术的112例Ⅱ、Ⅲ型AEG病例资料。其中Ⅱ型AEG 77例,Ⅲ型35例;72例行近端胃切除,40例行全胃切除。结果 112例Ⅱ、Ⅲ型AEG患者肿瘤分期较晚、淋巴转移率高。按肿瘤部位分为Ⅱ型AEG组和Ⅲ型AEG组,两组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有57例(74.0%)和15例(42.9%)行近端胃切除。按手术方式分为近端胃切除组和全胃切除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75.76±27.02)min和(304.12±23.12)min;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近端胃切除组有15例(20.8%)患者出现烧心、返酸,有9例(12.5%)患有返流性食管炎;全胃切除组有15例(37.5%)每日进食大于5次。结论Ⅱ、Ⅲ型AEG目前主要经腹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选择行近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手术,两种术式术后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EG)不同手术路径患者的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病理资料,其中经胸手术路径19例,经腹路径3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Siewert分型、胃切除范围、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神经侵犯、TNM分期、肿瘤大小、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结果: 经胸组与经腹组在年龄、性别、Siewert分型、浸润深度、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和TNM分期、淋巴结清扫总数、淋巴结阳性数、小弯侧淋巴结总数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胸组行近端胃切除术为94.7%(18例),明显高于经腹组12.1%(4例)。与经腹组比较,经胸组肿瘤直径更大,上切缘距离更长,但下切缘距离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经胸路径手术比较,经腹路径手术在肿瘤R0切除和淋巴结清扫上无差别,但手术损伤小,可作为SiewertⅡ/Ⅲ型AEG治疗的首选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6.
126例进展期胃痛、贲门癌行包括第16组和纵隔下部食管周围淋巴结清扫的扩大根治术,结果发现,20.6%患者第16组淋巴结转移阳性,19.1%患者纵隔下部食管周围淋巴结转移阳性。认为对肿瘤长径>7cm,病理分化不良,浆膜受侵犯、BorrmannⅡ、Ⅲ型、N1和N2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以及食管受浸润范围>1.1cm的进展期胃底、贲门癌,应选择施行包括纵限下部食省周围淋巴结在内的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138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不同Siewert分型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洛阳市中心医院2000年-2006年食管胃结合部肿瘤138例手术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将138例病例参照Siewert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分析不同Siewert分型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38例中AEG Ⅰ型10例,AEG Ⅱ型20例, AEGⅢ型108例,三种类型AEG预后存在明显差别,不同手术方式的5年生存率明显不同,脾切除的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改善,并发症增加。结论:三种类型的AEG预后不同,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其5年生存率亦不同,根据AEG分型选择适当手术方式可以改善预后;脾脏切除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保留脾脏的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但要确保做到肿瘤的根治切除和严格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颈胸交界部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胸交界部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14例颈胸交界部转移性肿瘤的诊治经过。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11例(乳头状癌8例,滤泡癌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淋巴结转移1例,下咽和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各1例。手术步骤为离断胸锁关节后,掀起或部分切除同侧锁骨(必要时去除部分胸骨柄),解剖和保护喉返神经、膈神经及甲状腺下动脉,如肿瘤位于静脉深面,可切断和结扎颈内静脉和/或无名静脉后切除肿瘤。结果 10例分化型淋巴结转移性甲状腺癌2~5年内无复发,1例淋巴结转移性嗜铬细胞瘤2年内症状无复发,淋巴结转移性下咽癌和食道癌患者均于末次术后11个月内死于肺和肝转移。无手术区局部复发和手术死亡者。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等颈胸交界部淋巴结转移性肿瘤手术切除有效并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腹经膈肌裂孔途径行根治性切除累及食管下段进展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腹经膈肌裂孔途径切除全胃和食管下段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除标本病理资料,并与20例经胸腹途径切除全胃和食管下段患者作比较。结果:经腹经膈肌裂孔途径组平均手术时间180min,失血量250m L,食管切除长度5cm,近端切缘肿瘤残留0例,清除淋巴结数目26枚,切除食管下段周围淋巴结数目3枚,食管下段淋巴结转移2例;经胸腹途径组平均手术时间205min,失血量350m L,食管切除长度6cm,近端切缘肿瘤残留1例,清除淋巴结数目25枚,切除食管下段周围淋巴结数目4枚,食管下段淋巴结转移5例。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经膈肌裂孔途径手术切除进展期胃食管结合部癌是替代胸腹途径手术的合理手术方法,避免开胸手术对患者的创伤。  相似文献   

10.
陈兵  刘稢  徐阿曼 《安徽医学》2014,(5):562-565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确诊为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181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1、3、5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83.4%,55.2%,30.9%。通过分析得出3种AEG分型患者术后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是否侵犯胃壁神经及临床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患者预后与不同Siewert分型及性别无明显相关,与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是否侵犯胃壁神经及临床TNM分期存在相关,其中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AEG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1.
探讨食管癌术后切缘癌阳性的相关因素。对39例切缘癌阳性与肿瘤长度、切除范围、病理形态、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食管癌切缘癌阳性上切长度≤3cm与≥5cm比较P<0.01,蕈伞、缩窄型与髓质型、溃疡型比较P<0.01,浸润至肌层、纤维层与粘膜下层比较P<0.05,高分化与小分化比较P<0.05,高分化与低分化比较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P<0.01。应尽可能在肿瘤上、下5cm以上切除食管,降低切缘癌阳性率,防止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erbB-2蛋白在胃-食管交界部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胃-食管交界部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结果胃-食管交界部癌组织中C-erbB-2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及细胞膜,癌组织的阳性率为62.8%。C—erbB-2蛋白过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与浸润深度无关(P〉O.05)。结论C—erbB-2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胃-食管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的-个生物学标志,并且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iewertⅡ、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SiewertⅡ、Siewert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采取左侧经胸手术入路,49例患者采取上腹部切口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并且达到R0切除。经胸手术组与经腹食管裂孔手术组在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总量、腹腔淋巴结清扫数、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纵隔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ewertⅡ、SiewertⅢ型AEG患者选经腹食管裂孔方式清扫淋巴结更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较经胸手术入路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贾建光  李靖  李雷  姚廷敬  张晨嵩  钱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9):1163-1165, 1169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LAPG)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LATG)在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腹腔镜手术的62例Ⅱ、Ⅲ型AEG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经LAPG 32例(LAPG组),经LATG 30例(LATG组),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操作过程中的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术后围手术期及出院后的并发症情况;随访了解生存及生活质量、血清癌胚抗原(CEA)情况。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TNM分期、近期并发症和术后12个月血清CE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PG组平均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为(19.7±4.6)枚,较LATG组(22.9±6.7)枚少(P < 0.01),手术时间长于LAPG组(P < 0.01),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40.0%)多于LAPG组(3.0%)(P < 0.01)。结论LAPG和LATG治疗SiewertⅡ和Ⅲ型AEG安全性相当,LATG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远期并发症少。对于进展期的AGE建议行LATG。  相似文献   

15.
尼珍  李甘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3):86-88,169
目的分析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贲门腺癌与贲门下腺癌、食管下段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明确诊断为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204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4.8%,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7.3%,贲门下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9.0%,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腺癌、食管腺癌、贲门下腺癌患者根治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25.0%、42.9%、52.9%。结论 AEG预后均较差,术后预后主要受肿瘤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左开胸贲门癌手术与经腹路径的治疗效果.方法左开胸于癌上、下至少5em行胃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弓下吻合,清扫纵隔淋巴结,病理证实食管下段受累情况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切缘均〉5cm,纵隔淋巴结转移率21.2%,其中,隆突下(7区)6.7%,下段食管(8区)旁11.7%,肺下韧带(9区)2.5%,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69.5%,纵隔淋巴结转移数占纵隔淋巴结总数的17%.结论左开胸手术较腹部路径更能达到根治目的,开胸优于开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腹食管裂孔入路与经胸入路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根据不同手术路径分为经胸手术组(经胸组)38例和经腹食管裂孔手术组(经腹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切口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根治度均达到R0切除.经腹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或低于经胸组(P<0.05),腹腔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经胸组(P<0.05).经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 (5/44),明显低于经胸组的31.6% (12/38) (P <0.05).两组纵隔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经胸入路手术比较,经腹食管裂孔入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在腹腔淋巴结清扫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食管癌手术切除的适宜长度。方法手术切除140例食管鳞癌,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将切除的标本制成病理切片,在镜下观察食管癌粘膜下浸润、跳跃式转移,肿瘤多源性等多方面情况。再用食管癌切除后,回缩法推算术中实际长度。结果 140例食管癌手术中,以肉眼观大体肿瘤为中心发现食管癌粘膜下浸润108例(77.1%),以门齿为距仅有近端浸润32例,远端浸润26例,两端均有侵润50例,近端粘膜下浸润长度平均为3.5cm,最长浸润距离值为4.8cm;距门齿食管癌远端粘膜下浸润长度平均为3.2cm,最长距离值为4.1cm:发现肿瘤多源性25例(17.9%),其中仅有近端病灶7例,仅有远端病灶13例,两端均有病灶5例。近端多源性病灶移与肉眼大体肿瘤距离加多源性病灶长度均数为3.9cm,最大距离为4.7cm;远端多源性病灶与肉眼大体肿瘤距离加多源性病灶长度均数为3.6cm,最大距离为8.5cm。140例患者中发现21例(15.0%)有跳跃式肿瘤转移,其中近端跳跃转移11例,远端跳跃转移5例,两端均有5例。近端跳跃式转移与肉眼大体肿瘤的距离加跳跃式转移的长度平均数2.3cm,最大距离3.1cm;远端跳跃式转移与肉眼大体肿瘤的距离加跳跃式生长的长度平均数2.4cm,最大距离2.8cm。140例患者中未发现残端癌。结论食管癌手术切除的适宜长度,应该是距门齿近端切缘至肿瘤上缘应不少于6cm,远端应将食管全部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erbB-2蛋白在胃-食管交界部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胃-食管交界部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结果 胃-食管交界部癌组织中C-erbB-2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及细胞膜,癌组织的阳性率为62.8%.C-erbB-2蛋白过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与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 C-erbB-2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胃-食管交界部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生物学标志,并且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