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 目的 探讨经常规治疗无效特发性突聋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病史在15天以上1月以内,常规治疗无效的特发性突聋患者34例,采用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听力变化,并且与常规治疗无效又不愿接受鼓室注射而继续常规治疗的患者24例进行对比。结果 2年内共纳入了34患者(中途退出2例,完成最终随访和观察的58例)。发现34例接受鼓室注射的患者,其听力改善有效率达到50%,气导纯音听阈均值为(48.13 ± 20.52)dB;24例不愿接受注射患者,有效率10%,气导纯音听阈均值为(63.40±18.21)dBHL 。结论 鼓室内应用激素能改善常规治疗无效特发性突聋患者的听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声信息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声信息治疗 68例 117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 ,对每次纯音听阈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对疗效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①所有频率听力提高。② 1 5kHz以下中、低频区域听力提高较多 ,1 5kHz以上中、高频区域相对较少 ,经 χ2 再分割后统计 ,前组有效率大于后组 (P <0 0 0 5 )。③根据疗效分级 ,达到实用听力为 14 5 % ,听力提高≥ 3 0dB为 11 7% ,>10dB为 17 4% ,≤ 10dB(无效 )为 5 6 3 % ,总有效率为 43 7%。④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影响听力提高程度。结论 我们初步认为 :①声信息通过自动组合量化的声音作用于人体听觉通路、大脑皮层 ,进行程序化调理 ,可以改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觉功能 ;②声信息使所有频率听力提高 ,但 1 5kHz以下中、低频区域听力提高较多 ;③年龄大 ,疗效差 ;④病程短 ,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彭宏 《医学综述》1998,4(7):337-339
<正>内耳由于存在血迷路屏障、缺乏淋巴管,外淋巴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仅为血清的1/1000,所以内耳曾被认为是免疫豁免器官.1958年Lehnhardt首先针对特发性突聋提出免疫反应的病因学说.1979年McCabe基于对1例乳突根治术后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病理研究和全身类固醇治疗使听力提高这一现象,首次提出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概念.以后的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损害不仅可累及耳蜗,也可累及前庭,故McCabe又称之为自身免疫性内耳病(autoimmune innerear disease,AIED).后来发现其损害还可累及第八对颅神经.AIED是以进行性、波动性、双耳或单耳感音神经性聋为特点,可伴有耳鸣、眩晕、病程为数周、数月或数年,听力检查结果为耳蜗性,蜗后性或混合性聋.随着内耳免疫学的发展,为进一步探讨某些不明原因的内耳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发病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为AIE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有关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赵荣  刘栖如 《西部医学》2014,(2):219-220
目的 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acute low-frequeacy hearing loss,ALHL)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听功能检查情况以及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 4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 ALHL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闷,纯音听阈曲线为低频下降型,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扩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定义】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诊断依据】1.突然发生的(注)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为中或重度。2原因不明。3.可伴耳鸣。4.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5.除第见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注:多在3日内听力急剧下降。【疗效评定依据】l·痊愈:0·25~4kHZ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此次患病前水平。2.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3.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Odb。4.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15dB以下。(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全国梅尼埃病和突发性…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简称为突聋。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急症之一,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有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高压氧治疗、激素治疗等。我科对110例患者采用电子鼻咽喉镜下逆行经咽鼓管注入地塞米松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同时护理配合精心,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立中  吉彬  梁忠 《新疆医学》2002,32(2):26-28
目的:探讨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治疗及预后与某些因素的内在联系。方法:将以扩血管药物为主要治疗的SSHL和GSHL130例(185耳),分为2组,对其年龄,性别,病程、听力图曲线类型及眩晕,吸烟,心脑血病,糖尿病,药物过敏史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两组高发年龄段均为21-5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SSHL单侧发病明显高于双侧:年龄对GSHL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吸烟出现率以GSHL组为高,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药物过敏史发生率以SSHL组为高;SSHL组以语言频率听阈改善明显,而GSHL则以高频听阈改善为显著,结论:发病原因不明,起病方式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聋在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差异,对突发聋以外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的认识及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成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SSR)和纯音听阈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成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3例(65耳),行ASSR阈值纯音听测试。结果:ASSR、纯音听阈值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听阈有显著相关性,0.5、1.0、2.0、4.0 kHz频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769、0.772、0.743、0.756。ASSR阈值较行为阈值高,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间差值多在3.0~10.0 dB HL之间,在0.5、1.0、2.04、.0 kHz频区间分别为:4.77、8.83、6.49、3.67 dB HL,随频率增高,两者的差异有缩小趋势。结论:成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测试ASSR阈值可推断出被检查者纯音听阈的阈值。  相似文献   

9.
感音神经性聋是因内耳螺旋器毛细胞、血管纹、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引起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传导障碍,导致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我军现行飞行人员体格检查标准规定经验丰富者单耳平均气导听阈超过标准5 dBHL可进行个别评定。但评价方法主要使用纯音主观听觉测定技术,未包括客观听觉和言语识别测试,未按不同类别飞行人员进行分类鉴定,遇到边缘问题难以实现精准鉴定。随着听力检测技术和航空医学的进步,以及空中战勤、技勤人员队伍的扩大,未来涉及感音神经性聋的医学鉴定案例可能会增加。为此,全军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委员会根据“十三五”期间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军队后勤科研重大课题等的研究成果,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军事飞行人员感音神经性聋个别评定医学鉴定指南”,内容包括感音神经性聋诊断和治疗、航空医学关注点、医学鉴定要求、飞行合格后随访原则等。旨在规范军事飞行人员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治,重点是为航空医学鉴定中关于个别评定的条款提供具体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飞行人员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诊治和医学鉴定经验。方法整理、分析1967年1月-2013年10月,空军总医院104例飞行人员感音神经性耳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航空医学鉴定情况。结果1)双耳感音神经性聋54例,左耳感音神经性聋22例,右耳感音神经性聋28例。2)104例飞行人员中有40例停飞,6例飞行暂不合格,58例飞行合格。3)停飞者的平均年龄(36.08±6.22)岁,飞行暂不合格者平均年龄(35.50±5.96)岁,飞行合格者平均年龄(35.79±8.07)岁;停飞者、飞行暂不合格者及飞行合格者的平均飞行时间分别为(1650.72±1026.99)h,(2016.67±936.84)h和(1810.43±1230.92)h,年龄和飞行时间在3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纯音测听以500Hz、1000Hz、2000Hz和3000Hz平均气导听阈进行统计,飞行合格者、因双耳听力损失停飞者和单纯左耳或单纯右耳听力下降而停飞者平均气导听阈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因感音神经性耳聋停飞者与飞行合格者之间,年龄、飞行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平均气导听阈因感音神经性耳聋停飞者明显大于飞行合格者,说明现行飞行人员听力学体格检查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该技术使得从假说驱动的研究方法转变为研究后产生新的假说。再没有必要提前确定将要研究的基因或基因组。取而代之,研究人员可以检验整个基因组成一实际上是几个有机物和全部与某一特殊生物过程有关基因组,可同时被辨认。反过来与传统的研究方法做一比较,此改变同时伴随着研究术语的改变。人们不再只是简单的研究基因表达。用基因芯片,笔者现在可进行基因学研究。也就是将大量基因同时表达出来。最初,基因芯片被用于某些与基因表达有关的生物过程的研究,如细胞周期调节或疾病的分类,如癌症。然而现在随着基因芯片的普及和研究领域的增加而致费用减低,使得基因芯片技术被应用于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当今已被用于农业研究,毒素学和食品检疫等研究领域。另外,尽管基因芯片起初是被设计基因表达的检测,现在它们被用于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在过去几年中,蛋白质、细胞、组织及小分子芯片相继出现,使基因芯片技术进入更广泛的研究领域。该综述意在一般性回顾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描述与基因有关的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同时涉及实验设计及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12.
Graves病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Graves病和Graves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方法对我院1995~2000年53例经外科手术后病理确诊为Grav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Graves病37例(69.8%),Graves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16例(30.2%).Graves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81.2%(13/16),甲状腺组织中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和血清中TGAb、TPOAb滴度高于单纯Graves病者.术后1年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高达56%.结论对临床已确诊为Graves病而TGAb、TPOAb滴度较高者,要注意是否与桥本甲状腺炎同时合并存在.在选择外科手术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ARVD)是一种衰老性疾病,虽然可能没有临床症状,但它是弥漫性血管疾病的一种表现,许多ARVD患出现肾外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ARVD是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常见原因,也是老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患接受透析程序治疗的最常见肾病诊断之一。在这些患中,肾损害的原因仍然是有争议的问题。ARVD患死亡率高,尤其是那些有肾功能衰竭。本综述了相关的肾外血管疾病与ARVD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ARVD患肾功能和死亡率的影响,同时也回顾了最新的ARVD患肾功能不全的可能发病机制的有关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10例白塞氏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病变,包括较少见的心肌梗塞、夹层动脉瘤,并加以分析。认为此病在心血管系统的表现可呈多种形式,如血栓性静脉炎、动脉狭窄与闭塞、动脉瘤,亦可累及冠状血管,表现为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其心脏病变可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心瓣膜病等。但本质仍为全身性血管炎的一部分。临床诊断较困难,易误诊。确诊主要依据白塞氏病其他临床表现,如口腔及阴部溃疡,眼及皮肤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鞍钢在职职工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易患因素分布情况。方法:通过对95912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史、吸烟、血压、糖尿病、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等数据的分析,前瞻性得出受检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分层概率。结果:冠心病1910例(占1.99%)、脑血管病607例(占0.63%)、吸烟19453例(占20.28%)、糖尿病788例(占0.82%)、高血压31698例(占33.05%)、高脂血症8347例(占8.70%)、体重超重55462例(占57.83%)、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3.5者10487例(占10.93%);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概率多分布于极低危(68.14%)和低危(5.75%),中危(0.87%)占很小的比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概率多分布于高危(44.23%)、中危(23.21%)和极高危(10.51%),无低危和极低危。结论:鞍钢在职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进一步加大健康知识宣教力度,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1禽流感疫情 2006年6月1日,丹麦Funen县Tommerup的一家孵卵所的鸡、鸭子和鹅群中暴发了一场低致病性禽流感。该疾病是由丹麦兽医和食品研究所通过PCR检测和基因测序确诊的。  相似文献   

18.
牙周疾病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牙周疾病是由菌斑微生物所引起的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包括牙龈炎(仅侵犯牙龈组织)和牙周炎(侵犯牙龈、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多种组织),牙龈出现炎症,牙周炎时还表现为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最后可导致丧牙.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防治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减少并发症,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的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3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15%,占同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1.65%,孕产妇病死率为0.01%。围生儿病死率为34.78%。结论:加强基层妇幼保健工作,普遍进行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及不恰当的扩溶治疗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治疗应在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适时终止妊娠。当一般治疗不能改善临床症状时,应果断终止妊娠,以挽救产妇生命。  相似文献   

20.
101例儿童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住院确诊的10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川崎病患儿中男79例,女22例,比例为3.59∶1;5岁以下儿童多见,占89.11%;发病全年散发,以3~4月份最多。口唇潮红皲裂是仅次于发热的重要临床表现;卡斑红的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9.70%,心脏损伤不限于冠状动脉,还见于心肌、心内膜和心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为91.09%。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IVIG对川崎病治疗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