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疗法治疗4~8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视知觉学习疗法对169例(266眼)4~8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治疗,双眼视力相差两行者辅以遮盖疗法,观察治疗效果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视知觉学习治疗对4~8岁儿童弱视的治愈率为67.7%,总有效率为87.6%;4~8岁各年龄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愈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混合散光型弱视疗效最好,其次为远视性,而近视性弱视最差;轻度弱视疗效最好,中度弱视次之,重度弱视最差;双眼性屈光参差弱视疗效优于单眼弱视型屈光参差患者。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4~8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好,治疗年龄、屈光类型、弱视程度、是否双眼弱视是视知觉学习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建议弱视儿童应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效果及对视觉敏感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回顾性抽取2014年11月-2017年1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14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遮盖疗法治疗,依据患儿是否接受综合训练将患儿分为观察组68例(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和对照组72例(单纯遮盖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视觉敏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变化,分析两组患儿在不同年龄段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视力、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视力、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觉敏感度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觉敏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6岁年龄段治疗有效率87.88%明显高于7~12岁年龄段有效率65.71%和对照组≤6岁年龄段有效率78.95%,对照组≤6岁年龄段有效率78.95%高于7~12岁年龄段有效率41.18%。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对于治疗年龄≤6岁患儿疗效优于7~12岁患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程度、类别、治疗年龄与弱视程度、疗效的关系,为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02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按年龄分3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干预与治疗。治疗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多见,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弱视程度越重,但弱视程度与屈光参差类型无关;儿童年龄越小,弱视治疗疗效越好。结论弱视程度与屈光参差程度有关,与屈光参差类型无关。儿童弱视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采用综合疗法根据弱视程度、弱视类型、初诊年龄等多方面对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进行分析,分析其存在的相关性,旨在为儿童弱势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各类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大连市幼儿园及小学生通过散瞳验光确诊的520例976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包括远视性弱视857眼、近视性弱视39眼,以及混合散光性弱视80眼,并将各类弱视分为轻、中、重3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远视性弱视组治愈686眼(80%),混合散光性弱视组治愈66眼(82%),两组疗效较好且相近,近视性弱视组治愈26眼(66%),疗效较差(P<0.05).结论儿童屈光性弱视的疗效与屈光不正性质有关,其中以远视性和混合散光性弱视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对356例弱视患儿进行配镜、遮盖、增视训练等方法治疗,从患儿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对弱视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病例观察时间平均3年,治愈369眼(66、01%),进步154眼(27.55%),无效36眼(6.44%),其中3~6岁年龄组、屈光不正性弱视、中心注视性弱视疗效较好。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治愈率高,弱视的疗效与患儿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杨翠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90-91
【目的】寻求治疗儿童弱视的最佳途径。【方法】将254例(423只眼)弱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在医院治疗)和对照组(在家治疗)。治疗方法包括配戴合适眼镜、遮盖健眼或交替遮盖、精细目力训练及闪烁弱视治疗仪的应用。【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75.18%,对照组的治愈率为29.79%,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80.73,P<0.001)。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愈率是87.34%,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愈率是64.70%,斜视性弱视的治愈率是60.29%,前一种弱视与后两种弱视的治愈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9.33,P<0.001)。且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年龄组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59.68,P<0.001)。【结论】在医院进行针对弱视儿童的集中治疗,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效果肯定确切儿童弱视可以在学龄前期基本治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比较5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前和治愈后立体视锐度及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患儿基本治愈后,融合功能和远、近立体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中,应重视双眼视觉的检查和训练,以巩固弱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各类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 :大连市幼儿园及小学生通过散瞳验光确诊的 5 2 0例 976眼屈光不正性弱视 ,包括远视性弱视 85 7眼、近视性弱视 39眼 ,以及混合散光性弱视 80眼 ,并将各类弱视分为轻、中、重 3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远视性弱视组治愈 6 86眼 ( 80 % ) ,混合散光性弱视组治愈 6 6眼 ( 82 % ) ,两组疗效较好且相近 ,近视性弱视组治愈 2 6眼 ( 6 6 % ) ,疗效较差 ( P<0 .0 5 )。结论 :儿童屈光性弱视的疗效与屈光不正性质有关 ,其中以远视性和混合散光性弱视的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视觉信息处理状态,了解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轮廓辨别功能是否存在缺损。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6月~2010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79例(148眼)作为弱视组,抽取视力正常儿童40例(80眼)作为对照组,进行轮廓辨别检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轻度弱视组轮廓辨别级别主要分布在0.6级、0.7级、0.9级,中度弱视组主要集中在0.7~1.2级,对照组主要分布在0.6级。弱视组患儿的轮廓辨别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轮廓辨别能力上存在一定缺损,原因是双眼视力低下破坏了正常的双眼交互导致高级视皮层视觉信息处理的异常,破坏了轮廓辨别机制的协作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梁莉莉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方法]对231例儿童382眼弱视行综合疗法治疗1~4年,观察治疗效果及其相关因素. [结果] 弱视治疗年龄3~6岁组(88.24%)高于7~8岁组(76.00%)和9~12岁组(58.57%).轻度弱视治愈率(95.88%)高于中度(78.80%)和重度弱视(54.41%).屈光不正性弱视(88.94%)高于屈光参差性(69.49%)和斜视性弱视(65.21%).中心注视(87.82%)明显高于偏心注视(38.75%).[结论]弱视儿童综合法治疗的疗效与初诊治疗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等密切相关,综合疗法可提高弱视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轮廓察觉能力,从心理物理及神经认知学角度考察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觉信息处理状态,了解弱视眼及对侧健眼的视知觉是否存在异常。方法对47例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弱视眼及对侧健眼进行轮廓察觉任务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正常视力儿童组做对照。结果 R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正常组(R=0.5894)、对侧健眼组(R=0.4892)、弱视组(R=0.3586)。其中弱视组R的95%置信区间与正常儿童组的无重叠,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对侧健眼的轮廓察觉能力均低于正常儿童。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及对侧健眼在轮廓察觉能力上存在一定缺陷,可能是由于高级视皮层视觉信息处理的异常及双眼视知觉的交互不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及影响弱视的相关因素。【方法】对随机抽取的门诊确诊的弱视患儿256例453眼的特征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儿童弱视眼的屈光状态以远视为主;129只非黄斑中心凹注视眼中98.45%属中重度弱视;41例斜视患儿中仅19例有三级功能;59例单眼弱视患儿中中重度占88.14%。【结论】屈光不正特别是远视是弱视的主要病因之一,而是否伴有斜视、注视性质及屈光参差的情况则是影响弱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全部初诊患儿经视力、眼位、屈光间质、眼底、注视性质检查,排除器质性眼部病变,配戴矫正眼镜,采用遮盖法,精细目力训练,增视仪治疗,海丁格刷治疗,同视机训练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弱视患儿256例,375眼,总有效350眼,总有效率为93.33%。其中治愈177眼,占47.20%;进步173眼,占46.13%;无效25眼,占6.67%。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有效率较高,应及早发现弱视,针对不同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取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