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PET-CT对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脑皮质功能区重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后脑功能区重组的规律。方法:发病1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例志愿者分为两组:康复治疗组6例,康复治疗时间1个半月,对照组2例(因个人经济原因未能接受康复治疗);发病初和1个月末分别进行PET-CT扫描、 Fugl-Meyer评价、Barthel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测定。结果:8例脑卒中患者第一次扫描的健侧与患侧总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为初级运动区(M1)、后顶叶皮质(PPC)、小脑、辅助运动区(SMA)(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次同侧比较,健侧总均值与治疗组第二次有明显差异(P<0.05);患侧总均值与治疗组第二次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二次各组内两侧比较,治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第二次两组间比较:健侧各功能区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患侧除M1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各功能区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卒中早期以健侧半球代偿为主导, 运动相关区在皮质功能重组中异常活跃, 脑卒中康复治疗后皮质激活区有向患侧半球转移的趋势,功能训练有利于皮质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 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MIVC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6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膝关节屈、伸肌群的MIVC时检测并记录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积分肌电图(iEMG)和协同收缩率等。结果:在MIVC状态下,膝伸展时,健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患侧股二头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膝屈曲时,健侧股二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患侧膝伸展的协同收缩率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痉挛以伸肌群为主,对膝关节屈肌群和伸肌群收缩的协调性训练,尤其在膝关节屈曲运动时,增强主动肌收缩,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是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sEMG信号的特点及规律。方法:17例偏瘫患者分为两组.A组9例均为BrunnstromⅣ期的患者,B组8例均为BrunnstromⅤ期的患者,在进行踝关节背屈最大自主收缩的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和健侧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收缩的肌电信号,并对两组的积分肌电值、协同收缩率等观测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患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明显高于A组(P〈0.01),B组患侧协同收缩率则明显低于A组(P〈0.01),而两组的患侧腓肠肌、健侧胫骨前肌、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以及健侧的协同收缩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两组的患侧与健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患侧与健侧协同收缩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1或P〈0.05),而两组患侧与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恢复后期的偏瘫患者踝背屈主动肌的收缩功能及对拮抗肌协同收缩的控制能力明显好于恢复前期的偏瘫患者。sEMG作为一种简便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评价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玉英  刘孟  昝明  郭能峰  傅皞 《中国康复》2013,28(4):274-275
目的:观察佩戴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程度。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给予佩戴50S1动态踝足矫形器7d后,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佩戴AFO前后的步态空间域参数和步态时间域参数。结果:佩戴7d后,脑卒中患者步态空间域参数中平均步幅宽患、健侧均较佩戴前下降(P〈O.05),平均步幅长、步伐长和平均步向角患、健侧均较佩戴前增大(P〈0.05,0.01);步态时间域参数中步速、步频和双支撑相百分比患侧、健侧均较佩戴前明显增加,(P〈O.01),单支撑相和摆动相百分比患侧较佩戴前明显增加、健侧较佩戴前下降(P〈O.01)。结论:佩戴AFO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步态的稳定性,患、健侧的步速、步频均明显提高,并且佩戴后即刻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干预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干预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一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的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结果:CIMT患者治疗后FMA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问反射活动和协调能力与速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4部分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简介上肢功能STEF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IMT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和运动速度,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针刺加康复训练对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康复训练组(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nh量表、Fugl-Mev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定其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痉挛程度均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康复训练能明显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0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制定康复计划,实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并将两组进行生活质量情况对比。结果:干预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干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卒中致残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患者自主锻炼的积极性,降低患者致残发生率,改善了预后,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朱燕  齐瑞  张宏  乔钧  张广渊 《中国康复》2006,21(5):308-310
目的:探讨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对应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iodex-HI型等速测试仪里面“双侧等长收缩模式”对14例健康人群(健康组)及1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组)进行双侧肘屈伸肌测试,用Noraxon2400表面肌电图仪同步观察肘屈伸肌的肌电信号。结果:健康组右侧肘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均高于左侧(P〈0.05);右侧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面积也高于左侧(P〈0.05)。卒中组息侧肘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均低于健侧,而屈伸力矩比高于健侧(P〈0.05);息侧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面积比健侧下降,而协同收缩率则明显升高(P〈0.05)。与健康组比较,卒中组健侧肘屈伸肌也存在等长肌力及肌电信号的异常。结论: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上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肌力及主动肌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制定康复方案时不应忽视加强双侧屈伸肌力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肢体神经生理学变化特点。 方法:于2004-07/2005-03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生命体征平稳。正常对照组来源于门诊健康检查的正常人19例。根据BRSS分级标准,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3组,BRSSⅠ~Ⅱ级组36例,BRSSⅢ~Ⅳ级组23例,BRSSⅤ~Ⅵ级组21例。应用肌电图技术测试其健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连接记录电极(姆短展肌肌腹)、参考电极(第一指骨)与地极。刺激电极置于腕关节正中处,刺激强度为阈刺激的130%,刺激频率为2Hz,电流脉宽为0.2ms,时程为5ms,灵敏度为2mV,依次检测患侧肢体的安静状态(静态)、对侧最大抗阻收缩状态(动态)下健侧正中神经的F波情况,记录F波波幅与频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BRSSⅢ~Ⅴ级脑卒中患者的健侧肢体动态下的F波参数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4067&;#177;0.1703)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500&;#177;0.1976)%,P〈0.05],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3917&;#177;0.1316)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391&;#177;0.2594)%,P〈0.05]。③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静态下各组之间F波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态下正中神经F波参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3951&;#177;0.1488),(0.4371&;#177;0.1576)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125&;#177;0.2328)%,(0.6571&;#177;0.2325)%,P〈0.05]。 结论:脑卒中后“健侧”肢体可发展为非麻痹侧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针刀与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康复效果并探讨针刀治疗机制。方法:将LIDP患者195例随机分成2组、针刀组130例进行针刀松解治疗;针刺组65例进行针刺治疗,2组均同时进行电动腰椎牵引治疗。于末次治疗后1周及6个月时分别评定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针刀组近期和远期痊愈显效率分别为70.8%和81.5%,针刺组分别为49.2%和4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针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针刀组患者出现异常肌电图的例数及肌肉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患侧下肢主要肌群MUP时限和多相比大多数明显减少(P(0.05—0.01),趋于正常。结论:针刀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针刀组远期效果比近期效果要好:针刀治疗能促使异常的肌电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彭艳梅  钟新云 《中国康复》2009,24(4):260-260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张力试验和上肢选择性运动等关节松动术。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肩手综合征配合使用关节松动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颈部活动的疗效。方法:将5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和手法牵伸治疗,对照组只进行手法牵伸治疗。分别测量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患儿被动的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治疗结束时评估疗效及记录治疗时间。结果:入选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被动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明质酸酶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可以促进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运动功能及皮质脊髓束的异常,评估皮质脊髓束受损与肌力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5-08/2005-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完成。对9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和9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符合中国现行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以偏瘫为主,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①磁共振成像应用组块设计,以被动对指运动作为刺激任务,静息状态作为基线任务。设备采用GE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应用SPM2软件处理磁共振成像图像,观察皮质运动功能激活状态。②弥散张量成像采用dTV.Ⅱ软件进行处理,显示各向异性图及彩色各向异性方向图,并重建患者的双侧皮质脊髓束三维纤维图。③应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 结果:9例患者和9例健康志愿者的数据值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磁共振成像表现结果:7例脑卒中患者患手运动时,对侧半球的感觉运动皮质可见微弱激活,而在同侧后顶叶皮质见到明显激活。3例患者可见小脑激活状态。2例出现患手运动时,双侧感觉运动皮质激活,且同侧激活区域大于对侧。健手运动时,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及后顶叶皮质及对侧辅助运动区,同侧未见明显激活区。②弥散张量成像表现结果:9例脑梗死患者梗死区各向异性值均较对侧降低,两侧具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梗死区各向异性值与对侧肌力有明显相关性(rs=0.888,P〈0.05)。③皮质脊髓束表现结果: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健侧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累及,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明显相关(rs=0.888,P〈0.05)。 结论:①脑卒中患者患手运动时磁共振成像表现与正常人不同,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②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肌力相关,可用于判断康复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强制性运动治疗脑损伤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亚急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对比该疗法与传统康复治疗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5h,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3周,同时采用休息位手夹板和吊带限制健侧手的使用,每天8h。对照组采用传统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方法,每天训练患肢5h,每周训练5d,治疗期间不限制健侧手的使用。采用运动活动记录表(MAL)、Wolf运动功能实验(WMFT)和Barthel指数作为疗效评测工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存在明显的组内效应(P〈0.01),其疗效持续至随访期;在提高患侧上肢灵活性及上肢使用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和3周时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Barthel指数及WMFT时间得分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能显著提高亚急性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加强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46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80例)和常规康复治疗组(66例),治疗30天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及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Fugl-Meyer运动功能及ADL积分上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非常明显(P〈0.01),综合康复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康复与常规康复治疗均可降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13常生活活动能力,但综合康复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时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变化与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以2003-12/2004-12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住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单侧发病,脑梗死病程30d以上,病情稳定。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神经肌肉电刺激,频率25-40Hz,双向方波,强度以患侧上肢出现明显肌肉收缩为准,选择曲池、上廉、肘髂、手三里、手五里等部位,推拿加按摩模式,每种模式各15min,30min/次,1次/d,每周治疗5次,并进行促通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及12周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的上肢评定部分(33项,每项2分,满分66分)对患侧上肢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根据12周时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分为恢复不良组(〈20.6分)和恢复良好组(≥20.6分)。每周用经颅多普勒测定平卧休息时和肘关节电刺激治疗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1次,计算肘关节电刺激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计算出均值,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并对12周时上肢的Fugl-Meyer评分与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肘关节电刺激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刺激健侧时两组都表现为健侧高于患侧(P〈0.05);而刺激患侧时,两组都表现为双侧增高,且恢复良好组健侧明显高于恢复不良组[(10.24&;#177;1.57)%,(7.54&;#177;1.34)%,P〈0.05]。②平卧休息时两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无差异(P〉0.05)。③Fugl-Meyer上肢评分:治疗12周后恢复良好组(n=40)和恢复不良组(n=36)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21.26&;#177;8.12,10.86&;#177;3.63;16.36&;#177;2.75,9.76&;#177;4.22;P〈0.05),恢复良好组功能明显好于恢复不良组(P〈0.05)。④相关性检验结果:治疗12周上肢的Fugl-Meyer评分与电刺激患侧肘关节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患侧=0.788;r健侧=0.938,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程度与电刺激治疗(尤其是刺激患侧)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密切相关,血流速度增加越明显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越高,肢动功能恢复的效果也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空气波压力泵治疗前后上肢水肿程度的变化情况,了解空气波压力泵的治疗机制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采用1+2模式,从2.67~5.33kPa压力开始,最大压力可达15.96~18.62kPa,每次30min,每日2次,连续治疗3周。结果:治疗前为(29.57±0.35)kPa,治疗后为(27.76±0.35)kPa(P〈0.05)。与健侧比较时发现:治疗前上肢周径与健侧有明显差别,但治疗后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双侧上臂周径差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小,患侧上肢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泵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促进了患侧上肢淋巴的回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和比较CIMT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力。方法: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此研究,其中亚急性期组患者14例(平均病程3.5个月),慢性期组患者16例(平均病程12.1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要求两组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天。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的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2周共10个工作日。在接受CIMT治疗前和治疗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来评价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CIMT治疗前UEF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UEF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亚急性期组治疗后UEFT的改善值明显高于慢性期组患者治疗后UEFT的改善值,两组改善值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亚急性期组患者和慢性期组患者在CIMT在治疗前、后UEFT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CIMT在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上亚急性期组患者优于慢性期组患者(效应值ES:1.51:0.89)。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CIMT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中均显现出较大的康复效力,尤其在亚急性期患者中显现出更大的康复效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侧代偿训练对老年重症偏瘫患者肢体功能、ADL能力的影响及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的意义。方法:将入选的40例老年重症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应用Bobath技术等神经生理学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在以上训练基础上治疗组强化健侧下肢负重,利用健侧上肢代偿进行ADL能力训练,对照组则针对患侧肢体训练,诱发主动运动及分离运动,不允许健侧代偿。以上两组患者每次训练45min.每周训练11次。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各阶段,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FM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时,治疗组Barthel指数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1,〈0.05),到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重症偏瘫患者采用健侧代偿的训练方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提高ADL能力,而且对于其患侧肢体功能的影响不大,并因此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