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评价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内含5×10~9以上猪肝细胞的生物反应器结合血浆置换装置,构建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HALSS),并用于治疗15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结果 每次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减轻,乏力、腹胀明显改善,腹水减少。总胆红素在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由(493.5±139.8)μmol/L降至(250.9±91.3)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由(24.5±8.4)%升至(30.6±6.3)%。15例患者中11例经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细胞迅速坏死得到控制,最终好转出院,4例患者病情无好转死亡。15例患者治疗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支持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 β_1)及内毒素、一氧化氮水平动态变化,探讨其与重型肝炎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进一步阐明ALSS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4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别在ALSS治疗前后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TGF β_1水平,用基质偶氮显色法和Griess法分别测定血清内毒素及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它们在ALSS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42例患者ALSS治疗前血清中TNFα(481.57±229.31)pg/ml,TGFβ_1(44.09±31.73)ng/ml,内毒素(1.05±0.37)Eu/ml,一氧化氮(71.15±33.09)μmol/L,其中内毒素与TNF α含量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相关性。ALSS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有明显下降,TNFα(156.46±78.12)pg/ml,P<0.05;TGFβ_1(27.77±23.28)ng/ml,P<0.01,内毒素(0.28±0.22)Eu/ml,P<0.001;一氧化氮(58.11±29.30)μmol/L,P<0.001;其中血清一氧化氮与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氨浓度也具相关性。 结论 重型肝炎肝细胞损害机制中,内毒素血症和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可能是重要的两个因素。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后,血清内毒素及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透析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3种人工肝支持方法进行86例次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肾功能、血氨、凝血功能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以同期住院的33例常规综合治疗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前424.33±120.67μmol/L,治疗后降至331.09±117.91μmol/L,总胆汁酸、血氨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P<0.01),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皮疹,3例次治疗中出现明显血压下降,经对症处理能较快恢复,1例次MARS治疗结束时出现消化道出血。治疗组生存率为35.1%,高于对照组的21.2%(P<0.01)。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62例次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ALT从531.0±130.5U/L下降至221.4±128.0U/L,AST从432.4±79.1U/L下降至160.7±98.8U/L,TBIL从253.5±70.2μmol/L下降至138.6±80.4μmol/L,PTA从36.5±7.3%上升至57.3±8.5%,治疗后患者好转率达73.3%。结论血浆灌流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TECA-Ⅰ组合型人工肝治疗2例急性肝衰患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碳罐吸附加含猪肝细胞的生物型人工肝(BALSS)组成的组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急性肝衰患者的效应.方法病例1为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变,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出现肝功能不全及肝性脑病.病例2为梗阻性黄疸、肝门部胆管癌并肝左叶转移,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和肝左叶切除术后,出现急性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给患者建立股静脉循环;全血或血浆先流经含碳罐的血液净化机,再流经TECA-型生物人工肝机的中空纤维管内管腔.1.5×1010个活率为80%的猪肝细胞循环流经BALSS的中空纤维管外管腔.结果病例1经全血活性碳吸附加BALSS治疗2h时,血从129μmol/L降至93μmol/L;GPT从216.8U/L降至.3U/LGOT从377.5U/L降至307.2U/L,TB从.8μmol/L降至172.5μmol/L;DB从72.0μmol/L降至57.6μmol/L;凝血功能亦有改善(PT从19.5到16.从60%到65%从486mg/dL到512mg/dL).患者神智由嗜睡转为清醒.但2.5h时血液循环管道内出现凝血,中止治疗.病例2经血浆活性碳吸附2h,血NH3从134μmol/L降至98μmol/L.随即行血浆BALSS治疗2h时,血氨明显降低(从98μmol/L降至57μmol/L,GPT,GOT,TB,DB,BUN,Cr等亦降低;患者神智由嗜睡转为清醒.BALSS治疗4h时,血氨从57μmol/L降至30μmol/L,GPT从69.0U/L降至26.9UGOT从64.4U降至29.6U/L;TB从495.8μmol/L降至.6μmol/L;DB从240.9μmol/L降至198.0从40.9mmol/L降至36.6mmol/L;Cr651.7mmol/L降至.9mmol/L.BALSS治疗期间,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平稳,安返病房.治疗后d3患者神智清楚,血氨在正常水平,但仍少尿.结论组合型人工肝具有良好地暂时替代衰竭肝脏功能的效应,特别是能迅速降低血氨、逆转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6.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1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白介素-18(IL-18)水平。结果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清sICAM-1由治疗前548.26±150.53μg/L降至228.32±132.15μg/L,血清IL-18由治疗前723.64±160.25μg/ml降至治疗后312.53±121.39μg/ml,血清TBIL由治疗前546.11±174.86μmol/L降至178.43±87.74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由治疗前22.84±11.13%升至治疗后36.79±15.19%,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治疗组患者治愈41例(68.3%),19例(中期7例,晚期12例)死亡,58例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48.3%(28/58),30例(早期7例,中期11例和晚期12例)死亡(P〈0.0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可靠,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浆置换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的影响。方法应用日本可乐丽公司第四代KPS8800Ce人工肝治疗仪,对3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每次置换3 000ml新鲜冰冻血浆,对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术后10天采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及外周血甲胎蛋白(AFP)含量。结果31例重症肝炎患者在血浆置换术后外周血总胆红素、血氨、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AFP含量在血浆置换治疗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76.82±89.44ng/ml);而术后、术后10天血清分别为38.54±72.12、45.4±55.6 ng/ml,均较术前的AFP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浆置换能有效地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是重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治疗方法对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应用血浆置换(PF)治疗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17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2000ml,3000ml血浆置换和不进行PE治疗。结果中期患者在PE治疗后,A、B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分别由治疗前501.7±57.6μmol/L和506.3±62μmol/L降为412.4±57.8μmol/L和390.1±59.3μmol/L,凝血酶原时间由26.4±5.6s和26.6±5.8s降至19.6±7.4s和18.9±7.3s,血肌酐由123.3±31.1±mol/L及125.3±31.4μmol/L降到104.6±31.4μmol/L和100.7±30.6μmol/L;A组中期患者的病死率为48.28%,B组为46.43%,与对照组(8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晚期患者的病死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血浆量的血浆置换均可改善中期患者的肝脏功能,但对晚期患者无效。  相似文献   

9.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1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其中10例联合人工肝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替比夫定可使HBV-DNA载量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好转;7例应用后2周出现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其中4例于抗病毒治疗6周后,并结合内科综合治疗、血浆置换治疗,TBIL持续大于205 μmol/L,其中1例行肝移植治疗;9例患者于应用后2周出现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升高.结论 替比夫定可明显抑制重型乙型肝炎病毒复制,部分患者有肝功能波动,需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并及时调整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膦甲酸钠对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8例,在一般保肝、支持及防治并发症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治疗4周,观察肝、肾脏功能,HBV DNA定量变化及病死率等。结果膦甲酸钠对急性、亚急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有明显影响,SB由300.96±142.80μmol/L下降为57.72±22.15μmol/L,ALT由352.73±168.14u/L下降为36.00±4.10u/L,AST由433.22±169.11u/L下降为50.18±12.52u/L,PT由22.88±12.23(秒)下降为10.11±3.72(秒),CHOL由1.99±1.56mmol/L上升为3.60±2.18mmol/L;膦甲酸钠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亦有明显影响,SB由394.58±179.82mmol/L下降为78.44±23.72μmol/L,ALT由199.44±107.82u/L下降为42.52±27.01u/L,AST由210.00±170.32u/L下降为79.44±40.73u/L,PT由27.81±13.22(秒)下降为16.11±8.34(秒),CHL由0.99±1.68mmol/L上升为2.90±1.99mmol/L。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变化显示,治疗前为3072.58±742.36pg/ml,治疗后为400±80.70pg/ml;对照组则分别为2989.40±800.48pg/ml和2004.58±807.56pg/ml。在68例重型肝炎中,治疗组死亡8例(22%);对照组死亡14例(46%),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膦甲酸钠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乙型重型肝炎,明显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0.5μmol/L、5.0μmol/L、50.0μmol/L)5-Aza-CdR处理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72小时后,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处理前后DAPK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水平。以未经处理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作为对照组。结果未经5-Aza-CdR处理的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株DAPK基因启动子高度甲基化,平均水平为76.71%。经3种不同浓度药物处理72小时后,各组间甲基化平均水平分别为78.29%、77.57%和66.00%,各组间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71,P<0.01)。其中,50.0μmol/L处理组细胞甲基化水平最低,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MMC-7721细胞株DAPK基因启动子区呈高度甲基化状态;5-Aza-CdR能够逆转人肝癌细胞SMMC-7721DAPK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就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病人的疗效观察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1月到2013年1月所收治的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患者5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分别是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静脉注射胺碘酮溶液及口服胺碘酮。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82%,二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压值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都达到正常水平,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不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都没有出现肾功能、肝功能损害、恶性心律失常、不可耐受性低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病人的疗效较佳,安全有效,无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以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DH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的DHF患者41例,随机分为rhBNP治疗组和对照组硝酸甘油(NIT),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d生命体征,心功能分级,相关心功能指标及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的变化。结果:1.2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无明显变化(P>0·05)。2.患者心率(HR)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d,rhBNP组HR仍维持较低(P<0·05)。3.治疗后3d内,rhBNP组尿量较NIT组明显增多(P<0·05)。4.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提高(P<0·05),且rhBNP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3d,rhBNP组仍有改善(P<0·05)。5.患者NYHA分级均降低(P<0·05);治疗后3d,2组NYHA分级仍较低(P<0·05)。6.治疗后3d,患者血浆BNP水平均有下降(P<0·05),且rhBNP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rhBNP可明显改善DHF患者的心功能,其近期效果优于常规NIT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肝炎重度42例、慢加急肝衰竭24例、慢性肝衰竭35例、肝硬化32例和健康人群50例,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g)。结果与对照组比,各型慢性肝炎组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和肝硬化组MPV、PDW、P-LCR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LT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PLT、MPV、PDW和慢性肝衰竭组MPV高于肝硬化组(P〈0.05,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型慢性肝炎组PT、APTT、TT升高,Fig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慢性肝衰竭组、肝硬化组PT、APTT、TT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Fig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和慢性肝衰竭组Fig低于肝硬化组,慢性肝衰竭组APTT高于肝硬化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反映了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和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应用伏立康唑治疗肝衰竭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疗效及其安全性情况。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肝衰竭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接受伏立康唑治疗14例,接受伊曲康唑治疗12例,观察12 w。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在治疗第4 w时,伏立康唑治疗患者血清TBIL水平为(96.2±54.3) μmol/L,显著低于伊曲康唑治疗组[(178.3±89.4) μmol/L,P<0.05];伏立康唑治疗组血清IL-6水平为(11.5±6.7) pg/ml,显著低于伊曲康唑治疗组[(18.5±6.8) pg/ml,P<0.05];所有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时间为(27.21±15.96) d,其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时间为(17.8±6.9) d,显著早于慢性肝衰竭患者[(37.2±16.4) d,P<0.05];两组生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肝肾功能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抗真菌药物治疗均未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在治疗12 w时,6例(42.9%)伏立康唑治疗患者生存,显著高于伊曲康唑治疗组的3例(25.0%,P<0.05)。结论 应用伏立康唑能更早、更有效地控制肝衰竭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情,不影响肝肾功能,提高生存率,可能与及时控制感染后降低了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周艳艳  周南翔  霍继荣 《胃肠病学》2009,14(10):585-588
背景: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分离自人肝癌细胞株,其功能特性与多种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和预后相关。目的:观察以小干扰RNA(siRNA)靶向抑制HDGF基因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人肝癌细胞株HepG2HDGFmRNA表达。构建靶向HDGF的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建立稳定表达siRNA-HDGF的HepG2细胞株。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iRNA—HDGF的干扰效率。MTT实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情况。结果:HepG2细胞中HDGFmRNA表达明显。蛋白质印迹法筛选出的干扰效率为75-3%的HepG2细胞株.生长速度较转染阴性对照载体和未转染载体的细胞显著减慢(P〈0.05),在软琼脂上形成的集落数减少(9.64±1.62对36.41±1.68和35.50±3.27,P〈0.05),穿过Boyden小室Matrigel基质胶的细胞数亦显著减少(51.27±6.53对153.80±10.04和154.33±10.23,P〈0.05)。结论:以siRNA靶向抑制HDGF基因能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的增殖和侵袭力.HDGF可能成为肝癌基因治疗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hs-CRP水平改变对肝衰竭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在武汉市第七医院住院的患者134例,分为3组。分别测定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肝衰竭患者(n=60)及未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肝衰竭患者(n=37)治疗前后以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n=37)血清hs-CRP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均检测了hs-CRP的水平分别为(12.89±9.39)、(12.22±9.73)、(2.83±6.79)mg/L。人工肝治疗组与未行人工肝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衰竭两组与CH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人工肝治疗组临床好转率为78.33%,与未行人工肝治疗组临床好转率54.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5,P0.05);人工肝治疗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明显下降(t=5.344,P=0.000),与人工肝治疗无效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8,P=0.038)。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降低肝衰竭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观察hs-CRP水平的变化对病情的进展及人工肝的疗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HBV特异性抗体表达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9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及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表达的不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M)特异性表达的不同将肝衰竭患者分为特异性抗体阳性(指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和特异性抗体阴性(无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2组,分析2组患者HBV DNA水平的变化和生存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469,P0.05);HBeAg阳性和阴性的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相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11.665和-12.853,P0.05)。在391肝衰竭病例中,HBV特异性抗体阳性组29例(7.42%),死亡25例(86.21%),HBV特异性抗体阴性组362例(92.58%),死亡157例(43.37%),2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抗体阳性组患者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特异性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4,P0.05)。2组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7.427和7.513,P0.05)。结论 HBV M表达形式及机体免疫状态的动态变化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HBV DNA低水平复制系机体处于免疫清除期所致,而同时伴抗-HBs、抗-HBe、抗-HBc 3个抗体同时阳性则提示机体对HBV的超强免疫反应,致使病情恶化、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衰竭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肝衰竭组及对照组,研究两组患者血常规、腹水细胞计数和腹水培养情况,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对肝衰竭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中经验使用抗菌药物(三代头孢、莫西沙星、亚胺培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肝衰竭合并腹膜炎组患者血中中性粒细胞比例、PCT〈2的比例、腹水细胞总数分别为(81.50±9.25)%、12.5%、(3.43±0.44)log/ml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水培养阳性率均较低,分别为22.7%及15.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腹水培养结果大肠杆菌所占比例为35.0%,对三代头孢普遍敏感率为25.0%,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衰竭合并腹膜炎组中应用亚安培南及莫西沙星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4.0%、74.0%,高于三代头孢(52.6%),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7.10±1.64)d、(8.50±2.57)d短于三代头孢组(12.20±4.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衰竭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感染重,腹水培养阳性率低,对三代头孢的敏感率低,亚安培南及莫西沙星治疗疗效优于三代头孢。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取健康孕妇正常分娩婴儿的脐带,分离、培养获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采用荧光标记的鼠抗人PE-CD29、FITC-CD34、PE-CD44和FITC-CD45抗体标记,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进行鉴定。在3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8例(A组)患者经前臂静脉进行UC-MSCs移植,8例(B组)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行肝动脉移植,两组移植的UC-MSC数量为>5×107。另19例(C组)患者仅接受内科综合支持治疗。观察患者血生化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12周时,C组患者死亡7例(36.8%),而A组死亡1例(12.5%),B组死亡2例(25.0%),细胞移植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患者TBIL、Cr、ALB、INR和MELD分别为36.8±12.4μmol/L、70.6±18.6μmol/L、34.5±5.6g/L、1.2±0.2和18.6±3.2,B组分别为50.2±15.4μmol/L、66.5±20.0μmol/L、35.5±3.4g/L、1.1±0.2和18.7±3.4,而C组则分别为43.9±17.2μmol/L、89.4±25.6μmol/L、29.5±5.3g/L、1.6±0.3和22.7±3.9,前两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C组(P<0.05);16例进行细胞移植的患者术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未发生与移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明显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