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肉苁蓉传粉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目的 :研究肉苁蓉的传粉特性。方法 :采取异株异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去雄套尼龙袋不授粉和套袋不授粉 4种方式。结果 :肉苁蓉异株异花授粉平均结实率 94.1% ,同株异花授粉平均结实率 52.2% ;异株异花授粉结实质量优于同株异花授粉 ;去雄套尼龙袋不授粉及套袋不授粉肉苁蓉不结实。结论 :授粉能使肉苁蓉结实 ,异株异花授粉肉苁蓉结实率高、种子质量好。  相似文献   

2.
苗药头花蓼种植适宜区分析及GAP基地选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出并建立头花蓼GAP基地的选择依据与标准,促进头花蓼GAP基地的合理选建与资源科学利用。方法:对苗药头花蓼野生资源进行调查,观测头花蓼资源分布、生长环境、生长特性、群落类型及伴生植物等。对贵州不同产地,不同生长环境头花蓼的生长特点与主产区域气候、土壤环境等进行对比,并根据贵州头花蓼资源调查及其自然分布区域特点等,对其种植适宜区进行分析。结果:制定了“头花蓼药材GAP基地的选择依据与标准”,为生产优质药材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结论:通过头花蓼野生资源分布、生态环境调查与其种植适宜区的分析研究,为头花蓼野生变家种、规范化种植和GAP基地合理选择与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头花蓼营养生长特性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野生变家种头花蓼枝叶为主的营养生长特性。方法:采用固定植株跟踪观察法,研究观察其株高、主分枝数、主枝长、枝径、叶片大小和植株覆盖面,同时观察其根系生长状况。结果:6~8月中旬前为头花蓼的主要生长期,在此期间生长快速,而其主根、须根均不发达。结论:头花蓼具有以枝叶为主的营养生长特性,其主根、须根均不发达;6-8月中旬前为野生变家种头花蓼的主要生长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对头花蓼种子发芽的影响,为头花蓼种子发芽率检验及田间播种提供参考。方法:考察温度、培养方式以及盐胁迫对头花蓼种子发芽的影响,用培养皿法培养种子,统计发芽率。结果:头花蓼种子于15℃发芽率最高;在盐胁迫条件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呈下降趋势,低盐条件下,发芽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光培养比暗培养发芽率高,纸间比纸上发芽率高。结论:头花蓼种子发芽率检验时应选择15℃,有光照条件、双层滤纸纸间培养方式进行,在发芽试验进行20 d时,计算种子发芽势。头花蓼种子播种时,播种育苗田盐浓度不能高于1~2 g/L,过高影响头花蓼种子发芽。  相似文献   

5.
头花蓼皆为地上全草入药,富含黄酮类成分,治疗泌尿道感染疗效显著。但是头花蓼茎、花、叶等部位总黄酮含量差异悬殊,其基因组研究资源十分缺乏。课题组经过10余年对转录组、代谢组及其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积累,有助于探索头花蓼不同入药部位总黄酮代谢模式。本文从头花蓼黄酮类成分药效研究、药效成分、基因表达等研究层次方面进行介绍,为头花蓼黄酮类成分最佳临床入药部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川贝母开花动态及授粉习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川贝母有性繁殖特性,为川贝母集约化良种繁育及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观测川贝母单花开花动态及雌、雄蕊发育过程;采用分期授粉方式与套袋实验测定柱头熟性和自然异交率。结果与结论:川贝母单花从现蕾至开花结束约需12 d;花药散粉方式为纵裂式,散粉时间2~4 d;雌蕊先成熟,中蕾期开花第3天柱头均有可授性,最佳授粉时期为花开放第2~3天;自然异交率为81.9%,属典型异花授粉植物。  相似文献   

7.
曾宪法  刘畅  杨小英  唐依莲  张晨  蒲翔 《中草药》2023,54(10):3378-3390
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为贵州特色苗药,是对泌尿系感染有独特疗效的苗药单方制剂原料药材,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中国药典》中却无头花蓼指标性成分记载,系统阐释其“成分-质量-功效”之间的关系无标准依据。近年来,研究学者对头花蓼研究逐渐深入,其新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更新。在对头花蓼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目前质量控制现状总结的基础上,基于理解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新概念,从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有效性、不同产地、采收期、加工方法、化学成分可测性、传统药性、不同入药部位等方面预测分析头花蓼的Q-Marker,可将槲皮素、槲皮苷、没食子酸、原儿茶酸作为头花蓼潜在Q-Marker的选择对象,为头花蓼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热淋清颗粒生产原料药头花蓼提取后的药渣为研究对象,探索头花蓼药渣回收利用的方式。方法:分析头花蓼药渣中的营养成分,并将药渣制成基质,用于头花蓼药材栽培,并对栽培的头花蓼药材进行质量检测。结果:药渣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pH适中。药渣基质栽培的头花蓼药材与头花蓼GAP基地土壤栽培的头花蓼药材在外观性状、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上相差不大,且符合药用要求。结论:将药渣作为基质栽培头花蓼药材,避免了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为制药企业开辟了一条绿色中药材生产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民族药头花蓼居群间的DNA序列变异与地理分布的关系,为头花蓼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评价提供分子依据.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对头花蓼11个居群11个个体样品的叶绿体psbA-trnH,trnL-trnF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研究.结果:头花蓼11个居群的叶绿体psbA-trnH长402 bp,存在6个变异位点.trnL-trnF长875 bp,存在5个变异位点.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表明,头花蓼在贵州至云南的类群存在较大程度变异.结论:贵州西部与云南东部地区的头花蓼有利于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形因子的贵州省头花蓼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通过对头花蓼中没食子酸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行贵州省头花蓼种植的地形适宜性等级划分,为贵州省头花蓼种植最佳区域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对贵州14个县野生头花蓼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地理变异,不同地形条件下没食子酸含量变异,坡度、坡位、坡向、海拔高度等地形因子对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并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依据头花蓼中没食子酸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基于地形因子的头花蓼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结果与结论:坡度、坡向、海拔高度对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影响较大.贵州省海拔较低、阴坡、坡度较小的地区,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较高.贵州东部地区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贵州省中东部地区的地形条件最适宜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积累.  相似文献   

11.
不同肥料及施用量对头花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给头花蓼的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测定头花蓼在施用10种不同量的N(尿素)、P(过磷酸钙)、K(硫酸钾)肥及农家肥后的产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施P肥、农家肥的产量有显著差异(F>F0.01),施N肥、K肥的产量无显著差异(F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头花蓼的质量标准。方法显微鉴别法、TLC法定性鉴别头花蓼;《中国药典》方法检查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和槲皮苷的含有量。结果显微鉴别特征性强,多见腺毛、不定时气孔、草酸钙簇晶等;TLC图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专属性强;23批样品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50%乙醇浸出物含有量分别为7.75%~11.63%、4.04%~18.79%、0.14%~8.62%、15.49%~25.26%;没食子酸、槲皮苷含有量分别为0.470~1.856、0.160~4.199 mg/g。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头花蓼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广东溪黄草药材的原植物调查及商品鉴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陈建南  刘念 《中药材》1996,19(2):73-75
对广东主要中药溪黄草产地进行了原植物采集和调查,鉴定出其基源植物为狭基线纹香茶菜、线纹香茶菜、细花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4种;并通过商品鉴定查明广东市场流通的溪黄草药材主要来自狭基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2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头花蓼PolygonumcapitatumBuch.-Ham.exD.Don种子发芽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不同温度和黑暗条件下的发芽试验以及浸种处理发芽试验,观察统计其发芽所需时间、发芽持续时间、发芽势、发芽率。结果头花蓼种子在10~35℃下都能发芽;10~30℃下都能发芽完全;20℃、25℃时,观察的4项指标都无显著差异,并出现最短的发芽时间(4d)和最高发芽率(93.3%)。光照能使发芽时间缩短4天,发芽势提高50.6%,但不影响发芽率。浸种处理会降低头花蓼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特别是温水浸种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20~25℃是头花蓼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发芽期间给予光照能极显著缩短发芽时间和提高发芽势。浸种处理对头花蓼种子的萌发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彝族药姜味草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对其质量进行分析,并测定其中4种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C18色谱柱(4.6 mm×250 mm,4 μm),以乙腈-0.2%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以迷迭香酸为参照,建立15批不同来源样品的HPLC特征图谱,结合相似...  相似文献   

16.
棠梨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棠梨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Pharm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采用光谱分析方法包括MS和1D-NMR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棠梨花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醇(1),熊果醛(2),对羟基苄基甲基醚(3),对羟基苄基乙基醚(4),E-1-(4’-羟基苯基)-丁-1-烯-3-酮(5),5,6α-环氧-3β-醇-豆甾烷(6),5,6β-环氧-3β-醇-豆甾烷(7),豆甾-5-烯-3β,7α-二醇(8),棕榈酸胡萝卜苷(9),1,3-二亚油酸甘油酯(10),亚油酸(11),胡萝卜苷(12),β-谷甾醇(13)。结论化合物1~11首次从川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了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差异。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11批头花蓼中,贵州盘县、云南昆明、西藏墨脱等地野生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较高,贵州施秉栽培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较高。结论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应注意生长环境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廖雪珍  廖惠芳 《中药材》1996,19(7):363-365
对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的水提物进行了消炎、护肝和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的水提物均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部炎症反应,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提取物能对抗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三者均有降低CCl_4引起小鼠急性肝损伤后SGPT升高的作用;小鼠一次口服三者水提物的最大耐受量分别为60、60和90g/kg体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第二茬溪黄草药材中迷迭香酸、总二萜、总黄酮的含量,确定其最佳采收期,为按中药材GAP原则制定相关标准操作规程(SOP)并实施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溪黄草基地产不同采收期第二茬溪黄草药材中迷迭香酸和总二萜、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不同采收期的第二茬溪黄草药材中迷迭香酸含量差异较大,而总二萜、总黄酮的含量差异相对较小,其中迷迭香酸的含量差异达10倍之多。溪黄草品种中3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采收时间均呈正相关,线纹香茶菜和纤花香茶菜品种中3种成分的含量在考察期内处于一个上下波动的状态,作者建议第二茬溪黄草品种和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品种的最佳采收期分别在第一茬采收后第120~140天和第60天左右。结论:2种含量测定方法均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本实验中所用的样品均采自溪黄草种植基地,对第二茬溪黄草药材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于指导第二茬溪黄草药材的采收和溪黄草GAP基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