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的细菌学监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检测血液透析液及透析用水中细菌的含量及细菌种类. 结果透析器入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486 CFU/ml,透析器出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490 CFU/ml,反渗水的平均菌落数为103 CFU/ml,常见细菌为枯草杆菌、类白喉杆菌及某些革兰阴性杆菌. 结论透析液在配制的过程中,有多种环节可能造成污染,应加强透析液的监测工作,并建议修改透析液细菌监测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一次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血透室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含量超标的原因,找出污染的途径和环节. 方法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检测细菌含量,并鉴定细菌种类. 结果透析用水(反渗水)平均细菌数为(97.79±11.64)CFU/ml,透析液平均细菌数为(312.33±8.26)CFU/ml,A液和B液平均细菌数为(0.82±2.32)CFU/ml和(207.11±5.56)CFU/ml,反渗水和B液细菌含量严重超标,且培养出革兰阴性杆菌. 结论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与浓缩B液配制过程污染和透析用水管道细菌污染及反渗透装置未及时更换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重庆市医院透析室透析用水、透析液的内毒素及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采集该市8家三级甲等医院透析用水及透析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用ATi动态试管仪测定反渗水及透析液中内毒素含量。结果 8家医院透析用水细菌培养计数均≤200 CFU/mL,1家医院透析液细菌计数2 000 CFU/mL,培养出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透析用水内毒素均2 EU/mL。结论目前重庆市大部分医院血液透析室的透析用水符合国家标准,但仍有部分医院透析液存在细菌污染。应定期检测透析用水、透析液中的内毒素和进行细菌培养,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中细菌及革兰阴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采用改良胰酪胨大豆酵母浸膏琼脂(TSA)平板涂布法定量测定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中革兰阴性污染菌数量、VITEK2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营养琼脂倾注法检测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中污染菌菌落总数。结果 17份血液透析用水污染菌平均菌落总数为19cfu/ml,革兰阴性污染菌的平均菌落数为7cfu/ml,61份入口处血液透析液污染菌平均菌落总数为122cfu/ml,其中革兰阴性污染菌平均菌落数为54cfu/ml;61份出口处血液透析液污染菌平均菌落总数为307cfu/ml,其中革兰阴性污染菌平均菌落数为174cfu/ml,透析液革兰阴性污染菌和污染菌菌落总数入口处、出口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检出的革兰阴性污染菌主要有普罗威登菌、肠杆菌、黄杆菌、产碱杆菌、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等机会致病菌。结论血液透析液有一定程度革兰阴性菌污染,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存在操作污染或系统自身污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配制透析液过程中的污染因素,寻找控制污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分两阶段即装透析液的容器消毒和不消毒,收集各采样点的水标本和透析液标本做细菌培养,根据结果分析污染原因。结果透析用水、透析器入口液细菌培养结果均达到相关标准,即透析用水菌落数≤200CFU/mL,透析液菌落数≤2 000CFU/mL。未消毒容器内透析B液细菌污染严重,分装前检出菌落数为(474.00±292.22)CFU/mL,分装后为(492.22±311.11)CFU/mL;消毒容器内透析B液细菌控制在理想范围,分装前为(9.38±6.19)CFU/mL,分装后为(5.04±4.38)CFU/mL;容器消毒与否,透析B液细菌检出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保证高质量的透析液,除了应加强水处理系统、送水管道、配液容器、透析机和血路管、透析器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消毒外,还需严格监控自配透析液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监测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对血液透析液监测进行实际情况分析。结果 透析器入口透析液细菌数控制在200CFU/ml以下的要求缺乏依据。结论 透析器入口透析液细菌含量标准应该是透析用水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液细菌污染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液细菌含量超标的原因,找出污染途径和环节。方法 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检测细菌含量。结果 血液透析器入口液菌落总数平均为3896CFU/ml,超过标准19.4倍,对透析液配制系统进行监测,结果发现透析用水(反渗水)的浓缩A液无污染,污染来源为浓缩B液,菌落总数为6289CFU/ml。结论 血液透析液细菌污染主要来源是浓缩B液,由于配制容器设备未消毒灭菌导致污染。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细菌感染预防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液、透析用水水质状况,分析细菌内毒素及菌落数超标的原因及相关性,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同时督促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收集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7月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监测数据,分别比较A、B两种方法,水处理管路更换前后监测结果,对透析用水、透析液现场采样并对照监测细菌菌落数及内毒素,为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结果使用不同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对透析液、透析用水内毒素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方法为69.23%,B方法为100.00%;对照透析液、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数与内毒素含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菌落数合格率为81.58%,内毒素合格率为90.79%。结论探索一种科学可行的内毒素含量检测方法;透析用水、透析液含菌量与内毒素含量不成正比;透析用水、透析液的水质状况与水处理系统管路长短、有无死腔、使用年限、有无生物膜形成,配制过程是否被污染有关,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9.
马永娟  孟庆敏  王彬 《职业与健康》2010,26(16):1886-1887
目的了解佳木斯市透析用水、透析液的细菌污染状况。方法采集佳木斯市8家医院反渗水及透析液标本,对反渗水及透析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用鲎试剂定性检测内毒素。结果反渗水细菌培养有2家医院阳性,细菌总数均为300 CFU/ml,内毒素检测均〈2 EU/ml;A浓缩透析液内毒素均〈2 EU/ml;B浓缩透析液内毒素均〈2 EU/ml;透析器入口细菌培养3家阳性,内毒素检测有2家〉2 EU/ml。结论目前,佳木斯市部分血液净化中心仍存在反渗水及透析液的细菌污染,应定期检测反渗水、透析液的内毒素水平及进行细菌培养,定期消毒反渗水装置及透析液容器,对减少热源反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某市血液透析中心的透析液和透析用水及环境细菌污染情况,2006年11--12月,对该市2所省级和3所市级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空气合格率为77.78%(7/9),物体表面合格率95.00%(19/20),医护人员手合格率80.00%(16/20);B液污染严重,检出菌落数为55.13--262.32CFU/mL,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消毒液细菌学检测合格率为90.00%(9/10),原液有效消毒因子含量合格率仅为25.00%(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找血液透析器出入口液、B液细菌含量超标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使其符合国家评价标准。方法对不合格者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后再次监测。结果血液透析器出入口液、B液细菌菌落数分别由整改前(2152.95±826.45)(、1234.59±523.45)(、267.33±103.18)CFU/ml降至整改后(10.53±5.09)、(5.56±15.76)、0 CFU/ml;经χ2检验,透析器出入口液整改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1、7.63,P<0.01),A、B浓缩液、AB干粉、反渗水无菌生长。结论血液透析液细菌污染主要来源于B浓缩液;B浓缩液配制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做到现配现用。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室透析液细菌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泉州市血液透析室透析液细菌污染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定期对本市3家医院透析室透析器出、入口透析液进行细菌含量检测。[结果]出口处透析液合格率高于入口处透析液,透析器入口处的透析液细菌污染较严重,平均合格率68.3%。[结论]入口处透析液在配制过程有多种环节可能造成污染,应加强透析液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血液透析用水污染状况和探讨采样方法,促进医院加强对血液透析用水管理.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2011年徐州市10~12所医院血液透析用水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对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对监测采样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反渗水细菌总数检测值范围0~5600 CFU/ml,总合格率75.58%,致病菌检出率22.09%,近端反渗水中游离氯、硝酸盐和钙3种化学污染物超标,合格率分别为93.02%、86.05%和97.67%;透析液细菌总数检测值范围0~25 000 CFU/ml,总合格率78.10%,致病菌检出率15.33%;近、末端反渗水细菌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接取法和注射器抽取法采集透析液作微生物监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地区透析用水污染尤其细菌污染较为普遍和严重,有潜在发生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的可能,必须加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血液透析用水、透析液开展质量监测.方法 按《中国药典》方法做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检查、化学污染物等检验.结果 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医药行业标准YY0572-2005中规定的要求,但经贮水容器和输水管路出口的透析用水中,细菌内毒素由0.125 Eu/ml增加至0.25 Eu/ml,真菌数由10 CFU/200 ml增加至150CFU/200 ml,硝酸盐浓度增高约5倍.结论 透析用水、透析液应每日现制现用,注意消毒和冲洗各输液管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1-12月同时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结果,对比分析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细菌检出率、单位菌落数、超干预值检出率和微生物合格率。结果 共收集274份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其中透析液131份,反渗水39份,B浓缩液(下简称B液)14份,置换液34份,其他透析用水56份。滤膜法细菌检出率均高于涂抹法,其中透析液、反渗水、置换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的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液、B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单位菌落数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单位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4)。超干预值检出率其他透析用水滤膜法低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6,P=0.010)。置换液、反渗水标本微生物合格率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置换液标本微生物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7,P<0.001)。结论 滤膜法检出细菌的能力高于涂抹法,但其在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除用于置换液比较适合外,应用在其余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检测效果并不优于涂抹法。  相似文献   

16.
透析液与透析用水细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血液透析系统合格的透析液是高质量的透析治疗保证,而血液透析系统各环节的不完善及工作人员操作的不当可造成血液透析液的污染.笔者对某医院血透室2003年1月-2008年12月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的细菌污染进行追踪调查监测.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搬迁前后血透室透析用水及透析液质量状况.方法 回顾分析医院搬迁前后1年血透室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内毒素、细菌培养菌落计数、游离氯和硬度定性.结果 医院搬迁前后反渗水输水管路近端的内毒素分别为(0.125±0.073)、(0.020±0.005) EU/ml,反渗水输水管路远端的内毒素为(0.261±0.008)、(0.128±0.083)EU/ml,透析液入透析器口的内毒素为(0.456±0.178)、(0.256±0.071)EU/ml,浓缩B液的内毒素为(0.219±0.113)、(0.096±0.125)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搬迁前后透析用水及透析液内毒素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超过干预标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液入透析器口内毒素较其他采样部位高;游离氯和硬度定性全部合格.结论 新医院采用双级反渗装置、管路热消毒及更严格的浓缩B液配制制度使透析用水及透析液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院高压氧舱氧气湿化液细菌污染情况,为避免因高压氧舱氧气湿化液污染引起的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取定期更换湿化液措施前后,对医院高压氧舱3个氧气湿化罐中的氧气湿化液,每季度采样1次,进行细菌数量计数和细菌鉴定。结果更换湿化液措施前后,湿化液中的平均菌落数分别为(7.9×104)CFU/ml和(2.8×103)CFU/ml,分离出的细菌为条件致病菌:金黄杆菌属、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等,金黄杆菌属的分离频率占分离菌株的首位,并无季节性变化。结论高压氧舱氧气湿化罐应定期消毒,湿化液应每日更换,湿化液中的菌落数最好<103CFU/ml。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原因.方法: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检测并鉴定致病菌.结果:透析液和透析用水、B液、软水口、配液容器培养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结论: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与软水机过滤器和反渗膜使用时间过长引起破损,未能及时更换,以及B液配制过程中细菌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原因。方法: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检测并鉴定致病菌。结果:透析液和透析用水、B液、软水口、配液容器培养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结论: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与软水机过滤器和反渗膜使用时间过长引起破损,未能及时更换,以及B液配制过程中细菌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