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是血管性认知障碍最常见亚型,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神经影像为VCIND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但传统结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不能较好阐明结构改变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本项目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探讨VCIND患者脑白质结构改变及其和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利用DTI对31名VCIND患者和22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全脑246个脑区的白质连接完整性检测,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评估。然后分析患者各脑区DTI各向异性程度值(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并与认知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中介分析。结果 VCIND患者全脑246个脑区中的部分关键区域发生了显著的白质连接改变,尤其额叶脑区显著。FA值与总体认知评估及记忆、执行功能评分正相关,MD值与总体认知评估及记忆、执行功能评分负相关。中介分析发现VCIND患者白质结构连接的改变介导了神经心理量表评分的改变。结论 本研究显示DTI可以为VCIND的早期诊断及认知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客观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常爱华  袁飞  刘银社  赵军  袁滨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4):278-280,F0003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丘脑各向异性及平均扩散率变化特点,以及与认知状态的关系。【方法】对34例SIVD患者(SIVD组)及同期26例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进行DTI扫描,测量丘脑部分各向异性(FA)、主各向异性(PA)及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及SIVD组左右丘脑的FA值、PA值及平均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IVD组双侧丘脑的FA及PA值较对照组显著减低,平均ADC值明显增高;丘脑的FA值与MMSE评分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498,P=0.003。【结论】测量SIVD患者丘脑各向异性和扩散率是评价神经环路损伤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丘脑DTI的各参数变化有助于SIVD的早期预防及治疗,阻止或逆转认知下降。  相似文献   

3.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以及如何用最小二乘算法从 DWI中获得 DTI,然后再从 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弥散张量成像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运用于临床的一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它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无创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弥散张量的数据可以在每一个体素中形成一个弥散张量,通过弥散张量的特征值和特征相量反映该体素水分子的弥散特性.目前主要用于脑、心脏、脊髓细微结构的研究,尤其是脑白质纤维的观察追踪、脑发育、脑认知功能以及脑疾病脑部手术术前计划及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诊断中的应用及VP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致病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6例VP患者(VP组)及32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应用量表及DTI检查评价患者的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VP组与PD组比较存在严重的双下肢运动障碍(冻结步态、起步困难等)。VP组患者双下肢运动障碍与双侧额叶纤维束相关(P=0.008)。PD组双下肢运动障碍与黑质纤维束相关(P=0.030)。2组在黑质、双侧额叶各项异性值,额叶、黑质致密部及网状部表观弥散系数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VP患者较PD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下肢运动障碍;DTI为鉴别VP与PD提供了新的方法;VP患者双下肢运动障碍形成可能与额叶纤维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对认知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经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表评分小于26分的认知功能损伤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考察两组患者DTI图像数据。结果:两组MRI-DTI数据分析比较对照组FA脑室周前端、脑室周后端和半卵圆中心值均高于研究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D脑室周前端、脑室周后端和半卵圆中心值均低于研究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DTI在认知功能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与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海马的平均弥散系数(ADC)及部分各向异性(FA)值的差异,评估海马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在MCI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R-DTI对18例MCI患者(MCI组)和18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匹配的对照组(NC组)DTI参数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海马ADC和FA值的差别,并将MCI患者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与其海马ADC、FA各自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CI组与NC组比较:①双侧海马总ADC值及左侧海马ADC值明显增高(P<0.01),右侧海马ADC值略增高,差异不明显(P>0.05),左、右侧及双侧海马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MMSE、MoCA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增高(P<0.01);③MMSE评分与左侧及双侧海马总ADC值呈明显负相关(P<0.01),MMSE评分与FA值及右侧海马ADC值无相关性(P>0.05),MoCA和ADL评分与ADC、FA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发现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人群脑白质中存在异常改变,这不仅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大脑早期改变提供了手段,也可能为早期诊断寻找到新的影像学标志。本文中作者主要介绍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综述近年来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人群白质弥散张量研究的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董玉茹  王宏  钟心  穆学涛  马毅  刘腾  刘勉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22(1):12-14,18,F000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不同弥散数量的弥散张量成像的量化指标的一致性,从而确定其可比较性。【方法】收集我院正常健康体检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头颅MRI扫描,采用DWI、20、30、64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对每个研究对象选6个固定位置ROI,分别为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体部,对各组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对DTI组及各DWI组所获得的扩散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而DWI组采用b值分别为0、500、1000s/mm2,对不同b值间所得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同一解剖位置的DWI和DTI所得到的ADC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梯度数量所得ADC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b值所测得ADC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DTI扩散方向越多,图像质量越好,而DWI扫描b值1000图像质量较500更好。【结论】DWI及DTI扫描所得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两种扫描方法所得量化指标可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脑白质不对称性及完整性MR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进行研究。方法: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MR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对22个不同解剖部位的白质区域进行FA值测量。通过弥散示踪技术对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名正常对照者的胼胝体、下纵束、扣带和钩束进行三维重建.重建纤维束数目被计算出来用于统计分析。结果:FA值统计学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颞部白质失去了存在于正常对照者中的左大于右不对称性。与正常对照者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双侧额叶、颞叶、枕叶白质、双侧扣带前部、扣带中间部及胼胝体体部的FA值明显减低。而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双侧顶叶白质、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内囊后肢及扣带后部的FA值在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各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统计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去正常左大于右的不对称性。同时各白质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存在广泛的改变。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在体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改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既往对认知功能的研究多集中于脑灰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脑区皮层间起广泛联系作用的白质纤维对认知功能也具有重要作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能无创定量检测活体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为脑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研究结果提示脑白质完整性与皮层网络信息传递效率有关,尤其在感受速度、记忆和执行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就DTI技术在脑白质与认知功能关系研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改变,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7例AD病人及17例对照组被试进行DTI检查。测量默认模式网络各种子点的FA值及脑白质纤维束感兴趣区的FA值。结果 AD组默认网络各脑区FA值较对照组均减低;联络系(双侧扣带束前、后部)、连合系(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投射系(内囊前、后肢)的感兴趣区FA值较对照组均减低。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正常老龄化组相比,弥散张量成像存在着特殊改变,能够为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有效的功能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来反映南于正常老化弓I起的脑组织弥散及各项异性改变.方法 通过对年轻组及其年老组脑组织的弥散张量成像,获得腑组织的平均弥散(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及部分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分别测量不同必趣部佗(region of interest,ROI)的ADC值及FA值,通过统计学分析来反映2组相应部位脑组织弥散及各项异性的差异,并探讨引起这种改变的原因.结果 分别对于年轻组和年老组的对称部位而言,左右侧的ADC值及FA值没有差异(P>0.05).除内囊膝部外,年老组各个兴趣区的ADC值均大丁年轻组(P<0.05);而对于FA值而言,所有测茸部位的FA值在年老组均比年轻组低(P<0.05).结论 DTI 可以反映由于止常老化所引起的脑组织弥散、各向异性改变,从而反映腑组织微结构及完整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脑胶质瘤的价值。方法20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平均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量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脑脊液及对侧正常大脑白质区的平均ADC值和FA值。对照分析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胶质瘤之间平均ADC值和FA值的差异。结果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肿瘤实质区、对侧大脑白质升高(P〈0.05),较脑脊液降低(P〈0.05);而FA值较脑脊液、肿瘤实质区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肿瘤实质区域的平均ADC值较脑脊液降低(P〈0.05),较对侧正常脑白质升高(P〈0.05);而FA值较脑脊液升高(P〈0.05),较对侧大脑白质降低(P〈0.05)。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实质区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定量分析大脑胶质瘤及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 spectroscopy,1 H-MRS)技术,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小脑代谢的改变及其与认知损害间的关系.方法 对40例卒中患者进行蒙特利尔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简易的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分为卒中后痴呆组(VD组)和卒中后非痴呆组.对VD组、卒中后非痴呆组和20例对照组进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1 H-MRS检查,测定小脑半球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Cr比值,并分析卒中后小脑代谢改变与认知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VD组病灶对侧小脑NAA/Cr、Cho/Cr比值与病变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卒中后非痴呆组病变对侧小脑和对照组左侧小脑比较,VD组病变对侧小脑NAA/Cr比值降低(P<0.05),而Cho/Cr比值升高(P<0.05).③VD组病变对侧NAA/Cr和Cho/Cr比值与MoCA评分具有相关性(r =0.590,P=0.004;r=0.569,P=0.006).结论 VD患者病变对侧小脑代谢物质NAA/Cr、Cho/Cr的比值发生了改变,并进一步证实小脑的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人数在全球范围内激增,但目前仍没有特效治疗方案,为延缓病情甚至减少疾病的发生,前期诊断和干预变得尤其重要,主观认知下降(SCD)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前阶段,众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影像学检查作为其诊断的一个重要工具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其中弥散张量成像(DTI)对白质损伤极其敏感,现对DTI在主观认知下降上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低频振幅(ALFF)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轻度脑外伤(MTBI)患者脑功能活动;探讨ALFF异常脑区DTI的变化。方法:17例MTBI患者(MTBI组)与17例健康者(对照组)行静息态脑fMRI及DTI扫描。用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伤后6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评估MTBI神经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静息状态下,MTBI组双侧额叶、小脑后叶ALFF升高,右侧丘脑、海马、脑干、双侧枕叶、左侧中央后回和右侧放射冠ALFF降低(P〈0.005),双侧海马、左侧丘脑、右侧小脑的表观弥散系数降低,双侧额叶、脑干及左枕叶的各向异性分数降低(P〈0.05)。两组间MMSE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息状态下,MTBI患者脑功能与微观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探讨DTI上胼胝体各向异性异常对老年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10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和正常老年人,进行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检查,对兴趣区(ROI)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韦氏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胼胝体膝部、压部的F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ADC值高于正常对照组。胼胝体压部FA值与言语商、操作商、记忆商呈正相关(P<0. 05)。 结论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有胼胝体膝部、压部的各向异性下降,反映了脑白质纤维结构的破坏,DTI为认知功能障碍脑内微观结构改变提供了客观依据,胼胝体压部FA值可作为判断认知功能损害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在弥散张量成像中,每一体素内水分子的弥散用一个张量进行描述.利用张量的几何性质可对脑白质的细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成像可用于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