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寒湿型膝骨关节炎的用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数据库(vip)、美国医学在线(pub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及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近10年针灸治疗寒湿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excel及spss 20.0软件建立寒湿型膝骨关节炎用穴处方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分析。结果:寒湿型膝骨关节炎在针灸治疗中使用次数最多的腧穴为犊鼻,应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部,重视局部取穴和循经辩证取穴,而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比例最高;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得出3个有效聚类群和2对核心穴对。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寒湿型膝骨关节炎穴位的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寒湿型膝骨性关节炎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6年-202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收录的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10、Gephi软件对数据进行提取、汇总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涉及9条经脉共29个穴位。单穴应用频次从高到低为犊鼻穴、内膝眼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血海穴、梁丘穴、阴陵泉穴、鹤顶穴、阿是穴、关元穴等;涉及腧穴较多的经脉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太阴脾经;腧穴组方频次较高的为犊鼻穴-内膝眼穴、犊鼻穴-阳陵泉穴、内膝眼穴-阳陵泉穴、犊鼻穴-足三里穴、犊鼻穴-血海穴、犊鼻穴-梁丘穴、内膝眼穴-足三里穴、内膝眼穴-血海穴等。结论: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选穴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选穴规律强调经络循行、重视配穴方法,以局部、邻近腧穴为主穴以治其标,多选特定穴为配穴调理以治其本。标本同治,以达到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4)
目的:探讨经外奇穴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TGF-β,IGF-1及FGF-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79例,给予经外奇穴温针灸治疗,共治疗3周。比较治疗前后WOMAC评分、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因子和关节液内炎性因子含量。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膝关节炎患者经外奇穴温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2.41%(73/79);膝关节炎患者行经外奇穴温针灸治疗后WOMAC各项评分和综合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炎患者行外奇穴温针灸治疗治疗后TGF-β,IGF-1及FGF-2含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炎患者行外奇穴温针灸治疗治疗后关节液TNF-α,IL-1及NO含量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外奇穴温针灸可有效的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疗效,促进软骨细胞增殖,降低关节液内炎性因子含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西部中医药》2021,34(8)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选穴规律。方法:搜集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Vip data)、PubMed自建库时至2018年12月31日有关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文献,经过筛选,提取数据,并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08篇文献,涉及处方108条、腧穴39个,选穴总频次为582次。肩髃、肩贞、肩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涉及频率最高的经络为手三阳经,占总频率的76.1%。其中近部取穴频率为79.6%,远部取穴频率为21.0%。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相关性最高的是肩髃-肩贞,支持度为95.37%,置信度为90.29%。聚类分析发现5个有效类群,突出的肩贞-肩前-肩髃穴位群集,与关联规则分析及其他结果高度契合。结论: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应重视对手三阳经腧穴的运用,尤其是重视对近部腧穴的运用,配合辨证循经远部取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对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13 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数字奇偶顺序法分为研究组57 例与对照组56 例,对照组给予扶他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2 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并比较2 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膝关节活动能力、骨关节炎指数及骨代谢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8.57% (P<0.05)。治疗前,2 组VAS 评分、Lyshlo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降低(P<0.05),Lyshlom 评分升高(P<0.05),且研究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Lyshlom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 2 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 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WOMAC 各项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血清降钙素(CT)、骨钙蛋白(BGP) 及骨保护蛋白(OPG)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CT、BGP、OPG 水平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活动能力及骨代谢水平,减轻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医学数据库,建立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取的腧穴、经络等进行频数统计,对使用频数在4次及以上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纳入74篇临床研究,涉及用穴72个,使用总频数455次。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是夹脊穴,共64次。涉及经脉腧穴以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腧穴使用频数305次,占所有腧穴的67.03%;涉及特定穴10类,使用频数260次,占所有腧穴的57.41%,交会穴、背俞穴、五输穴等使用较广泛。局部取穴以背腰部为主,配合肢体远端取穴。分析得出7个有效聚类:足三里—秩边、太溪—三阴交、脾俞—膈俞、昆仑—阳陵泉、脊中—筋缩、长强—风府—百会、大杼—百劳—肝俞,且夹脊、大椎、肾俞、腰阳关、命门、至阳关联程度较高。结论: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取穴以督脉及膀胱经为主,重点为腰背部局部取穴,配合远端辨证取穴,特定穴在本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常规穴组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针灸》2017,(5)
目的:评价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下肢等速肌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1例(脱落4例)。观察组穴取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委中、合阳、风市,行温针灸治疗,每次约40min,前6次治疗每日1次,后6次治疗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共3周。对照组未给予治疗,仅观察3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肌最大等速向心力量指标(总功、屈伸肌绝对和相对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屈伸比),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积分和综合疗效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总功、屈伸肌绝对和相对峰力矩均高于治疗前(P0.01,P0.05),屈肌/伸肌比值降低(P0.05),对照组屈肌绝对和相对峰力矩降低(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功、伸肌绝对和相对峰力矩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P0.01),屈肌/伸肌比值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WOMAC量表各项积分及总分均降低(均P0.01),对照组WOMAC量表各项积分降低不明显(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WOMAC量表的疼痛、僵硬评分及总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难度评分虽有降低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22/25)。结论:温针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伸屈肌力量(尤其是伸肌)和肌力平衡,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选穴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26.0、SPSS Modeler 18.0软件统计分析腧穴的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77篇临床研究文献,涉及77个穴位处方,85个腧穴,使用总频次587次。使用频数最高的前3位经络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头面项部选穴最多,占比47.53%,其次为下肢部,占比27.26%。交会穴、五输穴、络穴等特定穴使用最为广泛。百会穴选用频数最高,达66次。百会-四神聪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组合。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腧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循经远取为辅,注重运用交会穴加强督脉与十二正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临床上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选穴规律和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为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PUBMED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文献,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纳入65篇文献,涉及腧穴共128个,使用总频次780次。其选用腧穴中,以足三里为多,其次排名依次为阳白、攒竹、三阴交、合谷;选用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为最,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阳胆经较为常用;特定穴以合穴、下合穴及背俞穴选用频次高;关联规则分析中,阳白与足三里、丝竹空、足三里与阳白在穴位配伍上最为常见;聚类分析中,足三里,阳白与攒竹,三阴交与合谷最为常见。结论: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选穴具有一定规律和相似性,其规律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研究针灸治疗帕金森病认知障碍(PDCI)的选穴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医学生物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筛选2000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录的针灸治疗PDCI的相关文献,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应用SPSS Modeler 18.0、SPSS 25.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2篇,包含针灸腧穴处方39首,共涉及穴位108个(含经外奇穴、头针穴区等),最常选用腧穴是百会,常选用经络是督脉、少阳足经、任脉等,较常见的腧穴组合为百会-四神聪-悬钟、百会-印堂-风池等。结论:针灸治疗PDCI,讲求标本同治,选穴配穴灵活巧妙,重视多经络多脏腑同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挖掘并分析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取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自1990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系统中搜索的核心期刊中有关针灸治疗AS的文献,选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采用系统中的频次分析、穴对分析、关联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104首,涉及腧穴113个,取穴总频次926次。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夹脊(67次,65.05%)。高频穴对有肾俞-夹脊、大椎-夹脊、大椎-腰阳关、腰阳关-夹脊、足三里-夹脊等。并组合有主要核心处方和次要核心处方。结论:根据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分析总结的针灸治疗AS取穴规律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取穴以督脉穴位为主,仍需结合临床实践,随病情加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临床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运用和针刺新处方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临床治疗FMS的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Statistic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3.8.2软件统计分析绘图特定穴的频次,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关联规则、腧穴核心复杂网络和聚类分析。结果 经筛选后共纳入处方102首,腧穴145个。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为阿是穴、足三里、夹脊等,腧穴归经以膀胱经、督脉、胆经、胃经等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多的为五输穴,腧穴部位分布最多的为背腰部,最常用的补泻手法为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以30 min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穴对7条,3个穴组41条,4个穴组7条。聚类分析可见针刺治疗FMS潜在新处方4首。结论 针刺治疗FMS时,以调神解郁,调和脏腑,补益气血,通经止痛为临床选穴原则,最常用“阿是穴、百会、神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配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0年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闭经的选穴规律。方法:利用《中华医典》第5版数据库检索“不月”“月事不来”“闭经”“血枯”等30个关键词,筛选并提取针灸治疗闭经的处方条文,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V2.3)对针灸治疗闭经的选穴方案进行频次统计、社团分析、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202条穴位处方条文,其中27条为复方,余为单穴方,共涉及38个腧穴,268频次。治疗闭经使用频次排前15位的腧穴:中极、血海、水泉、阴交、气海、关元、照海、带脉、腰俞、中髎、气冲、太冲、三阴交、合谷、会阴。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处方为:足三里、三阴交、肾俞、中极、血海、合谷、照海、气冲、气海、阴交。结论:针灸治疗闭经的取穴具有规律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性,且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籍针灸文献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相关文献。纳入文献数据经规范化处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涉及的腧穴、腧穴归经、归属特定穴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3篇,涉及93首针灸处方,包含十四经穴154个、经外奇穴9个,用穴总频次1047次。涉及的高频腧穴有足三里(43次)、阳陵泉(42次)、三阴交(40次)、合谷(39次)、曲池(36次)等,涉及的特定穴以交会穴的用穴数和频次最多,十四经脉中阳经使用频率(72.60%)明显多于阴经(27.40%),以膀胱经用穴数和频次最多。高频腧穴可聚为6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曲池→合谷"为最常用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注重通补结合,取穴以阳经腧穴为主,尤以膀胱经、督脉、阳明经为重,多使用特定穴以调整脏腑,大致从补益肝肾、醒脑开窍、补血养心、活血通络、熄风舒筋、温阳补髓6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方法采用以"针刺"或"针灸"或"针"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为主题词的检索方式,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中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腧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分析针灸处方用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及经外奇穴为主,常用腧穴主要分布于眼周,交会穴、原穴和五腧穴等特定穴应用广泛,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合谷-太阳、合谷-风池,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视区-三阴交、瞳子髎-丝竹空、球后-睛明-风池、太阳-合谷。结论现代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尤其重视合谷-太阳、合谷-风池与其他腧穴配伍,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病位所在,主治所在"的选穴思想,采用远近配穴、上下配穴的取穴原则,重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