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35岁,住院号173382。第一胎臀位作子宫下段剖宫产,伤口一期愈合。术后一个月发现切口上端有一黄豆大小肿块,每当月经来潮时感到疼痛。近一年来肿块逐渐增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切口上段左侧3×3×3cm 肿块侵入皮下组织,连包膜完整切除,切口上段右侧有肿块4×4×4cm 侵前入腹直肌鞘、腹直肌及腹膜,打开正常腹膜组织沿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总结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病时间为4个月-5年。其中,病灶处于皮下者3例,肌层者2例,侵入腹膜1例,侵入筋膜者1例。手术切除后,经随访未见复发。结论:手术操作熟练细致是减少剖宫产并发症的关键,术中通过不断清洗腹盆腔和切口,使腹壁切口得到有效的保护,则能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出现。而最佳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表现、分型及其对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2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AWE 1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根据超声检查结节浸润位置的深浅分型为:皮下脂肪型(F1)、前鞘肌肉型(F2)、皮下脂肪+前鞘肌肉型(F3)、前鞘肌肉+腹膜型(F4)、皮下脂肪+前鞘肌肉+腹膜型(F5)。结果:174例中118例以腹壁切口包块为首发表现,56例经期腹壁切口包块疼痛为首发表现。剖宫产手术横切口左右两侧包块占81.61%,166例为单发,8例多发。所有患者腹壁超声检查,见下腹壁切口处低回声结节。174例中F1型19例,F2型18例,F3型112例,F4型9例,F5型16例,全部采用手术切除病灶。AWE各临床分型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直径包块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AWE以腹壁切口包块为主要表现,单发包块占绝大多数。术前超声检查可提供重要的诊断及分型依据。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手术时间、出血量与包块直径有一定关系,其AWE临床分型对于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的掌握及术中出血量的估计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3个月~6年,病灶位于皮下14例,肌层5例,1例侵入筋膜,1例侵入腹膜,手术切除后复发少。结论:剖宫产手术操作要精细,保护腹壁切口,术中清洗切口及腹盆腔,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切除是其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患者41岁,因剖官产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术后1年余、发现腹壁包块3月余,于2008年7月14日人院.患者既往有2次剖宫产史,2007年2月曾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腹壁瘢痕内异症,于当地医院行子宫全切除术及腹壁包块切除术.入院前4月余再次发现下腹部切口处包块,时感胀痛,无明显规律,无压痛,腹痛可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一般好发于卵巢、直肠子宫陷凹、盆腔腹膜和子宫肌壁等,其他部位也可发生,但较少见.由于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增加,术后并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也逐年增多.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3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手术配合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剖宫产术后12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德州地区人民医院郇德山,蒙文炳,刘树慧患者38岁。于1982年10月因40周妊娠,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在本院行剖宫产术,婴儿重4050g无窒息,术后刀口愈合好,7天拆线出院。来诊之前半年,每于月经来潮时即感切...  相似文献   

9.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病例报告 患者36岁,因"剖宫产术后6年,发现腹壁包块5年"于2006年3月4日人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6年前行剖宫产,产后10个月月经复潮,月经规律,经量正常;经期腹壁痛,且逐渐加重,并发现腹壁原切口处有直径约1cm包块,经期包块增大、疼痛加重.3年前曾在院外行腹壁包块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未服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加,术后并发症也日趋增加,我们不仅要考虑近期并发症,尚应想到其远期影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 alincision endometriosis,AIEM)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术后1-5年,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由于妊娠各期的蜕膜均有种植能力,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1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分析剖宫产术后AWE 119例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症状和时间,手术情况,药物治疗,随访和复发。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2.40±4.25岁,24~39岁占91.6%,94.12%表现为腹壁肿块,86.55%出现疼痛,剖宫产术与出现腹壁肿块平均间隔29.46±24.29月,病灶直径平均3.14±1.14cm,平均1.15±0.465个,横切口单个病灶右侧占46.15%,左侧占34.07%,病灶深部累及部位依次为:腹直肌前筋膜61.34%,腹膜15.97%,肌层12.61%,皮下脂肪层10.08%。106例行单纯病灶切除,合并其他手术13例,手术时间34.54±12.81min,术中出血31.37±25.58ml,切口均一期愈合。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占腹腔探查32例的15.63%。5例术前药物治疗,停药后症状复发。119例术后5例复发,复发率4.20%。结论:AWE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AWE好发于切口的两侧角部,采取预防措施可防止发生。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腹壁切口内异症是较常见的盆腔外内异症.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共收治刮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94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为剖宫产术后1月至13年,病灶大小(2.87±0.13)cm,位于皮下69例、肌层16例,侵犯腹膜9例。年龄35岁与≥35岁患者相比,潜伏期更短(P0.05);哺乳期6个月与≥6个月的患者相比,潜伏期更短(P0.05)。手术切除病灶后,18例采用药物治疗3~6个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76例未接受药物治疗,局部均无复发。结论:近年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增多,年龄和哺乳期与发病潜伏期相关,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选择,剖宫产术中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4.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葛步军,李聪患者31岁,已婚。腹壁发现肿块2年余,最初为黄豆大小,平时隐痛,月经期加重,之后肿块逐渐增大,于1993年11月3日来我院门诊。16岁初潮,经期正常,月经量不多,有痛经史10余年。孕1产1,于1989年10月足月顺产...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患者40岁,因左下腹壁包块伴皮肤破溃并有巧克力样液流出2月,于2004年3月29日入院治疗。患者自幼痛经,但可忍受,月经规则。G2P2,均为足月顺产。5年前出现左下腹壁包块,经期增大伴疼痛,破溃后当地医院行腹壁包块切除,病理不详。术后1年腹壁包块再次出现,经期仍有周期性增大伴疼痛,未治疗;2个月前包块破溃至皮肤原切口处。因行经时腹壁包块破溃处流出多量巧克力样液体,即来我院求治。既往体健,20年前未婚时因腹部肿块在当地医院手术,具体术式及病理不详。检查:下腹正中见一10 cm长手术瘢痕。左下腹耻上距中线3 cm,即耻骨结节外上方(…  相似文献   

16.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是常见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于剖宫产术后,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AIEM的发生率也增加。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刀口瘢痕处的包块,伴有周期性疼痛及体积增大。对于症状不典型者,易造成误诊,需结合超声检查、CT、MRI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腹壁内异病灶切除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腹壁缺损较大、对合困难者,可借助补片修补腹壁缺损,减少复发及腹壁切口疝的发生。本文将对AIEM病理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型及其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对35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所浸润的组织层次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35例患者分为皮下脂肪型18例、前鞘肌肉型15例和腹膜型2例。根据不同型别分别在不同的麻醉方式下行异位病灶切除术,35例均切除病灶周围1~2 cm的正常组织,切口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所浸润的组织层次及临床表现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以对手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病灶切除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6岁,G2P1,18年前在外院行剖宫产术,术后4年发现腹壁疤痕处出现一直径约2cm的结节。经期感结节处痛,并逐渐增大,未行特殊处理。1年前结节迅速增大至约8cm,入院前6个月在外院行腹壁包块切除术,病理示透明细胞癌,术后1个月腹壁切口又长出一包块,并迅速增大至10 cm,于2004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状。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首页,进入总库检索,在主题中输入剖宫产并含子宫内膜异位症,选择精确,点击检索文献,逐条学习关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文章,按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发表时间所在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检索CNKI中,关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文献427篇,共计5 169例患者,作者单位所涉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29个,占85.29%(29/34);前5位省份是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和四川等省,最后5位是宁夏、福建、江西、甘肃和青海等省。②CNKI中,关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文章,最早发表于1984年,前20年共有70篇,占16.39%;而在2004年之后,其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至2010年达到18.03%。结论:①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致病因素支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②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可能与其剖宫产模式密切相关。③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呈逐年增长趋势。④提高对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提高手术质量,是降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举措,也可能是未来减少或杜绝医疗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子宫腹壁瘘(uterocutaneous fistula)是指在子宫腔和腹壁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它是一种少见的生殖器官瘘,常见于盆腔或子宫手术后,国内多见于剖宫产术后,可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因此,在当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子宫腹壁瘘作为剖宫产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