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理明 《药物与人》2014,(8):282-282
目的:对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59例和同期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60例,对其心电图检查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V1-3呈现出rS导联,V6导联QRS波群呈现出顶端粗钝宽阔的R波,V1-4的ST段弓背呈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下壁心肌梗死患者Ⅱ、Ⅲ、aVF导联均属于QS型,ST段弓背表现出0.3-0.5mV的抬高状态,T波直立状态。结论:不同心肌梗死类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赵强 《现代保健》2010,(6):52-5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收住院诊治的4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V4R~V6R导联ST段是否抬高将患者分为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29例)和合并右室梗死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低血压和Kussmaul征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容量负荷和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P〈0.05)。结论与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较,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合并症较常见,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急性后壁心肌梗死难于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反映出急性心梗的典型改变,当胸痛时V_(1-3)导联ST段后低则可作为其早期的心电图特征。现对1993~1999年22例急性后壁心梗患者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①持续性胸痛超过0.5h,合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血清酶学测定CK肌酸激酶)、CK-MB(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LDH(乳酸脱氢酶)及同功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酸)有动态变化;③V_(7-8)导联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本组中单纯正后壁心肌梗死8例,5例合并下壁心肌梗死,8例合并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合并前壁及高侧壁心肌梗死。平均年龄(66±4)岁,其中男18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VI)心电图改变特征,以提高对ARVI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住院的ARVI患者20个导联心电图。结果22例ARVI患者均可见典型的心肌梗死的ST—T动态变化;完整的V3R-7R导联在合并不同部位梗死时的QRS波形、ST—T改变及其他特征为:ST段抬高持续时间〈10h者10例,〉24h者11例;QRS波形呈Qs波者14例,呈Qr波者2例,呈qR波者1例,呈qR波者2例;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时,T波已呈倒置状态者19例,3例仍呈直立;20例右室梗死伴下壁梗死、后壁梗死者,18例ST段抬高Ⅲ导联〉Ⅱ导联;合并房室传导阻滞8例,完全性右室支传导阻滞3例,合并心房纤颤5例。结论对20个导联心电图的改变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临床症状,对提高ARVI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单纯右心室心肌梗死相对少见且常伴有下壁和后壁心肌梗死,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VI)又与左心室急性心肌梗死在治疗上差异很大,故早期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对降低心肌梗死病率意义重大,在基层医院,仔细分析心电图,捕捉某些异常心电图改变不失为早期诊断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简单、实用且具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的方法。本文对22例ARV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ARVI的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6.
王刚民 《职业与健康》2007,23(3):215-215
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可出现病理性Q波。1999年2月我们收治1例患者只因心肌缺血而致心电图出现暂时性Q波,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电图监测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7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作为研究组,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心电图检查,记录十二导联心电图的数据及图形,计算不同心电图指标[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将研究组患者中心电图诊断正确和诊断错误者分为诊断正确组和诊断错误组,分析诊断错误与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fQRs、病理性Q波、fQRs+病理性Q波的敏感度分别为72.46% (200/276),30.07% (83/276),86.59% (239/276),特异度分别为93.00% (93/100),99.00% (99/100),92.00% (92/100),准确度分别为77.93% (293/376),48.40%(182/376),88.03%(331/376),fQRs+病理性Q波的敏感度、准确度与fQRs、病理性Q波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正确组(239例)与诊断错误组(37例)的性别构成、年龄、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正确组单支病变发生率37.2%(89/239),2支病变发生率37.2%(89/239),3支病变发生率25.5%(61/239),诊断错误组分别为18.9%(7/37),24.3%(9/37),56.8%(21/37),诊断正确组与诊断错误组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监测对于早期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fQRs+病理性Q波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但仍存在一定漏诊,影响漏诊的因素是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年龄、性别、心肌梗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8.
郭衍 《中国卫生产业》2012,(22):148-148
目的 观察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表现,并分析其早期诊断要点,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该院2009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2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其特殊表现,并分析其早期诊断要点.结果 全部患者均未见胸痛,心肌酶谱动态改变,血清肌钙蛋白阳性,即刻心电图检查均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其中22例出现病理性Q波和ST段进行性改变,占84.62%;2例未见病理性Q波而ST-T段演进性变化,占7.69%;1例仅见ST段下移、T波低平,占3.85%.经治疗后,临床好转19例,占73.08%;死亡7例,占26.92%.结论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常无典型症状,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临床诊断时应结合临床体征、心肌酶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特征,以求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AMI且心电图表现为等位性Q波的36例患者的心电图,总结等位性Q波的特征.结果 36例患者的心电图中,表现为微小Q波19例,R波丢失24例,其中同一病例心电图同时具有两种表现者7例.结论 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包括以下类型:(1)微小Q波.(2)R波丢失.同一病例心电图可同时有多种等位性Q波的表现.早期识别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对于AMI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碎裂QRS波与坏死性Q波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相关指标。结果 QRS波(fQRS)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大于坏死性Q波(P<0.05);而碎裂QRS波与坏死性Q波联合诊断效果更高。结论 QRS波(fQRS)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AMI且心电图表示为等位性Q波的36例患者的心电图,总结等位性Q波的特征。结果36例患者的心电图中,表现为微小Q波19例,R波丢失24例,其中同一病例心电图同时具有两种表现者7例。结论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包括以下类型:(1)微小Q波。(2)R波丢失。同一病例心电图可同时有多种等住性Q波的表现。早期识别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对于AMI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特征,以求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AMI且心电图表现为等位性Q波的36例患者的心电图,总结等位性Q波的特征。结果36例患者的心电图中,表现为微小Q波19例,R波丢失24例,其中同一病例心电图同时具有两种表现者7例。结论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包括以下类型:(1)微小Q波。(2)R波丢失。同一病例心电图可同时有多种等位性Q波的表现。早期识别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对于AMI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旨在分析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的预激综合征 ,避免误诊。方法 对 2 8例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图形的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综合临床分析。结果  2 8例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均呈现了窦性心律、短P -R间期(0 .10 1± 0 .0 18)s、delta波、病理性Q波 [时限 (0 .0 81± 0 .0 2 9)s,振幅 (0 .78± 0 .5 2 )mV],仅 1例证实为预激综合征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结论 一些预激综合征患者呈现出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形式 ,极少数与心肌梗死并存 ,提示在见到病理性Q波而作出心肌梗死诊断前 ,要进行综合临床分析 ,避免误诊 ,尤其二者并存时 ,应慎重诊断 ,避免漏诊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患者的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能否作为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定标准.方法 对比5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右冠状动脉(RCA)闭塞(RCA闭塞组)29例、左回旋支(LCX)闭塞(LCX闭塞组)28例,分析患者胸痛发作12h内的心电图变化特点.结果 RCA闭塞组Ⅱ、Ⅲ、aVF导联QRS波终末变形的发生率为44.8%(13/29),LCX闭塞组的发生率为39.3%(11/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闭塞组V4R~V5R导联QRS波终末变形的发生率为17.2%(5/29),LCX闭塞组的发生率为7.1%(2/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闭塞组V7~V9导联QRS波终末变形的发生率为6.9%(2/29),低于LCX闭塞组的发生率53.6%(15/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Y7 ~ V9导联QPS波终末变形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为LCX的判定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6%(15/28)、93.1%(27/29)、88.2%(15/17)、67.5%(27/40).V7~W9导联QRS波终末变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为LCX的曲线下面积为0.733 (95% CI 0.599~0.868).结论 V7~V9导联QRS波终末变形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的识别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AMI且心电图表现为等位性Q波的42例患者,总结等位性Q波的特征。结果 42例患者的心电图中,表现为微小Q波20例,R波丢失22例,QRS波群起始部切迹顿挫3例,碎裂QRS波7例,其中同一病例心电图具有两种表现10例。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包括微小Q波,R波丢失,QRS波群起始部的切迹顿挫,碎裂QRS波。同一病例心电图可同时有多种等位性Q波表现。结论早期识别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对于AMI的诊断分类、指导早期干预治疗、判断再灌注疗效和预后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风险心电图与首次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对早期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就诊且胸痛持续时间≥20 min的患者328例,均为心电图非典型ST段抬高,首次hs-cTnT检测≤14 ng/L。依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中相关标准进行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及合并症情况,分别以hs-cTnT≤5 ng/L(检出限)、≤13 ng/L(10%变异系数)、≤14 ng/L(第99百分位数)为诊断切点,评估hs-cTnT水平联合低风险心电图早期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概率明显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合并高脂血症的概率明显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未联合低风险心电图时,3个诊断切点下,胸痛患者首次hs-cTnT水平均无法完全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联合低风险心电图时,选取hs-cTnT≤5 ng/L为切点时的阴性预测值为100%,能够排除19.5%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论急诊胸痛患者首次hs-cTnT≤5 ng/L且伴有低风险心电图时早期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最高,阴性预测值达到1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碎裂心电图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58例冠心病患者予以心电图检查。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计算碎裂QRS波、病理性Q波及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碎裂QRS波诊断AMI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 AUC分别为57.97%、50.56%、 53.80%、 0.540 (0.461~0.619),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 AUC分别为63.77%、 58.43%、60.76%、 0.611 (0.534~0.688),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 AUC分别为66.67%、74.16%、 70.87%、 0.704 (0.632~0.776)。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AUC高于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Z=5.706, P <0.05; Z=4.251, P <0.05)。结论 碎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诊断AMI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和AUC,诊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ST段抬高型的心肌梗死患者的超急性期心电图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所收治的102例超急性期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这102例患者发病后10分钟到2小时内的18导联心电图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再利用心肌损伤的标志物或者是冠状动脉的造影等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明确的诊断。最后对所记录的患者心电图做进一步分析。结果在所有超急性期患者当中有,有36例急性前壁患者,22例前间壁患者,19例急性前壁的侧壁患者,16例急性下壁患者,9例急性前壁且合并下壁的患者。其中,有81例患者的心电图出现了T波高尖,有62例患者出现了ST段抬高现象,有31例患者出现了急性损伤阻滞,还有19例患者出现了缺血性的J波,只有8例患者没有明显的变化。此外,有42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结论超急性期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有可能出现缺血性的J波、ST段抬高,或是T波高尖,又或者是伴随急性损伤阻滞,然而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缺血性的J波可以看做是患者急性心肌缺血的一个指标,一旦出现患者的心电活动就会紊乱,很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作用.方法对2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冠脉闭塞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占81.5%,左旋支占18.5%;②下壁合并右室梗死时其相关动脉多为右冠状动脉,诊断特异性为100%;③下壁心肌梗死时I、aVL导联ST段压低,提示右冠状动脉为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86.3%,特异性为100%;ST段呈等电位线或轻度抬高,提示左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3%;④V5、V6导联ST段压低多见于右冠状动脉闭塞,而V5、V6导联ST段抬高多见于左旋支闭塞;⑤存在多支病变者发生下壁心肌梗死时,其心电图变化较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对心电图等位性Q波、缺血性J波的认识,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诊断AMI,对3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对心肌酶学心肌生化标记物的测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T波高而尖12例,出现小q波10例,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5例,等位性Q波5例,缺血性J波3例。结论 AMI早期不典型症状特点为胸外异位性疼痛,应予重视,心电图动态观察出现等位性Q波、缺血性J波也是不典型AMI的重要指标,防止误诊漏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