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微小非编码RNA(microRNA, miRNA)作为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非编码小RNA,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效应。有证据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存在miRNAs表达失调。由于其在外周血、脑脊液中的稳定性与可定量检测性,miRNA是极具吸引力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旨在探讨精神疾病与miRNAs之间的关系以及miRNAs参...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和分析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来自住院、门诊或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 016例、抑郁症患者903例和双相障碍患者381例,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诊断精神障碍并评估自杀风险,精神症状维度评定量表(CRDPSS)评估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3类精神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差异及相关因素。结果:37例(1.8%)精神分裂症患者、516例(57.1%)抑郁症患者、102例(26.8%)双相障碍患者近1个月有自杀风险。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抑郁症(OR=36.50)和双相障碍患者(OR=20.10)自杀风险增加。女性(OR=1.87)、目前吸烟(OR=1.76)、有自杀家族史(OR=5.09)、CRDPSS幻觉条目得分高(OR=1.80)、CRDPSS抑郁条目得分高(OR=1.54)是患者有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结论: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上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自杀风险,重点关注存在幻觉和抑郁症状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家庭负担。方法采用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对92例精神分裂症和56例双相障碍患者的照顾者进行评定,分析比较两种疾病的家庭负担状况。结果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FBS总分分别为(18.53±12.23、17.27±12.98),在FBS总分、各因子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疾病FBS各维度达中度及以上影响程度的家庭比例均较高,家庭经济、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娱乐活动及家庭关系维度均高于40%;心理健康维度均高于30%;躯体健康维度,精神分裂症为33.7%,双相障碍为28.6%。结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均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提示研究和发展以家庭需求为导向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模式,有效地减轻照顾者的疾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综述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治疗延迟的相关研究,对3类首发精神障碍治疗延迟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发现患者责任感提高、家庭凝聚力降低、病耻感、疾病相关知识匮乏、就医资源匮乏、医疗支持不足会导致治疗延迟,使患者病程更长,症状更重,影响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音情绪识别的差异。方法: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0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对照60例。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杨氏躁狂量表和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使用42段标准化语音情绪评价范式测试所有受试者的语音情绪识别能力。结果: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愤怒、平静、悲伤及总体语音情绪类别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精神分裂症对厌恶;(2.1±1.7)vs.(3.1±1.7)vs.(3.1±1.6);P<0.05]、惊奇;(2.7±1.7)vs.(3.8±1.6)vs.(3.9±1.7);P<0.05]两种语音情绪的类别得分,及对愤怒;(58.4±22.1)vs.(71.4±17.1)vs.(71.1±14.5);P<0.05]情绪的强度得分均低于双相障碍和正常对照。结论:本研究提示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均存在语音情绪识别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厌恶、惊奇两种语音情绪的识别能力弱于双相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工作记忆(WM)相对完好的精神分裂症(SZ)和双相障碍(BD)患者的脑功能活动特征。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SZ和BD患者各45例,根据他们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时完成WM任务表现,选取WM相对完好的18例SZ和20例BD患者,并以25例正常对照为参照,比较三组执行WM任务时全脑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的活动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Z患者左内侧前额叶、左后扣带回的BOLD信号显著增强(P<0.05),而BD患者左内侧前额叶、左侧壳核的BOLD信号增强(P<0.05),且其左侧壳核的BLOD信号活动与其HAMD、BPRS总分呈正相关(r=0.48、0.52,均P<0.05)。结论:工作记忆相对完好时,精神分裂症患者显示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所属的默认网络抑制活动减弱,而双相障碍患者显示由内侧前额叶、壳核所构成的皮质-纹状体通路异常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康复期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的差异。方法对47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以及37例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进行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连线测验A、B、视觉再生、以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等神经心理测试,对比两组患者在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图像记忆、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数字广度的倒背数(t=2.539,P0.05)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分类个数(t=2.482,P0.05)多于分裂症组;分裂症组WCST错误数多于双相障碍组(t=-2.29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双相情感障碍组仅在数字广度的倒背数及总分数多于男性分裂症组(t=2.109,2.014;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多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小于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提示双相障碍的预后好于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住院抑郁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自杀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采用病史资料,精神检查和量表评定的方法 ,确定抑郁症32例,精神分裂症62例为研究对象,并在出院5年后追踪调查其自杀的情况。结果住院患者抑郁发作的自杀率为80.0%,自杀未遂为52.5%,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32.4%,其中自杀未遂为21.9%,两类疾病自杀行为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经卡方检验,差异显著(χ2=9.594,P0.01)。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抑郁情绪为主(100%),绝望是自杀的直接原因,妄想(56.2%)、焦虑(25.0%)等次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主要因素为幻觉妄想(59.7%),抑郁情绪(26.6%)次之。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伴有自杀行为的患者5年追踪结果显示:两类患者都有自杀死亡行为,抑郁症的自杀死亡率高于精神分裂症(11.1%和8.8%)。结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需要长期的药物及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s,DAS)对缓解期的66例双相情感障碍及5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6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抑郁症组的I)AS总分以及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化、依赖性、自主性态度和认知哲学因子分(163.8±32.9、18.4±4.8、19.3±6.1、20.2±5.8、21.0±5.5、23.8±6.1、19.O±5.2)与双相情感障碍组的DAS总分及脆弱性、完美化、依赖性因子分(142.5±27.5、16.8±4.6、17.3±5.7、18.0±5.O)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总分:129.4±18.4,P<0.05或P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和复发性抑郁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到2001年我院诊断情感障碍住院病人506例,比较双相抑郁107例和复发性抑郁399例人口学资料、病程、诊断及疗效等变量。结果复发性抑郁组女性比例高于双相抑郁组(268/399比54/107,χ2=10.17,P<0.01);复发性抑郁组以往多次抑郁发作史低于双相抑郁组(41.4%/57%,χ2=8.4,P<0.01),病程短于双相抑郁组(58.8±4.5/96.3±9.6,t=-3.77,P<0.01),首次抑郁年龄大于双相抑郁组(41.7±0.8/29.4±1.4,t=6.95,P<0.01),首次抗抑郁治疗有效率大于双相抑郁组(81.3%/57%,χ2=95.2,P<0.01),复发抑郁组同一次病程首次诊断符合率高于双相抑郁组(97%/31.8%,χ2=324.4,P<0.01),双相抑郁组中61.7%(66/107)首次诊断为抑郁起病年龄20岁左右者发生双相抑郁概率明显大于60岁以后起病者(OR=2.45)。病程5年以上发生双相抑郁概率大于病程短于1年者(OR=2.75),首次抗抑郁疗效差出现双相抑郁概率大于首次抗抑郁疗效好者(OR=3.18)。双相抑郁组同一次病程61.7%首次诊断抑郁障碍。结论首发抑郁的年龄、病程、首次抗抑郁效果与出现双相抑郁的概率有关。首发抑郁年龄越早,病程越长,首次抗抑郁疗效越差,发生双相抑郁概率越大。2/3双相抑郁首次诊断复发性抑郁。  相似文献   

11.
住院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住院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比率,临床特征及自杀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采用病史询问、精神状态检查和定式评定的方法,确定精神分裂症有自杀行为者64例,抑郁症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在5年后追踪调查其自杀死亡的情况。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33%,其中自杀未遂者为12.9%;抑郁发作的自杀行为发生率为89.5%,自杀未遂者为57.9%。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的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幻觉妄想;影响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除情绪障碍外,有8~11%的病人伴有妄想症状。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伴有自杀行为的追踪病例中病程在6年内自杀死亡的比率分别为2.9%和5.6%。结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自杀行为是精神科临床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临床医师应当重视发病期精神症状对自杀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和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的重要致病因素,已有大量基因关联研究表明多巴胺D2受体基因与两种精神疾病可能存在风险关系,然而许多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系统的荟萃分析可以弥补单个研究样本量小可能引起的结果偏差.经过严格筛选,本文纳入8个关于BP和49个关于SCZ的独立研究,荟萃分析多巴胺D2受体3个基因多态性(141C Del/Ins、TaqI-A、SCr311Cys)与这两种精神疾病的风险关系.结果 提示Ser311Cys的G/C多态性和SCZ发病显著关联,而TaqI-A的T/C多态性和BP发病存在显著关联(P<0.05).基因型分析结果揭示了多巴胺D2受体基因Ser311Cys携带G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是SCZ的风险因素,TaqI-A的TT基因型可能是BP的风险因子而对于SCZ是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特征和生理指标。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的患者381例,其中Ⅰ型302例(79.27%),Ⅱ型74例(19.42%),其他特定及相关障碍5例(1.31%)。用自编临床资料访谈表收集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因素分析。结果:与双相II型障碍相比,双相I型障碍患者更容易伴有精神病性特征(OR=5.75,95%CI:2.82~11.76),病程更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较多(OR=3.09,95%CI:1.02~9.35),尿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更高,汉族更常见(OR=11.50,95%CI:1.76~75.30)、受教育程度更低(OR=10.22,95%CI:1.16~89.77),更少有精神病家族史(OR=2.34,95%CI:1.01~5.42)。结论: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和生理指标有差异,可为探讨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西方精神医学界十分重视精神病性连续统的研究,并有专著出版。本文复习家族史、双生子、脑影像学和神经递质系统有关文献,发现至今还没有足够语气否认精神病性连续统的存在,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是否是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疾病,有待病因学研究的根本性突破。  相似文献   

15.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组常见的重性精神病 ,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躁狂或抑郁 ,间歇期正常 ,预后良好。它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临床观察和研究提示与病前的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如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正常人外向 ,神经质 ,强迫 ,追求完美 ,开放[1- 5] 。由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低 ,如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只有 0 .0 76% [6] ,而且双相情感障碍的预后较好 ,有明显的间歇期 ,间歇期间临床症状消失 ,而且有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所测量的病前人格和间歇期的测量结果没有差异[4 ] ,所以通常把患者间歇期获得的人格特征作为其人…  相似文献   

16.
双相障碍中有一些特殊的亚型,不但症状,病程不典型,在治疗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对三种特殊亚型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损害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对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的76例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功能进行评估,同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1患者组100-1、记图、再认、再生、触摸、理解、背数和记忆智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2患者组有41例(53.95%)、对照组有7例(11.67%)、常模中有15.87%的人记忆智商在85分以下,患者组较对照组及常模均有显著高的记忆异常发生率(χ^2=26.246,μ=9.067;P〈0.01);3患者组阴性症状与再认、触摸及全量表分呈负相关(P〈0.05,P〈0.01);PANSS量表总分与记图呈负相关(P〈0.05)。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记忆障碍,且记忆损害与阴性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为睡眠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自杀的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自杀的现象学分析刘华,曹中昌,陈景清,王培胜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蔚永亮,江开达山东梁山县精神病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自杀是精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占精神病人自杀的大多数[1],但二者自杀的现象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