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何丽艳  贺琼 《临床医学工程》2014,(11):1473-1474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实施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术前心理护理、感染预防、术前准备、术中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饮食干预、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中有13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包括5例术后呕吐,4例皮下血肿,4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6.46%;对照组中有30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包括16例术后呕吐,7例皮下血肿,7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7.97%,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应用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术前心理护理、感染预防、术前准备、术中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饮食干预、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173-1174
目的探究外科镶嵌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外科镶嵌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手术后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以评价手术的安全性。结果所有患儿镶嵌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心胸比率、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等心脏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心脏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手术后的心脏功能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手术1周内发生并发症共3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0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镶嵌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86.96%,与对照组的91.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 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87%(P <0.05)。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效果相当,但经导管介入治疗操作时间短,患儿术后恢复快,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气胸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诊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8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加强气胸预防、呼吸道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儿的气胸及感染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试验组中有1名患儿发生气胸,气胸发生率为0.55%,4例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19%;对照组中有8名患儿发生气胸,气胸发生率为4.37%,20例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0.9%;试验组气胸及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气胸、感染等并发症,对治疗效果和预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引起临床人员的重视,采取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加强对气胸及其他并发症的预防,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入治疗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有创伤小、无需体外循环等优势,但术后容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特别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介入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术后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03-2018-01-08河南省儿童医院行常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和缺损部位等情况进行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儿,封堵成功77例,成功率为96.25%;19例患儿出现介入封堵治疗后传导阻滞,发生率为23.75%。其中,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半分支阻滞5例,右传导阻滞+左前半分支阻滞6例,Ⅱ度1例,Ⅲ度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介入治疗术后传到阻滞发生与患儿年龄、体质量、缺损位置、缺损类型、轨道建立时间及膜部瘤形成相关,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体质量低、非隔瓣下型室间隔缺及轨道建立时间长为患儿介入治疗后传导阻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受年龄、体质量、缺损类型及轨道建立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压力性损伤(P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85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统计患儿术后PI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PI的影响因素。结果85例ICU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手术治疗后21例发生PI,发生率为24.71%(21/85)。单因素分析显示,ICU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发生PI可能受营养状态、大小便失禁、通气方式、皮肤状态的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状态差、大小便失禁、机械通气、皮肤脱水干燥为ICU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发生P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PI的发生率较高,营养状态差、大小便失禁、机械通气、皮肤脱水干燥为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呼吸机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06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全部患儿都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呼吸机辅助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0.19%,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1.32%(P0.05)。结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呼吸机治疗给予优质护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儿利用呼吸机的时间,对其术后的快速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夏娟  徐霞 《临床医学工程》2014,(10):1329-1330
目的分析与探讨小儿先天心脏病术后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以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在术后均给予优质护理,对患儿术后的FLACC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进行统计,并对比患儿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患儿术后FLACC疼痛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5.0%,患儿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结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给予优质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并控制其疼痛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86例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接受全面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反应总发生率为11.63%,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4.19%,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在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术后护理方案不同将4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护理后C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20.0%),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2.0%)高于对照组(70.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给予优质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2月~2009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为54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加少量咪唑安定进行麻醉,治疗组采用丙泊酚(静安)加少量氯胺酮进行麻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7±5.3)min和(95±6.2)min,术中SpO2的值分别维持为97%~100%和98%~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清醒时间为(50±6.4)min,治疗组为(15±3.4)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麻醉后共有13例出现不良反应,占24.07%;治疗组麻醉后共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占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时选用丙泊酚复合少量氯胺酮进行麻醉比用氯胺酮复合少量咪唑安定进行麻醉清醒更快,不良反应少,可安全应用于该类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进行观察,探讨介入封堵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2例,采用介入封堵手术治疗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行外科开胸手术治疗3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相关指标及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5.0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3.75%,P>0.05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观察组住院时间、ICU时间、术中输血量、治疗费用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介入封堵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性高,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降低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16例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需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结果 本组无外科手术死亡病例.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5/12),不相符率58.3%(7/12)(P>0.05).术后ASD直径平均(31.0±1.0)mm,较术前诊断的(26.0±2.3)mm增大(P<0.05).术后VSD直径平均(5.0±0.8)mm,与术前诊断的(4.0±0.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o 3例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结论 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分析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我所在学习医院2010—2013年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共10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其防治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出现周边血管并发症状共9例,出现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以及冠状动脉无血流并发症各1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共8例,出现造影剂肾病患者2例,出现过敏反应以及肾功能损害并发症各1例,无患者死亡。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需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对其出现的并发症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对应处理,大部分并发症均能够有良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26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体会。为了保证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有效预防和(或)及时发现各种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患者的康复,术前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要注意做好常规监护、饮食、心理护理,尤其是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则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The incidenc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was evaluated in the period 1994-1998. The number of those who went through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and those infants dying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ere also assessed. Data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26,932 live-births occurred in Hajdú-Bihar county and 421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ere diagnosed, 81% of whom were diagnosed under the age of one year. The most frequent diseases were secundum type atrial septal defect,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n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121 therapeutic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109 operations and 12 interventional heart catheterizations). 41 interventions occurred under the age of one and 13 before the age of 28 days. The mean age of children older than 1 year was 6 years at the time of the operation or interventional catheterization. The overall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within 30 days was 8.3%.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28 infants with significant heart disease died, 20 of whom also had an associated disease (most frequently prematurity).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4.5 operations or interventional heart catheterizations were required/1000 live births. The higher rate of diagnose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in diagnostic techniques, especially to Doppler-echocardiography. Owing to the operational waiting list the children's age at the time of operation is higher than optimal. The mortality among infants with heart disease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at is why stepping forward is a complex task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8.
王小威 《现代保健》2014,(36):54-57
目的:分析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血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从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研究,30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对照组,30例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试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在手术前后血BNP变化,分析BNP在危重症先心病患儿术后心功能评定中的意义。结果:试验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血BNP水平为(19.0±9.9)ng/L,术后5 min为(23±14)ng/L,术后24 h为(32±11)ng/L,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通过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血BNP变化,可以得出血清BNP水平与相应心功能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一种准确、快速了解心功能水平的方法,有助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