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目的:比较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月完成的冠状动脉搭桥术40例,应用体外循环22例,非体外循环18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并发症和围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医院内死亡1例,为同术期心肌梗塞:1例术后10d室颤,急症冠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内支架闭塞,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恢复正常。39例顺利出院,随访无心绞痛症状发生,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合理的选择病人和于术方式、良好的心肌保护、完全再血管化及围术期密切监护治疗是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和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同期20例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做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再次住院的发生率及出院后患者左室功能.结果 介入治疗组手术全部成功,未见与手术有关并发症,1年内无死亡、无急性心梗、无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者,其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1年内1例死亡、3例发生急性心梗、1例接受外科搭桥术.结论 支架植入术是目前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接收的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1∶1配对原则进行分组,其中接受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同期行瓣膜置换术46例纳入不停组,接受停跳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同期行瓣膜置换术46例纳入停跳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状况、心功能分级状况、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舒张末前后径(LA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受损指标[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不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停跳,24 h引流量少于停跳组(P<0.05)。不停组术后3个月心功能分级优于停跳组(P<0.05),LAEDD、LVEDD小于停跳组,LVEF高于停跳组(P<0.05)。术后7 d不停组血清CK-MB、cTnⅠ水平低于停跳组(P<0.05)。结论 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治疗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康复进程,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序贯吻合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4例冠心病患者,15例采取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术,另19例采取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34例术中观察序贯桥血管均通畅,无围术期心梗,死亡1例(3%),总体并发症(胸骨哆开、二次开胸止血)发生率6%(2/34)。术后近期随访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序贯吻合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更加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而且并发症少,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法施行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调我院实施冠脉搭桥手术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实施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观察组33例应用非体外循环法冠脉搭桥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搭桥支数、术后苏醒时间、住院费用、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神经系统症状、术后肾功能不全、低心排、围术期死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应用非体外循环法冠脉搭桥术,可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谢红 《当代医学》2012,18(19):137-13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90例,均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6±1.1)h;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8.7±2.7)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5)d;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均治愈出院,术中无病例死亡;随访无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提高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不阻升主动脉低温室颤法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与评价不阻升主动脉低温心室颤动状态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首次接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 4 0例。随机分为低温室颤组 (HF组 )和冷晶体停跳液组 (CC组 ) ,每组 2 0例病人 ,分别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 6个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 ,测定并比较两组心肌肌钙蛋白 (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脂质过氧化物产物丙二醛 (MDA)在围手术期浓度变化。取心肌电镜标本 ,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HF组和CC组术后 4种酶学指标都升高 ,CC组的cTnI,CK MB ,MDA在大多时点都较HF组升高明显(P <0 .0 5 ) ,其中以cTnI值最为显著 (P <0 .0 1) ,而SOD值低于HF组 (P <0 .0 5 )。心肌超微结构显示HF组心肌损伤较CC组轻。结论 不阻升主动脉低温室颤法与常规阻升主动脉心脏停跳法都可引起心肌损伤 ,但低温室颤法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停跳法 ,可以推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8.
非停跳冠脉搭桥术后快通道ICU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剑萍  芮军 《四川医学》2006,27(5):524-525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非停跳冠脉搭桥术后快通道ICU处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近期有手术指征的冠心病患者12例行非停跳冠脉搭桥术(含室壁瘤折叠缝合2例),术中采用以芬太尼5~10μg/kg。辅以异丙酚和吸入麻醉。适量肌松剂分次给药。术后早期(〈6h)拔除气管插管。结果 本组无1例死亡。术后均在6h内拔除气管插管,ICU住院时间0.5~ld。结论 非停跳冠脉搭桥术后快通道ICU处理经临床研究证实。该技术安全可靠,并能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小结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经验.方法:对9例CABG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心肌保护均采用冷血含钾停跳液.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78(70~22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1(70~150)min.共计搭桥23根,其中左乳内动脉8根,大隐静脉15根.同期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1例.术后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余8例病人出院时症状完全缓解(心绞痛症状).结论:CABG成功的关键是桥的获取、选择好靶血管、充分血管化和精细的血管吻合技术.另外良好的心肌保护和围术期处理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接受选择性冠脉搭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0例(A组)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另10例(B组)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围术期48h内监测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改变.结果两组无住院死亡、心梗和急性肾功能不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白蛋白、α1-微球蛋白和NAG较体外循环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较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明显减轻对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条件下低温室颤技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②方法14只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两组,低温停跳组(n=7)与低温室颤组(n=7),分别检测两组手术前、手术1、2小时和复跳后1小时4个时间点血内皮素(ET)的水平。③结果室颤组ET水平明显低于停跳组。④结论通过内皮素水平的变化,说明体外循环条件下低温室颤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式,优于传统低温停跳技术。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OPCAB)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CABG)围术期心肌损伤程度 ,探讨OPCAB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5 0例病人分为两组 ,A组 2 0例 ,为CABG组 ,B组 30例 ,为OPCAB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后即刻、术后 2 4h、72h、16 8h取静脉血标本 ,分别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和CK MB活性 ;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OPCAB组术后辅助呼吸时间较体外组短 (P <0 .0 1) ,而且房颤的发生率较低 (P <0 .0 5 )。CABG组与OPCAB组cTnI、CK MB的术前水平相似 ,而术后即刻、术后 2 4h、72h均较OPCAB组明显升高 (P <0 .0 5或 0 .0 1)。结论 :与CABG相比 ,OPCAB的心肌损伤较轻 ,心肌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总结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目的 对20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心肌保护、血液保护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 20例中,1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CABG术,2例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ECABG),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AVR)加(CABG)术;其中3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支持。全组男18例、女2例,年龄65~78岁。体重54—85kg,术前均合并中、重度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14例;全部采用中度低温CPB,自制高钾冷、温血停搏液顺灌、逆灌、桥灌,取得较好心肌保护效果。结果 全部康复出院,无死亡。结论 提高手术技术,减少主动脉阻断时间,停机困难者尽早应用(IABP);采取综合的心肌保护措施及血液保护对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 3种不同灌注方法对心肌的保护作用。犬 2 1只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7只 )。A组及B组分别用冷晶体、冷氧合血停搏液间灌 ,C组在B组基础上用温氧合血停搏液诱导停搏及复苏再灌注 ,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 90min再灌注 3 0min期间 ,观察心脏电机械活动、转流前后左心功能、心肌肌酸磷酸肌酶释放量及摄氧量、心肌含水量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 :B、C组复苏后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左心功能恢复优于A组 ,肌酸磷酸肌酶释放量、心肌含水量及超微结构损害程度明显低于A组。C组心肌停搏及复苏极少出现室颤 ,自动复跳率高 ,心肌摄氧量高于B组 ;再灌注 3 0min时 ,心肌肌酸磷酸肌酶释放量明显低于B组 ,心肌水肿及超微结构损伤较B组略轻。表明冷氧合血停搏液间灌法具有明显减轻心肌缺血性和再灌注损伤作用 ,而温氧合血停搏液诱导停搏及复苏再灌注心肌保护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筛选出其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从而为降低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率提供有利的指导依据。方法调查对象为2006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来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50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F分为I组(术后发生AF)共48例,Ⅱ组102例(术后未发生AF)。结果CABG术后AF发生率为32.0%(48/150),I组年龄≥70岁,合并高血压等疾病,心功能分级Ⅲ级、左心房内径(LAD)938mm,术后未早期应用B受体阻滞剂病例均明显多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龄(≥70岁)、合并高血压等疾病、LAD≥38mm、术后早期停用B受体阻滞剂均为CABG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左心房内径扩大、合并高血压等疾病、术后早期停用B受体阻滞剂均是CABG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降低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ECC)中的心肌保护策略。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9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瓣膜手术及CABG ECC中的心肌保护经验。ECC中及时的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并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顺行灌注(顺灌)、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逆灌)、左右冠状动脉窦直视灌注(直视灌)、血管桥灌注(桥灌)多种方法结合,4∶1冷血(15~20℃)停搏液灌注-冷血(10~15℃)半钾停搏液维持-开放主动脉前温血(30~32℃)灌注的方式进行心肌保护。96例患者中单纯二尖瓣成形(MVP)+CABG 2例;二尖瓣置换(MVR)+CABG 18例(同期行血栓清除5例);MVR合并三尖瓣成形(TVP)+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右房血栓清除各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 24例(同期行瓦氏窦瘤修补1例,行室壁瘤切除1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成形(DVR+TVP)+CABG 8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置换(DVR+TVR)+CABG 1例;马凡氏综合征行Bentall术+CABG3例。结果 ECC时间101~360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67~241 min。全组96例患者自动复跳58例,自动复跳率60.4%。死亡5例,死亡率5.21%。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ECC中及时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针对手术方式,选择多种灌注方法可以较好的保护心肌,提高自动复跳率,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我院开展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肌保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重症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PB)216例CPB中进行逆灌100例(Ⅰ组),行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116例(Ⅱ组)。采用4:1氧合血停搏液。结果 Ⅰ组自动复苏为95例,Ⅱ组自动复苏98例。结论 经逆灌的心肌保护方法对重症瓣膜病及冠心病患者有更好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与评价低温室颤法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冷心脏停搏液组(n=13)和低温室颤组(n=11),分别行心内直视畸形纠治术,观察心肺转流(CPB)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巴胺使用率、循环指标、血气分析指标、ICU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冷心脏停搏液法的术中CPB时间、辅助通气时间、多巴胺使用量多于低温室颤组;心律失常率、循环指标、血气分析指标、ICU恢复时间等两组无差异.结论低温室颤法不存在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有效的良好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腺苷预处理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对缺血心肌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23例不伴有重度肺动肺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腺苷预处理组(腺苷组,n=12)和对照组(n=11)。对照组在升主动脉阻断后采用常规改良冷St.Thomas液使心脏停跳行心肌保护(20?ml/kg),每30?min重复1次。腺苷组在体外循环(CPB)前缓慢静脉推注腺苷2?mg/kg行预处理,30?min内推完,此后施行和对照组相同的CPB和心肌保护方法。心脏停跳后行心内畸形纠治,完成心内操作后恢复心脏血供。观察心脏自动复跳率及术后心律变化、术后2、6、24和48?h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 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缺血末心肌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者。腺苷组心脏自动复跳率为91.6%,而对照组为54.5%(P<0.05),对照组1例术后偶发室性早搏,2例需短时应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两组血清CK、CK MB和LDH水平均有升高,但腺苷组在术后不同时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心肌组织形态学可见心肌纤维变性、横纹模糊及间质水肿明显,而腺苷组变化较轻。结论:腺苷预处理可减少心肌细胞缺血引起的心肌酶释放,减轻缺血心肌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有利于再灌注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