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靖  张方兰  沈静 《黑龙江医学》2011,(12):950-950
<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追踪管理需要做好预防,实施防护措施。对发生职业暴露者,以预防用药和追踪监测为重心,及时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降低职业暴露后发生职业感染的风险。但有文献报道:感染管理办公室及部分医务人员容易遗漏职业暴露后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检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2009年1~12月94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7.66%),其次是医师(18.09%);2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致伤原因及风险因素,提出安全防护对策和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理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各种风险因素的思想认识,从加强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程序,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标准预防;强化职业安全理念,落实必要防护措施做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暴露的防护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马春华  赵跃  李艳萍  赵海燕  张秀玲 《重庆医学》2013,42(10):1139-1141,1145
目的了解该院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出2011年8月该院163例工作人员发生了血源性职业暴露,对其高危因素、职业、工龄、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9.14%),其次是医师(15.95%);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原因,及时处理职业暴露,制订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制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程序,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表和职业暴露调查登记表,调查登记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结果:职业暴露的职业分布,护士(含实习护士)52名,最高,占68.42%,其次是医生12名,占15.79%;以职业暴露的类型分布,锐器伤73例,占96.05%,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以工龄分布,工龄≤3年最多37例,占48.68%;以暴露源血源性传播疾病分布,乙型肝炎居首位;发生职业暴露后均及时进行局部紧急处置,并进行临床医学观察,未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结论: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规范操作行为,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暴露后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被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手术室医务人员暴露乙肝病毒(HBV)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防护措施,降低血液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 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发生在手术室30例乙肝职业暴露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HBV职业暴露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采取处理措施,经6个月跟踪监测,未发现1例感染.结论 手术室护士是易发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能够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因素及有效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查询2007~2009年医院感染管理科HIV、HBV、HCV职业暴露后的登记记录,共发生职业暴露22例次,评估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途径,提出不同的干预措施,有效的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发生率.结果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逐年下降,2007年为7.69%,2008年为4.48%,2009年为1.92%.22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经追踪观察,无1例感染血源性疾病发生.结论 有效的干预措施的实施,为保证医务人员自身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蒋春涛  林霄  李懿 《重庆医学》2011,40(36):3668-3670
目的监测、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建立完整的监测报告系统,为制订职业暴露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1年7月83名职业暴露上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3名职业暴露中,发生锐器伤53名,发生率为63.86%,血液和体液暴露30名,发生率为36.14%;他们均接受相应的干预措施,无1人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结论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面临的高危职业风险,建立完整监测报告系统及暴露后实施干预措施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完善监测管理系统,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并登记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根据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类型、暴露发生的原因、暴露源及暴露后的处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191例,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职别:护士、实习生、医师、工勤人员、技师分别占45.03%、25.65%、20.42%、6.28%、2.62%;暴露地点主要在病房(49.74%),其次为手术室(28.80%);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94.76%),以输液针头、注射针头等空心针为主;暴露原因以操作中意外损伤为主(29.84%);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63.87%),暴露后67.02%预防使用高效免疫球蛋白。结论: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切实落实标准预防,完善报告流程,加强监管,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马丽  王琼  李明  唐倩  吴义云 《安徽医学》2014,(10):1455-145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现状,为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制定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1月-2013年12月"锐器刺伤、血源性职业暴露申请报告表"上报的132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案例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医务人员中护士的构成比最高,为53.03%;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最多的环节是在穿刺时,为37.88%,穿刺中因躁动不配合导致锐器伤占47.06%;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处置,不正确与不完全正确占21.97%。结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其中医生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欠缺,医技人员、保洁员职业防护教育缺如,医院应加强并重视不同岗位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其在标准预防中的依从性,以减少职业暴露机会,降低血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医务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增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总结我院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途径,暴露后进行应急处理措施,并随访检测。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均为阴性。结论:重视自身防护和暴露后的预防,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以制订有效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对2013年本院的37例护士职业暴露登记报告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13年本院在职临床护士共364人(含实习护士),发生职业暴露37例,发生率为10.16%;暴露种类为锐器伤和皮肤黏膜暴露,其中锐器伤占89.19%(锐器伤中针刺伤占94.12%),皮肤黏膜暴露占10.81%,其他锐器伤5.58%。暴露源类型乙肝病毒15例次占39.47%,丙肝病毒3例次占7.89%,艾滋病毒2例次占5.26%,梅毒螺旋体2例次占5.26%,不确定12例次占31.58%,未发现血缘性感染病毒3例次占10.53%;暴露人员中27人经过半年以上、其余10人已经过3个月以上追踪随访和随访,目前尚未发现一名护士因职业暴露而发生感染。结论:护理人员是锐器伤特别是针刺伤暴露的高危群体,应该制定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为临床医务人员正确执行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监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2008~2009年共有118例医务人员报告职业暴露,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HBV、梅毒、HCV、H IV是主要的职业暴露源;病房和手术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动静脉及其它穿刺、拨针及拨针后处置不当、手术操作中是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锐器损伤、粘膜溅入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方式。结论建立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和处理流程,加强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暴露后及时处理和预防用药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增强医务人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防护意识,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方法调查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HIV的途径,暴露后进行应急处理和随访监测。结果8例医务人员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均为阴性。随访1年,HIV抗体仍为阴性。结论医务人员重视自身防护和暴露后预防,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为防范职业暴露风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包括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社会心理性损害行为的防护技能培训,并对培训人员分别在培训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在培训前后,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职业暴露知识、技能考核成绩合格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技能的培训,严格标准预防措施实施,暴露后及时、规范的局部处理,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可以降低暴露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手术室医务人员暴露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防护措施,降低血液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通过对2006年6月~2008年12月发生在手术室40例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暴露以锐器伤为主31例,占77.5%,血液体液喷溅3例占7.5%,不完整皮肤粘膜接触6例,占15%。40例HBV职业暴露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采取处理措施,经6个月跟踪监测,未发现一例感染。结论手术室护士是易发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能够减低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和报告意识,实施各项防护管理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源性职业伤害的发生。方法对某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31名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对调查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名医务人员中,护理人员12人(占38.7%),临床医生7人(占22.6%),保洁员7人(占22.6%),实习生4人(占12.9%),医技人员1人(占3.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占首位的为病区,其次为手术室(分别占64.5%、29.0%);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外科系最多(占61.3%),具体科室中耳鼻喉皮肤美容科和手术科最多(分别占12.9%、9.7%);职业暴露危险环节前三位依次为整理用物和处理废物、手术缝合、动静脉穿刺(分别占29.0%、16.1%、16.1%),致伤源主要为空心针头和手术缝针(分别占71.0%、22.6%);职业暴露种类以锐器伤居首位(占93.5%);暴露源乙型肝炎病毒居首位(占58.1%)。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增强职业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实施标准预防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安萍  李荣琴 《重庆医学》2012,41(29):3082-3083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进一步健全职业防护机制,制定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方法自制职业暴露报告登记表,对42名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登记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取回顾性监测,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对发生职业暴露的42名医务人员采取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在第3、6个月复查相应的血清学指标,未出现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及感染病例。结论强化职业暴露教育;重视个人标准预防;严格医疗操作程序;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可预防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在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日愈受到重视今天,如何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特别是县级医院),是我们医院管理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介绍该院在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方面的具体做法,从制定职业安全防护相关管理制度;更新各类职业防护用具,提高护理用具的安全性;熟练应用防护技术,做好标准预防;感控部门加强防护措施应用的监督力度;完善职业暴露监测系统等方面着手.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导致的职业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探讨建立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42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基本资料、暴露时间、地点、暴露源、暴露方式、暴露发生的环节及医护人员有无防护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区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占54.8%;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原因,占83.3%;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占71.4%;暴露源以不明暴露为主,占47.6%,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占23.8%。结论: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面临职业暴露的高危风险,就职时提前注射疫苗做好自我保护、医院院感科建立快速有效的监测报告机制、并加强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暴露后及时处理伤口合理用药及暴露后按相关规定进行追踪均是降低职业感染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