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医院医保费用关键考核指标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总额预付制下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内部医保费用关键考核指标的构建方法,评价其实施后的医保费用控制效果。方法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构建关键考核指标,通过对该院实施费用指标管理前后医保费用核心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医保费用管理成效。结果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的关键指标体系。该院实施费用指标管理后医疗服务效率明显提升,医保门急诊均次费用及药品均次费用显著下降,医保住院药占比较前降幅显著,医保门急诊及住院诊疗人次显著增加。结论总额预付制下医院实施医保费用关键指标管理,对于合理控制医保费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住院费用在总额预付制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探讨总额预付的改革效果,为医保付费方式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的住院次均费用、住院药品次均费用、住院检查次均费用和平均住院日等数据,统计方法用F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实施后住院次均费用下降6.99%,药品次均费用下降31.79%,检查次均费用下降15.10%,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总额预付制可以有效降低住院医疗费用、药占比和平均住院日,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降低了患者的费用负担,但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哈尔滨市在全面实施医保费用年度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评价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的实施效果,对医保支付政策的更好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汇总统计,描述性分析比较市医保在医保总额预付制实施前后医保住院患者相关指标的情况。结果:该市在医保总额预付制实施两年后,医保住院患者量,患者的住院次均费用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整体市医保次均住院费用及医保次均支付费用呈负增长。结论: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后,患者的次均费用的控制效果显著,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在政策及方式和方法上有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总额预付制实施前后门诊医保患者次均费用的变化情况,评价总额预付制的实施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方法选取实施前后门诊次均费用、门诊药品次均费用、门诊材料次均费用和门诊检查次均费用等数据,采用t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总额预付制实施后门诊医保患者次均费用比实施前下降23.1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费用均有所降低。结论总额预付制作为目前控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方式之一,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了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额预付制对次均住院补偿、住院补偿比、次均住院自付费用和住院自付比例的影响。方法:采用倍差法控制非干预因素,测算总额预付制的净影响。结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额预付制使次均住院补偿下降了14.37元,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补偿比上升了5.23个百分点,次均住院自付费用下降了141.51元,自付比例下降了5.23个百分点,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具体病种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额预付提高了住院受益程度,但因病种不同而不同,总额预付标准测算仍需科学化与合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相关指标,了解实行总额预付制后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变化。方法采集2010-2012年上海市14家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相关指标,分析实施总额预付制后,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药占比、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总额预付制后,医疗费用控制较好,平均住院日、药占比下降;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中医保患者和非医保患者所占比例出现不同。结论总额预付制实施总体效果较好,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不受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医改的重要内容,而推行总额预付制是主要的改革方式。本文以北京市4家总额预付试点医院的数据为例,重点从医疗服务量、次均医药费用、总费用、医疗费用结构、平均住院日、医保病人自付比例6个方面的变化分析实施总额预付制后的效果和影响,为进一步完善总额预付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某市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定性访谈、定量数据收集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描述和推断性统计分析。结果:医疗工作量增加,医疗工作效率提高;费用控制效果不理想,总费用明显上升,次均费用上升幅度较小;医疗质量下降。结论:医保部门需科学合理制定总额与指标;医院需进一步完善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与考核方案;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案例医院总额预付改革的实施效果,为完善总额预付实施方案提供合理性建议。方法:通过定性访谈、描述性统计分析、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比较总额预付改革实施前后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出院人次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改革后的出院总费用和出院人次增长幅度放缓,次均费用下降明显,平均住院日不降反升。结论:支付方式改革需要重视不同医保类型的协调统一;总额预付改革需要配合按床日、按病种、或者按DRG等其他支付方式改革;总额预付的实施需要配套制定全面的考核和监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案例医院总额预付改革的实施效果,为完善总额预付实施方案提供合理性建议。方法:通过定性访谈、描述性统计分析、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比较总额预付改革实施前后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出院人次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改革后的出院总费用和出院人次增长幅度放缓,次均费用下降明显,平均住院日不降反升。结论:支付方式改革需要重视不同医保类型的协调统一;总额预付改革需要配合按床日、按病种、或者按DRG等其他支付方式改革;总额预付的实施需要配套制定全面的考核和监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住院医疗费用总额预付制结算办法及其运行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其中住院医疗费用的增长更快。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医疗费用的控制方法。江苏省W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制定了住院费用总额预付标准,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住院费用进行总额控制,对定点医院参保人员住院费用实行"总额控制、按月结付、超支分担、节余留成"的结算办法。该办法对控制住院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减轻参保人的医疗费用负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详细调查了W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预付总额制定办法的基础上,对其合理性、存在问题以及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完善这一办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前后D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费用变化情况,分析政策改革对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为减轻住院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和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D市某三甲医院2016-2019年住院患者资料,并用Excel对患者住院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在Stata 16中应用中断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观察在计划性剖宫产中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被诊断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与“足月妊娠”的50例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诊断相同的未采用临床路径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实施临床路径模式,对照组孕妇采用传统的计划性剖宫产诊疗流程模式.结果 ①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孕妇的总满意率为96.00%,而对照组孕妇的总满意率为8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治疗费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药费与床位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的住院总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划性剖宫产实施临床路径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起到了提高患者满意度,规范医疗行为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院管理》2004,(5):47-50
目的:通过对不同付费方式住院患者医疗费用与疾病构成进行分析,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依据,为评价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效果提供基线数据。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内调取2012-2015年住院患者费用与疾病数据。疾病数据按ICD-10国际疾病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结果:2012-2015年各年度不同付费方式住院患者人均费用、人均药费、人均检查费、人均化验费与人均材料费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与呼吸系统疾病均位列不同付费方式住院患者疾病构成顺位前五位;结论:加强合理用药、合理用材的监督力度,促进分级诊疗工作实施,从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药品零差价前后银川市属6家公立医院医疗收入结构变动趋势及特征,为找到影响医疗收入结构合理化及费用有效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结构变动值、结构变动度和结构贡献率等指标分析6家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前后医疗收入结构变动情况。结果药品零差价政策实施后,6家公立医院门诊及住院收入结构变动度有所加大;药品收入所占比例在药品零差价后呈负向变动,其对收入结构的变动贡献率也较高;部分体现技术价值的收入项目仍呈负向变动趋势。结论医院的收入结构变动较大,药品费用控制有所改善,而医务人员的劳务技术价值依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建议进一步完善医院补偿机制及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机制,重视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同时加强医院成本管理,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不断上涨,居民就医负担仍然较重的背景下,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被认为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抓手。评估医疗保险预付制改革对控制医疗费用及减轻疾病经济负担的成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使用2011年和2015年CHARLS数据,借鉴DIDPSM思想,运用交互项模型与PSM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利用2012年新农合预付制支付方式由试点改革阶段进入全面普及阶段的一次自然实验,研究发现:(1)预付制可以控制门诊及住院费用上涨,即与改革初期未参保者相比,全面普及预付制改革后参保患者的门诊和住院费用均有所下降;(2)预付制改革后,参保患者的门诊和住院自付费用分别下降了17%和33%,说明医疗保险及其预付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医疗费用的上涨,减轻了居民就医负担;(3)在PSM的基础上,交互项模型系数的估计值和显著性未发生改变,印证预付制改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林波 《医疗装备》2021,(2):31-33
目的探索临床路径管理在提高医院医疗管理水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诊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入两组。对照组为2018年1—12月入院的患者,共有200例,实施常规医疗护理管理;观察组为2019年1—12月入院的患者,共有200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收集两组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诊疗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诊疗的满意度为98.5%,高于对照组的诊疗满意度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管理在医院各个科室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医疗管理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