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水平及NDS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选取98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NDS评分.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凝集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凝集情况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NDS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水平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对于病情的控制较为迅速,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作为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高聚集抑制剂,它通过抑制ADP从而干预了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的结合,具有不可逆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广泛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近年来对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索-6(IL-6)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循证医学是上个世纪临床医学的最大进展,而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应用循证医学最多的疾病。循证医学回答r脑血管病临床中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有效的治疗?按照循证医学的分忻结果,最有效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包括卒中单元(stroke unit)、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由此可以看出,抗血小板药物已经  相似文献   

4.
年青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特点及病因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年青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特点及病因,以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28例年青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实验组(A组),同时选取28例年青健康者为对照一组(B组)和28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为对照二组(C组),后将两组的疾病特点及病因等加以研究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年青型患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且病因方面,以吸烟、酗酒、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为主要因素,尤其是吸烟、酗酒所占比例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年青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应根据其病因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王亚生  许中 《江苏医药》1994,20(11):624-624
血清高脂蛋白(a)[Lp(a)]浓度,已被证实为冠心病(CHD)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我们通过对69例老年和老年前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LP(a)的测定,并结合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I、B(apoAI,B)测定,认为Lp(a)同样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朋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8.5岁(45~86岁),其中脑梗塞35例,短暂性脑缺血《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3岁(54…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系统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患者285例。治疗组209例予蚓激酶430mg,tid;安慰剂组76例服安慰剂2粒,tid.疗程均为4周。结果:蚓激酶治疗可使血纤维蛋白原降低(P<0.01),部分患者(43.1%)D二聚体转为阳性,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1)。对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也有轻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3%。结论:蚓激酶可作为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安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黄维惠  代继东 《医药导报》2007,26(6):624-625
[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于发病72 h后口服氯吡格雷75 mg·d 1,对照组于发病72 h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 1,其余治疗两组均相同,均连续治疗14 d。结果两组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血浆黏度、凝血因子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值得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增高,且成为临床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临床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的诊断手段较多.用药也较为繁多,其中经颅多普勒(TCD)这一技术具有操作便捷、无创、可重复操作、价廉等优点,实现了缺血性脑血管病在门诊的快速诊断。同时我们通过用药后复查经颅多普勒(TCD),观察到药物疗效,为临床一级、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17例分析朱长连,王小阳,邵凤民(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450052)本文对急诊收治的11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进行了总结分析。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70例,女47例,年龄60~90岁,其中60~70岁63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抗凝前后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血浆GMP-140、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进而比较不同药物抗凝效果。方法:用放免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0例对照组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血浆GMP-140和IL-6含量,并按缺血性质,临床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不同药物治疗前后分组。结果脑血栓形成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小板表面及血浆治疗前后分组。结果 脑血栓形成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小板表面及血浆GMP-140和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抗凝后均明显低于抗凝前并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抗凝前与抗凝后第三天血小板及血浆GMP-140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55,r=0.65,P值均<0.05);低分子肝素抗凝稍好于其它方法,联合治疗优于单项治疗(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琚双五  韩诚 《安徽医药》2008,12(10):941-9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同期检查10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P〈0.05),但左右两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增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是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性的重要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CRP)作为炎症标志物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过程的危险预测标志。本研究主要探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CR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vysteine,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80例(均为首发)。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Hcy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抗心磷脂抗体(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有研究发现,AC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1]。为了探讨AC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我们对96例该病患者的血清抗心磷脂抗体进行了测定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与血脂的关系。方法收集大于70岁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60例,脑出血病例70例,对照组(非心脑血管疾病)62例,对其采取空腹血脂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出血组与对照组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和对照组(P〈0.05)。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HDL-C比较差异不显著,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脑血管病的保护因素,血脂代谢紊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曾芳 《中国实用医药》2012,(32):196-197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型脑血管病的特点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2例老年缺血型脑血管病患者,在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颅内压升高,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后出院。结论对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灯盏花素是中药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有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本文对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而患者年复发率可达14%[1],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造成患者残疾,生活质量下降。目前,抗血小板聚集及调脂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已得到了肯定,但与阿司匹林联用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为此笔者对我院近3年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颅内血管狭窄患者66例,联合用药疗效予以分析,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溶栓前后血小析板表面GMP-140分子数、血浆GMP-140、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进而比较不同药物溶栓的效果。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血浆GMP-140和IL-6含量,并按缺血性质,临床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不同药物(尿激酶和东菱克栓酶)治疗前后分组。结果:脑血栓形成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小板表面、血浆GMP-140和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溶栓后均明显低于溶栓前并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溶栓前与溶栓后d3血小板表面及血浆GMP-140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55,r=0.65,P值均<0.05);两种方法溶栓临床评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应用上述两种方法溶栓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关系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348例)及正常人(326例)血清Hp抗体(HpIgG),比较两组HpIgG阳性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组Hcy、叶酸(Fol)、维生素(Vit)B12并对其HpIgG阳性组与HpIgG阴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组血清阳性率高于正常人,脑血管病患者HPIgG阳性组血清Hcy浓度明显高于HpIgG阴性组(56%比26%。P〈0.05)两组Fol、VitB12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Hp感染与脑血管病发病有关,Hp可能通过升高Hcy水平从而促进脑血管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