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提高诊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2013年2月28日收住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63例)与死亡组(35例),对患者的年龄分布、发病季节、职业、地域分布、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血白蛋白等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9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35例,病死率35.71%;死亡组年龄>60岁患者占77.14%;感染性休克患者冬季发病率最高,占39.80%,与其他季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则以夏冬季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疾病以肺、脑、胆道疾病最常见,死亡组患者则以结肠疾病、慢性肝病、骨折长期卧位患者较高;感染性休克以肺部感染最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以腹膜炎、尿路感染较低;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呕吐、心率>120/min等为主;死亡组患者白细胞明显下降、CRP明显增高,PaCO2明显下降或增高及血乳酸增高与病死率增高有关,临床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出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属多见。结论感染性休克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重、进展迅速,尤其是年老患者、寒冷和高温季节,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明显下降,CRP、血乳酸明显增高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
杨美敬 《工企医刊》1998,11(6):45-46
为探索老年人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将我院近10年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性休克58例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早期预防和控制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527例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性休克8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总结应对策略。结果 527例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86例,发生率为16.32%;其中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441例患者死亡10例,病死率为2.27%,发生感染性休克的86例患者死亡9例,病死率为10.47%;86例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感染38例占44.19%、腹腔及肠道感染27例占31.39%;送检标本分离出病原菌75株,革兰阴性杆菌41株占54.67%、革兰阳性球菌14株占18.67%、真菌20株占26.66%,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血清白蛋白、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住院时间。结论根据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并针对危险因素给予应对策略,对降低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有重要的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容易出现严重的凝血功能紊乱,本研究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的患者29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入院血培养阴性的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传统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40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后的临床特征。方法 观察和比较感染性休克发生时和发生后患者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72.5%患者死亡,10例不发热者均死亡;25例血和(或)腹水培养的细菌培养阳性,G^-菌占72%;血WBC及中性分类增高;血Alb和Pa明显下降;血BUN、CR、Glo和Bil升高。结论 (1)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后容易死亡;不发热者,预后凶险;(2)感染性休克加重肝、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1 病例 患者,女,因停经29+1周,阴道羊水溢出10 h,于2007年12月1日入院.患者末次月经2007年5月9日,预产期2008年2月16日.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肝硬化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8月,医院收治的45例慢性肝病、肝硬化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5例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原发感染为腹腔及肠道感染18例(40.0%);并发急慢性肝功能衰竭30例(66.7%);分泌物培养常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1.6%)、葡萄球菌属(23.7%)、假单胞菌属(18.4%)、假丝酵母菌属(10.5%)、弧菌属(7.9%)。结论慢性肝病、肝硬化感染性休克原发感染以腹腔及肠道感染为主,病原菌分析革兰阴性菌比例增大,一旦发生感染性休克,极易并发急慢性肝衰竭至死亡。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流行规律,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进行统计分析感染性胜利泻疫情资料,采用核实诊断,初步调查,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等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得出结果:共发病110例,发病率为11.84/10万,均在18个月龄以内婴幼儿,7-12个月龄儿发病率占61.82%。男女之比为3.4:1,1997年12月下旬-1998年1月上旬为流行高峰。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2015,(9):16-19
目的探讨不同感染来源的感染性休克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20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感染来源分为内科感染组和外科感染组,比较其临床特征,对影响28天病死率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ICU感染性休克病例占比8.1%。内科感染组159例,以肺部感染(83.0%)为主;外科感染组46例,以腹腔感染(78.3%)为主。两组比较:年龄、发病季节、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达标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和神经、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性别、器官衰竭数目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28天内总病死率为42.9%(分别为42.8%和43.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器官衰竭数目[OR=2.154,95%CI(1.451,3.198)]、EGDT 7~24 h内达标[OR=13.751,95%CI(5.727,33.017)]、24 h内未达标[OR=16.544,95%CI(6.317,43.330)]为28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有显著差异(p<0.001)。对感染灶进行急诊外科处理为独立保护因素[OR=0.091,95%CI(0.017,0.499),p<0.01]。结论不同感染来源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不同。器官衰竭数目多、EGDT未在6 h达标者28天内死亡风险高,对感染灶实施急诊外科处理的死亡风险低。感染来源对感染性休克28天病死率无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国璋 《工企医刊》1998,11(5):35-36
笔者自1980年~1996年间共收治肺心病780例,其中并发感染性休克55例。本文对这55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55例中,男18例,女37例。年龄30岁~84岁,60岁以上者46例,尤以老年妇女为最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以急性血液循环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全身性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原因是革兰阴性(G^-)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Iipolysaccharides,LPS)成分,称之为内毒素(endotoxin),  相似文献   

13.
小儿感染性休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定义   由于小儿机体免疫力低下及其心血管系统特有的生理特点,严重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在儿科较常见,且病死率高.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流量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4例感染性休克的分析报告,了解此病的发病几率,诊断及治疗过程。方法分析1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的血常规,血气分析,血培养,肝肾功能等资料。结果抢救成功率与来诊时间、抢救药物的合理选择及应用密切相关。结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为儿科的急危重症,一旦发生,需根据不同阶段,综合治疗。尤其是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选择和恰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我院收治的456例非感染性腹泻婴幼儿的治疗情况分阶段进行随访,通过这456例患儿的具体护理情况来分析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的具体原因,以此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长沙市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多年来一直是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糖皮质激素(GCS)用于重症感染和感染性休克已有近6O年的历史,尤其是2004年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SSC)治疗指南颁布后,小剂量(氢化可的松≤300mg/d)、长程(≥5d)的GCS治疗已成为当代感染性休克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但对GCS在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中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其应用指征、治疗剂量以及疗程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院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院内获得性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指导。方法:对2006年2月~2009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的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死亡率20%,革兰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院内获得性感染致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原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与多种因素有关,侵入性操作、低出生体重、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等都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治疗对策,以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6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45例患者均在粒细胞缺乏期发生感染性休克,治疗阶段显示,处于难治或复发的患者占60.00%,明显大于初次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均在发现休克后积极扩容、抗感染、并配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休克得到控制缓解34例占75.56%,死亡11例占24.44%;患者出现烦躁、淡漠占71.11%,其次为血压下降,占51.11%,此外还包括口唇和甲床轻度紫绀、呼吸浅快等临床表现和体征;血培养共分离出病原体87株,其中包括细菌68株占78.16%,病毒7株占8.05%,真菌12株占13.7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12.00%,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结论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常发生在难治性感染或复发阶段,临床表现多先出现神情淡漠、精神烦躁和血压下降,应注意监测和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难治性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肺炎患者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干预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10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抢救成功率的因素及干预对策,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龄、男性、器官和肺叶受累≥3个、合并有COPD和消化道出血者以及营养状况较差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实施循证护理降低了病死率。结论 临床中多种因素可以对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造成影响,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患者的休克状态,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