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PLA)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作者医院就诊的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瘫痪肢体肌力或神经功能评分量表(NIHSS)评分变化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和无进展脑梗死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健康对照组以及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的PLA水平。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latelet-monocyte aggregations,PMA)水平在进展期明显升高,而后逐渐下降(P<0.05),无进展脑梗死组PMA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和无进展脑梗死组PL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atelet-lymphocyte aggregations,PLy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latelet-neutrophilic aggrega-tions,PNA)水平无明显动态变化(P>0.05);PMA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12,P<0.05)。结论 PLA不仅在脑梗死的发病中发挥作用,而且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及其与血浆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关系。方法对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4例年龄、性别相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PLA、CRP和PAgT的检测。结果脑梗死组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PAgT和CRP分别为(13.00±0.76)%、(59.46±3.07)%和(9.39±1.28)mg/L,对照组分别为(6.55±0.29)%、(39.38±5.42)%和(2.37±0.46)mg/L,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脑梗死组PL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和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脑梗死组PMA与CRP和PAgT呈极显著正相关(r=0.390、0.500,均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化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3.
<正> 血小板活化是脑梗死(CI)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之一,而血小板与白细胞黏附形成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该研究对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后急性CI患者的PLA情况进行了检测。 1 对象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收集作者医院2008-11-01—2009-10-31住院的急性CI患者98例。人选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发病72 h以内;(3)出现颈内动脉供血区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4)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5)排除房颤、感染性心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参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影响.方法 将51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检测两组治疗前后PL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PAR)、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 阿司匹林组:PLA、PNA、PLyA以及CRP均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MA、PAR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PLA、PMA、PAR、CRP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PMA和PAR下降较阿司匹林组更为明显(均P<0.05),而PNA、PLyA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Fg水平的差异均无统汁学意义.结论 参芎注射液具有协同抗血小板活化与聚集,抑制PLA,特别是PMA形成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功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末梢血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分析研究,探讨它们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关系及相关的病理、生化基础。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脑梗死组:随机选取我院于1996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例,全部于发病后48小时内就诊。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男41例,女25例,平均年龄63.64岁。根据CT报告,分为大面积梗死组(梗死面积>sd)切例,小面积校死组(梗死面积<5cm2)32例,其余14例头颅CY未见病灶。健康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脑梗死组相匹配的健康者ed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在缺血性脑梗死中的变化以及与P-选择素基因S290N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基因M62I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5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2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19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39例。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水平。并运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P-选择素基因S290N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基因M62I多态性。结果 PMA%在病例组与对照组、LAA与对照组、SAO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8,P=0.000)。PNA%在病例组与对照组、LAA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02)。PNA%在LAA组SELP基因S290N位点SS和SN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LA%在LAA组PSGL-1基因M62I位点MM、MI和Ⅱ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 PMA和PNA与缺血性脑梗死发病有关,SELP基因S290N位点SN基因型以及PSGL-1基因M62I位点MM基因型会增加LAA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进展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6 8例进展性卒中和非进展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 ,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 6 8例进展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5 8例 (85 3%) ,明显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 (P <0 0 1)。而且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斑块性质为软斑和溃疡斑的SIP组明显增高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进展性卒中的显著性危险因素之一 ,而中重度粥样硬化、狭窄以及不稳定斑块更容易导致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组3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组60例)入院后1 d、3 d、5 d、7 d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IL-6及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IL-6及TNF-α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无进展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无进展性脑梗死组各时间点IL-6及TNF-α浓度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血清蛋白标志。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是一种多效的Th2细胞因子,具有抗炎作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1].脑梗死后其变化目前研究较少,且有争议.本研究拟采用ELISA方法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血清IL-4水平的变化,以明确IL-4是否参与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11.
进展性脑梗塞超早期溶栓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塞超早期溶栓技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3例。治疗组: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小时,溶栓前、后应用脑保护液治疗;对照组: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6小时,溶栓前、后未应用脑保护液治疗。两组均采用动或静脉溶栓及抗凝强化治疗,常规治疗相一致。在治疗后10天、30天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随访。结果:治疗组采用超早期溶栓技术治疗后的治愈率、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程度和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技术能显著提高进展性脑梗塞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守社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9-1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48h内的PCI患者9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 生理盐水100ml,bid,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bid,连用14d;对照组仅用同剂量、同疗程的奥扎格雷钠。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监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心电图。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DS评分在治疗后1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2周时差异更显著(P<0.01),而BI评分在治疗后1周和2周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3周时差异更显著(P<0.01)。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PCI患者疗效较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以同意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150例为试验组,因经济等原因不同意使用阿加曲班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开始2d内给予阿加曲班60 mg/d,24h持续静脉滴注,第3天改为10 mg/次,2次/d静脉滴注,连续5d,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共12 d.对照组仅给予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共14 d.治疗前、后使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评分,比较其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比较大动脉狭窄和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分)与治疗前相比在短期内均明显改善(治疗前15.19±2.70,治疗后3 d 10.75 +2.09,t=2.114,P=0.037;14 d 8.77±1.50,t=2.092,P=0.039;30 d 6.89 ±0.79,t=2.520,P=0.013;90 d 4.85 ±0.38,t=2.723,P=0.00S).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治疗30 d 70.89±12.69,90 d88.16±11.96;mRS评分(分):90 d 1.57±0.39]与对照组比较[Barthel指数:治疗30 d 60.26±11.85,t=2.292,P=0.023;90 d 69.90±12.63,t=2.790,P=0.006;mRS评分(分):90 d 2.14±0.52,t=2.12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狭窄和后循环梗死的患者阿加曲班治疗效果较好.用药前后凝血功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加曲班可能可以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减轻致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PCI患者与170例稳定性脑梗死(SCI)患者的临床资料中24个因素先行单因素对比分析,后对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CI组的糖尿病史、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入院后24h内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CT早期梗死征象、侧脑室体旁梗死明显高于SCI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WBC、CRP及FBG增高、CT早期梗死征象、侧脑室体旁梗死是PCI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WBC增高、CRP及FBG增高、CT早期梗死征象、侧脑室体旁梗死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征象。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脑梗死患者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探索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康复的最大效能。以其找到脑血管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其中康复治疗组31例,对照组12例,分别于患病后3d、21d及6个月后。行经颅大脑皮质电刺激(MEP)检查,记录电极置于双侧拇短展肌,记录MEP的潜伏期、波幅及中枢传导时间(CMCT),探索患者康复治疗后脑运动功能可塑性的量化指标。结果 通过设置的对照组以排除脑功能的自然可塑性,对研究组采用Bobath和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内容相结合进行训练后,康复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MEP的量化指标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脑梗死患者的MEP异常程度与临床症状、梗死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能使脑梗死后脑运动功能可塑性达最佳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而MEP是评价脑梗死后脑运动功能可塑性及预后的一种有效量化方法,可在临床上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李效丽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20,47(2):127-131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微小RNA(mi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8例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将其分为对照组(稳定型脑梗死,82例)和观察组(进展型脑梗死,56例)。观察组患者按照高级中枢损伤严重程度评定标准(MESSS)评分为轻度进展(30例)、中度进展(17例)、重度进展(9例)三个亚组。对观察组出院两个月后进行预后随访,并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分析进展型脑梗死患者mi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结果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miRNA-21、miRNA-223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脑梗死患者(P 0. 05); miRNA-21、miRNA-223的高表达均是进展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 0. 05),且进展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与血清miRNA-21、miRNA-223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 834,P=0. 008;r=0. 896,P=0. 001)。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miRNA-21、miRNA-22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 0. 05);血清miRNA-21、miRNA-223表达水平预测进展型脑梗死预后的AUC面积分别为0. 805、0. 834,并分别得出截断值4. 45 (敏感度77. 14%,特异性82. 28%)、7. 06(敏感度82. 86%,特异性73. 42%)。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miRNA-21、miRNA-223呈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同时对预测进展型脑梗死预后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可能成为一种早期诊断和预测进展型脑梗死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13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治疗组,n=66,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维脑路通对照组,n=66,维脑路通600mg,加入生理盐水200ml静滴,1次/d.于治疗前、治疗后7d、14d和21d比较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和Barthel指数的差异.结果 依达拉奉在治疗后时间段与对照组相比,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是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