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王荫槐李继光吕娟1(第一临床学院急诊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我院1990~1995年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讨论休克救治中早期液体复苏的体会。1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2.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临床上主张在彻底控制大出血前快速大量输注液体,尽可能将血压恢复正常水平,但临床效果并不太理想。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改善预后。我们通过对30例肝脾破裂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施行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龙鹤 《海南医学》2010,21(3):97-100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衰竭,在治疗上,有效的液体复苏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对休克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现今的液体复苏概念与传统的液体复苏概念有所不同,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与复苏时机如何把握,现在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本文对此做一慨述。  相似文献   

4.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正确的液体复苏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关键,随着对休克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传统的快速大量液体复苏观念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在失血性休克早期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理念.为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2008年2月-2011年6月我科救治各类失血性休克患者125例,现将液体治疗及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1-09~2013-09我院急诊科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通过对患者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治愈率、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结果: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性液体复苏组死亡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液体复苏是失血性休克治疗的关键环节;失血性休克时机体炎症反应失控是导致休克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复苏液体参与了失血性休克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并可加重失血性休克引起的细胞损伤,而改进后的复苏液体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炎症损伤。本文就不同复苏液体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的阐述,提出一些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复苏液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根据不同的复苏方式将41例失血性休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清乳酸水平和失血量变化情况,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疗效.结果 不同处置12 h后两组 HCT变化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12 h及24 h两组PL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 h两组血清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对西宁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行早期液体复苏时,限制液体复苏相对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不至于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且对改善细胞氧代谢更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高渗氯化钠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45例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早期抗休克复苏开始时用7.5%的高渗盐水溶液250mL。对照组22例,运用乳酸钠林格氏液治疗。并对两组病人发生休克时间、治疗所需液体量、复苏所用时间、复苏成功率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所需液体量、复苏所用时间、复苏成功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渗氯化钠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能使血压迅速回升,减少输液量,改善病情,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郭江华 《当代医学》2014,(11):91-9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46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2组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液体组44例患者的平均输液量为(2646.1±182.5)mL,限制性液体组44例患者的平均输液量为(1673.2±33.8)mL,2组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液体组患者死亡率为65.6%,限制性液体组死亡率为41.3%,2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准确处理是挽救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生命的关健,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提高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科将针对使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颅脑损伤并创伤性休克的患者进行疗效检验,进而提高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科115名患者的病例,对患者的颅脑损伤性程度、失血性休克的程度,以及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开始时间,患者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的输入性程度进行统计学处理,从而分析常规性的液体复苏治疗与早期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治疗的不同。结果:常规性的液体复苏输入量是(2630±636)毫升,治愈率为61.8%,死亡率为38.2%;而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输入量是(1635±535)毫升,治愈率为78.2%,死亡率是21.8%。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提高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症失血性休克及复苏过程中大鼠小肠及血清中血管黏附蛋白1(VAP-1)的表达和活性变化,探讨抑制其功能对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休克复苏组、复苏对照组和复苏实验组,每组10只.建立重症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大鼠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和real-time RT-PCR法检测假手术组、休克组、休克复苏组休克前、休克1h、复苏1h时小肠组织中VAP-1表达及其编码基因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VAP-1含量及其活性.复苏实验组加用20 mg/kg 2-溴乙胺,复苏对照组加用1 mL/kg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复苏后的血压、复苏24 h后小肠黏膜损伤情况(Chiu's评分)和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TUNEL),并比较大鼠24 h生存率.结果 重症失血性休克组大鼠小肠组织VAP-1蛋白水平以及其编码基因mRNA水平、血清中VAP-1含量及其活性均较假手术组升高(均P<0.05),复苏后上述各值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相对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休克复苏后1h和24 h使用20 mg/kg2-溴乙胺的复苏实验组大鼠血压升高(P值分别为0.010和0.039),且复苏实验组Chiu's评分及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均低于生理盐水复苏对照组(P值分别为o.022和0.002),休克大鼠24 h生存率也高于复苏对照组(90%vs 60%).结论 重症失血性休克能使大鼠VAP-1的表达、活性增高,而液体复苏能减轻这种增高;抑制其活性能改善重症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的低血压以及小肠黏膜的损伤和细胞凋亡,提高大鼠24 h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总结近年来对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2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综述的查阅和总结。结果:失血性休克在控制出血后应用高渗盐水复苏可降低出血的危险,提高复苏的效果。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但复苏液温度的选择仍值得探讨。在判断复苏终点时组织灌注和氧代谢指标对评估休克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积极控制出血、迅速扩容、准确判断复苏终点是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开放性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急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俊  郭小刚 《吉林医学》2014,(6):1138-1139
目的:分析多发性开放性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多发性开放性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55例,占78.6%,恢复良好8例,占11.4%,失败7例,占10.0%。8例患者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在对多发性开放性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进行救治时,保障生命安全、抗休克治疗放在第一位,积极处理患者伤处、并发症,专业护理等可促进患者的痊愈恢复。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索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87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来诊后均在5 min内完成基本抢救,包括开通静脉补充血容量以逆转休克,维持循环功能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气、肝肾功能、HCT、Hb以指导休克复苏.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6例采用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34例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病例进行分析,寻找能有效判断预后的临床观察指标。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2008年急诊抢救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病例34例,以单位复苏液体量作为评价指标,对抢救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分析。结果:抢救成功组单位复苏液体量为345.28±156.37ml,死亡率为0%;失败组单位复苏液体量为602.5±426ml,死亡率为50%;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位复苏液体量可以作为早期判断失血性与创伤性休克预后判断的临床观察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血浆TNF-α、IL-2的影响,以期为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液体复苏的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8月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在出血未控制前行常规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2水平的变化以及复苏期间的液体入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日平均复苏液体输入量为(1946±349)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2±540)m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TNF-α水平在复苏后60 min均高于复苏前的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TNF-α水平在复苏后60 min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IL-2水平均在复苏后60 min高于正常值和复苏前的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IL-2水平在复苏后60 min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血量,稳定血流动力学,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轻血液的过度稀释与酸中毒,降低血浆的TNF-α和IL-2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贺正江 《当代医学》2010,16(18):13-14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早期容量复苏是治疗休克的重要措施。胶体溶液在容量复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胶体溶液有天然与人工之分,合理应用胶体溶液能增加心输出量,缓解毛细血管渗漏,保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休克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失血性休克急救时同时考虑扩充血容量、携氧和止血功能三个方面。携氧溶液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血氧分压(TcPO2)作为指导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早期敏感性指标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进行血流动力学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按其达标情况分为复苏达标组(34例)和复苏未达标组(2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Ⅲ(APACHEⅢ)评分、血氧饱和度(SVO2)、右房压(RAP)和经皮血氧分压(TcPO2),明确TcPO2变化率与复苏达标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达标组复苏后的APACHEⅢ评分、RAP、SVO2分别为(17.25±5.84)、(13.13±4.23)mmHg、(76.58±8.84)%,明显优于未达标组的(23.42±4.67)、(9.28±3.33)mmHg、(62.31±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苏过程中,达标组的TcPO2变化率为(35.85±8.76)%,明显高于未达标组的(11.70±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son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复苏达标组的复苏前后的TcPO2变化率与复苏后APACHEⅢ评分、RAP、SVO2呈显著相关(r=-0.378,0.411,0.642,P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TcPO2变化率是评价早期复苏疗效的敏感性指标,可作为失血性休克患者EGDT液体复苏中的达标管理指标。  相似文献   

20.
龚鸿昌  邓琳  余锡斌 《西部医学》2012,24(8):1571-1573,1576
目的评价积极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将53例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积极液体复苏组(A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液体使用量、抢救6小时后的pH及BE,并比较两组72小时及2周的死亡率情况。结果 A组的液体量用量(2631±247)ml,B组为(1483±178)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胶体的用量、复苏6小时后的pH值及BE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72小时A组死亡率为18.5%,B组为15.4%,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2周死亡率,A组为48.1%,B组为34.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适当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