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乌苏里藜芦碱抗血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国柱  李欣燕  吕莉  李卫平  赵伟杰 《中草药》2003,34(12):1107-1110
目的 研究乌苏里藜芦生物碱(VnA)对大鼠的抗血栓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电刺激诱发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和瘀血诱发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VnA的抗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结果 大鼠iv6种不同剂量的VnA(7.2~42.9μg/kg)导致血管阻塞时间(OT)显著延长,且具明显的剂量依赖性,VnA30μg/kg产生的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与赖氨匹林18.0mg/kg的作用相当。单次ivVnA30μg/kg使OT呈时间依赖性延长。VnA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起效迅速,持续至少80min,iv后15min达效应峰值。iv VnA(15~45μg/kg)显著减少下腔静脉血栓干质量,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VnA具有强大的抗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并具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守时间依赖性。其抗血栓效能高,作用强度大,在大鼠的有效剂量低至μg/kg水平。VnA抗血栓活性的发现为其研究开发展示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维药榅桲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药榅桲Cydonia Oblanga Miller(COM)对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FeCl3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和结扎法所致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考察榅桲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的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a)、血栓烷B2(TXB2)含量。结果:榅桲提取物显著延长FeCl3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并显著减轻动脉血栓重量,显著减轻结扎法所致下腔静脉血栓重量,明显降低TXB2含量和增加6-keto-PGF1a的含量。结论:维药COM具有较强的抗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其抗血栓作用形成的机制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TXB2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5,(10):1438-1439
目的:通过不同的试验方法和动物模型对梗舒胶囊的功能主治进行验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测定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率的方法,观察梗舒胶囊抗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作用;采用大鼠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血栓形成的方法,观察了其体内抗血栓作用;采用大鼠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方法,观察了其体外抗血栓作用。结果:梗舒胶囊可显著降低实验性急性血瘀证大鼠血小板的聚集性和粘附性(P<0.05);可明显抑制大鼠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血栓形成(P<0.01);可明显抑制大鼠体外血栓形成(P<0.01)。结论:梗舒胶囊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蛭免加热提取物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水蛭免加热提取物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并与水蛭煎煮浓缩物进行比较.方法小鼠灌胃给水蛭两种提取物5.72g生药/kg,2.86g生药/kg,1.43g生药/kg,采用玻片法测定小鼠凝血时间;剪尾法测定小鼠出血时间.大鼠灌胃给水蛭两种提取物4g生药/kg,2g生药/kg,1g生药/kg,观察对大鼠下腔静脉结扎后静脉血栓湿重及干重的影响、对电刺激颈总动脉闭塞性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小板血栓湿重的影响.结果水蛭免加热提取物延长正常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减轻大鼠静脉血栓的湿重和干重,延长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减轻大鼠血小板血栓的湿重.结论水蛭免加热提取物具有强大的抗凝血作用,抑制大鼠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及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水蛭免加热提取物在抑制大鼠静脉血栓形成、延长小鼠凝血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的煎煮提取物.  相似文献   

5.
莪术50%乙醇大孔树脂洗脱部位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莪术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部位的抗血栓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尾部血栓模型,电刺激致大鼠实验性颈总动脉血栓模型,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观察广西莪术50%乙醇大孔树脂洗脱部位抗血栓作用;用FeCl_3诱导大鼠体内血栓模型,观察其抗血栓作用及对大鼠NO、ET-1、6-keto-PGF1α、TXB_2等含量的影响;用大鼠血小板聚集实验观察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广西莪术50%乙醇洗脱部位(6.0、3.0、1.5 g生药/kg)能明显减少角叉菜胶所致小鼠尾部血栓黑尾动物数,减小黑尾长度;广西莪术50%乙醇大孔树脂洗脱部位(3.0、1.5、0.75 g生药/kg)明显延长电刺激致大鼠实验性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时间,明显减轻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湿重;明显减轻FeCl_3诱导体内血栓模型大鼠血栓湿重,增加大鼠NO、6-keto-PGF1α含量,降低ET-1、TXB_2含量,提高NO/ET-1、6-keto-PGF1α/TXB_2比值;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结论:广西莪术50%乙醇大孔树脂洗脱部位具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其机制与调节NO、ET-1、6-keto-PGF1α、TXB_2水平和NO/ET-1、6-keto-PGF1α/TXB_2比值,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滇南血栓颗粒对体外血小板聚集和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比浊法,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诱导剂,测定滇南血栓颗粒的体血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采用结扎大鼠下腔静脉的方法,观察滇南血栓颗粒的体内抗血栓作用。结果滇南血栓颗粒可显著对抗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其半数抑制率(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29.84 mg.m L-1;滇南血栓颗粒可明显减轻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重量。结论滇南血栓颗粒在体外、体内均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2):126-132
目的:探讨药根碱对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分析其是否会导致出血倾向。方法:采用体外凝血实验,检测药根碱对家兔血浆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大鼠FeCl_3诱导的颈总动脉血栓模型和下腔静脉结扎静脉血栓模型,检测血栓形成阻塞时间(OT)、血栓重量、凝血、抗凝及纤溶等相关指标,分析药根碱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小鼠尾静脉给药后,测定出血时间,初步分析药根碱是否存在导致出血的风险。结果:①体外实验表明,药根碱在浓度0.4 mg/ml~1.2 mg/ml呈浓度依赖地延长APTT(P<0.01),但不延长PT和TT(P>0.05)。②在大鼠颈总动脉、下腔静脉血栓模型,药根碱2、3 mg/kg静脉注射可显著延长OT(P<0.05或0.01),降低血栓重量(P<0.01);同时药根碱4 mg/kg可显著延长APTT(P<0.05)。但药根碱对PT、TT和血浆血小板、抗凝系统、纤溶系统均无显著影响(P>0.05)。③小鼠尾出血实验表明,药根碱2、4 mg/kg对出血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药根碱具有确切的抗动、静脉血栓的作用,其抗栓作用与血小板、抗凝系统、纤溶系统无显著相关,可能主要通过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而发挥抗血栓作用。该药不显著延长出血时间,提示其出血副作用较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的抗血栓作用。方法:采用大鼠静脉血栓形成造模法,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法,小鼠静脉注射胶原蛋白-肾上腺素造成血栓形成等模型。结果:二氢杨梅素能明显减轻静脉血栓湿重和干重,抑制大鼠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血栓形成,提高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小鼠瘫痪的恢复率。结论:二氢杨梅素具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广西莪术70%乙醇洗脱部位对血栓模型大鼠的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致实验性血栓模型、动-静脉旁路大鼠血栓模型观察广西莪术70%乙醇洗脱部位抗血栓作用;采用大鼠FeCl_3诱导形成体内血栓模型,观察对大鼠抗血栓作用和对血清NO、ET-1、6-keto-PGF、TXB_2含量的影响;用急性血瘀大鼠模型,观察其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通过血小板聚集实验观察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影响。结果:广西莪术70%乙醇洗脱部位能显著延长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致实验性血栓形成的时间,减轻动-静脉旁路大鼠形成血栓湿质量;显著减轻大鼠FeCl_3诱导形成体内血栓模型血栓湿质量,提高其血清NO、6-keto-PGF含量,降低其血清ET-1、TXB_2含量,升高NO/ET-1、6-keto-PGF/TXB_2比值;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对大鼠血小板聚集产生显著抑制。结论:广西莪术70%乙醇洗脱部位有显著的抗血栓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NO、ET-1、6-keto-PGF、TXB_2水平及NO/ET-1、6-keto-PGF/TXB_2比值,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心片对大鼠体内动脉血栓形成及家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法,观察药物对动脉内血栓阻塞时间(OT)的影响。采用正常家兔血小板血浆(PRP),以ADP为促凝剂,通过血小板聚集仪观测血小板聚集曲线,以血小板凝集1min(PAG-1)、3min(PAG-3)、5min(PAG-5)和最大峰值(PAG-M)为观测指标,比较给药各组与空白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复心片高、中剂量组可以延长大鼠颈总动脉OT,复心片体外给药使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结论复心片对血栓形成及对ADP所致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半日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半日花Helianthemum ordosicum树枝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对鄂尔多斯半日花氯仿提取物进行分离,运用波谱法鉴定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鄂尔多斯半日花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stigmast-4-en-3-one(2)、阿魏酸丁酯(3)、苯甲酸二丁酯(4)、苯甲酸(5)、咖啡酸(6)、阿魏酸(7)、表儿茶素(8)、儿茶素(9)、表没食子儿茶素(10)、没食子儿茶素(11)和没食子儿茶素-(4α,8)-表没食子儿茶素(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8~12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膜苞鸢尾和蓝花喜盐鸢尾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阳  陈洁君  王辉  董晓芳  赵长琦 《中草药》2013,44(11):1371-1375
目的 分别对鸢尾属2种植物膜苞鸢尾Iris scariosa和蓝花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var.sogdiana的根及根状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MS、1H-NMR、13C-NMR、2D-NMR)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膜苞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野鸢尾苷元(1)、尼鸢尾黄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5,7,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3)、尼鸢尾黄素(4)、德鸢尾苷元(5)、鸢尾酚酮(6).从蓝花喜盐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5,7,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3)、5,2 '-二羟基-6,7-二甲氧基异黄酮(鸢尾灵A,7)、鸢尾甲黄素B(8)、鸢尾甲黄素B4'-O-β-D-吡喃葡萄糖苷(9)、鸢尾甲黄素B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山姜酮(11)和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喜盐鸢尾苷.化合物1~6是首次从膜苞鸢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2是首次从蓝花喜盐鸢尾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大株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I)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雪晶  谢雪  罗鑫  宋亚玲  赵祎武  黄文哲  王振中  萧伟 《中草药》2015,46(23):3471-3474
目的 对大株红景天Rhodiolawallichiana var. cholaensis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反复DAC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有机波谱学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大株红景天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丁香酸(2)、酪醇(3)、红景天苷(4)、3,4-二羟基苯甲酸(5)、对羟基苯甲酸(6)、对羟基苯乙酸(7)、对羟基苯丙烯酸(8)、对羟基苯丙烯酸4-O-β-D-葡萄糖苷(9)、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0)、云杉苷(11)、二氢松柏苷(12)、岩白菜素(13)、rhodiocyanoside A(14)、5-羟甲基糠醛(15)。结论 化合物715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81214为首次从大株红景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仰莲  周勤梅  彭成  郭力  张廷模  熊亮 《中草药》2015,46(15):2193-2197
目的研究叠鞘石斛Dendrobium aurantiacum var.denneanum药材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AB-8、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质谱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从叠鞘石斛茎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7R,7′R,8R,8′S)-4,4′-二羟基-3,3′,5,5′-四甲氧基-7,9′-环氧木脂烷-7′,9-内酯()、(-)-丁香脂素()、(-)-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拖鞋状石斛素()、石斛酚()、杓唇石斛素()、(+)-柚皮素()、反式肉桂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香草酸()。其中,化合物对A549、Hep G2、A2780肿瘤细胞增殖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5.49、51.2、119.3μmol/L。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石斛脂素;且对3种人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燕萍  钟国跃  沈云亨 《中草药》2016,47(5):712-716
目的对黄花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var.przewalskii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学方法以及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黄花角蒿全草80%乙醇水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和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对丁氧基红景天苷(1)、角蒿辛C(2)、角蒿酯碱(3)、7-羟基多花藤碱(4)、角蒿原碱(5)、苯乙醇葡萄糖苷(6)、地黄苷(7)、类叶升麻苷(8)、去酰基异角胡麻苷(9)、去咖啡酰基类叶升麻苷(10)、carceorioside B(11)、红景天苷(12)、去酰基类叶升麻苷二甲醚(1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川白芷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梁波  徐丽珍  邹忠梅  杨世林 《中草药》2005,36(8):1132-1135
目的研究川白芷Ang elica d ahurica var.f orm osan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分离纯化,光谱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为异欧前胡素(Ⅰ)、欧前胡素(Ⅱ)、佛手柑内酯(Ⅲ)、别欧前胡素(Ⅳ)、花椒毒酚(Ⅴ)、8-甲氧基-5-羟基补骨脂素(Ⅵ)、比克白芷素(Ⅶ)、水合氧化前胡内酯(Ⅷ)、珊瑚菜内酯(Ⅸ)、花椒毒素(Ⅹ)、异回芹内酯(Ⅺ)、别异欧前胡素(ⅩⅡ)、psora lenqu inone(ⅩⅢ)、3-甲氧基-1H-吡咯(ⅩⅣ)、棕榈酸(ⅩⅤ)、硬脂酸(ⅩⅥ)、β-谷甾醇(ⅩⅦ)、豆甾醇(ⅩⅧ)、胡萝卜苷(ⅩⅨ)。结论化合物Ⅵ、ⅩⅢ、ⅩⅣ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ⅩⅡ均为线性呋喃香豆素衍生物。  相似文献   

17.
陈银  杨凡  敖慧  潘媛  李鸿翔  撒勋皓  唐雪  李坤林  陈兴  赵文吉  谭玉柱 《中草药》2017,48(17):3475-3479
目的研究美花圆叶筋骨草Ajuga ovalifolia var.calanth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美花圆叶筋骨草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6S)-12,16-epoxy-11,14-dihydroxy-17(15→16)-abeo-abieta-8,11,13-trien-7-one(1)、痢止蒿乙素(2)、ajudecumin A(3)、14,15-dihydroajugapitin(4)、杯苋甾酮(5)、β-谷甾醇(6)金合欢素(7)、芹菜素(8)、木犀草素(9)、东莨菪亭(10)、异东莨菪亭(11)、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2)、乙酰香子兰酮(13)。结论化合物1、10~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对化合物1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首次得到化合物1的单晶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数据。  相似文献   

18.
茶芎中两个二聚苯酞类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伞形科植物茶芎Ligusticumsinensecv.chaxiong的根茎中首次分离到2个二聚苯酞类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Z,Z'-6,6'7,3'a-diligustilide和Z-6,8',7,3'-diligustilide。  相似文献   

19.
蓝萼香茶菜三萜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福东  丁兰  汪汉卿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4):1929-1932
从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var.galaucocalyx茎叶的醋酸乙酯部分分得9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学方法进行了结构鉴定,它们分别是:软木三萜酮(Ⅰ),3β,28-二羟基乌苏烷(Ⅱ),熊果酸(Ⅲ),3β-乙酰氧基-12-烯-28-乌苏酸(Ⅳ),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Ⅴ),2α,3α,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Ⅵ),齐墩果酸(Ⅶ),β-谷甾醇(Ⅷ),β-胡萝卜苷(Ⅸ)。化合物Ⅰ,Ⅱ,Ⅳ,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束花石斛及其相似种的DNA分子鉴别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 :探讨束花石斛与同属相似种 :玫瑰石斛、喇叭唇石斛、报春石斛、兜唇石斛等植物及药材鉴别的DNA分子标记。方法 :对束花石斛及其相似种进行rDNAITS区序列比较研究。结果 :尽管束花石斛及其相似种的外部形态差异较小 ,但在rDNAITS序列上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差异。在rDNAITS区域中 ,作者共挑选了15个碱基位点用作鉴别束花石斛及其相似种的DNA标记。结论 :根据rDNAITS区碱基序列差异 ,能准确鉴别束花石斛及其相似种植物及药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