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保留灌肠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保留灌肠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应用输液式保留灌肠法比较两组灌肠后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药物外溢情况、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结果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药液外溢:对照组高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实验组100%,对照组60%;治愈率:实验组80%,对照组16.7%。结论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使中药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效果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用于放射性肠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60例放射性肠炎且需保留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采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观察两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是否外溢、临床疗效及灌肠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P<0.01),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点滴保留灌肠法可以提高灌肠效果,减轻患者在灌肠中的不适,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的肠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延长中药液在肠内的存留时间,减少药液外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要中药保留灌肠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40例,传统组40例。传统组采用一次性灌肠袋盛装中药液连接12号肛管,按传统要求插入肠内15cm-20cm进行保留灌肠;改良组采用注射器抽取中药液后连接12号吸痰管插入肠内30cm进行保留灌肠。观察记录2组灌肠后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药液外溢情况,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减少(P〈0.01),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使中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减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点式中药保留灌肠法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中药保留灌肠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静点式保留灌肠法,观察2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患者满意度及药液是否外溢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P<0.05)、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P<0.05)。结论静点式保留灌肠法可以提高灌肠效果,减轻患者灌肠中的不适,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霞 《中国乡村医生》2010,(20):204-205
目的:进行保留灌肠操作中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保留灌肠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使用一次性灌肠桶法进行,实验组应用一次性50~100W一次性注射器接保留灌肠管将药液自肛门缓慢推注。结果:药液在体内保存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治愈率97%、舒适度满意度100%,对照组为73%、65%,药液外溢对照组高于实验组。结论:改进后保留灌肠法注重患者身心感受,将整体护理贯穿于操作过程始终,取得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提高了治愈率,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次性吊桶在小儿直肠滴注法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直肠滴注法灌肠治疗的患儿11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54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一次性吊桶进行灌肠,对照组采用一次性灌肠袋进行灌肠。观察2组患儿灌肠过程中药液外溢情况及灌肠结束后药液保留时间。结果采用一次性吊桶进行直肠滴注法,灌肠过程中药液外溢少,保留时间长。结论在小儿直肠滴注法中使用一次性吊桶可有效减少灌肠过程中药液外溢,增加药液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改良后的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方法随机将在我院接受的改良后保留灌肠法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38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药液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发生药液外溢,对照组药液外溢率10.5%,两组比较,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接受改良后保留灌肠法治疗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更快恢复。  相似文献   

8.
慢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体位改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进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8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全身治疗加保留灌肠,实验组采用旋转体位式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左侧卧位保留灌肠。结果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10.21±2.75)h、灌肠液外溢发生率7.5%(3/40),对照组分别为(6.73±1.37)h、40.0%(16/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旋转体位保留灌肠可以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闽,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接触,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清洁灌肠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一次性输液吊瓶清洁灌肠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结果:观察组灌肠液量较对照组多,外溢少,肠道清洁效果较对照组好。结论:一次性输液吊瓶清洁灌肠法可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清洁灌肠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一次性输液吊瓶清洁灌肠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结果:观察组灌肠液量较对照组多,外溢少,肠道清洁效果较对照组好。结论:一次性输液吊瓶清洁灌肠法可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保留灌肠后螺旋CT检查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6例需保留灌肠的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观察两组患者生理盐水灌肠液的保留时间、是否外溢以及灌肠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和护士接受程度。所有患者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行分期,然后与术后病理Dukes分期对照。结果实验组生理盐水灌肠液保留时间长、外溢时间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接受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螺旋CT对大肠癌Dukes分期的准确率为97%(37/38),对照组为37%(13/3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3.67,P<0.01)。结论点滴保留灌肠法可以提高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保留灌肠法改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梁池姜  唐娅  曾小群 《当代医学》2010,16(15):76-77
目的探讨改进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保留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结果延长实验组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提高了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结论改良灌肠法优于传统灌肠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保留灌肠应用急性假性肠梗阻治疗效果。方法:我科1999年1月~2006年1月术后急性假性肠梗阻患者15例,观察组9例,应用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对照组6例,应用传统灌肠法治疗,比较两种方法药液肠内保留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排气、排便时间。结果:应用改良灌肠法,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保留灌肠法。结论: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急性假性肠梗阻明显优于传统保留灌肠法。  相似文献   

14.
5年来对187的保留灌肠病人行注射器缓慢灌注法保留灌肠与静脉输液式滴入法保留灌肠结果对比观察,药液由静脉输波式滴入法进入直肠内保留时间明显高于注射器缓慢灌注法.前者在单位时间内使小剂量灌肠液缓慢弥散到胸腔内,与肠粘膜广泛接触,又降低了流入肛管的速度、压力,患者易于耐受,灌肠液在肠腔内保存时间增加,药物得以充分吸收,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艳 《铁道医学》2014,(10):1207-1209
目的:探讨改进后的保留灌肠方法对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均为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的保留灌肠方法,治疗15 d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回顾性比较两组平均每次灌肠液保留时间、平均每次灌肠液外溢例数及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每次灌肠液保留时间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平均每次灌肠液外溢例数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常规保留灌肠方法基础上,改进灌肠液量及灌肠液温度、肛管插入深度,并采取先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能明显延长灌肠液保留时间、减少灌肠液外溢,从而提高保留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为行中药灌注保留灌肠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提肛肌训练联合体位改变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30例患者。为3组患者均采用中药盆消液进行中药灌注保留灌肠,为实验组患者在采取此疗法时进行提肛肌训练和灌肠后体位改变干预,为对照1组患者采用常规左侧卧位进行灌肠治疗,为对照2组患者采用体位改变干预法进行灌肠治疗,观察3组患者进行中药灌注保留灌肠后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患者和对照2组患者,对照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患者。实验组患者肠内药液保留的时间大于6个小时的几率高于对照1组患者和对照2组患者,其肠内药液保留的时间小于2个小时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1组患者和对照2组患者。对照2组患者肠内药液保留的时间明显长于对照1组患者。结论 :为行中药灌注保留灌肠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提肛肌训练联合体位改变干预可明显延长其肠内药液的保留时间,提高其治疗的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改进灌肠方法治疗肠道疾病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对肠道疾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将80例肠道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取一次性吸痰管,插管深度20~22 cm,50m l一次性注射器缓慢注入药液,并抬高臀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提高护理效果,患者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次性肠道冲洗袋和一次性吸痰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中药保留灌肠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无其他并发症的SAP患者,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传统法(常规灌肠法)和改良法(改进后方法)灌肠。结果:改良法肛管插入不适、注入药液时不适、灌肠后腹部不适、灌肠后明显便意感、药液保留时间〉2小时等评价指标与传统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肠道冲洗袋和一次性吸痰管改良后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以提高灌肠效果,减轻患者灌肠中的不适,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缓慢灌注法与静滴式法保留灌肠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年来对187的保留灌肠病人行注射器缓慢灌注法保留灌肠与静脉输液式滴入法保留灌肠结果对比观察,药液由静脉输波式滴入法进入直肠内保留时间明显高于注射器缓慢灌注法.前在单位时间内使小剂量灌肠液缓慢弥散到胸腔内,与肠粘膜广泛接触,又降低了流入肛管的速度、压力,患易于耐受,灌肠液在肠腔内保存时间增加,药物得以充分吸收,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志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255-1257
目的:探讨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将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灌肠方法,观察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及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保留灌肠法效果确切,用物简单经济,易于操作和掌握,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