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泪囊窝的解剖与泪囊鼻腔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积累泪囊窝的解剖学资料,并提高泪囊手术质量。方法:采用国人颅骨132侧(男65侧、女67侧)对泪囊窝的形态、组成等进行丁观测。结果:泪囊窝多数(85.60%)由泪骨与上颌骨构成,少数(14.40%)由泪骨或上颁骨构成。测得泪囊窝长15.76mm、宽7.29mm、深2.54mm。结论:结果提示临床泪囊鼻腔吻合手术时.在泪囊窝的下部偏后凿孔,手术易于成功;当泪囊窝由上颌骨构成时,手术凿孔较困难。  相似文献   

2.
靳贤花  李彩云 《医学信息》2007,20(7):632-633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术在治疗泪道阻塞的病人中的护理方法。方法泪小管及泪总管阻塞35例,鼻泪管阻塞6例,慢性泪囊炎7例,均行泪道探通术。结果泪小管阻塞全部治愈,泪总管阻塞治愈率95%,鼻泪管阻塞治愈率98%。结论泪道探通术是治疗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安全、有效的方法,围手术期应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钩突与泪囊窝的影像解剖及其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中的意义。  方法 分析80例鼻窦薄层CT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泪囊窝骨质厚度,观察钩突与泪囊窝、泪骨的解剖关系; 18例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通过钩突中、下部附着定位泪骨,行泪骨入路向上扩大开放泪囊,记录手术过程,观察其可行性。  结果 泪囊窝前上部及后下部骨质的厚度为(2.96±0.33)mm, (0.02±0.01)mm(P<0.05),泪囊窝前上部骨质厚度大于后下部,差异有统计意义;在泪囊窝下端,钩突往往附于泪囊窝后部,往上逐渐靠前,于中部连接于泪骨或上颌骨额突,上部连接于中鼻甲外侧或眶纸板上。1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在钩突前方成功经泪骨切开向上扩大暴露泪囊,2例钩突上部附于上颌骨额突太靠前者予钩突上部切除后暴露泪囊。  结论 准确认识钩突与泪骨、泪囊窝的解剖关系,有助于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开放时定位、暴露泪囊,避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30o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总结内窥镜下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为临床开展经鼻泪管下口逆行插管造影检查打下基础。  方法 选取患有泪囊前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4例(75眼),上下泪点闭锁3例(5眼)、上下泪小管阻塞15例(24眼)、泪总管阻塞18例(28眼)、陈旧性上下泪小管断裂18例(18眼),均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观察鼻泪管下口,总结活体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特点。  结果 54例(75眼),66眼鼻泪管下口开放,开放率88%,其中1例鼻泪管下口开放者,受刺激后,Hanser瓣膜完全遮盖鼻泪管下口,导致其呈线形关闭;9眼鼻泪管下口闭锁,占12%。根据鼻泪管下口开放的形态将其分为椭圆形宽大状(30眼,45.45%)、三角形裂隙状(12眼,18.18%)、条形裂隙状(24眼,36.36%)三种类型。21例(42眼)双眼患病的患者,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不同者15例(30眼,71.42%),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相同者6例(12眼,28.57%)。  结论 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的鼻泪管下口的可行性好,对于鼻泪管下口开放的患者有进行内窥镜引导下的逆行插管造影检查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政康  朱捷 《中国微循环》2003,7(2):123-124
目的 探讨陈旧性泪小管断裂显微再通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 19例泪小管断裂患者,自上泪小点注入美蓝或直接以内眦韧带为标记,分别找出下泪小管断裂的近、远侧残端。从下泪小点插入带有软性硅胶管的硬膜外导管,作断裂的下泪小管管壁显微对口吻合,将软性硅胶管从鼻腔拔出并在鼻外打结。四月后拔管。结果 吻合后病人不流泪、泪道冲洗通畅16例;病人仍流泪、泪道冲洗不通畅3例,成功率84.2%,无并发症。结论 本方法具有:泪小管周围组织的损伤少,不必作泪小管管壁和泪囊切开。下泪小管远侧残端的定位准确率高,吻合后再通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获取国人泪小管形态学数据,探明泪小管与内眦区域相关结构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通过解剖31侧成人内眦区域标本,观察泪小管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测量国人泪小管相关数据。 结果 ①男性上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下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以及泪总管长度分别为(2.66±0.42) 、(9.54±0.97)、(2.56±0.43)、(9.58±0.87)、(2.50±0.50) mm;女性上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下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以及泪总管长度分别为(2.33±0.46)、(9.73±1.13)、(2.43±0.18)、(9.67±1.10)、(1.97±0.84) mm。② 93.5%(29侧)上、下泪小管汇合形成泪总管;6.5%(2侧)上、下泪小管共同开口于泪囊。③睑板前部眼轮匝肌肌纤维分为前、后两束,沿泪小管前、后方向鼻侧走行,前束汇入内眦,形成内眦韧带前部;后部汇合成Horner肌,形成内眦韧带后部,止于泪后嵴及其后方骨面。 结论 掌握泪小管各部分形态结构特征和毗邻结构关系对临床治疗泪小管损伤和内眦区域整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泪小管炎是一种少见的感染性泪道疾病,其症状、体征与慢性结膜炎、睑板腺囊肿、慢性泪囊炎等疾病相似,临床误诊率高,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随着技术的发展,超声生物显微镜、泪道内镜等技术的应用为泪小管炎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可能。本文就泪小管炎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增加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用的材料为成都地区收集的成套成人干燥骨骼124例,根据全身骨骼人类学的性别特征确定性别,男66例、女58例,对248例眼眶的泪囊窝及泪管进行了观测。结果如下。一、骨性泪囊窝各项测量见表1:1.泪囊窝高:自眶内缘点(dakryon)至鼻泪管上口之间的距离。2.泪囊窝宽:平泪囊窝高中点处,泪前、后嵴之间的直线距离。3.泪囊窝深:在泪囊窝高的中点处,自泪前、后嵴间的平面至泪囊窝底的垂直距离。以上三项测量  相似文献   

9.
曾波  周雄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4):403-404,407
目的评价微创技巧改进鼻腔泪囊吻合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30例(3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年龄60~82岁,行微创技巧改进的鼻腔泪囊吻合术,术中发现泪囊萎缩无法行鼻腔泪囊吻合术即行泪囊摘除术,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泪道冲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流泪症状、患者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结果 29例(29眼)成功行改进的鼻腔泪囊吻合术,1例术中发现泪囊萎缩行泪囊摘除术。术后1周,27例流泪消失或改善,其中24例泪道冲洗通畅,3例泪道冲洗部分通畅,1例下泪小点外翻,泪道冲洗通畅仍流泪。1例术后4 d鼻腔出血,行鼻腔填塞治疗治愈,无其它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26例(26眼)泪道冲洗通畅,3例(3眼)部分通畅,2例患者流泪无明显改善。结论微创技巧改进的鼻腔泪囊吻合术能减少出血与面部瘢痕、缩短手术时间、节约成本、降低手术风险,对高龄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手术要点及切口的改进。方法对我院2003年6月~2007年8月,39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行切口改进后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总结分析该术式切口的改进。结果泪囊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切口改进后明显简化手术过程,疗效确切。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涉及神经血管丰富,切口改进后明显简化手术步骤,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纯性慢性泪囊炎患者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中,在造瘘口放置自制泪囊自制引流支架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单纯性慢性泪囊炎40例,行EES-DCR手术,术中在造瘘口中放置自制硅胶材料的泪囊鼻腔引流支架,使鼻粘膜与吻合口前壁紧密相贴.手术后定期冲洗泪道并用鼻腔内窥镜检查造瘘口情况,术后1个月拔出吻合口泪囊鼻腔引流支架,并随访3~6个月以上.结果 4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9min,术后所有患者鼻粘膜均顺利存活,创面恢复平整,造瘘口均通畅,没有肉芽组织增生,没有人工支架移位.结论 造瘘口自制硅胶泪囊鼻腔引流支架留置不但提高EES-DCR的手术成功率,而且减少术后护理,是一种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安全高效的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唐铮 《医学信息》2009,22(6):553-554
目的对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鼻内镜在鼻内直视下行泪囊鼻腔造孔及硅胶扩张管植入治疗复发性泪囊炎26例(26眼)。结果26例5个月~5年的随访,24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为96.2%。均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利用鼻内镜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内镜下观察鼻腔泪囊的解剖结构,采用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支架植入方式治疗慢性复发性泪囊炎,并观察其疗效。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已行传统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再次复发的慢性泪囊炎患者30例,共计30只眼,予以再次行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术中联合支架植入术,术后3个月拔出泪道支架,观察患者术后流泪症状,冲洗泪道判断泪道阻塞情况,随访期为12个月。 结果 随访至12个月时,30例患者14只眼无诉流泪,溢泪,冲洗泪道通畅,鼻内镜下观察见造瘘口通畅,造瘘口无明显缩小;30例12只眼无诉流泪,溢泪,冲洗泪道通畅,但可见造瘘口缩小;4只眼可见造瘘口旁肉芽增生,再次堵塞造瘘口,治疗整体有效率为87%。 结论 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支架植入是治疗慢性复发性泪囊炎一种有效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慢性泪囊炎的护理经验。方法护理术前121例慢性泪囊炎的方法,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结果121例(121眼)1 w的泪道无分泌后的患者;119例(119眼)皮肤愈合,光滑,泪囊区无肿胀;3例(3眼)小切口瘢痕增生疤痕体质。结论鼻腔泪囊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最佳方法,术前准备和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正>先天性无眼球的整形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结膜囊成形术中增加结膜面积的组织较多,包括自体结膜、羊膜、口腔黏膜、异体巩膜等。然而使用自体膨大的泪囊来行结膜囊成形目前未见相关报道,我院用该方法治疗1例先天性无眼球合并泪囊炎的患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出生时左眼球缺如,伴溢泪、脓性分泌物,未予治疗。入院时眼部检查:左侧面中部轻度塌陷,睑裂缩短为正常的1/2,挤压泪囊区大量脓性分泌物流出,结膜囊狭窄,眼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泪囊炎为眼科常见疾病,在我国属多发性疾病。药物保守治疗多不满意,主要靠手术治疗[1]。自1904年意大利医生Toti发明泪囊鼻腔吻合术以来,泪囊鼻腔吻合术一直被公认是治疗慢性泪囊炎最理想的方法[2]。但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鼻内窥镜引导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0例(20侧)成人男性头颈部标本,观测泪囊窝的结构.结果 泪囊窝的长度、深度、宽度分别为(13.46±1.37)、(2.29±0.36)、(4.97±0.39) mm.泪囊窝在鼻腔外侧壁投影区域的最高点、最低点、向前最突出点及向后最突出点与鼻前棘的距离分别为(37.61±5.39)、(30.92 ±4.89) 、(30.95±5.36) 、(34.92 ±5.43)mm,泪囊窝投影区域的最高点、最低点、向前最突出点及向后最突出点分别至鼻前棘连线与鼻腔底平面的夹角分别为(77.8°±4.4°)、(67.5°±5.3°)、(73.3°±6.4°)、(71.4°±6.7°).泪囊窝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区域近似于椭圆形,该椭圆形长轴为(9.33±0.41) mm、短轴为(3.87 ±0.73)mm,根据椭圆形面积计算公式(S=长轴/2×短轴/2×π)计算泪囊窝在鼻腔外侧壁的投影区域的面积为(28.45±0.25)mm2.结论 以鼻前棘为体表定位点,以泪囊窝在鼻腔外侧壁投影区域的最高点、最低点、最前点和最后点为基础,在长轴为(9.33 ±0.41)mm、短轴为(3.87±0.73) mm、面积为(28.45±0.25)mm2的椭圆形区域内可以准确去除泪囊窝骨质而不会损伤眶纸样板以及眶内容物.  相似文献   

18.
慢性泪囊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众多慢性泪囊炎患者中,合并鼻丘囊肿者的报告极少。鼻腔泪囊吻合术是我院五官科的主要手术之一,我科2009年3月曾收治1例慢性泪囊炎合并鼻丘囊肿患者,现就手术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疗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120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依次行泪囊加压按摩、泪道冲洗、泪道冲洗联合探通术.结果 120眼均恢复正常的泪道功能.结论 泪道冲洗探通疗法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泪囊加压按摩适合于3个月龄以前的患者,泪道冲洗和泪道冲洗联合探通疗法适合于3个月龄以后的患者.同时,患儿家长配合治疗是新生儿泪囊炎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泪道阻塞是一类常见眼病,包括泪小点阻塞、泪小(总)管阻塞、鼻泪管阻塞和慢性泪囊炎及外伤性泪小管离断等。非手术治疗方法简便,但效果差,未从根本上解决泪道阻塞。手术治疗提高了疗效,但损伤大,操作复杂,颜面部遗留疤痕[1],复发率高而不易为患者接受。作者从1999年8月至2001年7月应用ND-YAG激光开展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各种阻塞性泪道疾病603例693眼,并对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泪小点阻塞15例23眼、泪小(总)管阻塞165例192眼,单纯鼻泪管阻塞206例227眼,慢性泪囊炎197例231眼,外伤性泪小管离段20例20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