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粘膜下占位模型双对比造影的征象特点 ,提高对胃粘膜下占位鉴别的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模拟胃粘膜下占位的模型、标本 ,在不同的潮相及体位下行双对比造影检查 ,并对其出现的征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胃粘膜下占位双对比造影近地壁低潮相时均出现“晕征” ,其范围广泛且均匀 ;此时显示的病灶小于实际病灶。在一定范围内 ,占位隆起角度与成像后模糊带宽度、模糊现象出现时病灶可显示范围均呈负向直线相关 (r=- 0 .99,- 0 .98,P <0 .0 1,0 .0 5) ;投照的kV条件与两者分别呈负向、正向直线相关 (r =- 0 .98,0 .99,P <0 .0 5,0 .0 1) ;成像时潮位与两者分别呈正向、负向直线相关 (r =1.0 0 ,- 0 .99,P <0 .0 1) ;投照的mAs与这两者无明显相关性。远地壁位可见占位处有均匀且聚积方向明确的白雾状影和单一悬滴。病变区粘膜皱襞走行迂曲 ,有时略有分离 ,切线位可见桥形皱襞、复线征。结论 双对比造影成像时 ,广泛而均匀的“晕征”是胃粘膜下占位的可靠征象 ;某些远地壁征象和粘膜皱襞改变有助于胃粘膜下占位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关注正常胃粘膜顺应性变化规律,比较病理状态(胃炎为主)胃粘膜顺应性改变,提出相关X线征象。方法通过追踪收集本院钡餐检查后,经胃镜检查确诊胃炎者,进行相关对比分析。重点比较钡餐拟诊胃炎(包含顺应性失常征者)与胃镜结果之间的符合率关系。结果钡餐检查胃粘膜顺应性失常与胃镜检查诊为胃炎的符合率为95.2%。结论钡餐观察胃粘膜顺应性变化是诊断胃炎的一个重要(功能性)X线征象。  相似文献   

3.
作者集中收集了100例残胃普查病例,进行了x线双对比检查并与胃镜检查相对照,重点观察残胃粘膜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残胃双对比造影检查可清晰的显示残同各部情况,着重讨论了残胃炎、溃疡、结节样(息肉样)病变、残胃癌的粘膜改变情况及x线、胃镜对照观察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CEUS)中肝脏占位性病变(FLL)的不同图像特点,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HCC)及肝血管瘤病变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肝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32例原发性肝癌,21例肝血管瘤,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两组病例常规超声图像及CEUS灌注特点,探讨两种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征。结果经超声造影后,HCC表现多为动脉相快速显影,门脉相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肝血管瘤动脉相时无明显变化,增强方式以门静脉期周边缓慢增强,呈向心样填充,造影剂显影持续时间较长。结论HCC及血管瘤在实时超声造影中能表现出不同的时相特点,可以帮助提高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评估胰腺癌血管侵犯及可切除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双源64层CT术前对23例胰腺癌患者的胰腺癌周围血管受肿瘤侵犯程度及可切除性进行评估,以术中所见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术前评估161条血管侵犯程度0级97条,1级26条,2级23条,3级10条,4级5条.评估可切除性准确性为98.14%,敏感性99.27%,特异性为91.30%,Kappa值为0.871,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 (P均<0.01).动脉可切除性准确性为98.55%,敏感性100%,特异性为90.91%,Kappa值为0.88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 (P均<0.01).静脉可切除性准确性为97.83%,敏感性为98.75%,特异性为91.67%,Kappa值为0.86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P均<0.01).结论 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评估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及可切除性有较高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临床诊断与评估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在宫颈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应用超声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效果。方法:对2014-2015年我院收治的60例疑似宫颈占位性病变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两种不同检查方式下所得到的检查结果作以对比。结果:术后病理确诊良性病变14例,恶性病变46例;超声弹性成像在宫颈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2.5%、90.3%、91.6%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宫颈占位性病变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75.6%、74.2%、75.1%,两种不同检查方法下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占位性病变诊断中运用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准确性高,在宫颈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可将该方法作为宫颈良性病变筛查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冠心病无创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216例,先后分别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TE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平均间隔时间为(8.8±4.5)d.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与冠脉病变组,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TET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70.8%,预测准确性为73.6%;冠脉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的TET敏感性高于单支病变,三支病变的TET阳性率达100%,双支病变阳性率为71.8%,单支病变的阳性率为37.5%,单支与双支、三支病变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女性TET假阳率高于男性(P<0.01).结论:TET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简单、易行、方便、安全,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目前仍是临床诊断及评价冠心病的一项较为理想且实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胃双对比造影检查,能显示胃粘膜的微细结构,即胃小区和胃小沟.对发现胃粘膜早期和微细病变有很大的诊断价值.笔者从1980年至1990年在本院胃双对比造影检查患者中,选择350例胃小区显示满意的双对比造影片.着重探讨其胃小区和胃小沟的大小形态异常对胃粘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胰腺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胰腺占位病变患者4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应用超声造影检查,两组诊断结果分别与增强CT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2.17%和86.96%,增强CT诊断正确率为82.61%,观察组诊断正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超声造影检查胰腺占位性病变可以提供更多准确的血流灌注图像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CT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其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收治的45例肝实质性占位患者的资料,通过分析患者肝占位的CT扫描征象,按其数目、边界以及部位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肝占位患者的CT表现其边界的清与不清(P<0.01),单发低密度灶与多发低密度灶(P<0.01),经增强后强化与不强化(P<0.01)都各有其典型的CT征象,多能做出其定性的诊断(P<0.05).结论:肝脏占位时CT扫描的征象临床上诊断与鉴别诊断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孙永康 《中外医疗》2009,28(31):188-189
目的研究分析贲门癌的气钡双对比连影的X线表现,提高对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本文对39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癌的胃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结果贲门部软组织肿块(35例),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半球形;贲门区龛影(5例),多数为浅龛影;食道下段浸润(32例),呈索条状粘膜下浸润;胃体小弯侧僵硬(9倒),小弯侧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闯形成小切迹或凹陷,粘膜变平.消失。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贲门癌的首选方法。良好的双对比钡餐造影,取多体位、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可以提高贲门癌的X线捡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 p33ING1基因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71例胃癌、12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患者p33ING1、p5 3基因蛋白的表达 ,并与正常胃粘膜及慢性胃炎粘膜 18例对照。结果 粘膜不典型增生组及对照组中 p33ING1均阳性表达 (10 0 % ) ,而胃癌中表达 6 2 .0 % (4 4/ 71) ,明显下降 ,与前两组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1) ;胃癌中 p33ING1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淋巴结的转移及分化有关 (P <0 .0 1) ;p5 3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1)。结论 p33ING1是抑癌基因 ,在胃癌中表达下降 ,对胃癌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 ,p33ING1和 p5 3在胃癌中表达有相关性 (P <0 .0 5 )。p33ING1与 p5 3野生型基因互相协同、依赖 ,抑制细胞生长 ,促进凋亡。检测胃癌患者p33ING1的水平 ,对p5 3介导的基因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夏爱玉 《安徽医学》1990,11(3):13-14
本文综合5所医院经胃镜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29例。部位在胃窦48.2%、胃体31%、胃角17.3%,弥散广达体窦1例。病灶长径≤1cm者以早期胃癌为主,>2cm者以进展型为主,差异非常显著(P<0.001),说明加强微小胃癌和对小胃癌的识别力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得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01例胃癌和胃溃疡手术标本中粘膜内囊肿的组织化学特点和分布情况。胃粘膜内囊肿被分为四种类型:胃型、小肠型、结肠型和无粘液型。该四型粘膜内囊肿的构成比在胃癌和胃溃疡之间,以及在肠型和弥漫型胃癌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结果显示,胃粘膜内囊肿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并且,其中的小肠型、结肠型和无粘液型囊肿与肠型胃癌关系密切,胃型囊肿则与弥漫型胃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SPARC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8例胃癌和89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PARC的表达情况。结果SPARC主要表达在胃癌的间质细胞,少数表达在胃癌细胞。SPARC在胃癌组织间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88.0%)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14.1%)(P〈0.01)。肿瘤细胞SPARC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各病理因素均无相关性;而间质细胞SPARC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相关性,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结论SPARC在胃癌间质过度表达可能促进胃癌的转移,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69例痘疹状胃炎的研究,本组X线发现率为2.77%,观察结果表明:本病40岁以上多见(73.91%),多发性多见(97.10%),胃窦局限型多见(84.06%)。胃窦局限型与弥漫型的溃疡伴发率无显著差异。文中对痘疹状胃炎X线征象与病理基础的相应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痘疮征”是本病的基本的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的X线征象。又指出胃双重对比薄钡相是检查本病的最有效的X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丁合云  言伟强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4):347-350
目的探讨常规腹部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在不使用低张剂的情况下,行常规腹部螺旋CT扫描。统计2001年1月~2006年4月期间用本方法检出胃癌的病例数,分析胃癌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要点。结果共检出胃癌53例,45例表现为局限性胃壁增厚,2例为弥漫性增厚,6例表现为胃壁肿块。42例病变区胃腔明显狭窄,其中,有24例狭窄近端胃腔明显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病变的主要表现有分层状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延迟期病变均匀强化,但密度减低。结论常规腹部螺旋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胃癌的胃壁和胃腔形态变化,对胃癌的诊断有较大帮助,日常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86例胃癌患者行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早期胃癌病变大小超过3cm者占9.1%,肿瘤浸润达肌层后超过3cm者占36.4%(P<0.05)。早期胃癌Ⅰ型、Ⅱa型及Ⅱb型以粘膜内癌为主占63.6%,Ⅱc型及Ⅲ型以粘膜下层癌为主占90.9%(P<0.01)。进展期胃癌内镜下形态与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胃癌内镜下形态对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有参考价值,对进展期胃癌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的胃动素。结果表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浆中的胃动素含量升高(P<0.01);胃癌组又明显高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组和胃癌术后组(P<0.01和P<0.001)。因此,测定胃动素可能有助于对胃癌的辅助诊断、判断疗效和预测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