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换代产品,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也在我国广泛应用。随着留置针的大量应用,我科在临床实践中有了一些新观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减少液体外渗、对血管的刺激性小、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特点。于30年前在欧美国家普及使用.10年前亚洲一些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已用静脉留置针取代头皮针,目前我国有许多医院都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由于它的优点适合于我们脑外科的脑出血以及重型颅脑损伤后躁动不安的病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静脉留置针作为静脉输液的一种,在临床治疗中逐步普及,其优点在于:①能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②能保护血管,减轻患者对穿刺的心理压力;③留置导管柔软,不易脱落,便于患者活动;④能有效减轻护理工作量;⑤针头较粗,便于抢救用药。  相似文献   

5.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减少液体外渗、对血管的刺激性小、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特点。于30年前在欧美国家普及使用,10年前亚洲一些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已用静脉留置针取代头皮针,目前我国有许多医院都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由于它的优点适合于  相似文献   

6.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现将其在国内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减少了病人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现将其在国内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留置套管管针最大流速可达97ml/min,能满足危重病人抢救需快速补液的要求,所以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一般选用上肢的肘部静脉、腕部静脉和下肢的大隐静脉。  相似文献   

10.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其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相继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基于患儿的易哭闹,不配合,不宜穿刺等特点,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了患儿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而且还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近年来,小儿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透析套管针在免疫吸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需行免疫吸附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Clampcath套管针作为临时血管通路进行免疫吸附,对照组采用可采血16G的留置针作为临时血管通路进行免疫吸附,比较两组免疫吸附时血流量、堵管率、打折率,留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堵管率、打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流量、留管时间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析套管针作为临时血管通路进行免疫吸附,其操作简单,材料经济实惠,具有堵管率低、打折率低、留管时间长、血流量充足,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资源浪费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套管用于单孔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的应用价值及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分析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3月~2012年10月利用改良套管完成的单孔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手术30例,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将单孔腹腔镜组患者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2组(A组、B组),对比其手术时间,并将手术顺序与手术时间绘制成散点图,计算二者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评估二者有无相关性,探讨学习曲线.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一例中为传统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前15例所用时间[(94.58-±28.08) min]长于后15例[(70.02±25.1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非参数检验显示,手术顺序与手术时间呈负相关(rs=-0.540,P<0.05),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手术时间相应缩短.术后随访4~12个月,所有患者腹壁切口恢复好,无切口感染、出血及切口疝发生,腹壁基本无瘢痕,达到完美的美容效果.结论 改良穿刺套管可以改善单孔腹腔镜手术器械拥挤打架现象,降低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操作难度.单孔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手术有一定的难度,手术时间延长是可以接受的,随着手术量的积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因此单孔腹腔镜下阴式手术在妇科子宫良性疾病中是可以学习和推广的,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抗凝药是通过抑制或阻断机体生理性凝血机制的某些环节而遏止血液凝聚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传统口服抗凝药可同时干扰凝血机制中的多个靶点,以华法林为代表。尽管华法林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效果明确,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医患双方的积极性。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是通过抑制凝血酶促反应中特定凝血因子的路径预防和治疗血栓,主要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利伐沙班、啊哌沙班、依杜沙班、Ⅲ期临床研究中的贝曲西班),NOACs具有起效快、代谢迅速、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二级预防等疾病的治疗中。因此NOACs得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适应证、剂量的调整及范围、如何优化个体用药等实际问题,使得NOACs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为需要抗凝的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下就NOACs的药物特性及临床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希望可以为临床规范使用NOACs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腔声学造影技术操作要领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消毒铺巾后,在双腔子宫造影管内注水排出管内气体后置入宫腔,向球囊内注入1~2ml生理盐水,经造影管向宫腔内缓慢注入生理盐水10~30ml使子宫前后壁分离,在宫腔液性无回声背景下采用纵、横、斜各切面连续、动态观察宫腔充盈形态、宫内膜、宫内病灶以及宫壁情况。结果:本组宫腔声学造影239例,病灶显示满意212例,基本满意21例,不满意6例。造影诊断子宫内膜息肉23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2例,妊娠物残留1例;显示病灶5mm×5mm×3mm~40mm×33mm×14mm;单发157例,多发82例。术后病理结果子宫内膜息肉23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5例,增生期内膜改变2例,妊娠物残留1例。结论:宫腔声学造影具有简便、无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对宫内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宫腔镜诊断,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卡托普利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托普利是一个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用于高血压治疗。近十年来,卡托普利的临床应用已取得很大进展,包括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肾脏疾病等。本文对卡托普利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设计和实施临床路径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目前同内在设计和实施临床路径应注意的参加临床路径设计成员的广泛性和多专业性、确定的病种要符合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原则、CP时间设计的合理性、CP内容要符合我国有关医院管理规定和要求、开展临床路径的基本条件准备、做好实施临床路径前的宣传动员和培训教育、解决实施临床路径的难点和问题等七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见解,为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院管理者在推行和实施临床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使高剂量区与肿瘤靶区达到高度适形,并且剂量强度可调,是。种全新的放射治疗方法。本文拟对IMRT的原理、设备要求、实施程序、剂量验证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朱蕾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3):205-206,303
广义上讲,新的机械通气模式包括两类:形式和内容全新的模式;形式老、内容新的模式。后者临床应用最多。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有效监督临床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在以往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质量千分制"考核体系。该体系依据本科教学评估标准,以三级学科为单位,结合医院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各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量化指标并进行连续性的考核、反馈和整改,实现对临床教学质量的跟踪考核和常态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中医经穴理论治疗体系中,以针刺、灸法等作用于穴位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式,已被广为熟知和应用。磁刺激是一种新型刺激疗法,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易重复、能进行深部刺激等优点,以前大多用于脑功能区或刺激外周的神经、肌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四大脑技术之一。近年来磁刺激技术也在逐步应用于穴位干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本文对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在睡眠障碍、脑疲劳状态、抑郁症、脑卒中后偏瘫、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肌肉疲劳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磁刺激穴位有一定的作用,能代替或部分代替常规治疗。但目前大多数研究的样本量偏小,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缺少,循证医学证据还不足,需要以后的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在机制方面,大多数研究主要围绕在不同穴位、不同参数、不同状态下的磁刺激干预的大脑皮层变化来进行探讨,目前的主要手段大多聚焦于脑电诱发电位、脑网络,并探讨了如何优化磁刺激系统来达到更好地效果。研究者除了中医针灸专业之外,还有不少的工科研究人员,存在多学科的交叉。综述表明将现代磁刺激技术和传统经穴理论相结合,是磁刺激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新开拓,对传统中医针灸学的临床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利于经穴治疗在全科医疗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