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脉压及平均动脉压对中老年人脑卒中预测价值的队列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脉压及平均动脉压水平对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 867例中老年人群进行基线调查,其中中年组7 635例,老年组3 232例,随访8年,应用Cox回归分析脉压、平均动脉压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脉压、平均动脉压均为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子。校正其他因素及舒张压后,中年人脉压、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0 mm Hg(1 mm Hg=0.133 kPa),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分别增加32.4%和100.8%,且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发病危险独立于收缩压;老年人脉压每增加10 mm Hg,脑卒中的危险增加9.1%,但不独立于收缩压。结论平均动脉压对中年人脑卒中的预测作用大于脉压,且独立于收缩压。脉压能在平均动脉压、舒张压水平上提供额外的危险分层信息,但不独立于收缩压。  相似文献   

2.
老年血压晨峰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生理状态下,血压在一天中是波动的,存在昼夜节律。血压波动大,昼夜节律消失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特点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相  相似文献   

3.
老年卒中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报告老年卒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影响因素和对策.方法 以24d动态血压为主,配合人工测量,监测随访我科200例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情况,并分析影响血压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1月~2年,200例脑卒中患者中,血压偏低72例(≤100~120/60~90mmHg),血压偏高23例(≥160~180/100~120mmHg),介于两者之间、血压控制较满意的105例.随访期间,再发脑卒中共12例,其中,血压偏低组4例,血压偏高组7例,血压控制较满意组1例.全因死亡38例.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很多,主要来自病患者和监护人员两方面的因素.结论 老年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应多方配合、加强监测,并予个体化治疗,使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防止再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脉压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脉压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230例高血压 患者根据病因分组,将高血压伴2型糖尿痛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100例),未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 压组(130例).测量血压,进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并行单因素相关分 析.结果 合并糖尿病组患者颈动脉IMT为(0.67±0.08)mm.脉压为(61.93±14.55)mm Hg(1 mm Hg=0.133kPa),均较高血压组明显升高[(0.50±0.03)mm,(55.76±12.98)mm Hg,P<0.01],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胰 岛素敏感指数(ISI,-3.68±0.82)较高血压组(-2.96±0.95)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IMT与脉压呈 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 脉压和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与营养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210例,根据是否发生SAP,分为SAP组71例和非SAP组139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发生SAP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非SAP组比较,SAP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吸烟史(P=0.000)、糖尿病史(P=0.001)、脑梗死体积(P=0.000)、营养不良(P=0.000)是发生SAP的危险因素。结论营养不良的发生可明显增加SAP的发生率,是SA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所致老年急诊头晕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73例年龄≥60岁的急诊头晕患者,根据诊断分为脑卒中组37例和非脑卒中组136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脑卒中组患者发病时血压≥140/90mm Hg(1mm Hg=0.133kPa)、不伴肢体无力的语言障碍、偏侧肢体无力、肢体和(或)躯干共济失调、视野缺损和(或)视物成双的发生率及症状持续时间≥60min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高血压(OR=8.383,95%CI:2.00635.035)、发病时血压≥140/90mm Hg(OR=10.497,95%CI:2.01435.035)、发病时血压≥140/90mm Hg(OR=10.497,95%CI:2.01454.710)、不伴肢体无力的语言障碍(OR=9.315,95%CI:1.49354.710)、不伴肢体无力的语言障碍(OR=9.315,95%CI:1.49358.131)、偏侧肢体无力(OR=2.821,95%CI:1.27158.131)、偏侧肢体无力(OR=2.821,95%CI:1.2716.260)、肢体和(或)躯干共济失调(OR=9.917,95%CI:1.9956.260)、肢体和(或)躯干共济失调(OR=9.917,95%CI:1.99549.287)、视野缺损和(或)视物成双(OR=6.288,95%CI:1.45549.287)、视野缺损和(或)视物成双(OR=6.288,95%CI:1.45527.172)和症状持续时间≥60min(OR=10.340,95%CI:1.95027.172)和症状持续时间≥60min(OR=10.340,95%CI:1.95054.811)是预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发病时血压升高、不伴肢体无力的语言障碍、偏侧肢体无力、肢体和(或)躯干共济失调、视野缺损和(或)视物成双及症状持续时间对评估老年头晕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踝臂指数(ABI)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180例及非脑卒中老年患者(非脑卒中组)100例,行ABI测量。收集2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患者ABI异常患病率分别为37.2%和9.0%;与非脑卒中组比较,脑卒中组患者ABI明显下降(0.95±0.21vs1.06±0.14,P0.01);脑卒中组患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1.824,95% CI:1.007~3.305,P0.05)和ABI异常(OR=5.292,95% CI:2.477~11.309,P0.01)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结论 ABI降低的老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增加,临床应重视老年患者ABI的检查。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PI)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拟诊为冠心病(CHD)的286例老年EH患者按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CHD组187例,非CHD组99例,以Leaman法进行冠脉狭窄程度评分;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计算其动态PPI。结果随着动态PPI逐渐增大,冠脉狭窄程度评分明显增加(P<0.01);CHD组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程、降压达标、糖尿病、血脂异常、脉压(PP)及动态PPI明显高于非CH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H患者CHD的发生与其动态PPI显著相关。动态PPI每增加0.10,CHD发生率增加38%,在对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动态PPI每增加0.10,仍显示CHD发生率增加28%。CHD的发生同样与PP和收缩压(SBP)密切相关(P<0.01),而与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无相关。结论老年EH患者动态PPI、PP和SBP与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74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其中大动脉硬化性(LAA)患者44例,小动脉闭塞型(SAO)患者30例;另选26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ABI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ABI异常率明显升高(35.1%vs 7.7%,P<0.01),ABI值明显降低(0.94±0.15 vs 1.03±0.09,P<0.01);LAA患者ABI值明显低于SAO患者(0.88±0.16 vs 1.03±0.06,P<0.01)。结论 ABI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关,低ABI值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ABI与LAA发病有关,与SAO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关危险因素,为及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住院患者141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99例)和对照组(42例),并检测所有患者的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酯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空腹血糖水平、血小板,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及冠心病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S组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的发生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载脂蛋白B(apoB)明显高于对照组,载脂蛋白A1低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冠心病密切相关,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或门诊健康志愿者11例作为对照组。对受试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画钟测验(CD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2日法测量静息及腺苷负荷后各脑区的局部脑血流量,同时计算放射性摄取比值(UR);分析各认知领域与各脑区UR的关系。结果 2组CDT、MoC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左侧枕叶、左侧颞叶及右侧顶叶UR与MoCA总分相关(r=0.574、0.538、0.533,P=0.010、0.017、0.019);右侧小脑、左侧颞叶UR与延迟回忆评分相关(r=0.525、0.475,P=0.021、0.040);右侧额叶、左侧额叶及右侧颞叶UR与CDT评分相关(r=-0.526、-0.499、-0.516,P=0.021、0.029、0.024)。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相关。联合静息及腺苷负荷SPECT对发现急性脑梗死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更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患者阿司匹林疗效及预后,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与LAA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发LAA患者206例,分为AR组31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175例。并且根据随访结果,又分为LAA无复发患者177例和LAA复发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d,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AR情况,并对患者随访612个月。分析LAA患者AR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观察LAA复发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随访中,共失访11例(5.3%);死亡9例(4.4%)。AR组LAA复发率明显高于AS组(54.8%vs 6.9%,P<0.01)。与LAA无复发患者比较,LAA复发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AR、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与LAA复发显著相关(OR=4.716,95%CI:1.49912个月。分析LAA患者AR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观察LAA复发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随访中,共失访11例(5.3%);死亡9例(4.4%)。AR组LAA复发率明显高于AS组(54.8%vs 6.9%,P<0.01)。与LAA无复发患者比较,LAA复发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AR、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与LAA复发显著相关(OR=4.716,95%CI:1.49914.835,P=0.008)。结论 AR能显著增加LAA患者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74例年龄≥75岁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证实在大脑中动脉的范围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入院后前3 d每日分别给予rhEPO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第1、3、7、20和30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变化,ELISA法检测损伤标记物S100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第20、30天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5);第20天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46.5±32.3)cm~3 vs(89.6±68.9)cm~3,P<0.01];第3、7和20天血清S100B水平明显下降[(1.45±0.25)μg/L vs(1.58±0.13)μg/L,(1.41±0.20)μg/L vs(1.69±0.15)μg/L,(0.38±0.14)μg/L vs(0.78±0.26)μg/L,P<0.01]。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静脉注射高剂量rhEPO治疗耐受性良好,并且可改善患者30 d后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4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老年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分析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栓前体蛋白[(9.27±2.29)mg/Lvs(2.20±0.30)mg/L,P=0.000]、纤维蛋白原[(3.79±1.06)g/L vs(3.30±0.69)g/L,P=0.012]和D-二聚体[(1154.05±1038.54)μg/L vs(696.33±443.18)μg/L,P=0.035]明显升高。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mm患者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内膜中层厚度<1.0mm患者[(10.12±2.46)mg/L vs(7.79±0.30)mg/L,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栓前体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518,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v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vs 27.4%,P<0.01)。结论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计算发病7d内血压变异系数,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价认知功能。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病7 d内血压变异系数与发病后3个月认知损害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随访时,510例(72.0%)存在认知损害,198例(28.0%)认知功能正常。认知损害组收缩期血压变异系数(8.3±1.2对8.7±1.4;t=-3.299,P=0.001)和舒张期血压变异系数(7.8±1.3对8.0±1.5;t=-2.529,P=0.012)均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以第1五分位数组为参照,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3个月认知功能损害与7 d内收缩压变异系数显著相关,第2~5五分位数的优势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33(1.18~4.60)、2.31(1.15~4.66)、2.70(1.29~5.65)和4.82(1.92~12.1)(P均<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收缩压变异性与认知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稳定斑块9例和不稳定斑块3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点,ELISA法检测2组不同时间血清CXCL16水平。结果病例组发病72h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00±1.77)ng/L vs(4.28±0.74)ng/L,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病72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1);复发患者发病72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6.24±1.26)ng/L vs(4.68±1.92)ng/L,(5.55±1.23)ng/L vs(4.25±1.51)ng/L,P<0.05]。结论血清CXCL16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降压药物使用的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连续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总计740例,将360例复发性脑卒中纳入分析,高血压314例(87.2%),糖尿病142例,对入选患者血压控制及降血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314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28.3%;142例糖尿病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9.2%。314例高血压患者,服用任1种抗高血压药物248例,药物治疗率79.0%,有21.0%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2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降压药物治疗有关(P0.05)。冠心病(OR=0.275,95%CI:0.094~0.804,P=0.018)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OR=0.547,95%CI:0.310~0.966,P=0.038)是影响患者降压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与指南要求存在差距,伴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更不理想,应加强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9.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卒中已成为中国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超过60%的患者血压增高.缺血性卒中早期血压增高常与功能转归不良独立相关,因此早期血压管理对于改善转归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卒中早期启动降压治疗的最佳时机、理想血压水平和优化降压策略尚无统一认识.这些问题的阐明有待于缺血性卒中早期动脉血压水平与脑灌注关系的揭示,这将为卒中早期血压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