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 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将我院康复科、神经外科5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意识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试验组(n=28)。试验组按频率3Hz的r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假r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周5天,rTMS时间20min,共治疗20次。治疗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量表评估,脑电图(EEG)、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患者能否从VS/UWS进入微弱意识状态(MCS)。 结果:共55例患者完成试验。①治疗组GCS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②治疗组CRS-R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③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波波幅增高(P<0.05);④上肢SSEP波间潜伏期缩短,出现N20波或波幅增高(P<0.05)。 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帮助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患者从VS/UWS进入MCS,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对本院2006年2月-2008年2月68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在采用药物、理疗及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早期基础护理、营养调理、刺激性康复护理等,观察其意识恢复情况。结果56例(82.35%)患者意识恢复,其中能参加简单工作15例(22.05%);能生活基本自理28例(41.17%);生活需他人协助的9例(13.23%);生活完全依靠他人4例(5.80%)。结论采用针对性的持之以恒的早期康复护理,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促醒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8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促醒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执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促醒护理干预。15d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促醒治疗第1疗程及第2疗程两组患者G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3疗程后两组患者G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促醒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病情。加快苏醒过程,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唤护理对脑外科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9例。根据CCS评分标准将两组分为轻、中、重度患者。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方法基本一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呼唤式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意识清醒时间,清醒率以及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意识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清醒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上升( P<0.05)。结论呼唤护理应用于意识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可以加速患者清醒的速度,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气脉冲K点刺激口腔护理为主要形式的超早期促醒对颅脑损伤(TBI)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 便利抽样选取2022年1-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TBI意识障碍患者100例,最终纳入研究95例,将2022年1-4月的4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2年6-9月的4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5月为洗脱期。对照组在常规促醒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传统口腔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气脉冲K点刺激口腔护理,频率为1次/6 h。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2周、4周意识状态和口腔情况,采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格拉斯哥评分(GCS)及RLAS-R认知功能分级量表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及认知功能的改变,采用改良Beck口腔评估法评估患者口腔情况,同时以横断面方式记录2组口腔护理操作时间。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CRS-R、GCS以及RLAS-R评分,Beck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2周、4周,患者CRS-R、GCS以及RLAS-R评分逐渐提升,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eck评分逐渐下降,观察组Beck评分低于对...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明显降低意识障碍患的致残率,这些危重患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的共识。目的:观察高压氧对不同疾病导致的意识障碍患的疗效,并分析其原因。设计:以患为观察对象,病例回顾性分析。单位: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全军高压氧中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7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以判断其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急性颅脑损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组FBG及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分组7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障碍主要由受伤脑组织释放凝血因子引起,因而能够反映脑组织受伤程度,对早期判断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907-908
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所收治的92例重度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预后、清醒所需时间、SEP表现方式、是否手术、受伤机制、性别、年龄进行分析。结果 SEP分级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清醒所需时间之间显著相关(P<0.05),患者的分级过高以及昏迷时间过长均会导致其预后效果差,体感诱发电位对清醒预测的错误率为10.87%,准确率为78.26%,特异率为75%,敏感性为80.77%。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对其进行SEP分级,不仅可以准确、客观的反映出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而且还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清醒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头部降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高热时实施常规药物和物理降温,治疗6h后高热不退时给予头部降温,直至体温<37.5℃时停止降温;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6h内对患者实施头部降温,当患者体温≤37℃,无反复发热持续72 h后终止头部降温.比较两组患者的降温效果及意识状态好转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降温效果优于对照组,意识状态好转率高于对照组(均P< 0.01).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头部降温,能有效降低体温,尽快恢复患者的意识,对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金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352-7352
目的探讨临床综合性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性护理方法,研究组60例患者采用综合性呼唤式护理方法,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0d、20d、30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清醒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于治疗后经护理GCS评分逐渐升高,治疗后20d和30d时,研究组评分(8.37±2.74,12.50±2.98)明显高于对照组(6.58±2.66,9.02±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性呼唤式护理方法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护理疗效,能够有效提高觉醒率,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脑损伤的彩超声像图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彩超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超监测了 4 3例 HIE患儿及 14例正常新生儿脑血流参数、大脑内侧面上部边缘血管网 (VRUMS)、脑实质回声的变化 ,并于 7d内行 CT扫描。结果 HIE时大脑动脉、大脑大静脉 (GCV)的血流参数变化规律与 VRUMS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第一个 2 4 h的检测及连续动态观测最有意义。GCV流速 <6 cm/ s、内径 <3mm或流速 >9cm/ s、内径 >4 .5 mm是血管调节功能失调的标志之一。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监测 VRUMS,对判断 HIE患儿的灌注损伤有直接定性的作用。 HIE患儿二维声像图有特征性表现。结论 彩超在 HIE中的应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沈君  沈新 《中华理疗杂志》1994,17(3):162-164
经CT证实的脑梗塞患者201例,分别用音乐电并药物及单纯药物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音乐电综合治疗组康复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1)。脑梗塞作为一种心身疾病,除药物治疗外,积极配合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对纠正紊乱情绪,改善肢体和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瘫肢及言语的恢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床上体操配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床上体操配合音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常规组(n=50),常规+训练组(n=50).常规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护理.常规+训练组除常规内科治疗护理外,根据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情况选择适合不同时期的床上体操和音疗训练,治疗前后予Brunnstrom法运动功能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估,心理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心理评估无差异,治疗后1个月常规+训练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Brunnstrom法)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训练组的恐怖、抑郁、强迫、焦虑症状得到明显改善(P<0.05).常规组治疗护理组抑郁、强迫、焦虑症状无明显改善(P>0.05),仅恐怖症状有改善(P<0.05).结论音乐床上体操对脑卒中早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和心理障碍治疗有明显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玉华 《护理研究》2000,14(3):122-123
对 5 0例脑卒中病人采用分阶段早期康复护理 ,并与常规护理组进行临床对照性观察。结果显示 :康复组日常生活能力(ADL )基本自理的占40 .0 0 % ,对照组占13 .89%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提高脑卒中病人的ADL ,减轻残疾  相似文献   

15.
万雪梅  刘肇清 《现代护理》2002,8(5):334-335
目的 探讨时脑卒中病人在发病早期进行床边康复的效果观察与护理。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50例病人在发病早期进行床边康复护理。主要采取卧床期康复护理:包括床上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桥式运动、体位转换。离床期康复护理;指导帮助病人坐起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期康复护理:指导病人训练行走技巧。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执行一般常规护理。结果 康复组病人有效地减少了肩痛、手腕肿、肌痉孪,足内翻并发症的发生,康复过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早期进行床边康复训练护理是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越早实施效果越好。在临床上,对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为病人捉供了理想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早期康复效果.方法 急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实施以运动肌力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入院第1天及5周后对肌力进行评定.结果 5周后康复治疗组肌力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脑溢血后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肌力恢复和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赵凤春  冀秀芳 《护理研究》2002,16(4):194-196
为探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将180例初发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康复护理包括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康复护理前后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显示:两组总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护理后两组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所下降,但康复护理组FMA和BI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康复护理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初发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8.
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病人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夏引芳 《护理研究》2003,17(19):1142-1144
目的 :为脑梗死病人选择更好的护理方式。方法 :将 12 0例脑梗死病人分为两组 ,49例采用功能制护理(对照组 ) ,71例采用自理模式和整体护理 (观察组 )。观察两组病人并发症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完整性 )、平均住院天数及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率。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 ( 10例 )高于观察组 ( 3例 ) ;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对照组为91.47% ,观察组为99.3 4% ;平均住院日对照组为 16.98d ,观察组为14 .66d ,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自我护理、整体护理可减少脑梗死病人并发症 ,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脑损伤早产儿101例,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在患儿3、6、9、12月龄时进行发育评价。结果纠正胎龄40周时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月龄时两组智力指数(MI)和发育商(DQ)无显著性差异;9、12月龄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脑损伤恢复期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其神经心理发育,降低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性护理干预在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康平县人民医院诊疗的24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病例数为12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