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庆大霉素对实验性大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给大鼠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00mg/Kg/d,分别在连续用药第5天、8天、10天等不同天数处死大鼠,取肾脏制备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大鼠连续注射庆大霉素5天、8天、10天后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均有凋亡的发生,注射庆大霉素10天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较多坏死。结论庆大霉素肾毒性作用部分是通过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而实现的,细胞凋亡的发生与庆大霉素肾毒性作用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2.
顺铂肾毒性机制及防护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毒性是顺铂(Cisplatin,DDP)较常见且影响较大的不良作用之一,其发生率和损伤程度与顺铂的剂量成正比。顺铂肾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从可逆的急性肾功能损伤到伴有显著肾组织学改变的不可逆慢性肾功能衰竭。顺铂肾毒性的病理机制有两种:一是顺铂可引起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率过滤下降;二是顺铂可引起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但顺铂引起肾小管细胞损害的机制仍未完全清楚,本文对近几年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在患者体内感染的靶器官。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了流行性出血热(EHF)10例肾穿组织和3例肝穿组织中病毒RNA的定位和分布。结果:肾、肝组织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咆及肝窦内皮细胞均表达阳性,但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较远端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表达要强。多数病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咆出现病毒包涵体。结论:肾近端小管是EHF病毒直接攻击的靶细胞,损伤最严重。所以,对EHF病人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阿魏酸钠和维拉帕米对庆大霉素肾毒性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中药阿魏酸钠(SF)和维拉帕米(Ver)对庆大霉素(GM)肾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原代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技术制作体外GM损伤模型,观察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过氧化氢酶(Cat)、NAG酶活性、DNA合成,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以及形态学变化,同时观察SF、Ver的防治作用。结果GM组表现为ALT、Cat活性下降,NAG活性增加。同时细胞DNA合成下降,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光镜发现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有大量空泡和溶酶体髓样体形成。给予SF能使上述异常指标明显改善,组织学损害也明显减轻。Ver仅能保护ALT活性和降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结论SF能有效保护GM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硝酸铋处理对顺铂肾毒性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预先sc硝铋(30umol.kg^-1.d^-1)连续3d,可显著降低肾毒性剂量顺铂(5mg.kg^-1)引起的尿蛋白含量,尿NAG活性和BUN水平的升高;并可有效地防护顺铂造成的肾脏髓层外带近端小管坏死,铋对肾脏MTW事成有诱导作用,这可能与其防护顺铂的急性肾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多种肾毒物质的毒效可发生在肾单位的不同节段而表现选择性位点损伤,其中肾近端小管是毒物诱导肾损伤的最常见部位。已知,雷公藤多甙有明显肾毒作用,但其损伤机制不清。目的:阐明雷公藤多甙肾毒性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给予雷公藤多甙250mg/kg、500mg/kg i.g.(q.d.).5周后处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田娟  郭敏 《天津医药》2013,(8):793-795
目的观察金属硫蛋白-1(MT-1)在小鼠肾脏各部位的表达及细胞内定位。方法选取成年雄性CD-1小鼠,剖腹取出肾脏,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肾皮质和髓质中MT-1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T-1在小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定位;应用免疫荧光双标共聚焦显微扫描技术观察MT-1在小鼠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内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MT-1在小鼠肾脏皮质和髓质均有表达。在皮质迷路,主要表达于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在髓放线和髓质,主要表达于近直小管、远直小管和集合管。近端小管表达最强,远端小管次之,集合管最弱。在近端小管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刷状缘及胞浆内;在远端小管位于上皮细胞胞浆内;在集合管位于上皮细胞基底侧。亚细胞定位在溶酶体。结论 MT-1在小鼠肾脏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定位不同,可能决定了其在肾脏各结构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阿魏酸钠(SF)对庆大霉素(GM)肾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制作GM损伤模型,观察细胞丙氨酸氯基转换酶(ALT)、过氧化氢酶(Cat)、NAG酶活性,DNA合成,细胞内离子钙浓度以及形态学变化,同时观察SF的保护作用。结果 GM组表现为ALT,Cat酶活性下降,NAG酶活性增加,细胞DNA合成下降,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光镜发现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空泡变性和溶酶体髓样体形成。给予SE能使上述异常指标明显改善,组织学损害也明显减轻。结论 SF能有效保护GM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阿魏酸钠(SF)对庆大霉素(GM)肾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制作GM损伤模型,观察细胞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过氧化氢酶(Cat)、NAG酶活性,DNA合成,细胞内离子钙浓度以及形态学变化,同时观察SF的保护作用。结果 GM组在现为ALT,Cat酶活性下降,NAG酶活性增加,细胞DNA合成下降,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光镜发现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空泡变性和溶酶体髓样体形成。给予 SF能使上述异常指标明显改善,组织学损害也明显减轻。结论 SF能有效保护GM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肾单元近端小管细胞具有多种药物转运体和代谢酶,在药物及其代谢物处置中发挥关键作用。近端小管细胞中主要转运体包括有机阴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肉毒碱转运体、多药及毒素外排转运蛋白、P-糖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主要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磺酸基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肾脏转运体和/或代谢酶介导药物相互作用(DDIs)是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肾脏转运体和代谢酶存在密切协作关系,在肾脏也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现象(包括转运-转运相互作用,代谢-代谢相互作用和转运-代谢相互作用),其显著影响药物肾脏处置、临床疗效和肾毒性。本文系统阐述了这些相互作用对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肾脏排泄、药动学、DDIs和肾毒性的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阐明肾脏转运-代谢相互作用机制,将有助于研究体内药物肾脏处置和DDIs,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药源性肾损害(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随着多种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和中药的广泛应用或滥用,药源性肾脏损害屡见不鲜。由于许多药物在常规剂量时即可发生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又由于某些药物所致的肾损害多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及肾脏具有巨大的储备能力,因而药物性肾损害不易及早发现。所以,提高对药物肾毒性的认识,正确合理地用药,尽量避免毒副作用及减少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率是临床医生的职责。1药物的肾脏转运大多数药物吸收后,需经肾小球滤过,近端小管分泌、远端小管重吸收和小管上皮细胞降解等代谢过程排出体外。在这一过程中,肾脏对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有关文献中肾毒性中药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具有肾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肾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肾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四气属性中寒热两类药物;五味属性中苦、甘、辛三类药物;归经属性中归肝、脾、肺、肾四经的药物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类及甙类成分的药物方面。结论: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分与其肾毒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鼠预先sc硝酸铋(30μmol·kg~(-1)·d~(-1))连续3d,可显著降低肾毒性剂量顺铂(5mg·kg~(-1))引起的尿蛋白含量,尿NAG活性和BUN水平的升高;并可有效地防护顺铂造成的肾脏髓层外带近端小管坏死,铋对肾脏MT合成有诱导作用,这可能与其防护顺铂的急性肾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肾靶向前体药物雷公藤内酯醇-溶菌酶偶联物的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HPLC法考察偶联物在37℃不同pH缓冲液、大鼠血浆及大鼠肾脏溶酶体溶液中的稳定性及细胞毒性.结果 体外稳定性试验表明,偶联物在37℃的不同pH缓冲液及大鼠血浆中稳定,在大鼠肾脏溶酶体溶液中可降解.偶联物能降低肾近端小管的细胞毒性,减少脂多糖引导的NO产生.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溶菌酶偶联物可提高雷公藤内酯醇的肾靶向性,并可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韩楚源 《河北医药》1996,18(4):246-247
海绵肾(附2例报告)050011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放射科韩楚源海绵肾系肾髓质先天性发育障碍,以收集小管的管状或囊状扩张为其特征,该症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报告我们经肾盂造影诊断的2例,并结合复习文献资料作简要讨论。1病例报告例1,女性,56岁。因腰痛半...  相似文献   

16.
肾乐预防顺铂所致急性肾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乐预防顺铂所致急性肾衰的初步研究刘晓芳1叶建新1仲来福1尤玉琴21.大连医科大学毒理研究室(116027)2.广州空军总医院肝病研究所顺铂系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广谱抗肿瘤药物,顺铂的肾毒性是限制其临床使用剂量的主要毒副作用[1,2]。寻找预防和(或)治...  相似文献   

17.
FK506的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K506是一种新型强效免疫押制剂,但是存在较大的肾毒性,主要表现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加、肾血管阻力增高、肾小管钙质沉积、肾小管萎缩和变性、肾小动脉硬化和间质纤维化。FK506致肾毒性除了与其免疫押制机制有关外,核因子-κB对损伤也有着中心调控作用。一氧化氮也参与了FK506肾毒性的各个环节,转化生长因子-β是间质纤维化发生的关键。此外,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在FK506肾毒性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黏菌素B作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一线药物,其临床应用需求逐渐增加。肾毒性是制约多黏菌素B临床使用的最常见原因。本文从多黏菌素B相关肾毒性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降低肾毒性策略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多黏菌素B相关肾毒性的发生率为17%~67.7%,血药浓度、给药剂量、年龄和联合用药等是多黏菌素B相关肾毒性的危险因素。多黏菌素衍生物的开发,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以及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对降低多黏菌素B相关肾毒性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抗生素药物问世以来,已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随着抗生素品种的日益增多,目前临床应用甚广,在取得抗感染防治疾病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如肾毒性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引起临床工作者对抗生素引起的肾毒性高度重视,摸索和掌握它的规律,避免或减少肾损害,达到合理安全用药之目的。笔者集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就几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引发肾毒性进行了初探、综合分析。抗生素引发肾毒性,主要是指能引起可逆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氮质血症、少尿、无尿、甚至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某些抗生素药物而言。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多数具有直接肾毒性,其中庆大霉素对肾脏有特殊的亲和力,肾损害发生率在西方国家约11-26%,北京协和医院分析了11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由庆大霉素所致的高达36%,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利福平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但又有各自的临床特点。故在临床上使用这些抗生素药物时务必高度警惕其对肾脏的毒性,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对肾功能的监护,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20.
顺铂肾毒性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月琴 《河北医药》1995,17(4):238-239
顺铂肾毒性的防治措施100039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理室梁月琴综述郭军华张秀国审校顺铭是1965年Rosenberg等’“发明的抗肿瘤药物,它对卵巢癌、肺癌、膀优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和星丸肿瘤有极好的治疗作用,但顺铂易引起严重的肾毒性,且肾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