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造影检查72例(92个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患者,了解超声造影时斑块回声有无增强及血管充盈情况,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结果颈动脉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动脉内-中膜厚度,发现造影前未发现的斑块24个,并能勾勒出动脉斑块大小及形态。与DSA对照,应用超声造影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部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55.6%、特异性为94.7%、准确性为82.0%。92个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后69个增强,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强回声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分别为89%、75%、70%和25%;斑块内造影剂到达时间迟于颈动脉(P〈0.05),达峰值时间较颈动脉延长(P〈0.05)。结论超声造影提高了颈动脉斑块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动脉狭窄程度,并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弥补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足,为颈动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常规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的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资料。 结果其中7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存在低回声斑块而经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仅为Ⅰ级;5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存在高回声斑块而经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为Ⅲ~Ⅳ级;3例患者经超声造影显示出常规超声未能清晰发现的颈内动脉外侧壁斑块;2例患者经过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综合分析证实存在动脉斑块致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估测为50%~69%。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在发现颈动脉外侧壁斑块、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方面优于常规超声;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方面,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综合应用要优于单纯应用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强度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8例,分为有临床症状及无症状2组.常规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回声类型,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内增强强度并进行分级.分析斑块回声、斑块内增强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有症状组69.4%的斑块超声造影出现增强且2级以上增强者达63.3%,而在无症状组58.3%的斑块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增强,2级以上增强者仅为29.2%,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敏感显示斑块内的动态增强过程,反应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形成,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例患者中,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斑块49处,经外周静脉团注SonoVue2.4ml后,观察不同性质粥样硬化斑块的造影显像特点,并对其可能机制做初步探讨。结果49处斑块中有35处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表现为斑块周边或(和)斑块内部的线状增强,14处未见增强。按斑块性质分为三组,其造影增强率分别为软斑块90%(18/20),硬斑块38%(5/13),混合斑块75%(12/16)。结论斑块周边及内部的造影增强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同时亦可提示斑块局部炎症反应的存在及其程度,有助于全面评价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牛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行实时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造影增强情况,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存机分析,根据斑块回声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对9例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造影观察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病理切片行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单克隆抗体以及新生血管标记物Ⅷ因子、PBS缓冲液染色,分析颈动脉斑块造影增强情况与组织病理学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回声斑块造影增强率按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分别为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高回声,其中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组间斑块增强数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回声、等吲声及混合回声与高回声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病理组织学与超声造影结果分析提示,造影剂增强效应较强的斑块在组织学上新生血管形成数量较多,两者呈正相关性(r=0.773,P=0.015)。结论超卢造影可实时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无创性评价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CEUS)定量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特点.方法 62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被分为脑梗死组(27例)和非梗死组(35例),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检测,应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在机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特点,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新生血管内的增强强度(IE)及增强密度(DE)明显高于非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客观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总体增强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前、后颈动脉管腔显示情况、斑块数量、形态特征、评估狭窄程度,并与数字减影血管显像或MR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超声造影后检出斑块个数(43个)与造影前(32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数字减影血管显像或MRA结果为标准,造影后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性(100.0%)、特异性(98.3%)及准确率(97.6%)均明显高于造影前(分别为95.2%,89.2%,90.4%)(P〈0.05)。结论超声造影是诊断颈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不同类型与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3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49个斑块进行检测,根据斑块类型分为软斑组(21个)、硬斑组(11个)和混合斑组(17个),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类型之问的关系.结果 49个斑块中共有35个增强,其中19个软斑,13个混合斑,3个硬斑;未增强的14个斑块中,硬斑8个,混合斑4个,软斑2个.超声造影对软斑、混合斑、硬斑新生血管的检出率分别为90.47%(19/21)、76.47%(13/17)和27.27%(3/11).超声造影对软斑组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硬斑组(P=0.001),与混合斑组比较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以较敏感地显示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与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特征.方法 对136例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分析增强特征与斑块回声、厚度及狭窄的关系.结果 (1)低、混合、中等和强回声斑块出现增强的比例分别为59.6%、57.6%,36%和13.5%,组间P<0.01.(2)厚度≤2 mm、2.1~3.0 mm、3.1~4.0 mm和>4.0 mm组斑块增强比例分别为15.9%、45.3%、63.0%和65.9%,后两组高于前两组P<0.01.(3)颈内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组,斑块增强比例分别为35.0%、56.00和60.7%,中、重度狭窄组高于轻度狭窄组,P<0.01.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其增强程度与斑块回声、厚度和颈动脉狭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超微血管成像(SMI)和超声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99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行SMI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SMI和超声造影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阳性率和位置差异,以及两种方法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结果超声造影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MI(79.80%vs.5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4,P=0.000)。两种方法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的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7,P<0.05)。Kappa检验显示SMI与超声造影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具有一致性(Kappa=0.464,P=0.000)。结论 SMI与超声造影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各有优势,超声造影敏感性高,更易显示斑块基底部新生血管;SMI具有简便、无创、价格低廉的优点,可作为粥样硬化斑块的长期随访手段,两者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斑块易损信息。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31个斑块,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大小及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31个斑块中有22个增强,且7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壁外向斑块内短线条状增强,15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腔内及管壁外周向斑块内呈稀疏点状增强,开始增强时间要比颈动脉的晚(P<0.01),达峰时间延长(P<0.01)。在增强的22个斑块中,软斑块12个,混合斑块10个。另9个超声造影未增强的斑块中,硬斑块5个,软斑块2个,混合斑块2个,斑块厚度均在3mm以下。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以较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过程,揭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但受斑块厚度及斑块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显示斑块内增强的程度与常规超声斑块回声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5例,其中双侧颈动脉病变的患者32例,共167个颈动脉斑块。所有患者超声造影检查时仪器参数设置保持一致。常规超声上将颈动脉斑块的回声分为低、中、混合及强回声4种类型。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内有无增强并将斑块增强的程度人为分为0~4级。定量分析计算动脉斑块内增强强度及斑块内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的比值。结果不同回声类型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分级的强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MH=47.4,P<0.0001),斑块回声越低超声造影增强越明显。低回声斑块中有75.6%(31/41)达2级以上增强,而部分中等回声及混合斑块超声造影也可表现为明显增强,2级以上增强分别占56.8%(25/44)及62.3%(38/61)。强回声斑块则只有1个(1/21,4.8%)表现为2级增强。低、中、混合、强回声颈动脉斑块的超声造影增强强度分别为(4.33±3.34)dB、(3.71±3.40)dB、(3.16±2.56)dB、(0.96±0.37)dB,增强强度比值分别为0.24±0.17、0.21±0.17、0.19±0.13、0.06±0.02。不同回声类型颈动脉斑块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增强强度(t=7.75,P<0.0001)及增强强度比值(t=4.49,P<0.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斑块回声越低,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增强越显著,呈线性相关。结论超声造影可在常规超声评价斑块回声强弱的基础上提供更多关于斑块稳定性的信息,有助于对患者的筛选,进而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增强型能量多普勒(Enhance-Flow,E-Flow)成像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新生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1例患者同时做E-Flow成像及CEUS,根据斑块内部回声特点分为软斑组41例、混合斑组25例及硬斑组15例,分别比较2种方法 对各组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及总的检出率.结果 软斑组2种方法 检出率无明显差别(P>0.05),混合斑组CEUS检出率大于E-Flow成像(P<0.05),硬斑组2种方法 均无血流信号,总的检出率CEUS高于E-Flow成像(P<0.01).结论 CEUS更容易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E-Flow成像亦可作为一种初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新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方法104例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行颈动脉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通过肉眼观测及定量分析斑块造影增强情况。结果软斑造影增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软斑的增强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软斑的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造影增强强度比值也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结论研究表明软斑造影增强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斑块。超声造影技术为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特点及其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识别动脉易损斑块的价值,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共40个斑块)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均有效控制基础疾病,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片40mg/d,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常规彩超检查、超声造影及血清学水平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40例超声造影斑块均有增强,其中15个斑块增强方式表现为造影剂从管壁处向斑块内呈短线条状增强,22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壁处及管腔内向斑块内呈稀疏点状增强,3个斑块表现为均匀性增强。治疗组治疗后斑块在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血清学检查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不同部位增强程度不同,以斑块近心端与周边纤维帽增强最明显。对照组造影剂增强强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斑块内造影剂到达时问及达峰时间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颈动脉斑块后,可以使斑块内新生血管减少,增加斑块的稳定性。超声造影能够早期发现并量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程度,提供可靠的易损斑块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软斑内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经二维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30例)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颈动脉软斑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声学定量分析,记录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PI)、基础增强强度(BI)等参数,计算造影增强强度(EI,EI=PI-BI),并进行两组问比较.结果 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斑块EI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EI值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颈动脉斑块后,斑块内新生血管减少.超声造影可以作为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疗效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