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近研究发现,催产素(Oxytocin,OT)系统的激活可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axis,HPA轴)亢进而发挥抗焦虑效应;OT-HPA轴活性异常与焦虑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刺对焦虑障碍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针刺调节焦虑障碍与OT-HPA轴是否相关,尚未见文献研究与分析报道。据此,本文拟从OT、HPA轴和OT-HPA轴与焦虑障碍,以及针刺调节OT-HPA轴这四方面,分析探讨针刺治疗焦虑障碍的OT-HPA轴调节机理,从而为针刺治疗焦虑障碍的新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焦虑障碍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近期研究表明,焦虑障碍的发病与胃促生长素(Ghrelin,Gh)异常表达有关。中医针灸在抗焦虑障碍治疗中有其独特疗效和优势。但针刺通过调节Gh达到抗焦虑的相关机制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故本文拟从Gh的生理功能、焦虑障碍与Gh关系、针刺"关元"穴对Gh的调节作用、针刺"关元"调节焦虑障碍的Gh的机理分析这四个方面,探讨Gh在针刺抗焦虑障碍的相关机理,拟为针刺抗焦虑的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抗焦虑效应的中枢部分作用机制。方法以单个持续刺激(SPS)方法复制大鼠焦虑动物模型,观察电针结合rTMS抗焦虑效应,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和前额皮质区的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基因表达。结果电针结合rTMS具有抗焦虑叠加效应,还可升高焦虑模型大鼠海马GR基因表达水平。结论电针结合rTMS具有抗焦虑协同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GR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现代研究提示,利钠肽是一种具有抗焦虑、抗恐慌等情绪疾病的神经调节剂,其中A型利钠肽最为重要。心脏方面,焦虑障碍患者中血浆ANP水平往往低于正常,增加其含量则可达到抗焦虑作用;中枢方面,焦虑障碍发生时HPA轴功能亢进,而A型利钠肽对HPA轴有良性的调节作用。推测A型利钠肽及其受体的功能异常可能是焦虑障碍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探索这一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焦虑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作用效应和对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方法:采用逐日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形成小鼠吗啡依赖后,给予纳络酮催促,建立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采用:“三阴交”电针治疗和T迷宫行为学测试的方法,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焦虑情绪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1、针刺可使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小鼠在闭臂滞留时间缩短(P<0.05),在开臂滞留时间延长(P<0.05);2、针刺能明显降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NE(P<0.01)含量。结论:针刺可抑制吗啡戒断后所致的焦虑症状,其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小鼠脑内NE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了解逍遥丸的抗焦虑作用。方法:连续给予逍遥丸7天后,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记录动物的OE、CE、OT、CT、HD和RE值等指标。结果:逍遥丸3个剂量均能提高高架十字迷宫小鼠的OE+CE、OE/(OE+CE)、OT/(OT+CT)值,降低RE、HE值,并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中高剂量组的效果最好。结论:逍遥丸具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情绪及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情绪的作用及对蓝斑(locus ceruleus,LC)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方法,皮下注射吗啡形成大鼠依赖后,给予纳洛酮催促,建立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采用“神门穴”针刺治疗和十字迷宫行为学测试的方法,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后大鼠的焦虑情绪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甘氨酸(glycine,Gly)、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结果①针刺可使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大鼠在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增大(P〈0.01),探究行为增多(P〈0.01)。(多戒断大鼠蓝斑Gly、GABA含量降低,Glu含量升高(P〈0.05);针刺使戒断大鼠蓝斑Gly、Glu含量增高,Glu含量降低(P〈0.05)。结论针刺对吗啡戒断后大鼠的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大鼠脑内Gly、GABA、Glu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焦虑和抑郁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大量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焦虑或抑郁障碍相比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治疗难度大和预后差等特征。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s)帕罗西汀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功能,可望成为中老年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一线用药。本研究对此作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有焦虑障碍者经抗焦虑治疗后QT离散度变化.方法 58例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焦虑自评量表测评,按标准分大于51分者为焦虑障碍.并对42例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抗焦虑组和非抗焦虑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抗焦虑组用黛力新10.5mg早晨、中午各1次.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第4周测量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并进行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结果 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有焦虑障碍者42例,占72%.抗焦虑组和非抗焦虑组两组,治疗前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2周抗焦虑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即有减少,与治疗前及非抗焦虑组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非抗焦虑组治疗后第4周与治疗前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大多合并有焦虑障碍,焦虑患者与QT离散度值增大有着密切相关性,抗焦虑治疗能使QT离散度减少,从而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产后焦虑症是孕妇在分娩以后出现的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并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症状较轻的患者随着时间流失可自然缓解,严重的产后焦虑症患者常发生惨剧.近期研究发现,全世界每年因为产后焦虑导致的悲剧呈上升趋势,仅广泛性焦虑障碍就达8.2%,未特定焦虑障碍达19.7%,较产后抑郁障碍4.8%更高[1].西医治疗产后焦虑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产妇处于特殊生理阶段,担负哺育婴儿的重任,抗焦虑药物可能通过乳汁给婴儿带来损害.中药、针刺疗法可避免抗焦虑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利于母婴健康且易被接受的治疗手段.本研究应用刺五加注射液配合针灸治疗产后焦虑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抗焦虑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有焦虑障碍者经抗焦虑治疗后QT离散度变化。方法  5 8例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焦虑自评量表测评 ,按标准分大于 5 1分者为焦虑障碍。并对 42例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抗焦虑组和非抗焦虑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 ,抗焦虑组用黛力新 10 .5mg早晨、中午各 1次。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2周、第 4周测量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 ,并进行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结果  5 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有焦虑障碍者 42例 ,占 72 %。抗焦虑组和非抗焦虑组两组 ,治疗前QT离散度及校正QT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后第 2周抗焦虑组QT离散度和校正QT离散度即有减少 ,与治疗前及非抗焦虑组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而非抗焦虑组治疗后第 4周与治疗前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大多合并有焦虑障碍 ,焦虑患者与QT离散度值增大有着密切相关性 ,抗焦虑治疗能使QT离散度减少 ,从而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Meta分析评价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5月1日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筛选、纳入及文献风险评估。应用Stata 16、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不同结局指标和(或)干预措施进行Meta分析及亚组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0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包含病例数1661例,4种干预措施(针刺+电针、针刺、电针、西药)。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针刺组对比西药组治疗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组较阿普唑仑在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较单纯帕罗西汀、丁螺环酮、氯羟去甲安定/谷维素/心得安在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上,针刺(包括电针)组较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包括电针)可以有效改善焦虑情绪及症状,疗效不亚于西药,且具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等优势。但纳入文献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印证以上结论。  相似文献   

13.
袁纯强  严斌  杨天蓉 《西部医学》2007,19(3):438-439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安全性、社会功能及生活满意度。方法将250例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组(甲组)和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组(乙组)各125例,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疗程8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作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生活满意度量表(LSR)评定社会功能和生活满意度。结果甲组抗焦虑起效、抗焦虑疗效均优于乙组。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焦虑障碍起效快,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依从性好,并且社会功能和生活满意度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前紧张的工作状态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等应激源日益泛化,由此导致的身心疾病已严重影响人的生存质量。临床观察电针对应激性精神心理疾病具有明显疗效。文中旨在通过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束缚应激模型大鼠行为改变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免疫失调状态下心理行为的改变及电针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百会组、电针关元组、电针足三里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余各组均采用自制布袋束缚大鼠30 min,每天1次,共20 d制备束缚应激大鼠模型,于造模第2天,各治疗组捆绑固定后给予电针20 min,隔天1次,共10次。于造模前、造模后、治疗5次及10次,分别采用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maze,EPM)检测各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open arm entry,OE)比例及停留开放臂时间(open arm time,OT)比例的变化。结果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电针百会组大鼠OT比例降低明显、电针关元组大鼠OE比例升高明显,电针足三里组大鼠造模后、治疗5次后OT比例均明显降低,治疗10次后大鼠OE比例则明显升高,P<0.01;与造模刚结束比较,治疗5次后电针百会组大鼠OT比例明显升高(P<0.05),电针关元组大鼠OE比例明显降低、电针足三里组治疗10次后模型大鼠OE和OT比例均升高明显(P<0.01);与治疗5次比较,治疗10次后电针关元组大鼠OE比例升高明显(P<0.05),电针足三里组大鼠OE和OT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电针各组间比较,大鼠在治疗5次、10次后OE和OT比例呈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介入具有一定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可改善慢性束缚应激所引起的抑郁、情绪焦虑;百会、关元、足三里穴均具有抗焦虑作用,且不同穴位效应不同,百会在应激早期的抗焦虑作用明显,而关元、足三里穴的作用较为稳定、持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对心衰模型大鼠血浆中精氨酸加压素(AVP)浓度及水通道蛋白2(AQP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针刺组。除外空白组,其余各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阿霉素(3 mg/kg,每周1次,连续6周)及睡眠剥夺复制心衰模型。空白组与模型组采取与针刺组相同的固定,针刺组予针刺双侧心俞穴、双侧肾俞穴、双侧内关穴治疗。均1次/d,连续治疗15 d。干预结束后,观察大鼠血浆中精氨酸加压素(AVP)浓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迹方法检测水通道蛋白2(AQP2)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水通道蛋白2(AQP2)在大鼠肾组织的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未治疗的模型组相比,AVP浓度明显降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针刺治疗组血浆中AVP浓度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蛋白印迹结果显示,各组灰度值进行对比,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组心衰大鼠AQP2-m RNA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针刺治疗组AQP2-m RNA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针刺可减轻大鼠心力衰竭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AVP浓度及AQP2表达而改善心力衰竭水潴留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新型抗抑郁药治疗焦虑谱系障碍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Ovicl,Springer,Proquest和Elsevier中搜索近期发表的有关文献,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与结论抗抑郁药已经成为治疗焦虑谱系障碍的主要手段之一,新型抗抑郁药不但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双重药理作用,而且在治疗焦虑方面比传统抗抑郁药及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呈现出更多的优势.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及选择性5-HT和NA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是治疗焦虑谱系障碍的一线药物,其他新型抗抑郁药如米氮平等治疗焦虑谱系障碍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除引起运动障碍外,还可引起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等。笔者尝试应用多媒体生物反馈系统(multimedia computer biofeedback system)联合抗焦虑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情绪障碍患者,并与单独使用抗焦虑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宁心复方提取物(简称宁心)的抗焦虑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高台十字迷宫实验评价宁心的抗焦虑活性,并通过宁心对外源性升压物质的影响作用实验探讨宁心的抗焦虑作用机制。结果宁心416 mg/kg、208 mg/kg、104 mg/kg灌胃给药均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宁心在实验剂量下(288 mg/kg)能抑制外源酪胺引起的升压作用。结论宁心具有抗焦虑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压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及抗焦虑治疗的效果。方法 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 80例CHF患者 ,对伴有焦虑障碍者用苯二氮 艹卓 类治疗。结果  80例患者中焦虑障碍的发生率 17.5 % ;治疗好转率 85 .7% ;治疗后HAMA评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焦虑障碍在CHF中的发病率高 ,抗焦虑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压药物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万拉法新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障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干预组另外给予万拉法新治疗,治疗1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组临床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P〈0.05);二组患者的SBP、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压明显改善(P〈0.05);干预组临床抗焦虑抑郁疗效总有效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58.0%)(P〈0.05);两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降压药物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万拉法新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障碍疗效肯定,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