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PCI治疗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方法统计心力衰竭组和对照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陈旧心肌梗死史、既往心力衰竭病史,分析患者冠脉造影影像结果、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及住院期间血糖、血脂、血常规等血液检查指标。结果 104例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心衰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死亡率明显增高。心衰组较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较长、对比剂用量明显增多、合并糖尿病比率明显升高、累及前降支病变比率明显增多、不稳定型心绞痛比率明显减少、心肌梗死比率明显增加。血液检查指标分析显示,心衰组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尿酸、白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前降支病变、白细胞计数、尿酸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结论前降支病变合并入院白细胞计数、尿酸水平明显升高的老年患者为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前降支心肌梗死组(罪犯血管为前降支或左主干)与非前降支心肌梗死组(罪犯血管为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急诊PCI的1 246例STEMI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既往史、实验室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PCI术后3天内所测得的LVEF。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前降支心肌梗死(MI)组和非前降支MI组,将前降支MI组、非前降支MI组分别分为LVEF低(LVEF<50%)、LVEF正常(LVEF≥50%)两个亚组。对前降支MI组、非前降支MI组进行危险因素及短期临床预后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前降支MI组中年龄(OR=1.024)、胸痛时间(OR=1.122)、肌钙蛋白峰值(OR=1.001)、高敏C反应蛋白(OR=1.048)、有心肌梗死病史(OR=2.404)、病变在近端(OR=1.564)、术中需要主动脉球囊反搏(OR=3.638)是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而在非前降支MI组中,入院心率(OR=1.017)、肌钙蛋白峰值(OR=1.004)、尿酸(OR=1.003)、高敏C反应蛋白(OR=1.101)、病变支数(OR=1.786)、有心肌梗死病史(OR=3.025)、术前TIMI血流0/1(OR=3.237)是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在前降支MI组中,LVEF低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于LVEF正常的患者。而在非前降支MI组中,LVEF低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LVEF正常的患者。结论 前降支MI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与非前降支MI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存在显著的不同。LVEF低的患者接受PCI治疗后短期临床预后更差,院内MACCE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高尿酸血症对合并高血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怀疑ACS而行PCI术并且确诊为ACS合并高血压的422例患者,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08例)及血尿酸正常组(21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随访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对血清尿酸(sUA)与1年内总MACE事件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尿酸水平与临床预后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量效关系,并对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以全因死亡为结局事件,分析两组患者1年内累积生存情况。结果 与血尿酸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非罪犯血管闭塞更为常见,而且Gensini评分也更高(P<0.05)。在1年内发生的MACE事件结果中,全因死亡、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行PCI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和总MACE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仍是1年内总MACE事件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总MACE事件发生率随着sUA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另外,与血尿酸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中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累积生存率显著下降(Log-rank检验,P=0.043)。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合并高血压的ACS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PCI术后1年内总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高尿酸血症患者有着更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液中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MHR)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接受PCI的12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院内出现MACE组和正常出院组(ND组),比较2组患者的MHR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ACS患者发生MACI的关系,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MHR与Gensini评分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HR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MACE组患者年龄、高血压、Gensini评分、MHR、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 、脂蛋白(LP)、尿酸(UA)水平明显高于ND组(P均<0.05),MHR、LP(a)为AC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MHR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832,P<0. 05), MHR的预测临界值为9.45,MHR≥9.45的患者1年内再次住院率明显高于MHR<9.45的患者。结论: 血清MHR与ACS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ACS患者PCI术后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8例,按年龄分为3组,青中年组、年轻老年组及老年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PCI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老年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比例均高于青中年组(均P<0.05)。青中年组患者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以前降支病变为主,病变类型中血栓型病变多见,单支病变例数及血栓例数与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与年轻老年组及青中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类型中中重度钙化病变多见,与青中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中、术后并发症老年组高于青中年组及年轻老年组,PCI成功率老年组低于青中年组,死亡率高于青中年组及年轻老年组(均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成功率下降,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住院及远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将248例连续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2例)和非糖尿病组(16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远期[平均(42.33±17.13)个月]病死率.结果 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3%.糖尿病组患者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P<0.01,P<0.05).糖尿病组心功能不全(killipⅡ~Ⅳ级)的患者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患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单支病变的患者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期病死率糖尿病组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3.65,95%CI 1.11~11.96)和心功能不全(HR=3.85,95%CI l.41~10.46)是远期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远期病死率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186例,对其中PCI术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显示年龄>55岁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急诊PCI术后更易出现心力衰竭加重,<55岁患者梗死血管更易累及前降支并出现心力衰竭加重;梗死血管闭塞时间、梗死血管重要性、非梗死血管病变程度、侧支循环不良、边支血管闭塞和损伤等均可诱发急性心力衰竭。造影剂、血容量增加、再灌注损伤、缓血流、无再流也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原因较多,警惕高危因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炎性细胞的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0例),并设5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种白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缈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CS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中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2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比例高于1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炎性细胞的变化在冠心病中有不同的意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升高和淋巴细胞的降低,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同时,在评价冠心病炎症情况时,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体温升高情况及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12月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CI术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据PCI术后体温变化分为体温升高组45例与体温正常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后6个月不良心脏事件(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发生情况,分析体温升高对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收缩压、PCI术后24 h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支架数目及男性比例、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心肌梗死病史阳性率、多支病变发生率、药膜支架使用率、无复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升高组患者心率及糖尿病史阳性率、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体温正常组(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升高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高于体温正常组(P0.05)。体温升高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体温正常组(P0.05)。体温升高、糖尿病史阳性、前降支病变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后体温上升、糖尿病病史阳性、前降支病变均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不良有关,积极控制相关因素可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75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冠脉病变特点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随访1年的结果。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355例ACS并行PCI术的患者,分为≥75岁组(205例)和<75岁组(1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冠脉病变特点以及PCI术后随访1年的结果。结果: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的高血压(66.83%比78.67%),糖尿病(28.29%比39.33%),心律失常(17.07%比44.00%)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冠脉造影C型病变的比例(41.95%比56.00%)显著增大( P<0.05-<0.01),随访一年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75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合并症较多,复杂病变发生率较高,但一年的预后两组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CR)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02例入新华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冠心病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抑制情况(血栓弹力图中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率),患者被分为CR组(抑制率<30%,39例)和非CR组(抑制率≥30%,63例)。对CR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2例中39例出现CR,发生率为38.2%;与非CR组比较,CR组糖尿病患者比例(15.9%比33.3%)、白细胞计数[(6.34±1.98)×109/L比(7.38±2.42)×109/L]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B=1.470,P=0.008)和白细胞计数(B=0.331,P=0.008)是该类患者发生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和白细胞计数升高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非药物治疗手段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桥血管和支架的再通率。方法CABG术后和药物支架植入术后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各40例,其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脑卒中、药物治疗病史具有可比性。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桥血管和药物支架的效率和寿命的远期效果。结果与行CABG患者的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34.3%。与行CABG患者的左乳内动脉(LIMA)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左前降支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14.8%。与行CABG患者的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静脉桥血管比较,行PCI患者的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的药物支架远期狭窄或者闭塞率降低49.8%。结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的远期通畅率较CABG明显增高,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术的药物支架的效率和寿命要优于CABG的桥血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接受介入治疗的ACS患者23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119)和强化治疗组(n=120),常规治疗组予阿托伐他汀20 mg(qN),强化治疗组入院采血后即刻予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后予阿托伐他汀40mg(qN)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治疗后1个月血脂[包括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治疗后1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治疗后T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且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其中强化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浆ALT、Cr、血小板聚集率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改变(P>0.05);强化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心绞痛:15.0%vs.26.9%;心力衰竭:9.2%vs.18.5%,P<0.05),但两组再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且不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预测价值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预后判断,并评价在进行血运重建时可能造成的心肌损伤。方法把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ACS PCI治疗组(n=30)和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PCI组(n=30)。并设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3组患者术前、术后1 h和12 h时的血清OPG浓度。对成功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临床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在各组患者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ACS PCI治疗组的血清OPG浓度较SAP PCI治疗组及对照组高,SAP PCI治疗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65±32.33)pg/mL vs.(127.63±20.23)pg/mL vs.(101.25±9.45)pg/mL,P<0.01]。ACS PCI治疗组及SAP PCI治疗组术后1 h血清OPG浓度与各自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 h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 PCI治疗组及SAP PCI治疗组的球囊扩张总时间(r=0.458,P=0.001)、总压力(r=0.467,P=0.001)、次数(r=0.398,P=0.007)与术后12 h血清OPG浓度呈正相关。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发生MACE,均是血清OPG浓度>150.24 pg/mL的患者。结论 OPG可能是ACS有价值的预测因子,也是患者PCI治疗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子。PCI治疗后血清OPG浓度升高可能反映术中患者出现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纤溶功能紊乱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ACS的患者165例,按IR指数(HOMA指数)水平分为两组,IR组(HOMA-IR>5)80例,非IR组(HOMA-IR≤5)85例,分析两组患者间纤溶功能指标、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差异,并观察纤溶功能紊乱及IR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近期(6个月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非IR组比较,IR组ACS患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较低[(8.56±2.39)μg/L比(11.06±2.12)μg/L,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较高[(36.21±9.62)μg/L比(22.12±3.97)μg/L,P<0.01],并且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增加:多支病变[26例(32.5%)比13例(15.3%),P<0.05];B2/C型病变[29例(36.3%)比17例(20.0%),P<0.05];Gensini积分(55.63±14.24比44.11±11.42,P<0.01)。IR与PAI-1呈正相关(r=0.29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I-1及IR均是ACS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ACS患者存在纤溶功能紊乱或IR时,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PAI-1水平及IR对ACS患者的近期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流与血管直径的相关性。方法:对19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224支靶血管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和术前术后TIMI帧数分析。术前术后TIMI帧数差值进行三分位数分组,≤2为"慢血流组",3~9为"正常血流组",≥10为"快血流组"。同时根据参考血管直径分成大血管组(≥4 mm)、正常血管组(2.76~4.0 mm)、小血管组(≤2.75 mm)。对3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和基线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不同直径血管的病变特征。对术后血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慢血流组、正常血流组和快血流组患者靶血管参考血管直径分别为(3.4±0.7)mm、(3.2±0.7)mm和(3.2±0.7)mm,P0.05。大血管在慢血流组、正常血流组和快血流组的比率分别为29%(23/78)、10%(8/80)和14%(9/66),P0.01。≥4 mm血管组和4 mm血管组的斑块面积分别为(23±11)mm2和(15±8)mm2,P0.01。多元回归分析PCI术后血流状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P0.05)和参考血管直径(P0.01)。结论:PCI术后血流与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相关。血管直径越大发生介入术后慢血流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冠脉介入前、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探讨心肌缺血与NT-proBNP的关系.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的UAP患者75例,胸痛症状无发作3 d以上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变适宜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16~24 h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术后72 h复查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单纯冠脉造影(CAG组)3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38例,其中单支病变28例,包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置入支架(LAD组)18例、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置入支架(非LAD组)10例.CAG组术前和术后16~24 h的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变化(P>0.05);PCI组术后16~24 h的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术前(P<0.05),LVEF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组的NT-proBNP升高幅度大于非LAD组(P<0.05),两组术后72 h的NT-proBNP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 在心功能正常且无明显改变的情况下,UAP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浆NT-proBNP浓度暂时升高,可能与术中球囊扩张所致的一过性心肌缺血有关.心肌缺血是刺激NT-proBNP分泌增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测定肾上腺髓质素(ADM)和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意义。方法:选择51例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住院患者(非冠心病组)和124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 ACS的患者(ACS组)。测定非冠心病组冠脉造影前后及 ACS组冠脉介入治疗前后 ADM和 hsCRP 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造影/介入治疗前,与非冠心病组比较,ACS组 ADM [(28.7±1.6)pg/ml比(36.7±2.5)pg/ml]和 hsCRP [(4.74±3.21)mg/L比(27.65±11.76)mg/L]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0.01)。与冠脉介入前比较,ACS组在冠脉介入后 ADM [(36.7±2.5)pg/ml比(47.1±5.3)pg/ml]和 hsCRP [(27.65±11.76)mg/L比(39.53±4.83)mg/L]水平显著上升(P均<0.01),且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0.01)。非冠心病组在冠脉造影前后 ADM和 hs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测定肾上腺髓质素联合超敏 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其病变严重程度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2例ACS患者根据冠脉介入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标准治疗组(50例)和替罗非班组(52例),对比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梗塞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相关血管支配心肌的Blush分级,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冠脉介入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94.2%:76.0%,P〈O.05),TIMI计帧数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标准治疗组[(21.9±8.7)帧:(30.8±3.6)帧],P〈0.05;而替罗非班组心肌Blush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75.0%:32.0%,P〈0.01)。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发生率高于标准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术前后血清溶血磷脂酸(LPA)水平,探讨PCI术对LP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0例,包括AMI患者30例、UAP患者50例.80例患者中30例拒绝PCI,要求单行药物治疗,另外50例同意并行急诊PCI术,所有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死亡.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人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约5 ml,采用氯仿、甲醇等抽提全部磷脂成分,用ELISA法测定血清LPA浓度.结果 ①ACS患者血清LP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②PCI术后LPA水平首先短暂升高,其后缓慢下降(P〈0.05);ACS患者药物治疗后血清LPA水平逐渐下降;③ACS患者PCI术后较药物治疗组相同时间内血清LPA下降明显(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较单纯药物治疗后相同时间内血清LPA水平下降明显,提示LPA水平的下降可能在PCI改善ACS患者预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