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上皮样肉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组织特征,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鼻腔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患者男性,39岁,因左侧鼻塞不适,伴左侧头痛、胀痛并突发鼻腔出血入院。鼻窦核磁检查左鼻腔鼻息肉。组织学显示纤维细胞呈嗜酸性上皮样和梭形细胞增生,细胞核异型性明显,肿瘤组织大量出血伴坏死。免疫组化:AE1/AE3、Vimint、EMA、CD34阳性。结论鼻腔原发性上皮样肉瘤较为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诊断主要依赖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
    
任玥  王杰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10):1423-1425
目的:探讨成人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 rhabdomyoscarcoma,SCRM)的病理学特征,为临床病理诊断提供了线索。方法: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指标对比分析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与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恶性间叶组织肉瘤相鉴别,并对比分析各免疫组化指标在其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回顾性分析某院5年来9例成年人椎体旁梭形细胞癌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组织学特征并比较免疫表型的差异,对比分析各种免疫组化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形态学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欠清,未见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并质韧,肿瘤由条索状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胞质深嗜伊红色,部分区域可见散在的横纹肌母细胞;瘤细胞间质内有少量胶原纤维,可见核分裂象。各免疫组化指标的对比分析找出相对特异性与敏感性俱佳的免疫指标,为临床提供相关诊断线索。结论: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是横纹肌肉瘤中一种少见亚型,常发生于婴幼儿,成人发病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原发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分析2例肾原发性横纹肌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原发性横纹肌肉瘤Vimentin、Myoglobin、Desmin、α-SMA、EMA 、NSE、S-100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肾原发性横纹肌肉瘤占我院同期肾脏恶性肿瘤的0.2%(2/1081),2例均为男性;左肾1例,右肾1例。组织学上肿瘤组织由交织成束状排列的长梭形细胞组成,胞浆丰富,嗜伊红,核居中,呈长圆形,两端钝。经SP染色后,Vimentin均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而Myoglobin、Desmin均呈阴性表达。 结论 肾原发性横纹肌肉瘤较为罕见,诊断与鉴别诊断取决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分子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人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HE和免疫组化SP法进行vimentin、Bcl-2、CK、EMA、desmin、HHF-35、syn、CgA、S-100蛋白、HMF45、LCA、CD34染色,观察1例成人肾透明细胞肉瘤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 镜下见瘤细胞小圆形,胞浆少、淡染或呈空泡状;瘤细胞丰富、致密,弥漫分布,其间掺插的分支状纤维血管间质分隔成巢团状.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和Bcl-2弥漫阳性,其他上皮性、肌源性、神经源性等标记均为阴性.结论 肾透明细胞肉瘤是成人罕见的恶性肾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分析和免疫表型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患者38例,通过石蜡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对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6例患者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0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4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2例;另2例患者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对于该病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2例胆囊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结合文献探讨胆囊癌肉瘤的组织学特点。方法采用光镜及免疫组化对2例胆囊癌肉瘤标本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例胆囊癌肉瘤患者均为成年女性。肿瘤呈菜花状或息肉状突入腔内,表面有坏死出血,肿瘤平均直径为3.5cm。光镜下胆囊癌肉瘤由上皮源性恶性肿瘤表现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及间叶源性恶性肿瘤混合组成,间叶成分则表现多样。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源性恶性成分表达上皮细胞标记(EMA上皮 ),而间叶源性恶性肿瘤表达间叶组织标记(如vimentin间叶 )。结论胆囊癌肉瘤是一罕见的高恶性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由癌和肉瘤两种成分混合组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应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观察1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肿瘤细胞呈梭形、卵圆形,胞质丰富,可见小核仁.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提示,肿瘤细胞特异性地表达CD21、CD23、CD35.结论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随性或低度恶性肿瘤,需借助免疫组化检查的方法与其他组织学形态类似的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杨树东  吴广炳  张丽华  虞敏红 《江苏医药》2012,38(13):1585-1586,1613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例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鼻塞、出血及头痛,检查为鼻腔息肉样新生物,病理诊断镜下可见畸胎瘤的三个胚层的组织,在此基础上同时出现癌肉瘤的成份.随访2例肿瘤均复发.结论 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是一种具有畸胎瘤和癌肉瘤特征的罕见恶性肿瘤,取材应充分,以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肿瘤组织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腹股沟淋巴结内均见转移性的肿瘤组织,肿瘤主要由胞质丰富而透明的多角形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并被纤维组织分隔呈大小不等的巢状及束状,并见多核巨细胞、出血及坏死灶。追溯病史,2位患者1年及1·5年前曾行外踝及膝盖上方肿物切除术,两者均为半年前发现腹股沟肿物。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Vimentin、S-100、HMB-45及Melan-A均阳性。结论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诊断较为困难,应积极追溯病史,注重HE染色下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病理检查对皮肤交界痣的良恶性作出诊断。方法 16例皮肤交界痣患者,其中2例为复发病例,使用组织学病理及免疫组化对复发及无复发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2例复发病例和14例无复发病例进行组织学病理及免疫组化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对皮肤交界痣良恶性的诊断,不能只进行组织学病理及免疫组化,还应观察患者临床病情,从而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胡爱侠 《医药世界》2010,(10):1189-1190,1192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5例宫颈小细胞癌进行观察、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宫颈小细胞癌中单纯小细胞癌3例,合并腺癌或鳞癌2例。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阴道不规则出血伴宫颈肿物。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小而圆,胞质少,核染色质深染,核仁不明显,分裂相活跃。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和Syn+,3例CgA+,3例HPV+,4例NSE+。随访3例死亡。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其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CK、CgA和Syn是较为特殊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探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的CT表现,提高该病诊断水平。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原发于上颌窦6例,筛窦3例,鼻腔1例,均侵犯邻近骨壁及窦腔或眼眶。结果 10例患者鼻窦内见软组织影,窦壁骨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或者筛孔样骨质破坏,窦腔轮廓消失。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鼻腔和鼻窦内少见的恶性肿瘤,生长缓慢,症状隐匿,CT平扫和增强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作为与其他鼻窦鼻腔恶性肿瘤鉴别点,但是不具有特异性,需依靠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13.
杨金晶  韦炜  刘影  邓克学 《安徽医药》2018,22(11):2108-2110
目的 分析鼻腔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16例患者中10例仅接受CT扫描,其中5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接受CT平扫;4例仅接受磁共振(MR)扫描,其中3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接受MR平扫;2例同时接受CT平扫及MR平扫及增强。结果 16例患者单侧肿瘤8例,双侧肿瘤8例。病灶局限性于鼻腔前中部6例,中后部3例,弥漫分布于整个鼻腔7例。16例NK/T细胞淋巴瘤中10例出现轻度骨质吸收,骨质改变轻微。肿瘤浸润鼻前庭、 鼻翼、 鼻背或邻近面部软组织11例。病灶与鼻中隔、鼻甲或鼻窦壁间存有小气泡11例。CT平扫肿瘤呈等或稍低密度, MRI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均轻中度强化。结论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鼻及鼻旁窦腺样囊性癌(ACC)的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及鼻旁窦ACC13例患者资料,其中8例手术,5例为病理穿刺活检证实并行放射治疗,结合临床病理,观察CT表现。结果:肿瘤起源于上颌窦8例,起源于鼻腔4例,起源于筛窦1例。侵犯邻近结构包括筛窦、碟窦、鼻腔、颞下窝、翼腭窝、齿槽骨、眼眶及颅底等。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10例,邻近骨质呈膨胀性骨改变5例,侵蚀性破坏3例,二者兼有者5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呈无定形性生长7例,瘤内可见多发斑片状的低密度区占84.6%。结论:鼻及鼻旁窦ACC呈低密度筛孔样改变,浸润不规则生长,沿神经蔓延,有膨胀性及侵蚀性骨破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MNTI)的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15例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病理切片等。结果 在15例MNTI患儿中11例发病位置在上颌骨、2例在下颌骨、2例位于面颊部,在随访218个月以后,有3例患儿确定在术后1个月复发,其中2例为可疑复发,1例因肿瘤局部扩散无法进行手术而死亡。结论在临床诊断检查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发病部位、发病年龄时,要认真观察肿物颜色。婴儿的肿瘤生长速度较快,有局部侵袭性。同时手术后对患者定期随访,病理诊断需要和婴儿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互相区别,首选治疗方式为保守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病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PNET)的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我院1996年~2006年间10例病理诊断为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pPNET好发于儿童及青年,肿瘤沿身体长轴分布,细胞呈小圆形,部分为梭形,密集呈巢状排列,由纤维结缔组织分割成分叶状或腺泡状,常形成Homer-Wrigh菊形团结构,血管丰富,易出血及坏死。免疫组化CD99及至少2项神经性标记阳性。结论pPNET是来源于神经外胚叶组织的小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恶性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恶性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PNE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意义。方法 采用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 Dako Envision二步法 ,对 14例外周 PNET进行观察。结果 光镜下肿瘤组织由小圆形细胞构成 ,有 Homer- Wright(H- W)菊心团的排列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14例均有肿瘤细胞膜 CD99(MIC2 )强阳性及肿瘤细胞质 NSE强阳性。并有其他不同神经标记的表达 ,如 Cg A,Syn,MBP,部分病例有 Vim和 S- 10 0的阳性表达。结论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PNET)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小圆形细胞肿瘤 ,诊断与其他骨与软组织的小圆细胞类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PNET的治疗效果与方法仍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贻平  周文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632-1633
目的 复习有关文献,对膀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5例膀胱IP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形态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男12例,女3例.11例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4例男性有尿路刺激症状;13例发生于膀胱三角区,1例位于膀胱颈部,另1例位于膀胱侧壁.12例呈息肉状,2例呈半球状隆起,1例呈乳头状.病理组织学形态表现为移行上皮向固有层内形成小梁或成孤立的上皮巢,瘤细胞形态及排列结构规则,可见灶性鳞状或腺样化生,间质结缔组织较少.病理上最大的特征是肿瘤组织表面被覆一层正常移行上皮.结论 此瘤在临床和病理诊断中易误诊为癌,应结合临床特点与病理改变综合分析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王勤  王欢欢  张淮民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171-3172,I000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4例GIST均为单发,位于胃10例,小肠4例。肿瘤多为圆形、类圆形,少数为分叶状不规则形。免疫组化检查:CD117(+)12例,CD34(+)9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GIST的诊断及定位有重要价值,但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青春期卵巢生殖细胞肿瘤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谢婷婷  赵卫东 《安徽医药》2008,12(12):1184-1185
目的探讨青春期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友谊医院收治的59例青春期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平均年龄16.1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手术病理确诊,成熟性畸胎瘤46例,未成熟性畸胎瘤7例,无性细胞瘤2例,内胚窦瘤3例,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1例。恶性肿瘤以Ⅰ期最多,其中Ⅰa期10例,Ⅰc期2例,Ⅲc期1例。治疗首选保守性手术。其中卵巢肿瘤剔除术38例;患侧附件切除术8例;患侧附件切除术及分期手术9例;患侧附件、大网膜切除术及分期手术3例;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例。恶性肿瘤术后行PVB或BEP方案化疗3-6个疗程。所有良性肿瘤术后随访无复发。13例恶性肿瘤患者2例已死亡,11例随访无复发。结论青春期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临床表现多为非特异性;病理类型以良性为多,占78%。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表现为期别早。青春期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无论良恶性以及临床期别的早晚,应尽量行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恶性肿瘤术后采用BEP方案化疗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