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前2007年外科手术病历120例及参与查房1年后2010年的手术病历120例,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后用药时机不合理由74.2%减少到4.2%,Ⅰ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应用时间由4.0 d减少到1.9 d;Ⅱ类切口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由5.5 d减少到3.6 d,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明显提高,伤口感染率无明显改变,但仍存在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用药疗程偏长,剂量偏大等问题。结论我院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渐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临床药师的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干预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的效果.方法 分别抽取医院2009年8月-2010年3月(干预前)和2010年8月-2011年3月(干预后)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出院患者病历各60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 经临床药师干预,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用药时机与疗程、通用名书写、病历中抗菌药物用药分析等方面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2.35 d下降至0.96d,干预前后使用头孢一、二代的比例分别为5.00课和76.67%,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和疗程合理率由25.00%升至90.00%,干预前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60%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体温变化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药师对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是可行并且有效,可以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分别抽取医院2011年7-12月(干预前)和2012年7-12月(干预后)骨科清洁手术出院患者病历各150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有138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经临床药师干预后,有70例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2.00%降至46.67%,联合用药比例由7.25%降至0,品种选择合理率由23.91%升至97.14%,用药时机合理率由56.52%升至100.00%,用药疗程合理率由37.68%升至81.43%,总药品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由27.32%降至23.44%,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药品费用的比例由14.26%降至1.68%,患者人均住院天数下降1.25d。结论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能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对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甲状腺、乳腺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方法收集我院临床药师参与外科查房后甲状腺、乳腺外科病房2010年1月~3月手术病历120份,统计分析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甲状腺、乳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均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其中给药时机不合理为5%,无指征用药81.7%,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30%,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疗程平均1.14d。结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其选药、用药时机、用法用量趋于合理,但仍存在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高选,用药疗程偏长等问题,临床药师的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对某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1 39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4年1—6月收治的633例患者作为干预前组;2014年7—12月收治的765例患者作为干预后组(设置临床药师,加强对合理用药的管理与控制),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干预前后两组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分别为56.71%和2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6,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分别为60.45%、89.86%,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49.58%、82.49%,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疗程≤24 h者分别为11.42%、29.95%,疗程>24 h者分别为88.58%、70.05%,联合用药比率分别为10.31%、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Ⅰ类切口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79%(5/633)、0.26%(2/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干预,其使用率显著下降,使该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干预普外科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方法 分别抽取干预前(2010年1-6月)、干预后(2010年7-12月)医院普外科甲状腺手术患者病历各80份(甲状腺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各占50.00%),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临床药师干预,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明显改善,药物选择合理率由干预前的11.25%提高至83.75%,用法用量正确率由58.75%提高至72.5%,给药时机正确率由0提高至51.76%,术后用药时间合理率由18.75%提高至75.00%.结论 临床药师对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是可行和有效的,合理的干预可以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有效、安全、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医院临床药师干预骨科围术期不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 分别抽取医院2010年1月出院病历(干预前)及2010年7月出院病历(干预后),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 经临床药师干预,围术期患者预防性用药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超权限应用、溶媒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给药时机方面较干预前均明显改善;住院药品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30.4%降至28.0%,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药品费用的比例由32.9%降至22.1%;总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下降2.0d和1.5d.结论 干预后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有显著提高,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临床药师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情况及效果。方法 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后全年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无适应症预防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给药时机、品种选择、给药疗程、术中是否追加、不合理情况等指标,分析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而明确干预的有效性。结果 经过临床药师干预后,无适应症预防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给药时机、品种选择、给药疗程、术中是否追加、不合理情况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临床药师干预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的提高,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使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参与管理和行政干预,改进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围术期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分别调取干预前、第一阶段干预后、第二阶段干预后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药物选择、给药时机、给药时间等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 第二阶段干预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84.62%下降至28.13%,第二阶段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由89.58下降至29.65,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给药时间、用药疗程等均趋于合理.结论 通过临床药师参与用药管理和行政干预,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得到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临床药师对乳腺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干预的效果,评价临床药师在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使用中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10-2011年167例(非干预组)及2012年158例(干预组)乳腺手术患者,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应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乳腺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预防使用率、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用药时机与疗程等方面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改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干预前的93.41%下降至干预后10.76%;非干预组术前30min~2h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分布率为3.85%,干预后提高至11.76%;非干预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品种主要以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主,其次为选用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非干预组中有84例存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全部为二联用药,干预后联合用药为0。结论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得到显著改善,但在药物选择、使用时间等方面仍需要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干预措施促进医院Ⅰ类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对外科临床医师进行宣传教育,制定Ⅰ类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实施细则,对医院Ⅰ类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干预,随机选取干预前后病例(干预前105例,干预后116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干预前后所有病例均使用了抗菌药物,用药率100.00%;干预前后术前30min~2h预防用药率、术后二联用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术前预防用药率提高49.88%,二联用药率下降13.36%,无≥三联用药病例;干预前后术后用药时间在<48、48~72、>72h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用药种类均以头孢菌素类居首。结论通过干预,医院Ⅰ类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多部门参与,共同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郭劲松 《现代保健》2012,(25):157-158
目的:通过对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干预,规范临床抗菌药的应用。方法:药剂师对临床抗菌素的使用进行多种干预,并抽取2010年手术出院病历458份(干预前)和2011年手术出院病历470份(干预后),进行干预前后对照分析。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合理性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通过临床药师的参与,能够明显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对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9月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手术未接受临床药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干预患者纳入未干预组(n=136),而对2013年7月~9月在同一家医院进行剖宫产手术后接受临床药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干预的患者纳入干预组(n=145)。对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住院情况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陕西省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后,干预后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药物选择合理率及术后使用时间合理率方面较未干预前组有显著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221.38;P=0.01,0.00);两组用药时机合理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t=1.36,1.60;P=0.24,0.11);两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药品总费用及人均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9,5.10,4.23;P=0.00,0.00,0.00)。结论经临床药师干预后,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对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提高,减少了患者住院费用。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剖宫产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干预的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围手术期清洁切口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与干预措施,并对预防性用药情况予以评价分析。方法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2012年全国(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及《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的条款、规定作为评价考核指标,对围手术期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医院处方病例点评机制对未按指南规定应用的进行干预,并强化培训。结果 2012年随机抽查清洁切口手术患者949例,涉及乳腺、甲状腺、疝气、腹腔肿瘤切除、骨科手术、大血管手术、肿瘤介入治疗等;通过加强干预、超常预警机制的考核评价及合理用药的培训,逐步达到了规范合理用药,药物选择品种合理率从2011年的58.6%升至2012年的86.3%;预防性用药的疗程逐渐缩短,用药疗程≤24h的患者比例从2011年的46.8%,提升至2012年的69.4%,用药疗程≥3d的患者比例从2011年的76.8%下降至2012年的34.7%。结论通过加强干预、超常预警机制的考核评价及合理用药的培训,对用药品种选择、用药时机选择及用药疗程均达到了干预的效果,并降低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使用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专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8月肿瘤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40例,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各120例,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调查分析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合理应用率分别为4.17%及96.67%,非干预组患者分别为35.83%及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干预组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无适应证占30.00%、药物选择不当占26.67%、用量不当占6.67%、用药时机不当16.67%,干预组患者不合理用药为无适应证占2.50%、药物选择不当占0.83%,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合理性限制显著提高。结论医院采用的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医院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方法 分别抽取2009年10-12月出院的3种清洁手术病例共120例(干预前)和2010年10-12月出院的3种清洁手术病例共120例(干预后),针对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经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给药途径、溶酶选择、病历中通用名书写等各方面较干预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的方法是可行、有 效的,能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降低药物费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应用抗菌药物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丽梅 《现代养生》2014,(8):157-158
目的:调查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选择是否符合"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问题通知"。方法:通过调阅相关手术,对2012年11月—12月和2013年同期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使用天数、使用率及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执行"通知"以后,我院围手术期术前0.5—2h给药数百分率从93.4%上升到98.1%,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百分率从61.2%下降到17.3%,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严格控制在24h以内。结论:治理前后,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日趋合理。但个别科室仍然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监测-培训-计划(monitoring-training-planning,MTP)合理用药干预模式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按照"2011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及世界卫生组织/合理用药国际网络选择性用药指标调研方法设定调研指标,选取2011年第1季度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作为调研基线,采用MTP模式进行干预,每季度统计分析干预后的调研指标,然后再干预再调研,如此进行3个MTP循环。结果经过3轮MTP干预后,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率、平均用药天数及联合用药率分别由干预前的100.00%、(1.65±0.80)d、15.00%下降至干预后的26.32%、(0.26±0.46)d、0.00%,上述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0.5~2 h用药百分率与品种选择合理率经干预后均达到100.00%。结论 MTP合理用药干预模式有效提高了普通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持续干预措施对医院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2015年4-6月5个阶段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各100份,调查比较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情况。结果干预前,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合理、疗程过长、联合用药不当等突出问题,干预后,品种选择的合理率升高,使用率及24h内停用率均显著降低,联合用药情况大大改善。结论持续干预措施对促进医院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通过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模式,推动我国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方法选取2000年经腹子宫肌瘤或子宫肌瘤 附件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找出临床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制订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指南;依据该指南,在2001年进行前瞻性干预研究,2002年随访干预后情况.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由干预前的0%上升到干预中的89.73%和干预后的30.56%(P<0.01);基本合理率由干预前的0%增加为干预中的10.27%和干预后的38.88%(P<0.01);干预前妇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给药时机不当和用药疗程过长等干预后均有显著改善.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医院降低单病种费用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