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未健,而且往往饮食多不知节制,故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或出现厌食、食滞等消化道疾病。此时的药膳应以健脾胃、助消化为主。又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如若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选用药物时应选平性药物为宜。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多强调:小儿“纯阳之体”、“热多寒少”、“体禀纯阳,忌用温热”,故临床多用寒凉之剂。笔者认为此说不够全面,忽略了整个机体的统一性。在阴、阳所伤的病例中,往往是阳伤(寒证)重于阴伤(热证),此与小儿生理特点“稚阳”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消长、转化、偏盛偏衰的生理病理变化多端,片面强调“纯阳之体”、“忌用温药”是不对的,应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症认真分析,合理用药。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小儿热证固然较多,…  相似文献   

3.
小儿外感温热病,早期可因阳热气盛而导致气机郁结,病变过程中由于小儿为稚阴雅阳之体、阳气易衰,而致虚寒症状出现。据此病机特点,依“热因热用”之法则,可运用辛温、甘温、辛热药物,以通阳解表、甘温益气及  相似文献   

4.
一、祖国医学对小儿生理的论述 小儿为“纯阳之体”。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说法。按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一般说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具有物质性的东西,阳是指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所谓稚阳稚阴,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上均未致完善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小儿支气管肺炎,尤以冬春病发率高。属祖国医学中之温病范畴。发病急、重,危害深。笔者仅就其临床琐谈如下。发热多暂治在截断小儿乃稚阳之体,阳气相对有余,脏气清灵,生机旺盛,六淫所致发热迅速。故入院多见中度以上发热,伴有汗或无汗,不恶寒或恶寒,呼吸急促,咳喘,甚则鼻煽,喉中痰鸣,  相似文献   

6.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因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调节机能差,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且一旦患病,极易转变。临床常出现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夹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故临床应重视辨证,灵活处方,切忌单纯、呆泥。兹将辨治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浅谈祖国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理的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常年反复发作,每次发病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直接影响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祖国医学文献中无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属于“体虚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均为体虚易感邪所致。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的基础。《小儿病源方论》曰:“小儿一周以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清代吴鞠通将这种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  相似文献   

8.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因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调节机能差,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且一旦患病,极易转变。临床常出现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夹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而且小儿“脏气清灵,随拔随应”,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故临床应重视辨证,灵活处方,切忌单纯、呆泥。兹将辨治小儿泄泻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儿外感发热为儿科常见病,多由外感风邪所致,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由于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后“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等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故在治疗上也有其特点。现将笔者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体会介绍如下。1温凉并用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易为六淫所侵。又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后往往寒热互见,或寒从…  相似文献   

10.
江育仁老中医,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制方用药,颇多创见。兹择要简介如下。一、重视小儿的体质特点关于小儿体质特点,江老认为“稚阴稚阳”之体,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阴)与功能活动(阳)等方面,均属幼稚,所以在病理上容易出现“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小儿疾病  相似文献   

11.
纯阳理论与稚阳稚阴学说是中医儿科学认识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的两大代表性理论学说。《颅囟经》正式提出纯阳理论,认为小儿真气未耗,生长旺盛;北宋钱乙继承了纯阳理论,并发展性提出小儿易虚易寒的体质特点,认为儿科用药应注重柔润及脾胃调护,反对一味使用清凉之品,伤及小儿阳气;清代吴瑭提出稚阳稚阴学说,认为小儿幼小娇嫩,"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出现阳气衰微现象。后世医家在以上两种理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临床儿科疾病的治疗应注重调节阴阳、顾护脾胃,用药应避免峻补峻泻,寒热温凉四气、辛苦甘酸咸五味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2.
小儿体质特点”三有余,四不足”及“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等与小儿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变化和治疗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小儿体喷的特点及其与小儿肾病的证的关系,指导小儿肾病的治疗及预防小儿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6,47(6):473-474
答:小儿汗证临床常见汗发于阴而出于阳,即《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之于阴谓之汗”。中医学认为,小儿具“稚阴稚阳”“纯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发病易虚易实。因其处在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生理阶段,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均易从阳化热。由于小儿肌肤薄嫩,腠理疏松,脏腑调节功能尚未成熟,饮食自控能力差,极易造成胃肠多纳过盛、壅滞于内,湿热蕴蒸,迫汗外泄。其临床特点是自汗、盗汗互见,虚证实证并存。在辨证方面,小儿既有先天禀赋之异,又有后天外邪饮食等的影响,首应分清外感与内伤,再按虚实寒热辨证施治,多能佳效。若里热炽盛,症见全身…  相似文献   

14.
正小儿春温是感受温热邪气而发于春季的外感热性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本虚,易感邪,故小儿春温成为春季临床多发病。任勤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二十多年,经验丰富,笔者(第一作者)有幸在儿科门诊跟师学习,现将其治疗小儿春温病案1则介绍如下。患儿,女,6岁,2016年2月16日初诊。主诉:发热4d  相似文献   

15.
导赤散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洁 《河北中医》2005,27(8):605-606
导赤散出自宋·《小儿药证直诀》。笔者在儿科临床中运用导赤散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简介如下。1小儿发热首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易为六淫所侵,邪气鸱张而壮热。又因小儿发病容易,变化迅速,如《小儿药证直诀·序》中说:“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而小儿温病较成人多见,温邪多从火化,故发热以表、热、实证多见,若风寒外束,也可郁而化热,热极生风,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煽的症状。同时,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未充,神气怯弱,易受惊恐。心主惊,《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依,…  相似文献   

16.
小儿"纯阳"之说最早见于《颅囟经》。小儿"稚阴稚阳"之说,起源于《黄帝内经》。"稚阴稚阳"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小儿时期脏腑、筋脉、气血、骨肉均处于幼小的状态,是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另一方面是说"阴"和"阳"相对比较幼稚,称为"稚阴稚阳",小儿稚阴、纯阳之体,发病后易化热化火。加上小儿饮食方面自我节制能力差,而经常出现饮食停滞、郁而化热的现象。所以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进,郁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小儿生长发育速度快,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物质基础都处于稚弱的状态,好似初春阳气方生,弱而未壮,但生气蓬勃的特点,类比为“少阳之体。认为这种认识较之以往的“稚阳”说或“稚阴稚阳”说更为全面,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儿高热,系儿科常见急证之一,外感高热尤为多见,如不及时治疗,极易产生变证,甚则危及生命。应尽早找出发热病因,并针对小儿发热的,临床特点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热退邪祛,将疾病截除于高热初期阶段。一、掌握临床特点小儿外感高热,主要由感受四时六淫之邪所至。临床须根据儿科临床特点辨证施治,方能药中肯綮,提高疗效。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卫外机能不足,“稚阳体,邪易干”(《医  相似文献   

19.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精血不足、经脉未盛,若寒暖失调,饮食不节,易为六淫和饮食所伤。又因小儿为“稚阳之体”,寒温、饮食均能罹致热证。《内经》“热者寒之”为治疗原则、故以清法为治,取捷效。现举数例、以紧同道。  相似文献   

20.
曹安来等氏报道:“小儿系稚阳之体,多脾阴不足。”作者在引述诸医籍后认为:脾阴在小儿脾脏正常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升清降浊、旋转阴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病因病理不外饮食不当、疾病影响、五脏虚弱、误治失治4方面。由于小儿脾阴亏损仍不外中焦脾土之患,故作者从运化、转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