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 病例摘要患者,女,28岁,顽固性便秘,不规则腹痛3年,怀孕后症状加重,于1992年9月15日入院,体检:右上腹可见肠型,无蠕动波,触诊有20cm×10cm×8cm软性包块,可上下及左右移动,清洁灌肠后包块明显缩小,泌尿系和外生殖器无异常,钡剂灌肠透视所见:钡剂顺利进入乙状结肠,到降结肠近脾区有一钡剂充填之管状文通口,从此钡剂进入两股肠管,一股沿正常结肠走行顺利到达回盲部,另一股下行至盆腔,横跨骶前迂曲向上延伸至右上腹,其盲端有巨型囊性扩张,囊内钡剂充填,X线诊断为巨大结肠重复畸形(附图),于1992年9月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19岁。因便秘,左下腹隐痛伴肿块一年于1984年5月16日入院。体格检查:较消瘦,慢性病容,血压120/70mmHg,心肺正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左侧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肿块,稍活动,无压痛。X 线钡剂灌肠示钡剂通过顺利,结肠边缘光滑,袋形正常;左侧异常肠管内有粗大粘膜,异常肠管开口及其全貌均不明确。钡剂灌肠5天后钡餐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及升结肠均无器质性改变;左侧有一U 形积钡肠腔,长50cm,宽4cm,移动度差,收缩性差,近腹中线呈盲端,在降结肠近端不能与(?)曲分离,降结肠无特殊。X 线诊断为结肠重复症,开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控性回肠,盲结肠膀胱术的优越性,方法:1992年5月-1998年5月采用可控性回肠,盲结肠膀胱术15例,术中利用回盲瓣回肠成形可控性的排尿管,盲结肠成形为贮尿囊,患者术后可在不同时间,地点自行导尿,结果:15例术后效果满意,2例因心脏病和转移癌死亡,13例均健在,8例可参加正常社会交活动,贮尿量最大600ml,最小300ml,排 的可控性比较满意,结论:肠管取材方便,全膀胱切除后回盲结肠膀胱术增强了贮尿和排尿的可控过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4.
<正> 我院外科从1987年2月至1993年12月,无选择地对43例盲结肠占位病人在行右半结肠切除后,采用回横结肠端端一层吻合后回肠套入结肠的方法完成肠道连续,重建回盲瓣的功能,收到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5—65岁,平均57.3岁。病变位于回盲部20例,升结肠17例;结肠肝曲6例。病理类型:腺癌30例。粘液腺癌5例,类癌3例,淋巴肉芽肿2例,结核3例。 43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4日内少有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诊断的重要性.方法:使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方法诊断先天性巨结肠28例.结果:所有病例在腹部立位或平片上均有不同程度腹部膨隆、肠积气、肠管扩张等表现.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可见明确结肠痉挛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其中短段型6例,占21.4%;常见型 15例,占53.6%;长段型4例,占14.3%;全结肠型1例,占3.6 %;不典型巨结肠2例,占7.1%.不典型巨结肠加照24 h排钡像见不同程度钡剂残留.结论: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安全、有效、便捷,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方法,为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6~ 1999年 ,我们通过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结肠克隆氏病 4例 ,1例手术 ,3例病理证实 ,现回顾分析其X线所见。1 病例介绍例 1:男性 ,2 8岁。腹泻 ,消瘦 3个月 ,无便血 ,近 2个月后下腹疼痛 ,同时 ,可触及手拳大小包块。临床初步诊断 ,回盲肿物 (阑尾周围脓肿 ) ,不除外肿瘤。X线检查所见 ,灌肠见回盲部充盈不完整 ,明显短缩 ,粘膜无明显破坏 ,同时与结肠肝曲 ,横结肠起始段在外侧壁 ,内侧壁分别有粘膜颗粒状增生 ,肠管有局限性偏一侧轻度狭窄 ,肠壁柔软 ,无僵硬感 ,诊断结肠局限性肠炎。手术探查盲肠有 6cm× 4cm× 8cm大小…  相似文献   

7.
(一)适应证 1.右半结肠良性肿瘤:如密集生长性息肉及巨大的绒毛状息肉. 2.盲肠、升结肠或结肠肝曲恶性肿瘤. 3.右半结肠憩室. 4.回盲部及升结肠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等. 5.右半结肠动静脉畸形出血.  相似文献   

8.
李彬强  姚海东  黄智棠  邱凯涛 《吉林医学》2010,31(15):2147-2148
目的:研究利用钡剂代替标记物行结肠运输试验的可行性。方法:利用钡剂及标记物对正常人及便秘患者行结肠运输试验,测量出各组结肠运输试验的结肠通过时间。结果:正常组全部志愿者72h排出80%以上的钡剂或标记物,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组72h均未排出80%的钡剂或标记物。钡剂结肠运输试验与标记物结肠运输试验的结肠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钡剂可代替标记物行结肠运输试验检查。  相似文献   

9.
马骊  王欣  张凤坤  赵俊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9,11(4):221-222,224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至2007年治疗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25例患者的治疗资料。其中行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8例,行切除回盲部的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9例,行全结肠切除术5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的3例。结果:病理检查结果示结肠肌间神经节细胞减少变性或缺如。盲肠结肠吻合术后患者大便次数2~4次/日,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后患者大便次数3~5次/日,全结肠切除术后为5~8次/日,结肠部分切除术后为1—2次/1~2天。结论:结肠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切除回盲部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钡剂结肠造影方法进行改良以提高术前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35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钡剂结肠造影检查前均摄腹部立位片,采用改良钡剂结肠造影方法进行操作。结果 35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应用改良钡剂结肠照影检查方法阳性检出33例,造影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诊断符合率为94.3%(33/35)。按分型有短段型10例(30.3%)、常见型19例(57.6%)、长段型3例(9.1%)、全结肠型有1例(3.0%)。2例合并腹泻患儿漏诊。结论改良钡剂结肠造影能客观显示病变结肠的形态及范围,可动态观察结肠的蠕动功能,提高术前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确诊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44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行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15例,行切除回盲部的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25例,全结肠切除术2例,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结果: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均证实结肠肠间神经节细胞减少变性或缺如。盲肠直肠吻合术后3月患者大便次数多数1~4次/日,平均2.3±1.1次/日,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后3月患者大便次数多数1~5次/日,平均2.5±1.2次/日,全结肠切除术后为3~8次/日,结肠部分切除术后为1~2次/1~2日。结论:结肠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保留回盲瓣的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切除回盲部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71岁。发现右下腹包块半月,伴触痛及腹胀。查体:消瘦体型,腹平软,右下腹可扪及约10cm×10cm包块,质硬,压痛,活动度小。大便隐血试验阳性。CEA、AFP及CA199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CT提示:横结肠右侧、右侧髂窝回盲部及盲肠占位性病变,周围广泛粘连、浸润,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术前诊断:回盲部包块。治疗:经积极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见:回盲部回肠与结肠扭曲成团,右半横结肠与回盲部粘连、浸润。包块约15cm×15cm×8cm大小,右结肠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诊断:回盲部结肠大量钙…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患者女,60岁。因腹痛伴停止排气便3d于2002年9月日入院。既往否认有便秘史。入院体检:一般状态较差,全腹胀右上腹明显,可见肠形,右中上腹有轻压痛,肠鸣音减弱。辅助检查:血WBC7.4×109,HGB125g/L。钡剂灌肠:钡剂流经横结肠近端时受阻,局部肠管约10cm狭窄,黏膜纹消失,狭窄近端肠管明显扩张。入院诊断:急性肠梗阻。行保守治疗无效,腹胀进行性加重,于2002年9月12日急诊手术。术中见:横结肠中段上近端肠管极度扩张,其远端结肠壁略增厚,呈痉挛样改变,加压近端痉挛处略有扩张,肠内容物通过不畅,该段肠管约10cm。切除狭窄段及部分扩张…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48岁,因下腹疼痛8 h入院。查体:T 36℃,P 68/min,R 20次/min,BP 124/86 mmHg。腹平软,脐下压痛,右下腹可触及包块,约5 cm×6 cm大小,质中。实验室检查:血WBC8.98×109/L,N 0.90。腹部超声示:肠管扩张,右侧腹部实质性包块。行结肠镜检查,因患者痛苦未达回盲瓣,于距肛门659/L,N 0.90。腹部超声示:肠管扩张,右侧腹部实质性包块。行结肠镜检查,因患者痛苦未达回盲瓣,于距肛门6570 cm升结肠处见一紫红色肿物,质脆,触之易出血。镜检考虑:结肠肿瘤。CT示:右侧中腹部肿瘤性病变,考虑结肠肿瘤。诊断:右侧腹部包块,结肠肿瘤?入院后行肠道准备,在全麻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选择检查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有效方法。方法 :本组共收集 11例 ,全部病例摄X线平片 ,其中 1例碘水口服全消化道检查、2例钡剂灌肠检查、5例碘水灌肠检查、2例口服碘水 钡剂灌肠检查、1例碘水灌肠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 :全组病例均未发现结肠病变 ,分别诊断为麻痹性或功能性结肠梗阻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 )。结论 :以碘水灌肠检查最为安全、方便 ,适应证广泛 ,是检查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结肠损伤是较常见的腹内脏器损伤,在开放性腹部损伤中结肠损伤占15%~20%,在闭合性损伤中结肠损伤占3%~5%.结肠在腹腔内的位置深而相对比小肠固定,加之存在有脾曲、肝曲、回盲瓣及直肠括约肌等特殊固有结构,使结肠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因此当发生损伤时易致结肠闭袢性梗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特征性表现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8例新生儿的腹部X线平片及钡灌肠影像资料。结果 8例腹部X线平片均显示异常,均有全腹小肠胀气,伴气液平面6例,无1例结肠充气扩张;钡灌肠表现为结肠细小,宽径0.4~1.0cm,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管呈细绳状。钡灌肠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6例,3/4诊断准确。结论腹部X线平片异常可提示巨结肠,钡灌肠可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正确合理使用检查方法及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董琦  王玉芸  孙为增  张京 《海南医学》2016,(16):2704-2705
目的:探讨经脐倒“Ω”切口完成婴幼儿结肠次全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的9例患儿采用经脐倒“Ω”切口拖出病变结肠肠管,于直视下处理直肠上段至回盲部各段结肠系膜,将结肠经直肠肌鞘内拖出,升结肠断端与直肠黏膜进行吻合。结果所有9例患儿均成功完成一期手术,手术时间140~220 min,结肠切除长度40~60 cm。所有病例于术后第3~4天恢复进食,第9~10天后出院,脐部疤痕隐蔽。结论经脐倒“Ω”切口完成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次全切除术,具有减少创伤、疤痕隐蔽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一般X线对结肠的检查方法有两种,即钡剂灌肠与口服钡剂结肠造影。前者充盈虽良好,但检前一日需服缓泻剂,造影前要清洁肠腔;后者结肠全充盈的时间较迟,且因肠管水份的吸收,结肠往往充盈不满意。为了克服或改进上述的弱点,减轻病人的痛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AHD)的X线表现特.董及其与病理的关系。②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AHD的临床、X线表现并与病理学所见进行对照。③结果全部病例均有慢性便秘症状,X线表现与小儿Hirschsprung's病相似,惟前者结肠狭窄段较短,长度〈10cm。病理上病变段肠管神经节细胞以稀少、变性为主者4例,缺如者1例。④结论钡剂灌肠检查是AHD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成年人有慢性便秘病史者应首选钡剂灌肠检查;结肠有边缘光滑的狭窄段及近端肠管相应扩张,可提示AHD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