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1.3%。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患者身高、肿瘤最大径、钙化、被膜浸润、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无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0.5 cm、肿瘤最大径≥5.5 mm、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径、身高、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复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文献,针对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特征及预测因素进行综述。结果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年轻患者、肿瘤直径更大、多灶癌及BRAF基因突变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位于上极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可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低,无法满足术前诊断的需要。大量研究证实,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08年3月接受手术并进行淋巴结切除的38例(44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包含因复发手术的病例),回顾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38例(44侧)患者中,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57.89%,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7.37%)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1.58%)中66.67%同时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冈素为年龄<45岁和肿瘤侵犯被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颈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常见情况,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建议有甲状腺被膜侵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EGFR与TG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在4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良性腺瘤、15例腺瘤旁正常组织中EGFR和TGF-α的表达。结果 EGFR的阳性率分别为乳头状癌59.57%、良性腺瘤25%、瘤旁正常组织6.67%;TGF-α分别为55.32%、20.0%、13.33%;乳头状癌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GFR与TGF-α的同时表达阳性伴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84.21%,而非同时表达阳性或共同阴性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28.5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EGFR和TGF-α表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以及EGFR和TGF-α的同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表面可能存在有EGFR和TGF-α的自分泌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EGFR与TG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在4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良性腺瘤、15例腺瘤旁正常组织中EGFR和TGF-α的表达。结果EGFR的阳性率分别为乳头状癌59.57%、良性腺瘤25%、瘤旁正常组织6.67%;TGF-α分别为55.32%、20.0%、13.33%;乳头状癌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GFR与TGF-α的同时表达阳性伴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84.21%,而非同时表达阳性或共同阴性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28.5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GFR和TGF-α表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以及EGFR和TGF-α的同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表面可能存在有EGFR和TGF-α的自分泌环。  相似文献   

6.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清扫中央区淋巴结的临床意义。2014年1~12月对32例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患者22例,淋巴结转移率68.75%。性别、肿瘤大小、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年龄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对c 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患者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中心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间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清扫术,且颈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大于8枚的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容易转移至Ⅵ区(单侧甲癌72.3%,双侧甲癌88.9%),其次是Ⅲ、Ⅳ区(单侧甲癌57.9%,双侧甲癌50%~66.7%),Ⅴ区和Ⅰ区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单侧甲癌0%~20.1%,双侧甲癌25%~33.3%)。侵犯甲状腺包膜(88%)和滤泡亚型(85.7%)的甲状腺癌容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局部恶变(27.3%)和包膜型(25%)甲状腺癌,较少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上极的肿瘤可以先出现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研究有助于确定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建议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者需清扫对侧下极淋巴结;对于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患者,应增加清扫Ⅱ、Ⅲ区的淋巴结。对风险较高的滤泡亚型及侵犯包膜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清扫范围要更大,应清扫Ⅱ~Ⅵ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乳头状癌并颈淋巴结广泛转移的外科治疗夏宏才,张佃乾,陈丛绪,雍泽思,刘绪舜,王峰1990年3月至1990年12月,作者对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淋巴广泛转移的患者作了传统的颈淋巴清扫术加甲状腺切除术,术后辅以综合性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  相似文献   

9.
Fu JY  Wu Y  Wang ZY  An Y  Sun TQ  Xi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7):470-472
目的探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临床上未发现淋巴结转移(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641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及数目的关系。同时对治疗5年以上的114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和对侧甲状腺腺叶复发与初治时中央区淋巴结病理隋况的关系。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53.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的T分期和数目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随访的114例患者中12例发生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其中11例患者第一次手术时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阳性率较高。5例对侧甲状腺腺叶再发乳头状癌,其初治时中央区淋巴结病理情况差异较大。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病理情况与肿瘤原发灶的数目有关;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者易出现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D2-40,CK19,galectin-3,VEGF和EGF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2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织中D2-40,CK1 9,galectin-3,VEGF和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 D2-4 0,CK1 9,galectin-3,VEGF和EG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织(P<0.05);D2-40,VEGF,EG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K19,galectin-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2-40,CK19,galectin-3,VEGF及EGFR的检测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2-40,VEGF和EGFR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对预测淋巴结的转移与否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血清中微小RNA-451的表达及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为研究组,37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病人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病人血清中微小RNA-451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之间血清微小RNA-451的表达差异,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血清微小RNA-451的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ROC工作曲线分析血清微小RNA-45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意义。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血清微小RNA-451的表达为(1.09±0.27),明显低于甲状腺良性肿瘤病人的(1.31±0.23);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有转移病人的血清微小RNA-451表达为(0.92±0.17),明显低于淋巴结无转移病人的(1.28±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微小RNA-451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0;在判断其对淋巴结转移诊断作用时的AUC为0.873。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血清中的微小RNA-451呈低表达,尤其是在淋巴结有转移病人中的表达更低,提示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前诊断及淋巴结转移状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乳头状癌通常被认为具有低生物侵袭性,具有良好的整体预后.位于峡部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位于腺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更高的侵袭性特征,包括更频繁的腺外浸润、淋巴结转移和多灶性等特征.手术治疗是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的最佳治疗手段,目前术前检查无法确诊淋巴结是否转移,针对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存在很多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首次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1616例,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比较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A组)与单灶组(B组)及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内不同亚组相关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由2002年的8.33%(4/48)逐渐上升至2011年的30.38%(96/316).A组与B组相比有更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5.09% vs25.02%;P =0.000)和腺体外浸润率(20.95%vs 9.04%;P =0.000).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非单纯微小癌组比单纯微小癌组、病灶数目≥3个的病灶组比病灶数目为2个的病灶组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P<0.001),而腺体外浸润发病率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证实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具有更高的复发率(24.05% vs 8.98%;P=0.000).结论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数量及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较单灶组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浸润;非单纯微小癌组比单纯微小癌组、病灶数目≥3个的病灶组比病灶数目为2个的病灶组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而腺体外浸润发病率则无差别;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疾病的复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5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7.1%(32/5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性、包膜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肿瘤位置、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果表明,对于有高危因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手术切除的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远洋分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8例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中20例(71.43%)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均发现转移,8例(28.57%)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未发现转移。13例术前伴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者,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伴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中1例发现微小癌。3例术前伴一侧多发结节者,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有3例出现暂时性声嘶,7例发生暂时性低钙血症。结论 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对伴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者,同时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但对仅峡部单发癌结节或一侧腺叶多发结节者,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或结节侧腺叶切除及对侧无结节侧腺叶次全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为临床更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法提供参考。分析12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肿瘤的大小及病理学分型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甲状腺乳头状徜小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型有关,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MET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对甲状腺癌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MET表达,以期了解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均行颈部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比较C-MET蛋白两种染色强度的淋巴结转移率。结果染色强阳性25例,染色阳性60例。染色强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染色阳性组(P0.001)。结论 C-MET的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检查对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CR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乳头状癌标本中CCR7的表达。结果:CCR7在30例乳头状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6.7%(17/30),其中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92.3%(12/13),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29.4%(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R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CR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方案的选择及药物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cLNR)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初治的85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人临床资料,研究其cLNR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关系。结果 对于临床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者(cN1b+)病人,cLNR高低和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对于临床未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者(cN1b-),cLNR的高低与侧颈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央区转移淋巴结>3个时,侧颈淋巴结复发率明显增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cLNR及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SN)的检测方法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术中使用亚甲蓝对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SN示踪,观察冷冻快速切片检查SN转移与常规病理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及SN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24例中成功检出21例SN,成功率为87.5%,SN平均每例3枚;1例假阴性,假阴性率为4.8%(1/21);无假阳性。SN对颈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为83.3%。结论亚甲蓝染色法检测SN可较准确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