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砭石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引循  于娟  胡姗姗  陆宙雄 《河北中医》2007,29(12):1109-1110
砭石疗法是中国传统的外治法,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脉法》云:“用砭启脉……”《内经》中有大量砭石疗法的内容,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云:“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后因佳石匮乏,该疗法曾一度沉没。20世纪末,经多学科联合攻关,发现山东泗滨浮石具有特殊的微晶结构,有15μm以上的极远红外辐射,同时在摩擦中可产生丰富的超声波脉冲[1]。以泗滨浮石为材料制作砭具进行治疗,具备了按摩和理疗的双重作用。2007-02—2007-08,我们采用砭石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  相似文献   

2.
自2009年4月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颁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以下简称“判定标准”)以来,其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辨体质”在临床中可以说既是“传统方法”又是“新方法”。说其是“传统方法”是因为在众多文献中,诸如“素体阳虚、善叹息、易怒”等即均是体现体质理论的观念。《素问·异法方宜论》言:“东方之域……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亦是在讲砭石疗法是治疗“东方体质”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络概念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经络是怎样被认识的以往诸说多臆测而少实证。我认为,经络的认识经过了一个从放血泻热、放血止痛到调气泻热和调气止痛,从刺脉中放血到刺脉外的实践过程。一新石器时期的砭石疗法,常用于以痛疡为主的外科疾患。痈疡特点是破溃后易自愈。伴随症状亦随之减轻。这一现象使人们想到了可以借助砭石来主动放血排脓。这种疗法直到春秋战国时尚很普遍,马王堆出土之《脉法》就反复提到“用(汜石)启脉者必如式,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之。”其中“(汜石)”指砭石,“启脉”指放血。以后的《内经》也说:“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素问·异法方宜论》)“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  相似文献   

4.
日本富士川游氏在他写的《日本医学史》一书中提到了砭石的起源问题,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问题查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云:中国之古医书《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其所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恐系指我国。……则也许砭石之术已自我神祗时代开始独自流行,而传至远方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1 《内经》揭示了针灸疗法的渊源《内经》从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各种治法的渊源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 :“砭石者 ,亦从东方来。……毒药者 ,亦从西方来。……灸者 ,亦从北方来。……九针者 ,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者 ,亦从中央出也。”这些治疗方法的产生 ,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疾病性质有密切关系。如“砭石”来源于东方是因为“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 ,皆安其处 ,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 ,盐者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 ,其治宜砭石。” ;“灸”来源于…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首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于 10月 2 0~ 2 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针灸学会砭石分会筹备组主办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开发协会砭石疗法委员会协办。砭石疗法也称砭术 ,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秦汉时期 ,它与针、灸、药、导引和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医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砭石疗法的记载 ,古代名医扁鹊就是应用砭术的能手。东汉以后 ,由于种种原因 ,砭术逐渐失传。 2 0世纪 90年代 ,在国内一些地质学家和中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开发和研制了以泗滨浮石为主的新砭石…  相似文献   

7.
砭术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非药物医疗保健方法,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已经消失。唐朝学者颜师古说过:“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可见砭术的失传还在唐朝以前。1984年笔者在四川省对一处石器时代的遗迹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块砭石,由此引起对砭石乃至中医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中医砭术的思考 中医的完整构架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中医究竟有多少种医术很难全部列举。但中包括哪些大的部分应该有个答案。我们在《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找到了多种医术的记载。其中并列论述了砭石、毒药、灸、微针和导引按跷五种医术。这五种医…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记载的中医起源五方论的真实性在学术界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为新视角,从东方东夷部族的地域文化入手,分析东夷文化中的弓箭传统、酿酒技术、神乌信仰、开颅手术和文身习俗,通过对“砭”、“醫”、“鹊”三字的训诂,揭示上古砭石疗法与东夷文明和神医扁鹊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上古砭石疗法起源于东夷文明的新证据和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砭石疗法是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古代中医疗法,也称为砭术或砭疗。“砭”(bian,一声),《说文解字》云“以石刺病也”,用于治病的石头称为“砭石”或“砭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医疗器械。砭石疗法是人类古老的医疗实践活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遗留的早期人类工具中,  相似文献   

10.
<正>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利用锐利的石片刺人体一定部位来治疗疾病。所以针法的原始工具是石质的,称为“箴石”、“砭石”。针刺疗法就是在砭刺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探讨砭石刺法的特点对于进一步研究针刺手法及其理论的发展演化规律,将有一定裨益。“砭石”的形成、发展及用途从大量的史料证明,针灸疗法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公元二世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砭,以石刺病也。”也就是说,砭石,即尖锐锋利的小石片,刺压或刺破人体体表某部来治疗疾病。南北朝全元起曰:“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镜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为石针”。可见砭石在当时就是刺病用的石器。从出土文物来看砭石有石质,有玉质,有天然的,有磨制的,所以它的发展是随着使用在不断的按人们意志来磨制,在治疗应用方  相似文献   

11.
提高中风偏瘫针灸疗效的途径和方法(续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寿康 《中医杂志》1995,36(3):178-180
3 各种疗法的密切配合各种疗法的配合,在本病治疗过程中至为重要。一般而言,针灸与中药治疗配合,“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内外相扶”(《千金翼方·卷二十六》)可起到相得益彰之效。本文暂且不论中药内服法,仅以针灸范畴的各种疗法以及与之相关者的密切配合,来进行介绍。3.1 灸法的应用:《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对于以气血  相似文献   

12.
<正>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大特点。同病异治这一个论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原文大意是:“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有的用砭石,有的用毒药,有的用艾灸,有的用针刺,有的用导引(气功)、按摩,“杂合以治,各得其宜”。“所治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体也”。以后单就药物疗法而言,也有同病异治的情况,即同一种疾病,须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近年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一种方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肺乃娇脏,可轻治而不可重施。出处: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抑治法》。赏析:陈士铎,字远公,号敬之,为清代医家。著有《石室秘录》、《外科秘录》、《辨证录》等书,内、外科并重。此语概括了肺脏的生理特性及·用药宜忌,示人以规矩。肺叶娇嫩,且外合皮毛,不耐寒热,易受邪侵,故称“娇脏”。肺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所居上焦,非轻不举,故用药宜轻清,而不可重浊,免得药过病所,诛伐无过。“轻治”之含义有二:一是所选药物宜清淡气薄之品,如桑叶,菊花、芦根之属;二是用药荆量宜轻。这  相似文献   

14.
陈秀华 《中医杂志》2002,43(5):396-396
古云:“急则用针,缓则用药”,“药之不及,针之所及”。刺血疗法是中医学中独特而重要的急救方法,现就刺血疗法在中医急症中的应用简介如下。刺血泻热:急症病因多火热。刘河间在《素间·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指出:“热无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他主张刺肘膝以下特定穴出血以泻郁热,创制了八关大刺法治疗急症。后世认为八关在手十指间指蹼缘。《针灸聚英》指出:“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为疮,以针刺破即差,实解太阳之郁热也。”《针灸大成》云:“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大效。”《灵枢·寒热论》记  相似文献   

15.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了中医五大疗法砭石、九针、毒药、导引按跷、灸焫分别出自东、西、南、北、中央五方,结合历史人文、五行属性与民俗文化相关知识,对中医五大疗法分别出自五方、对应五方进行系统化、多样化查证,多角度探讨"中医五大疗法出自五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刺血疗法的临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刺血疗法的临证应用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杨介宾一、概说刺血疗法,就是用三棱针在患者体表某一部位或腧穴浅刺,使之出血少许,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刺血疗法。刺血疗法由来久矣,它是在“砭石”治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内经》中就有不少篇章...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在中医临床、方剂学上的贡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被视为“医方之祖”、“论治楷模”。细考汉之前医著,包括《黄帝内经》在内.所载疗法,多为以针灸为主导的非药物疗法。那么仲景是否对此有所忽略?其实不然,《伤寒论》并非忽视非药物疗法,有些疗法做为论治主法,  相似文献   

18.
张子和针刺放血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为攻邪派代表 ,力倡攻邪疏郁 ,不仅表现在用药方面 ,而且还表现在“针刺放血”方面。针刺放血疗法 ,是通过砭石或银针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血管使之出血 ,而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 ,此法在秦汉以前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内经》曾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金代刘河间主张清火泻热 ,创“八关大刺”泻热之法 ,长于放血疗法 ,张子和对针刺放血疗法亦特别赏睐 ,并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1 虚心学习针刺放血疗法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卷一“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 (八 )”记载了张子和“尝病目赤” ,“百余日” ,“羞明隐涩 ,肿痛…  相似文献   

19.
《内经》有关针灸禁忌的论述颇多,其中《灵枢》有16篇,《素问》有12篇。《灵枢经》开卷即说:“余子万民……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荣其逆顺出入之会”。著书者希望针灸在治疗疾病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又恐针灸使用不当,造成危害,故而《灵枢·玉版》向后人提出警示:“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现将《内经》有关针刺禁忌的论述做一粗浅讨论。  相似文献   

20.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脏寒生满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这些均是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而言的。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