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病例1:患者男,85岁,因发作性胸闷19年余,加重2h于2010年1月31日入院。19年前出现劳累后胸闷在我院诊断为冠心病,长期口服药物治疗。2006年11月症状加重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弥漫性狭窄80%,远段弥漫性狭窄75%,分别植入2枚支架(西罗莫司药物涂层支架Cypher,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非急性血栓的防治,以减少DES置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等事件的发生.方法 选择2005年1月到2008年9月在本院置入DES的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不同方案的抗血栓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试验组患者术后在双抗治疗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和华法林,华法林疗程为6个月,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1.5 ~ 2.0.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随访1次,至2012年10月为止.按照美国学术联合会对支架血栓的定义判定支架血栓形成,主要终点指标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指标为出血及不良反应.结果 共入选505例患者,试验组245例,对照组260例.试验组术后1 ~ 48个月MACC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个月:0.41%比3.08%,2~6个月:0比2.31%,7~12个月:0.82%比4.23%,13~24个月:1.22%比8.85%,25 ~ 48个月:2.04%比12.31%,均P<0.05),其中试验组心源性死亡(13 ~24个月:0.41%比3.08%,25~48个月:0.82%比4.23%)、与靶血管无关的非致死性AMI(25 ~ 48个月:0.41%比3.08%)、靶血管的血运重建(13 ~ 24个月:0.41%比3.08%,25~48个月:0.82%比4.23%)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试验组术后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晚期支架血栓形成、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比2.31%,0.82%比4.23%,1.63%比8.46%,均P<0.05).试验组轻微出血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3.27%比1.54%,P=0.167),无严重出血发生.全部患者也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DES置入术后在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及华法林,可预防支架血栓形成,降低MACCE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置人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置人药物洗脱支架后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8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支架置人后36h~5d;血栓形成后12例行急诊冠状动脉内尿激酶溶栓,11例存活,1例死亡;3例未行冠状动脉尿激酶溶栓者中1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为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冠状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SES)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PES)在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及远期安全性。方法选择南京市第一医院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老年(>6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独植入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SES组)并完成1年临床随访的患者116例,与单独置入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PES组)的并完成1年临床随访的患者90例,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支架术后随访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靶病变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支架内血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SES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低于PES组(P=0.036);两组间心源性死亡(P=0.286)、支架内血栓(P=0.31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P=0.463)、靶病变血运重建(P=0.0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SES介入治疗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上优于PES,而在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年龄因素对选择性冠状动脉内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DES)的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成功置入DES的316例男性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根据年龄分组:80~90岁组(82例)、70~80岁组(80例)、60~70岁组(92例)、45~60岁组(62例)。比较4组的随访结果,随访包括心绞痛复发、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4组支架术成功率均为100%,随访率100%,随访5年,4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次血运重建率(10.9%、13.4%、19.6%、22.6%)和心绞痛复发率(15.9%、20%、32.6%、40.3%)80~90岁、70~80岁组低于60~70岁组、45~60岁组(P0.05),全因病死率80~90岁组、70~80岁组高于60~70岁组、45~60岁组(7.3%、6.3%、2.2%、1.6%,P0.05),但心源性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因素对冠脉内支架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超过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根据DES植入后12个月的TIMI标准,246例一直接受双联抗血小板(DAPT)并无心肌梗死、卒中、再次冠状血管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重大或轻微出血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连续(延长DAPT组)或不连续(标准DAPT组)氯吡格雷组(75 mg/d)。主要终点事件是术后180 d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命心肌梗死、非致命卒中、靶血管重建或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延长DAPT组和标准DAPT组间在18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98%和10.13%,P=0.400)。较重大出血的发生率在延长DAPT组中为0.64%,而在标准DAPT组中为0.43%(P=0.523);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在延长DAPT组与标准DAPT组中分别为3.32%和2.87%(P=0.585)。结论超过12个月的延长DAPT并未改善患者预后,但是也未增加植入DES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背景:冠心病患者发生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拟行再次支架置入治疗时选择何种类型药物支架尚无定论。目的:对比同种及不同种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冠心病患者首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发生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84年1月至2012年2月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Google学术搜索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等数据库中同种及不同种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冠心病患者首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发生再狭窄的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篇,均包括首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再次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或紫杉醇洗脱支架的临床试验,共983例患者。同种与不同种药物洗脱支架处理首次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在全因死亡(P=0.31,I2=14%,OR=0.92,95%CI[0.40,2.08])、再次心肌梗死发生(P=0.64,I2=0,OR=2.68,95%CI[1.00,7.24]、支架内血栓发生率(P=0.82,I2=0,OR=2.02,95%CI[0.37,11.08])及靶病变血管重建(P=0.63,I2=0,OR=1.15,95%CI[0.75,1.76])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同种与不同种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背景:冠心病患者发生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拟行再次支架置入治疗时选择何种类型药物支架尚无定论。目的:对比同种及不同种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冠心病患者首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发生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84年1月至2012年2月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Google学术搜索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等数据库中同种及不同种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冠心病患者首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发生再狭窄的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篇,均包括首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再次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或紫杉醇洗脱支架的临床试验,共983例患者。同种与不同种药物洗脱支架处理首次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在全因死亡(P=0.31,I2=14%,OR=0.92,95%CI[0.40,2.08])、再次心肌梗死发生(P=0.64,I2=0,OR=2.68,95%CI[1.00,7.24]、支架内血栓发生率(P=0.82,I2=0,OR=2.02,95%CI[0.37,11.08])及靶病变血管重建(P=0.63,I2=0,OR=1.15,95%CI[0.75,1.76])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同种与不同种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70岁。以“突发胸骨后疼痛30min”为主诉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严格系统应用降压药物。查心电图:窦性心律,ST段在Ⅰ、avL、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mV,T波高尖,Ⅱ、Ⅲ、avF ST段下移0.1~0.2mV,诊断为:“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立即给予拜阿司匹林300mg,硫酸氢氯毗格雷600mg口服,并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LAD近段100%闭塞,远端血流TIMI 0级(图1)。立即对前降支(LAD)病变处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CI), 相似文献
10.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并支架置入后血管再狭窄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加支架置入自1977年应用于临床近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但是金属支架可导致血栓形成。近年来携带并释放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药物的洗脱支架已应用于临床,可抑制新生内膜增长,降低再狭窄率。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延迟晚发血栓形成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关键问题,所以支架置入后要给予强有力的抗凝治疗。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定都是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与噻氯匹定相比,氯吡格雷不良反应小,安全系数更大,起效也更快。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预防及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是安全有效的。随着导管的改进及相关新技术和新疗法的应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从而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在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关于二者在预防各种心血管事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比较雷帕霉素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冠状动脉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17例,其中男89例,女28例,年龄35-81岁,59例在冠状动脉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进行治疗,58例在冠状动脉置入紫杉醇洗脱支架进行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血栓形成发生率,分析两种支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与结论:两种药物洗脱支架与宿主之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出现支架脱落和移位等情况。随访9个月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3.4%、3.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6%、13.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冠状动脉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2.
13.
王绍军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19):6160
患者男,46岁。2007年8月23日下午突发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大汗,持续3h不缓解到医院就医。急诊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经导丝通过、球囊扩张、血栓抽吸和支架植入,患者恢复TIMI3级血流,胸痛缓解。回到CCU后生命体征平稳,体温37.6℃,血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量临床实验已证明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应用有较强的安全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观察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置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61例,女47例,年龄37-81岁,平均(57.2±13.1)岁.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置入前后常规用药,观察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结果,6~12个月门诊及电话随访,以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为主要终点来判断临床事件.结果与结论:支架置入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分级为Ⅰ~Ⅱ级6例(5.6%),Ⅲ级102例(94.4%);支架置入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98.1%;支架置入后6,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7%和3.74%.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16.
2002年11月~2004年3月,我们进行的14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2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经积极抢救1例好转,1例死亡.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应用改良Crush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对4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分叉痛变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应用改良Crush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随访2年,观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47例中,采用DK Crush技术25例、Balloon Crush技术15例,Reverse Crush技术7例,共植入药物洗脱支架94枚,2例未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6%(45/47),所有患者术后无发生严重急性并发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随访2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47)。结论:经桡动脉应用改良Crush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性好,且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以往的研究认为胱抑素C是评价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的敏感指标,近年来也发现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目的: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直接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后的血清胱抑素C质量浓度对心血管事件及靶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择2007-10/2008-1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于发病后12 h内成功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1例,根据血清胱抑素C的质量浓度分为2组,A组>1.00 mg/L,B组≤1.00 mg,L.收集患者住院期间及其出院后8个月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患者血清Cys C质量浓度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狭窄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8个月.两组患者在主要临床不良事件中(如死亡、再梗死、脑卒中、血运重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B组(x2=2.50,P≈0.08).两组患者出院后死亡、再梗、脑卒中、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高于B组(P<0.05).A组支架内再狭窄及靶血管新生血管病变发病率高于B组(P<0.05).提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治疗后,血清胱抑素C质量浓度与靶血管病变及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有关,尤其是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